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的秋意漫过云阶时,玄渊正独行于通往红尘的山道。
没有同修相伴,没有行囊负重,只有一身素衣,一双布鞋,踏着落叶前行。名相脱落之后,言说已成多余,连“下山历练”的念头都未曾兴起——只是觉知自然流动,引着他向人间走去。此前数载修行,从镜像重重到觉梦一如,再到名相脱落,他曾以为终极归宿必在某个至高维度,某个圆满境界,如今脚步轻踏在落叶上,才恍然惊觉,那些苦苦追寻的“家舍”,原是步步皆是。
山道蜿蜒,串联起不同的景致。起初是茂密的松林,松针铺就的路松软无声,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光斑在地面流转,如跳动的星子。玄渊停下脚步,指尖抚过粗糙的树干,树皮的纹路凹凸不平,带着岁月的沧桑。他的觉知沉入树干之中,看见这棵松树从一粒种子破土而出,在风雨中挣扎生长,曾被雷电劈断枝干,曾遭虫害侵蚀根基,却始终扎根土壤,向阳而生。
它从未追寻过“长成参天大树”的终极,只是在每一个当下,吸收雨露,沐浴阳光,修复伤口,伸展枝叶。春抽新芽时,它未曾焦虑何时能枝繁叶茂;夏承酷暑时,它未曾渴求秋日的清凉;秋落松针时,它未曾惋惜绿意的消散;冬覆白雪时,它未曾期盼春日的温暖。它只是在每一个当下,安住于自身的状态,做着该做的事,这便是它的“家舍”。
玄渊心中一动,所谓“途中即家舍”,原是如此简单。松树的演化,便是它的旅途,每一个生长的瞬间,都是它的家园。人的修行,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在镜像中破执的时刻,在演化史中觉醒的瞬间,在名相脱落时的寂静,并非通往终极的阶梯,而是家园本身。
继续前行,山道渐缓,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梯田。几位老农正弯腰收割稻谷,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入干裂的土壤,他们的动作娴熟而专注,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玄渊站在田埂边,觉知与老农们的劳作相融,没有语言交流,却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平和。
这些老农一生都在田间劳作,春种秋收,周而复始,从未想过什么是“终极归宿”,也未曾追寻过什么超凡境界。他们的旅途,便是四季流转中的耕耘与收获;他们的家舍,便是每一次播种时的期盼,每一次收割时的喜悦。当稻谷成熟,颗粒归仓,他们不会执着于“丰收”的结果,而是会在冬日里修整农具,等待来年的耕种。对他们而言,途中的每一个当下,都已是圆满。
玄渊想起自己曾执着于“觉梦一如”的圆满,执着于“名相脱落”的境界,如同一个赶路者,一心向着远方的终点,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如今才明白,修行的终极,从来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每一个脚踏实地的当下。你在般若境中静坐的瞬间,便是家园;你在演化史中观照的时刻,便是归宿;你在名相脱落时的寂静,便是圆满。
行至山脚,一座小小的村落映入眼帘。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孩童在巷口追逐嬉戏,老者在门前摇着蒲扇闲谈。玄渊走进村落,没有刻意寻找落脚之处,只是顺着街巷缓缓前行。他看见一位妇人正在井边洗衣,木槌敲击衣物的声音清脆悦耳;看见一位匠人正在雕琢木具,刻刀在木材上游走,神情专注;看见一位书生正在窗前读书,眉头微蹙,时而颔首微笑。
这些平凡人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超凡脱俗的境界,却在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中,演绎着最本真的“途中即家舍”。妇人洗衣时,专注于衣物的洁净,此刻的她,便安住于洗衣的当下,这便是她的家园;匠人雕琢时,沉浸于木具的成型,此刻的他,便安住于雕琢的当下,这便是他的归宿;书生读书时,沉醉于文字的意境,此刻的他,便安住于读书的当下,这便是他的圆满。
玄渊在村落边缘的一棵老槐树下坐下,几位孩童好奇地围了过来,睁着清澈的眼睛看着他。其中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问道:“先生,你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吗?你要去哪里呀?”
