但最近,一种新的、更为敏感且利润惊人的贸易品,开始悄然出现在交易清单上,并迅速成为了各方私下博弈的焦点——军械。
在总督周福及其幕僚团队的战略考量中,适度地、有控制地武装这些内部松散、且与正在崛起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部存在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冲突的海西四部,有助于在努尔哈赤的侧后方埋下钉子,制造麻烦,从而分散其精力,延缓其统一女真各部的步伐,为永明堡乃至整个北方总督区赢得更宝贵的发展时间。
这一日,贸易场内,一名来自叶赫部的、名叫博尔金的头领,将负责交易的永明堡官员拉到一旁避风处,压低声音,指着旁边几捆用厚实油布仔细包裹的长条物,眼神热切地说道。
“林管事,这次,我们就要这种,五十把!还有上次那种带护心镜的铁甲,再来二十副!”
他的官话带着浓重的口音,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负责此事的林管事,是个四十岁上下、面色沉稳的汉子。
他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走上前,掀开油布一角,仔细查验着对方带来的皮货成色,又拿起几颗东珠对着光看了看,这才慢条斯理地回应,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博尔金头领,刀枪嘛,不是不能卖。但价格,得按上月新定的规矩来。一把我们工匠精心打制的合格腰刀,换你们上等完好的貂皮二十张,或者同等大小、色泽的东珠五颗。铁甲更贵,一副抵得上八十张貂皮,或者二十颗上等东珠。而且,你也知道,这东西敏感,一次交易,数量有限,不能太多。”
博尔金脸上虬结的肌肉明显地抽搐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肉疼和犹豫。
这个价格,几乎掏空了他这次带来的大部分精品货物。
但他回头看了看自己身后族人身上那些破旧的皮甲和粗劣的铁刀,再想想建州那边日益紧迫的威胁,最终还是狠狠咬了咬牙,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成!就按这个价!不过林管事,下次,我们还想换一些你们那种射得更远更准的弓箭!”
林管事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点了点头:“好说,只要头领有足够的诚意,一切都好商量。”
这种有限但持续的军火贸易,就像一滴落入滚烫油锅的冷水,在海西四部之间以及各部内部,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和暗流。 率先从永明堡获得了相对精良武器的部落,在与邻近部落争夺优质牧场、猎场、乃至人口时,腰杆子明显硬了不少,说话也更有底气。
而永明堡,则凭借着对盐、铁、尤其是军械这种战略资源的垄断性供应,以及自身强大的城防和武装力量作为最终后盾,开始悄然从一个单纯的贸易对象,转变为一个能够影响周边力量平衡的仲裁者和幕后影响者。
周福和他的智囊们,正尝试着用贸易这根无形的丝线,在这片冰雪覆盖的北地棋局上,小心翼翼地拨动着一颗颗棋子。
想要在这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上真正站稳脚跟,光靠筑起高墙、埋头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主动出击,介入周边势力的纷争与平衡,而贸易,尤其是军火贸易,便是目前所能掌握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杠杆之一。 永明堡,这颗北疆的明珠,正试图用这种方式,不仅温暖自身,更要去搅动和影响这片广袤而冰封的土地的未来格局。
……
与综合发展、积极介入周边事务的永明堡相比,孤悬海外的库页岛和顶在建州女真兵锋前沿的黑水城,则在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战略定位下,走上了更具专精色彩、也更加艰难的发展道路。
库页总督区萨哈林港。
总督王垦,一个名字里就带着股筚路蓝缕、垦荒拓土意味的实干派军官,此刻正面临着三大总督区中最为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
库页岛的冬天,仿佛格外漫长而暴戾,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冰冷气团和洋流,使得这里的低温持续时间更长,平均气温更低,狂暴的“白毛风”更是频繁光顾,将这片岛屿变成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白色监狱。
