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初抵南岭遇故知 公社新岗迎挑战-《拓梦者》

  告别清溪县的那日,张维洲书记亲自送林雨潇到汽车站。

  老人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雨潇,南岭公社情况比清溪复杂,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工作上会遇到的困难,只会多不会少。记住,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守住初心,多为群众着想,方法总比困难多。”

  林雨潇用力点头,将张爷爷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从清溪县到南岭公社,又是大半天的车程。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窗外的景色也从开阔的平原逐渐变成了起伏的丘陵。

  南岭公社比清溪县更偏远,群山环抱,一条浑浊的小河穿镇而过,街道狭窄,房屋也更显陈旧。

  林雨潇背着行囊,按照地址找到了公社大院。院子不大,几栋红砖瓦房围成一个四合院,正中间是旗杆,上面飘扬着五星红旗。

  空气中混杂着煤烟和牲畜粪便的味道,耳边是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和人们的喧闹声,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走进挂着“公社办公室”牌子的房间,里面烟雾缭绕,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正围坐在一张长条桌旁,大声讨论着什么。

  “同志,你找谁?”

  一个穿着蓝色卡其布褂子、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抬起头,看到林雨潇,停下了手中的笔。

  “你好,我叫林雨潇,是从县委那边过来的,到南岭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报到。” 林雨潇上前一步,礼貌地说道。

  “林雨潇?” 年轻人眼睛一亮,猛地站起身,“真的是你?”

  林雨潇看着眼前的人,也愣住了,随即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陆方舟?怎么是你!”

  此人正是陆方舟。他比在学校时黑了些,也壮实了些,眼神依旧透着一股机灵劲儿。两人激动地握住对方的手,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瞬间涌上心头。

  “我三天前就到了,在公社办公室当文书。” 陆方舟笑着说,“真没想到能在这里碰到你!”

  “我也没想到,太巧了!” 林雨潇也十分高兴,“我还以为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联系上你呢。”

  两人正寒暄着,一个身材微胖、穿着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他脸上带着公式化的笑容,眼神却锐利地上下打量着林雨潇。

  “你就是林雨潇同志吧?”

  中年男人开口了,声音不高不低,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我是公社副书记赵长山。张书记已经给我打过电话了。”

  “赵书记您好,我是林雨潇,请您多指教。” 林雨潇连忙收起笑容,恭敬地说道。

  “嗯,” 赵长山不冷不热地应了一声,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大学生能主动到基层来锻炼,精神可嘉。不过,南岭公社条件艰苦,工作复杂,不像在学校里那么简单,你要有思想准备。”

  “谢谢赵书记提醒,我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林雨潇诚恳地说。

  “好,” 赵长山点了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看了看,“农业技术推广站正好缺人,你就去那里吧,协助老周技术员工作。主要任务是推广新的水稻种植技术,提高咱们公社的粮食产量。”

  “是,我服从安排!”

  “老周是咱们公社的老技术员了,经验丰富,你多向他学习。” 赵长山顿了顿,又补充道,“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向我汇报。” 他的语气依旧平淡,听不出太多的关心。

  告别赵长山,陆方舟拉着林雨潇走出办公室,小声对他说:“雨潇,赵书记这个人,表面上客客气气,其实心思很深。他对上面派来的人,尤其是大学生,一直不太放心,总觉得我们是‘纸上谈兵’,干不了实事。你接下来的工作,可得小心点。”

  林雨潇皱了皱眉:“我知道了。那老周技术员怎么样?”

  “老周啊,” 陆方舟叹了口气,“他是个老好人,但就是思想太保守了,一辈子就认老法子,对什么新技术都抵触得很。而且,他跟东风大队的李铁柱大队长走得很近,李铁柱那个人……”

  “李铁柱是谁?” 林雨潇问道。

  “东风大队是咱们公社最大、最富的大队,李铁柱是那里的大队长,性格强势得很,在公社里很有话语权,连赵书记有时候都得让他三分。他只看重眼前利益,对公社的统一安排,合他心意的就听,不合心意的就阳奉阴违。” 陆方舟压低声音说,“你要推广新技术,估计第一个就得过他这关。”

  林雨潇听着陆方舟的介绍,心里沉甸甸的。他没想到,刚到南岭公社,就面临着这么复杂的局面。

  第二天一早,林雨潇就到农业技术推广站报到。推广站是一间简陋的小平房,里面堆满了各种农具和农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老周技术员是个五十多岁的瘦高个,背有点驼,戴着一顶旧草帽,正蹲在地上擦拭喷雾器。

  “周师傅您好,我是林雨潇,新来的,以后请您多指教。” 林雨潇走上前打招呼。

  老周抬起头,瞥了林雨潇一眼,又低下头继续擦喷雾器,语气冷淡地说:“嗯,赵书记跟我说了。大学生嘛,理论知识多,但种地这事儿,还是得靠经验。你先在旁边看着,熟悉熟悉情况再说。”

  林雨潇碰了个软钉子,也不气馁,主动拿起扫帚,开始打扫屋子。他想,只要自己态度诚恳,总有一天能打动老周。

  接下来的几天,林雨潇跟着老周下到各个大队查看农田。

  他发现,南岭公社的水稻种植方法确实很落后,种植密度不均,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也很不科学,导致产量一直不高。

  他结合自己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和在清溪县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水稻增产技术方案,包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内容。