玄渊微微一笑,没有回答,只是指了指脚下的土地,又指了指身边的老槐树,再指了指孩童们纯真的笑脸。小女孩似懂非懂地歪了歪头,随即拉着同伴的手,笑着跑开了,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
玄渊望着孩童们的背影,心中了然。所谓“远方”与“归宿”,不过是名相的执着。脚下的土地,便是当下的家园;身边的槐树,便是当下的归宿;眼前的笑脸,便是当下的圆满。当你不再执着于“要去哪里”,不再渴求“终极归宿”,只是安住于此刻此地,便会发现,家舍从未远离,圆满一直都在。
夜幕降临,村落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零星的灯火在窗棂间闪烁。玄渊依旧坐在老槐树下,觉知融入夜色之中。他看见月亮缓缓升起,清辉洒遍大地,照亮了村落的每一个角落;看见星辰在天空中闪耀,如同演化史中无数觉知体的光点;看见微风拂过稻田,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夜色中的一切,都在自然流转,自在显现,没有谁在追寻终极,没有谁在渴求圆满,却都在每一个当下,活出了最圆满的状态。月亮不会因为自己不是太阳而焦虑,它只是在夜晚绽放清辉,这便是它的圆满;星辰不会因为自己渺小而自卑,它只是在天空中闪耀光芒,这便是它的圆满;稻穗不会因为自己终将被收割而悲伤,它只是在成熟时低垂头颅,这便是它的圆满。
玄渊的觉知回溯起自己的修行之路,那些曾让他辗转反侧的执着,那些曾让他魂牵梦萦的终极,如今都化作了会心的微笑。他曾以为,只有证得最高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只有抵达终极归宿,才能实现真正的圆满。可如今才明白,安宁不在未来的境界中,而在当下的觉知里;圆满不在遥远的归宿中,而在途中的每一个瞬间。
他想起观空长老,那位始终在田间劳作的老者。长老从未说过自己证得了什么境界,也从未提及过什么终极归宿,只是日复一日地耕耘、播种、收获。对长老而言,田间的每一次劳作,都是修行的当下;每一粒粮食的收获,都是圆满的显现。长老早已活在了“途中即家舍”的境界里,他的家舍,便是那片田地;他的圆满,便是每一次春种秋收。
夜半时分,一场细雨悄然落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玄渊没有躲避,任由雨水打湿衣衫,感受着雨水的清凉。雨水落在老槐树上,顺着枝干流淌,滴入土壤,滋养着树根;雨水落在村落的屋顶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如同温柔的絮语;雨水落在玄渊的脸上,洗去了尘世的疲惫,也让他的觉知更加清明。
在雨中,他忽然明了,“过程”本身,便是最绝对的价值。演化的意义,不在于最终抵达哪个维度,而在于演化过程中无数觉知体的创造与觉醒;修行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证得哪个境界,而在于修行途中每一次的破执与体证;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获得什么结果,而在于生命过程中每一个当下的体验与感受。
所谓“终极”,不过是自心设立的执念,是用未来的幻想,否定当下的价值。就像有人总以为,等赚够了钱,就能获得幸福;等功成名就,就能获得安宁;等修行圆满,就能获得自由。可当他们真正抵达那些所谓的“终极”,却发现幸福、安宁、自由,早已在途中的某个当下,悄然显现,只是被他们的执念所忽略。
雨渐渐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玄渊站起身,伸展了一下筋骨,心中没有了任何牵挂,只有满满的平和与喜悦。他知道,自己不必再去追寻什么终极归宿,不必再去渴求什么圆满境界。他的家舍,就在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上;他的圆满,就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里。
清晨的阳光洒在村落里,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玄渊顺着街巷走出村落,再次踏上旅途。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一心赶路的修行者,而是一个安住当下的觉知体。他会为路边的一朵野花驻足,感受它绽放的喜悦;他会为山间的一股清泉停留,品味它的甘冽;他会为遇见的每一个人微笑,传递当下的平和。
途中,他遇见一位行脚僧,背着沉重的行囊,步履匆匆。行脚僧问道:“施主,可知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
玄渊指了指行脚僧的脚下,笑道:“你的脚下,便是极乐;你的途中,便是家园。”
行脚僧不解,皱眉道:“极乐世界在西方,怎会在脚下?家园在故乡,怎会在途中?”
