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孤女到北宋皇后:刘娥,被历史误读的 “吕武之才”-《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

  北宋开宝元年(968 年),蜀地华阳(今四川成都)的一户刘姓人家,迎来了一个女婴。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出身寒微、自幼孤苦的女孩,日后会成为北宋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后,更是被后世称为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的传奇女性。她,就是刘娥。

  刘娥的祖上曾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后汉为官,可到了她父亲刘通这一辈,家道中落。刘通在宋太祖时期担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却在一次征战中不幸阵亡,母亲庞氏带着襁褓中的刘娥辗转回到蜀地娘家。可命运似乎总在捉弄这个可怜的女孩,不久后,母亲庞氏也因病离世,年幼的刘娥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只能寄养在母亲的娘家庞家。

  寄人篱下的生活并不好过,庞家虽未苛待她,却也无法给予她太多关爱。为了生计,刘娥很小就开始学习击鼓、唱歌,凭借着一副好嗓子和灵动的身姿,成了蜀地小有名气的歌女。十几岁时,庞家为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嫁给了当地一个名叫龚美的银匠。龚美手艺精湛,为人活络,本以为两人能靠着小手艺过上安稳日子,可蜀地历经战乱,经济凋敝,银匠生意越来越难做。

  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统一中原的态势愈发明显。龚美听闻京城开封繁华,商机众多,便带着刘娥离开蜀地,辗转来到开封。可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开封城虽大,却并非人人都能立足。龚美不善交际,银匠生意在京城毫无起色,很快便坐吃山空,甚至到了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地步。

  看着整日愁眉不展的丈夫,刘娥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知道,再这样下去,两人迟早会流落街头。就在这时,龚美听说韩王府(韩王赵元休,即后来的宋真宗赵恒)正在挑选姬妾,他看着容貌出众、能歌善舞的刘娥,心里生出一个无奈的念头 —— 将刘娥送入韩王府,既能让刘娥有个好归宿,自己也能借此摆脱困境。

  刘娥得知丈夫的想法后,内心十分复杂。她与龚美虽无深厚感情,却也是名义上的夫妻,如今要以 “姬妾” 的身份进入王府,无异于重新开始一段未知的人生。可她也明白,这是当下唯一的出路。最终,在龚美的周旋下,刘娥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婉转的歌声,成功进入了韩王府,成为了赵元休身边的一名姬妾。

  赵元休当时年仅十六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刘娥虽出身寒微,却有着蜀地女子的灵动与温婉,而且她聪慧过人,不仅能歌善舞,还懂得察言观色,很快便赢得了赵元休的宠爱。两人整日形影不离,赵元休甚至为了刘娥,常常耽误读书和处理王府事务。

  可这段甜蜜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赵元休的乳母刘氏对刘娥的出身极为不满,认为她一个 “歌女” 出身的女子,不配留在韩王身边,更担心她会影响赵元休的前程。于是,乳母便将此事告知了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听闻儿子沉迷于一个出身低微的姬妾,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让赵元休将刘娥赶出王府。

  赵元休对刘娥情深意切,怎舍得将她赶走?可君命难违,他不敢公然违抗父亲的旨意。无奈之下,赵元休只好将刘娥偷偷安置在王府亲信张耆的家中,让张耆好生照料。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 “地下恋情”。赵元休每次思念刘娥,便会借着去张耆家拜访的名义,与刘娥私会。而刘娥也十分懂事,她知道赵元休的难处,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反而在张耆家中静下心来,开始读书识字。她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研究历史典籍,尤其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这为她日后参与朝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道三年(997 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太子赵元休(此时已改名为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赵恒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隐居在张耆家十几年的刘娥接入宫中。此时的刘娥,已经三十岁,岁月的沉淀让她褪去了年少时的青涩,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

  可后宫之中,等级森严,刘娥出身低微,又没有生育子嗣,即便有宋真宗的宠爱,也只能从最低等的 “美人” 做起。当时的后宫之中,已有郭皇后(郭氏)、杨淑妃(杨氏)等多位高位妃嫔,她们要么出身名门望族,要么育有皇子,对刘娥这个 “突然冒出来” 的美人充满了敌意。