全区人口堪堪超过八千,主体是约一个加强营的驻军、数千户从山东、辽东南部招募来的最为坚韧耐苦的明人移民,以及部分在总督府“怀柔”与“威慑”双重政策下选择归附的当地阿伊努人,还有朝鲜而来的难民和俘虏的倭寇。
在这里,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简化为最原始的两个字:生存。
面对海冰封锁、补给断绝的绝境,王垦几乎将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身边这片虽然冰冷却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大海上。
尽管海面被厚达数尺的坚冰覆盖,但冰层之下,依然是鱼群游弋的世界。
他大量征募那些世代以渔猎为生、对本地海域了如指掌的费雅喀人,组成专业的捕鱼队,由士兵护卫,在反复勘探选定的、相对安全的冰面上,用沉重的冰镩凿开一个个直径约一米的冰窟窿。
收获,在付出艰辛劳动后,往往是令人振奋的。
肥美的鳕鱼、成群结队的大马哈鱼、肉质紧实的各种海鲈鱼,被用巨大的抄网或挂着诱饵的排钩,源源不断地从冰冷的深海中拖拽出来,在冰面上迅速冻结,银光闪闪地堆积起来。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这些宝贵的动物蛋白,成为了关乎存亡的关键技术。
除了充分利用天然严寒进行快速冷冻外,王垦力主建立的那个被戏称为“远东第一咸鱼工厂”的、由数个相连大工棚组成的加工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渔获被熟练的工人,主要是明人妇女和费雅喀人,开膛破肚,清理干净,然后按照大小和种类,或层层码放于大木桶中,撒上宝贵的海盐进行干腌。
或被悬挂在利用地热和特意盘砌的火炕提供暖意的烘干室内,制成硬邦邦、能当干粮啃的咸鱼干和鱼腩。
这些散发着浓重咸腥味的鱼制品,不仅是库页岛自身度过整个冬季乃至青黄不接的春季最主要的口粮保障,更是被王垦视为未来冰消后,与永明堡、甚至直接与南方大员进行贸易,换回粮食、布匹、铁器等必需物资的重要资本。
“就算咱们这儿别的啥都缺,光靠这大海赏饭吃的咸鱼,咱们库页岛就饿不死人,还能挺直腰板跟别人做买卖!”
这是王垦在视察咸鱼工厂时,常对部下和移民们说的话,语气中带着一种与恶劣环境抗争到底的倔强与自豪。
岛上发现的、易于开采的浅层煤矿,同样解决了最基本的取暖和工业能源问题。
在总督周福及其幕僚团队的战略考量中,适度地、有控制地武装这些内部松散、且与正在崛起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部存在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冲突的海西四部,有助于在努尔哈赤的侧后方埋下钉子,制造麻烦,从而分散其精力,延缓其统一女真各部的步伐,为永明堡乃至整个北方总督区赢得更宝贵的发展时间。
这一日,贸易场内,一名来自叶赫部的、名叫博尔金的头领,将负责交易的永明堡官员拉到一旁避风处,压低声音,指着旁边几捆用厚实油布仔细包裹的长条物,眼神热切地说道。
“林管事,这次,我们就要这种,五十把!还有上次那种带护心镜的铁甲,再来二十副!”
他的官话带着浓重的口音,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负责此事的林管事,是个四十岁上下、面色沉稳的汉子。
他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走上前,掀开油布一角,仔细查验着对方带来的皮货成色,又拿起几颗东珠对着光看了看,这才慢条斯理地回应,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博尔金头领,刀枪嘛,不是不能卖。但价格,得按上月新定的规矩来。一把我们工匠精心打制的合格腰刀,换你们上等完好的貂皮二十张,或者同等大小、色泽的东珠五颗。铁甲更贵,一副抵得上八十张貂皮,或者二十颗上等东珠。而且,你也知道,这东西敏感,一次交易,数量有限,不能太多。”
博尔金脸上虬结的肌肉明显地抽搐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肉疼和犹豫。
这个价格,几乎掏空了他这次带来的大部分精品货物。
但他回头看了看自己身后族人身上那些破旧的皮甲和粗劣的铁刀,再想想建州那边日益紧迫的威胁,最终还是狠狠咬了咬牙,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成!就按这个价!不过林管事,下次,我们还想换一些你们那种射得更远更准的弓箭!”