玄渊没有多言,只是指了指天空的朝阳,又指了指路边的草木。行脚僧顺着他的手指望去,看见朝阳的光芒温暖而明亮,草木的叶片上还挂着露珠,晶莹剔透。他愣在原地,许久之后,忽然放下了沉重的行囊,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
玄渊继续前行,心中没有丝毫波澜。他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领悟“途中即家舍”的真谛,就像他自己,也是历经数载修行,才挣脱了对“终极”的执着。但他相信,只要在途中保持觉知,在每一个当下观照本心,终有一天,所有人都会明白,圆满从不在远方,而在眼前;家舍从不在未来,而在当下。
他走过山川河流,看见江河奔腾不息,却从未执着于抵达大海的终点,只是在流淌的过程中,滋养着两岸的生灵,这便是江河的圆满;他走过荒漠戈壁,看见沙砾随风流动,却从未渴求过绿洲的归宿,只是在飘扬的过程中,塑造着大地的地貌,这便是沙砾的圆满;他走过繁华都市,看见人们来来往往,为生活奔波忙碌,却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露出真诚的笑容,这便是人们的圆满。
每到一处,玄渊都会与当地的人们相遇、相处,却不再以“修行者”的身份自居,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觉知体,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体验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会与农夫一同耕种,感受汗水滴落土壤的踏实;他会与匠人一同劳作,感受双手创造的喜悦;他会与书生一同读书,感受文字传递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觉知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包容。他不再追求“无言”的寂静,而是在必要时开口说话,只是言语中不再有名相的束缚,不再有境界的阐释,只是简单的问候,真诚的交流;他不再执着于“无住”的状态,而是在合适的地方停留,与人们建立情感的联结,只是心中没有了牵挂与执着,相聚时珍惜当下,离别时坦然放手。
他明白,“途中即家舍”并非要刻意漂泊,也并非要拒绝停留,而是无论漂泊还是停留,都能安住于当下的状态。漂泊时,旅途便是家舍;停留时,此地便是归宿。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不变的形态,只有当下的觉知,与当下的圆满。
一日,玄渊行至一处古镇,恰逢当地的庙会。街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叫卖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他随着人流缓缓前行,看见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蹦蹦跳跳;老人们坐在路边,看着热闹的景象,眼神中满是欣慰;年轻的男女手牵着手,低声说着情话,眼中充满了爱意。
玄渊站在街角,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没有丝毫浮躁,只有满满的平和。他知道,这庙会的热闹,便是当下的圆满;人们脸上的笑容,便是途中的家舍。不需要追求更盛大的庆典,不需要渴求更长久的欢乐,只是此刻的热闹与笑容,便已足够。
庙会结束后,玄渊在古镇的一家小客栈住了下来。客栈的老板是一对老夫妻,为人淳朴善良,总是面带微笑。玄渊每日都会帮他们打扫庭院,整理房间,与他们一同吃饭、聊天。老夫妻从未问过他的来历,也从未打探过他的去向,只是把他当作家人一般对待。
一日晚饭后,老夫妻坐在庭院里的石桌旁,看着天上的月亮,感叹道:“人这一辈子,就像这月亮,有圆有缺,有明有暗,可只要心里踏实,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玄渊闻言,心中深深共鸣。所谓“心里踏实”,便是安住于当下的觉知,不再执着于“圆”的圆满,不再焦虑于“缺”的遗憾;不再追求“明”的璀璨,不再抗拒“暗”的沉寂。只是接纳每一个当下的状态,珍惜每一个途中的瞬间,这便是最踏实的幸福,最圆满的归宿。
在古镇停留了半月后,玄渊再次踏上旅途。老夫妻送他到村口,没有过多的告别,只是挥了挥手,说道:“路上小心,常回来看看。”