  郭皇后出身将门,其祖父是北宋开国功臣郭守文,父亲郭崇曾任安国军节度使。她为人端庄贤淑,深得宋太宗和宋真宗的认可,而且她还为宋真宗生下了三个皇子(可惜前两个皇子夭折,仅留下三皇子赵佑),在后宫中的地位稳固。杨淑妃则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温和,与郭皇后关系融洽,也深得宋真宗的喜爱。

  面对后宫复杂的局势,刘娥并没有急于争宠,而是选择了低调行事。她待人谦和,无论是对皇后、妃嫔,还是对宫中的宫女、太监,都十分友善,从不摆架子。同时,她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学识,常常在宋真宗处理政务遇到难题时,为他出谋划策。宋真宗每次与她谈论朝政,都觉得十分投机,对她的宠爱也越来越深。

  景德元年(1004 年),辽军大举南侵,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御驾亲征,最终与辽国签订了 “澶渊之盟”,结束了两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在宋真宗亲征期间,刘娥在宫中妥善处理后宫事务,安抚人心,让宋真宗没有后顾之忧。此事过后,宋真宗对刘娥更加信任,甚至在处理一些不重要的政务时,会让刘娥参与其中。

  景德四年(1007 年),郭皇后因病去世,后宫皇后之位空缺。宋真宗一心想立刘娥为后,可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以宰相寇准、翰林学士李迪为首的大臣们认为,刘娥出身寒微,且 “无子嗣”,不符合皇后的标准,他们建议宋真宗立出身名门、且育有皇子的沈才人(沈氏)为后。

  宋真宗见大臣们态度坚决,只好暂时搁置了立后之事。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开始为刘娥 “铺路”。他知道,大臣们反对刘娥立后的主要原因是她 “无子嗣”,于是便想出了一个 “借腹生子” 的办法。当时,刘娥身边有一个名叫李氏的宫女,长相清秀,性格温顺。宋真宗便与刘娥商议,让李氏侍寝,若李氏能生下皇子,便对外宣称是刘娥所生。

  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李氏果然为宋真宗生下了一个皇子(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宋真宗大喜过望,当即对外宣布皇子是刘娥所生,并晋封刘娥为 “修仪”,不久后又晋封为 “德妃”。有了皇子作为 “筹码”,宋真宗再次提出立刘娥为后。可大臣们依旧反对,寇准甚至在朝堂上与宋真宗激烈争辩,认为 “借腹生子” 之事有违伦理,刘娥不配母仪天下。

  宋真宗见寇准等人如此固执,便开始暗中打压反对刘娥立后的大臣。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宋真宗以寇准 “结党营私” 为由,将其罢相,贬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知州。随后,他又提拔了支持刘娥立后的王钦若、丁谓等人为宰相,为立刘娥为后扫清了障碍。

  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宋真宗不顾部分大臣的反对,正式册立刘娥为皇后。此时的刘娥,已经四十四岁,从蜀地孤女到北宋皇后,她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终于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成为皇后之后,刘娥并没有像其他妃嫔那样沉迷于后宫争斗,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协助宋真宗处理朝政上。她记忆力惊人,对朝中大臣的姓名、籍贯、官职了如指掌,宋真宗每次处理政务,她都能在一旁提出合理的建议,成为了宋真宗不可或缺的 “贤内助”。

  天禧三年(1019 年),宋真宗赵恒突然患上了中风,身体日渐衰弱,无法正常处理朝政。此时的太子赵祯年仅九岁,无法亲政。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只好让刘娥协助处理朝政,刘娥开始正式走上政治舞台。

  刘娥临朝听政后,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首先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提拔有才能的官员。当时,朝中大臣丁谓、曹利用等人依仗着自己是宰相,独断专行,甚至不把刘娥放在眼里。刘娥知道,要想稳定朝局,必须除掉这两个 “绊脚石”。

  天禧四年(1020 年),丁谓为了独揽大权,暗中勾结宦官雷允恭,企图篡改宋真宗的遗诏。刘娥得知此事后,当机立断,将雷允恭处死,并以 “丁谓与雷允恭勾结,图谋不轨” 为由,将丁谓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三亚)司户参军。曹利用见丁谓倒台,心生畏惧,主动辞去了宰相之职,刘娥顺势将其贬为随州(今湖北随州)知州。除掉丁谓、曹利用等人后,刘娥彻底掌控了朝政大权,朝中大臣再也无人敢与她抗衡。