林管事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点了点头:“好说,只要头领有足够的诚意,一切都好商量。”
这种有限但持续的军火贸易,就像一滴落入滚烫油锅的冷水,在海西四部之间以及各部内部,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和暗流。 率先从永明堡获得了相对精良武器的部落,在与邻近部落争夺优质牧场、猎场、乃至人口时,腰杆子明显硬了不少,说话也更有底气。
而永明堡,则凭借着对盐、铁、尤其是军械这种战略资源的垄断性供应,以及自身强大的城防和武装力量作为最终后盾,开始悄然从一个单纯的贸易对象,转变为一个能够影响周边力量平衡的仲裁者和幕后影响者。
周福和他的智囊们,正尝试着用贸易这根无形的丝线,在这片冰雪覆盖的北地棋局上,小心翼翼地拨动着一颗颗棋子。
想要在这片危机四伏的土地上真正站稳脚跟,光靠筑起高墙、埋头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主动出击,介入周边势力的纷争与平衡,而贸易,尤其是军火贸易,便是目前所能掌握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杠杆之一。 永明堡,这颗北疆的明珠,正试图用这种方式,不仅温暖自身,更要去搅动和影响这片广袤而冰封的土地的未来格局。
……
与综合发展、积极介入周边事务的永明堡相比,孤悬海外的库页岛和顶在建州女真兵锋前沿的黑水城,则在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战略定位下,走上了更具专精色彩、也更加艰难的发展道路。
库页总督区萨哈林港。
总督王垦,一个名字里就带着股筚路蓝缕、垦荒拓土意味的实干派军官,此刻正面临着三大总督区中最为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
库页岛的冬天,仿佛格外漫长而暴戾,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冰冷气团和洋流,使得这里的低温持续时间更长,平均气温更低,狂暴的“白毛风”更是频繁光顾,将这片岛屿变成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白色监狱。
全区人口堪堪超过八千,主体是约一个加强营的驻军、数千户从山东、辽东南部招募来的最为坚韧耐苦的明人移民,以及部分在总督府“怀柔”与“威慑”双重政策下选择归附的当地阿伊努人,还有朝鲜而来的难民和俘虏的倭寇。
在这里,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简化为最原始的两个字:生存。
面对海冰封锁、补给断绝的绝境,王垦几乎将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身边这片虽然冰冷却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大海上。
尽管海面被厚达数尺的坚冰覆盖,但冰层之下,依然是鱼群游弋的世界。
他大量征募那些世代以渔猎为生、对本地海域了如指掌的费雅喀人,组成专业的捕鱼队,由士兵护卫,在反复勘探选定的、相对安全的冰面上,用沉重的冰镩凿开一个个直径约一米的冰窟窿。
收获,在付出艰辛劳动后,往往是令人振奋的。
肥美的鳕鱼、成群结队的大马哈鱼、肉质紧实的各种海鲈鱼,被用巨大的抄网或挂着诱饵的排钩,源源不断地从冰冷的深海中拖拽出来,在冰面上迅速冻结,银光闪闪地堆积起来。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这些宝贵的动物蛋白,成为了关乎存亡的关键技术。
除了充分利用天然严寒进行快速冷冻外,王垦力主建立的那个被戏称为“远东第一咸鱼工厂”的、由数个相连大工棚组成的加工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渔获被熟练的工人,主要是明人妇女和费雅喀人,开膛破肚,清理干净,然后按照大小和种类,或层层码放于大木桶中,撒上宝贵的海盐进行干腌。
或被悬挂在利用地热和特意盘砌的火炕提供暖意的烘干室内,制成硬邦邦、能当干粮啃的咸鱼干和鱼腩。
这些散发着浓重咸腥味的鱼制品,不仅是库页岛自身度过整个冬季乃至青黄不接的春季最主要的口粮保障,更是被王垦视为未来冰消后,与永明堡、甚至直接与南方大员进行贸易,换回粮食、布匹、铁器等必需物资的重要资本。
“就算咱们这儿别的啥都缺,光靠这大海赏饭吃的咸鱼,咱们库页岛就饿不死人,还能挺直腰板跟别人做买卖!”
这是王垦在视察咸鱼工厂时,常对部下和移民们说的话,语气中带着一种与恶劣环境抗争到底的倔强与自豪。
岛上发现的、易于开采的浅层煤矿,同样解决了最基本的取暖和工业能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