玄渊点了点头,转身离去。他知道,自己或许不会再回到这座古镇,但古镇的一切,老夫妻的笑容,都已成为他途中的一部分,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家舍。所谓“常回来看看”,并非指回到具体的地方,而是指在觉知中,时常回照那些当下的瞬间,那些圆满的记忆。
他继续前行,走过一个又一个城镇,遇见一个又一个人,经历一件又一件事。每一次相遇,都是途中的风景;每一次经历,都是家舍的印记;每一个当下,都是圆满的显现。他不再执着于“修行”的标签,不再追求“境界”的提升,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觉知体,在演化的途中,自由流淌,自在体验。
他明白,演化本身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而每一个演化的当下,都是家园的显现。觉知体们不需要寻找终极的归宿,因为他们早已身处家园之中;不需要渴求未来的圆满,因为圆满早已在当下绽放。所谓“途中即家舍”,便是对演化本质的终极领悟;所谓“当下圆满”,便是对生命意义的最终回答。
夕阳西下,玄渊站在一片旷野上,看着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天空。他的心中没有了过去,没有了未来,只有此刻的夕阳,此刻的旷野,此刻的觉知。他知道,这便是他的家舍,这便是他的圆满。
未来的路还很长,演化的途中还会有无数的风景,无数的相遇,无数的体验。但他不再会为了抵达某个终点而匆匆赶路,也不再会为了追求某种圆满而焦虑不安。他会在每一个当下,停下脚步,感受风景的美好;珍惜每一次相遇,体会情感的温暖;投入每一次体验,体悟生命的真谛。
因为他早已懂得,苦苦追寻的终极归宿,从来不在遥远的终点,而就在演化本身的每一个当下。
途中即家舍,当下即圆满。
这便是修行的终极,也是演化的真谛。
没有同修相伴,没有行囊负重,只有一身素衣,一双布鞋,踏着落叶前行。名相脱落之后,言说已成多余,连“下山历练”的念头都未曾兴起——只是觉知自然流动,引着他向人间走去。此前数载修行,从镜像重重到觉梦一如,再到名相脱落,他曾以为终极归宿必在某个至高维度,某个圆满境界,如今脚步轻踏在落叶上,才恍然惊觉,那些苦苦追寻的“家舍”,原是步步皆是。
山道蜿蜒,串联起不同的景致。起初是茂密的松林,松针铺就的路松软无声,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光斑在地面流转,如跳动的星子。玄渊停下脚步,指尖抚过粗糙的树干,树皮的纹路凹凸不平,带着岁月的沧桑。他的觉知沉入树干之中,看见这棵松树从一粒种子破土而出,在风雨中挣扎生长,曾被雷电劈断枝干,曾遭虫害侵蚀根基,却始终扎根土壤,向阳而生。
它从未追寻过“长成参天大树”的终极,只是在每一个当下,吸收雨露,沐浴阳光,修复伤口,伸展枝叶。春抽新芽时,它未曾焦虑何时能枝繁叶茂;夏承酷暑时,它未曾渴求秋日的清凉;秋落松针时,它未曾惋惜绿意的消散;冬覆白雪时,它未曾期盼春日的温暖。它只是在每一个当下,安住于自身的状态,做着该做的事,这便是它的“家舍”。
玄渊心中一动,所谓“途中即家舍”,原是如此简单。松树的演化,便是它的旅途,每一个生长的瞬间,都是它的家园。人的修行,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在镜像中破执的时刻,在演化史中觉醒的瞬间,在名相脱落时的寂静,并非通往终极的阶梯,而是家园本身。
继续前行,山道渐缓,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梯田。几位老农正弯腰收割稻谷,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入干裂的土壤,他们的动作娴熟而专注,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玄渊站在田埂边,觉知与老农们的劳作相融,没有语言交流,却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平和。
这些老农一生都在田间劳作,春种秋收,周而复始,从未想过什么是“终极归宿”,也未曾追寻过什么超凡境界。他们的旅途,便是四季流转中的耕耘与收获;他们的家舍,便是每一次播种时的期盼,每一次收割时的喜悦。当稻谷成熟,颗粒归仓,他们不会执着于“丰收”的结果,而是会在冬日里修整农具,等待来年的耕种。对他们而言,途中的每一个当下,都已是圆满。