  乾兴元年(1022 年),宋真宗赵恒驾崩,太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由于宋仁宗年仅十三岁,无法亲政,宋真宗在遗诏中明确规定:“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分。” 从此,刘娥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临朝称制生涯,成为了北宋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刘娥临朝称制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政策。在政治上,她进一步整顿吏治,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如范仲淹、寇准(后来被召回京城)、王曾等人,为北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济上,她下令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她加强边防建设,抵御辽国和西夏的入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刘娥虽然手握大权,却始终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称帝。当时,有一些大臣为了讨好刘娥,劝她 “行武后故事”,即称帝建国。刘娥却严词拒绝,她说:“我本是一个蜀地孤女,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先帝的宠爱和信任。我临朝称制,只是为了辅佐幼主,待太子长大成人,我便会还政于他,绝不会做危害国家和皇室的事情。”

  刘娥不仅自己不称帝,还严厉打击那些劝她称帝的大臣。当时,有一个名叫程琳的大臣,向刘娥献上了一幅《武后临朝图》,劝她效仿武则天称帝。刘娥看后,十分愤怒,当即下令将这幅图撕碎,并对程琳说:“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你以后不要再提此事!”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劝刘娥称帝了。

  刘娥临朝称制期间,还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她下令编纂了《三朝国史》《天圣令》等重要典籍,为北宋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她还重视女子教育,鼓励女子读书识字,打破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传统观念。

  明道二年(1033 年),刘娥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刘娥去世后,宋仁宗赵祯开始亲政。此时,有人向宋仁宗揭发了 “狸猫换太子” 的真相,即宋仁宗的生母并非刘娥,而是宫女李氏。宋仁宗得知真相后,悲痛欲绝,他亲自前往李氏的陵墓祭拜,并追封李氏为 “章懿皇后”。

  “狸猫换太子” 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古代着名的民间传说之一。在这个传说中,刘娥被描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女人,她为了夺取皇后之位,不惜用一只狸猫替换了李氏所生的皇子,并将李氏打入冷宫。可事实上,这只是民间的虚构传说,与历史史实不符。

  根据《宋史》等史料记载,李氏生下宋仁宗后,刘娥并没有加害于她,而是将她封为 “崇阳县君”,后来又晋封为 “才人”“婉仪”。李氏在宫中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明道元年(1032 年)去世。刘娥还特意下令以 “一品夫人” 的礼仪将李氏安葬,并为她穿上了皇后的服饰。刘娥之所以对外宣称宋仁宗是自己所生,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便更好地辅佐宋仁宗。

  刘娥去世后,历史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她的政治才能和对北宋的贡献上。《宋史》中记载:“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认为刘娥临朝称制期间,稳定了朝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对北宋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也评价刘娥:“宋兴以来,母后临朝者,惟章献明肃太后一人耳。…… 其贤于汉之吕、唐之武远矣。” 认为刘娥的才能不亚于吕后和武则天,但其品德却远胜于她们。

  负面评价则主要集中在她的权力欲望和对大臣的打压上。一些大臣认为,刘娥临朝称制期间,独断专行,压制皇权,甚至有 “篡权” 的嫌疑。此外,她重用王钦若、丁谓等 “奸臣”,也遭到了后世的批评。

  其实,客观地来看,刘娥作为一名女性,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从一个蜀地孤女成长为北宋的最高统治者,临朝称制十一年,稳定了朝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她虽然有权力欲望,也打压过一些大臣,但她始终没有称帝,而是在宋仁宗成年后,将政权还给了他,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刘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从一个身份低微的歌女,到王府姬妾,再到皇后、皇太后,最终成为北宋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她在政治上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不仅赢得了宋真宗的信任和依赖,也得到了后世许多历史学家的认可。虽然 “狸猫换太子” 的传说让她背负了千古骂名,但历史终究会还原真相,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刘娥。

  刘娥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奋斗史,更是北宋初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多么低微,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她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与挣扎,以及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