  这天下午,林雨潇拿着方案找到老周,想和他商量推广的事情。

  “周师傅,您看一下这个方案。” 林雨潇将方案递过去,“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来种,我估计水稻亩产至少能提高一成。”

  老周接过方案,草草地翻了几页,就扔在了桌子上,不屑地说:“小林啊,不是我说你,你这方案太理想化了。咱们南岭的土壤和气候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你这些书本上的东西,在咱们这儿行不通。我种了一辈子地,还能不知道怎么种水稻?别瞎折腾了,免得劳民伤财。”

  “可是周师傅,清溪县那边已经试过了,效果很好啊!” 林雨潇急忙解释。

  “清溪县是清溪县,咱们南岭是南岭,能一样吗?” 老周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好了好了,这事以后再说,我还有事要忙。”

  1林雨潇看着老周决绝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老周这是根本没把他的方案放在眼里。

  无奈之下,林雨潇决定自己先找几个大队试试。他首先想到了东风大队,毕竟是公社最大的大队,如果能在那里推广成功,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他找到李铁柱大队长,把自己的方案和增产的预期效果详细地说了一遍。

  李铁柱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小林同志,你太年轻了!提高一成产量?你以为是变戏法呢?我们东风大队现在的产量已经是公社最高的了,我凭什么相信你这个毛头小子的方案?万一失败了,影响了收成,谁负责?”

  “李大队长,我可以以个人名义担保,如果失败了,我愿意承担一切损失!” 林雨潇坚定地说。

  “你承担?你一个大学生,能承担什么?”

  李铁柱不屑地说,“我看你还是别在这儿浪费时间了,好好回公社办公室待着吧!”

  林雨潇碰了一鼻子灰,沮丧地离开了东风大队。在回公社的路上,他听到几个村民在背后议论:

  “听说了吗?又来了个大学生,说能让水稻增产一成,我看是吹牛!”

  “就是,我看他就是走后门来的,根本不懂种地!”

  “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地种吧,别被这些年轻人给忽悠了!”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林雨潇的心上,让他更加沮丧。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只是个“纸上谈兵”的大学生。

  回到公社,林雨潇一个人坐在推广站的门口,望着远处的群山,心情低落。

  “怎么了?遇到挫折了?” 陆方舟走了过来,递给了他一瓶水。

  林雨潇接过水,苦笑了一下:“老周师傅不支持,李大队长也拒绝了,连村民们都不信任我。我感觉自己就像个笑话。”

  陆方舟在他身边坐下,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知道你会遇到困难。别灰心,当初我刚来的时候,也遇到过不少白眼。南岭公社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都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那我该怎么办?” 林雨潇问道。

  “急不来,得慢慢来。” 陆方舟想了想说,“赵书记把你分到推广站,其实也是在观察你。老周那边,你别硬劝,先顺着他,多帮他干点活,让他看到你的诚意。至于大队嘛,东风大队肯定不行,李铁柱太固执了。咱们可以先从那些规模小、产量低、问题多的大队入手。那些大队的村民日子过得苦,可能更愿意尝试新方法。”

  “可是,那些大队基础那么差,就算试验成功了,影响也不大啊。” 林雨潇有些犹豫。

  “积少成多嘛。”

  陆方舟说,“只要你能在一两个小大队做出成绩,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到时候不用你去推广,自然会有人来找你。而且,你在清溪县不是有经验吗?可以先从解决他们最迫切的小问题入手,比如灌溉、病虫害什么的,先赢得他们的信任。”

  林雨潇听着陆方舟的分析,渐渐冷静下来。他觉得陆方舟说得很有道理,自己确实太急于求成了。

  “你说得对,我不能放弃。”

  林雨潇重新振作起来,“谢谢你,方舟。”

  “跟我客气什么!”

  陆方舟笑了,“咱们是同学,又是战友,以后互相帮助!”

  接下来的几天,林雨潇调整了策略。他不再纠缠于老周和李铁柱,而是拿着自己的笔记本,深入到公社下辖的几个小大队进行调研。

  他发现,向阳大队的情况最糟糕。这个大队地处山坳,灌溉条件差,病虫害也比较严重,水稻产量是全公社最低的,村民们的生活也相对贫困。

  林雨潇找到了向阳大队的书记王满仓。王书记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实人,性格憨厚,看到林雨潇主动上门,还带来了技术方案,虽然也有些怀疑,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他。

  “小林同志,你说的这些技术,真的能让我们的水稻增产吗?” 王满仓有些不确定地问。

  “王书记,我不敢保证一定能增产多少,但我可以保证,我会全力以赴地帮助大家。”

  林雨潇诚恳地说,“我可以先帮你们解决灌溉和病虫害的问题,这些都是眼下最急需解决的。如果效果好,咱们再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您看行吗?”

  王满仓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林雨潇真诚的眼神,又想到村民们盼着丰收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好!小林同志,我信你一次!你需要我们做什么,尽管说!”

  得到王满仓的支持,林雨潇非常激动。他立刻开始行动起来,带着村民们清理堵塞的灌溉水渠,指导他们科学地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他每天都泡在田地里,和村民们一起劳动,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

  村民们一开始还有些怀疑和观望,但看到林雨潇不怕苦不怕累,真心实意地帮他们解决问题,渐渐放下了戒心,开始积极配合他的工作。

  林雨潇站在向阳大队的田埂上,看着经过初步治理后长势明显好转的水稻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未来的推广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已经找到了方向,也重新燃起了斗志。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南岭公社干出一番成绩,不辜负爷爷和张爷爷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