玄渊想起自己曾执着于“觉梦一如”的圆满,执着于“名相脱落”的境界,如同一个赶路者,一心向着远方的终点,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如今才明白,修行的终极,从来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每一个脚踏实地的当下。你在般若境中静坐的瞬间,便是家园;你在演化史中观照的时刻,便是归宿;你在名相脱落时的寂静,便是圆满。
行至山脚,一座小小的村落映入眼帘。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孩童在巷口追逐嬉戏,老者在门前摇着蒲扇闲谈。玄渊走进村落,没有刻意寻找落脚之处,只是顺着街巷缓缓前行。他看见一位妇人正在井边洗衣,木槌敲击衣物的声音清脆悦耳;看见一位匠人正在雕琢木具,刻刀在木材上游走,神情专注;看见一位书生正在窗前读书,眉头微蹙,时而颔首微笑。
这些平凡人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超凡脱俗的境界,却在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中,演绎着最本真的“途中即家舍”。妇人洗衣时,专注于衣物的洁净,此刻的她,便安住于洗衣的当下,这便是她的家园;匠人雕琢时,沉浸于木具的成型,此刻的他,便安住于雕琢的当下,这便是他的归宿;书生读书时,沉醉于文字的意境,此刻的他,便安住于读书的当下,这便是他的圆满。
玄渊在村落边缘的一棵老槐树下坐下,几位孩童好奇地围了过来,睁着清澈的眼睛看着他。其中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问道:“先生,你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吗?你要去哪里呀?”
玄渊微微一笑,没有回答,只是指了指脚下的土地,又指了指身边的老槐树,再指了指孩童们纯真的笑脸。小女孩似懂非懂地歪了歪头,随即拉着同伴的手,笑着跑开了,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
玄渊望着孩童们的背影,心中了然。所谓“远方”与“归宿”,不过是名相的执着。脚下的土地,便是当下的家园;身边的槐树,便是当下的归宿;眼前的笑脸,便是当下的圆满。当你不再执着于“要去哪里”,不再渴求“终极归宿”,只是安住于此刻此地,便会发现,家舍从未远离,圆满一直都在。
夜幕降临,村落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零星的灯火在窗棂间闪烁。玄渊依旧坐在老槐树下,觉知融入夜色之中。他看见月亮缓缓升起,清辉洒遍大地,照亮了村落的每一个角落;看见星辰在天空中闪耀,如同演化史中无数觉知体的光点;看见微风拂过稻田,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夜色中的一切,都在自然流转,自在显现,没有谁在追寻终极,没有谁在渴求圆满,却都在每一个当下,活出了最圆满的状态。月亮不会因为自己不是太阳而焦虑,它只是在夜晚绽放清辉,这便是它的圆满;星辰不会因为自己渺小而自卑,它只是在天空中闪耀光芒,这便是它的圆满;稻穗不会因为自己终将被收割而悲伤,它只是在成熟时低垂头颅,这便是它的圆满。
玄渊的觉知回溯起自己的修行之路,那些曾让他辗转反侧的执着,那些曾让他魂牵梦萦的终极,如今都化作了会心的微笑。他曾以为,只有证得最高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只有抵达终极归宿,才能实现真正的圆满。可如今才明白,安宁不在未来的境界中,而在当下的觉知里;圆满不在遥远的归宿中,而在途中的每一个瞬间。
他想起观空长老,那位始终在田间劳作的老者。长老从未说过自己证得了什么境界,也从未提及过什么终极归宿,只是日复一日地耕耘、播种、收获。对长老而言,田间的每一次劳作,都是修行的当下;每一粒粮食的收获,都是圆满的显现。长老早已活在了“途中即家舍”的境界里,他的家舍,便是那片田地;他的圆满,便是每一次春种秋收。
夜半时分,一场细雨悄然落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玄渊没有躲避,任由雨水打湿衣衫,感受着雨水的清凉。雨水落在老槐树上,顺着枝干流淌,滴入土壤,滋养着树根;雨水落在村落的屋顶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如同温柔的絮语;雨水落在玄渊的脸上,洗去了尘世的疲惫,也让他的觉知更加清明。
在雨中,他忽然明了,“过程”本身,便是最绝对的价值。演化的意义,不在于最终抵达哪个维度,而在于演化过程中无数觉知体的创造与觉醒;修行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证得哪个境界,而在于修行途中每一次的破执与体证;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获得什么结果,而在于生命过程中每一个当下的体验与感受。
所谓“终极”,不过是自心设立的执念,是用未来的幻想,否定当下的价值。就像有人总以为,等赚够了钱,就能获得幸福;等功成名就,就能获得安宁;等修行圆满,就能获得自由。可当他们真正抵达那些所谓的“终极”,却发现幸福、安宁、自由,早已在途中的某个当下,悄然显现,只是被他们的执念所忽略。
雨渐渐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玄渊站起身,伸展了一下筋骨,心中没有了任何牵挂,只有满满的平和与喜悦。他知道,自己不必再去追寻什么终极归宿,不必再去渴求什么圆满境界。他的家舍,就在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上;他的圆满,就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里。
清晨的阳光洒在村落里,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玄渊顺着街巷走出村落,再次踏上旅途。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一心赶路的修行者,而是一个安住当下的觉知体。他会为路边的一朵野花驻足,感受它绽放的喜悦;他会为山间的一股清泉停留,品味它的甘冽;他会为遇见的每一个人微笑,传递当下的平和。
途中,他遇见一位行脚僧,背着沉重的行囊,步履匆匆。行脚僧问道:“施主,可知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
玄渊指了指行脚僧的脚下,笑道:“你的脚下,便是极乐;你的途中,便是家园。”
行脚僧不解,皱眉道:“极乐世界在西方,怎会在脚下?家园在故乡,怎会在途中?”
玄渊没有多言,只是指了指天空的朝阳,又指了指路边的草木。行脚僧顺着他的手指望去,看见朝阳的光芒温暖而明亮,草木的叶片上还挂着露珠,晶莹剔透。他愣在原地,许久之后,忽然放下了沉重的行囊,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
玄渊继续前行,心中没有丝毫波澜。他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领悟“途中即家舍”的真谛,就像他自己,也是历经数载修行,才挣脱了对“终极”的执着。但他相信,只要在途中保持觉知,在每一个当下观照本心,终有一天,所有人都会明白,圆满从不在远方,而在眼前;家舍从不在未来,而在当下。
他走过山川河流,看见江河奔腾不息,却从未执着于抵达大海的终点,只是在流淌的过程中,滋养着两岸的生灵,这便是江河的圆满;他走过荒漠戈壁,看见沙砾随风流动,却从未渴求过绿洲的归宿,只是在飘扬的过程中,塑造着大地的地貌,这便是沙砾的圆满;他走过繁华都市,看见人们来来往往,为生活奔波忙碌,却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露出真诚的笑容,这便是人们的圆满。
每到一处,玄渊都会与当地的人们相遇、相处,却不再以“修行者”的身份自居,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觉知体,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体验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会与农夫一同耕种,感受汗水滴落土壤的踏实;他会与匠人一同劳作,感受双手创造的喜悦;他会与书生一同读书,感受文字传递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觉知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包容。他不再追求“无言”的寂静,而是在必要时开口说话,只是言语中不再有名相的束缚,不再有境界的阐释,只是简单的问候,真诚的交流;他不再执着于“无住”的状态,而是在合适的地方停留,与人们建立情感的联结,只是心中没有了牵挂与执着,相聚时珍惜当下,离别时坦然放手。
他明白,“途中即家舍”并非要刻意漂泊,也并非要拒绝停留,而是无论漂泊还是停留,都能安住于当下的状态。漂泊时,旅途便是家舍;停留时,此地便是归宿。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不变的形态,只有当下的觉知,与当下的圆满。
一日,玄渊行至一处古镇,恰逢当地的庙会。街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叫卖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他随着人流缓缓前行,看见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蹦蹦跳跳;老人们坐在路边,看着热闹的景象,眼神中满是欣慰;年轻的男女手牵着手,低声说着情话,眼中充满了爱意。
玄渊站在街角,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没有丝毫浮躁,只有满满的平和。他知道,这庙会的热闹,便是当下的圆满;人们脸上的笑容,便是途中的家舍。不需要追求更盛大的庆典,不需要渴求更长久的欢乐,只是此刻的热闹与笑容,便已足够。
庙会结束后,玄渊在古镇的一家小客栈住了下来。客栈的老板是一对老夫妻,为人淳朴善良,总是面带微笑。玄渊每日都会帮他们打扫庭院,整理房间,与他们一同吃饭、聊天。老夫妻从未问过他的来历,也从未打探过他的去向,只是把他当作家人一般对待。
一日晚饭后,老夫妻坐在庭院里的石桌旁,看着天上的月亮,感叹道:“人这一辈子,就像这月亮,有圆有缺,有明有暗,可只要心里踏实,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玄渊闻言,心中深深共鸣。所谓“心里踏实”,便是安住于当下的觉知,不再执着于“圆”的圆满,不再焦虑于“缺”的遗憾;不再追求“明”的璀璨,不再抗拒“暗”的沉寂。只是接纳每一个当下的状态,珍惜每一个途中的瞬间,这便是最踏实的幸福,最圆满的归宿。
在古镇停留了半月后,玄渊再次踏上旅途。老夫妻送他到村口,没有过多的告别,只是挥了挥手,说道:“路上小心,常回来看看。”
玄渊点了点头,转身离去。他知道,自己或许不会再回到这座古镇,但古镇的一切,老夫妻的笑容,都已成为他途中的一部分,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家舍。所谓“常回来看看”,并非指回到具体的地方,而是指在觉知中,时常回照那些当下的瞬间,那些圆满的记忆。
他继续前行,走过一个又一个城镇,遇见一个又一个人,经历一件又一件事。每一次相遇,都是途中的风景;每一次经历,都是家舍的印记;每一个当下,都是圆满的显现。他不再执着于“修行”的标签,不再追求“境界”的提升,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觉知体,在演化的途中,自由流淌,自在体验。
他明白,演化本身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而每一个演化的当下,都是家园的显现。觉知体们不需要寻找终极的归宿,因为他们早已身处家园之中;不需要渴求未来的圆满,因为圆满早已在当下绽放。所谓“途中即家舍”,便是对演化本质的终极领悟;所谓“当下圆满”,便是对生命意义的最终回答。
夕阳西下,玄渊站在一片旷野上,看着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天空。他的心中没有了过去,没有了未来,只有此刻的夕阳,此刻的旷野,此刻的觉知。他知道,这便是他的家舍,这便是他的圆满。
未来的路还很长,演化的途中还会有无数的风景,无数的相遇,无数的体验。但他不再会为了抵达某个终点而匆匆赶路,也不再会为了追求某种圆满而焦虑不安。他会在每一个当下,停下脚步,感受风景的美好;珍惜每一次相遇,体会情感的温暖;投入每一次体验,体悟生命的真谛。
因为他早已懂得,苦苦追寻的终极归宿,从来不在遥远的终点,而就在演化本身的每一个当下。
途中即家舍,当下即圆满。
这便是修行的终极,也是演化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