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春风卷着麦香漫过农大校园,公告栏里毕业实践安排的红纸前围满了即将奔赴田野的学生。
林雨潇攥着写有《中国农业未来的走向》的稿纸,刚走进阶梯教室,就被曹悦城一把拉住推上了讲台:别躲了,大伙都等着听你的高见呢!
阶梯教室的吊扇嗡嗡转着,扬起满室粉笔灰与青春的躁动。
前排坐着的不仅有毕业班学生,还有闻讯赶来的老师——教作物栽培的周教授捧着搪瓷杯,杯沿还沾着茶渍;
年轻的辅导员李老师拿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方;
就连平时总泡在实验室的育种专家陈博士,也罕见地坐在了后排,推了推眼镜打量着台上的年轻人。
满室目光聚焦过来,林雨潇指尖划过稿纸边缘,深吸一口气,声音清亮地穿透了教室的嘈杂:
各位教授、同学们,说起咱们农业的根,绕不开以粮为纲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八字宪法。他抬手在黑板上写下这十二个字,粉笔灰簌簌落在蓝色中山装的肩头,当年农业学大寨,大寨人在太行山的石头缝里凿坡造梯田,一块块青石垒起的田埂,种出了养活全村的粮食。
还有万里千担一亩地,青石板上夺高产的口号,在那个外国人卡脖子、咱们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这些做法不是神话,是保住无数人小命的正道。
我爷爷常说,1960年那会,村里饿得吃树皮,是公社组织去河滩造田,第二年收了半袋玉米,才让五户人家熬过了冬天。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几个学生的爷爷辈都经历过那个年代,眼神里泛起了共鸣。
林雨潇话锋一转,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画了道横线,写下一组算式:
但咱们算笔经济账,就说造一亩万里千担的田,光人工就得雇二十个壮劳力干三个月,运输石料的牛车要跑上百趟,加上炸药、工具损耗,成本绝对超10万!而一亩地一年产粮两百斤,按当时的粮价算,要300年才能回本。现在不一样了,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亩产超千斤,咱们的粮食储备够全国人吃一年半,温饱问题解决了,咱们不能只停留在,得追求,得谈农业现代化!
现代化?后排有人小声嘀咕,咱们连拖拉机都没普及,谈什么现代化?
就是因为没普及,才要改革!
林雨潇提高了音量,马克思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咱们农业的老路子,已经跟不上现在的需求了。农民种一辈子地,一年挣的钱不够给孩子交学费,怎么脱贫?农业经济只靠粮食,抗风险能力太差,去年山东大旱,种玉米的农户全赔了,可种大棚蔬菜的就没受多大影响——这就是多元化的重要性!
台下立刻起了骚动。植保专业的张磊地站起来,椅子腿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林雨潇说得对!我老家安徽凤阳,当年小岗村18户农民按红手印搞包干到户,把土地分到户,第二年就给国家交了几万斤公粮,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最好证明!以前公社时,大家磨洋工,一亩地收三百斤;包干后,农民自己说了算,一亩地能收六百斤!现在我们村没人只种粮食了,都跟着村支书搞大棚蔬菜,种反季节黄瓜、圣女果,拉到南京、上海的菜市场,一斤能卖三块多,比种粮食挣钱多了十倍!
他越说越激动,额角冒出汗珠:上周我打电话回家,我妈说村里要建蔬菜分拣中心,还要请农大的老师来教无土栽培,以后要搞品牌化,把凤阳蔬菜卖到全国去!这就是产业链延伸,不是吗?
还有乡镇企业!经管系的李梅扎着马尾辫,举起笔记本晃了晃,我爸在苏南无锡的乡镇企业上班,他说以前咱们那全是农田,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里几个木匠凑钱开了家具厂,后来又办了纺织厂,现在华西村都成全国闻名的富裕村了!农民进厂不进城,早上骑自行车上班,晚上回家照顾庄稼,一个月挣上千块,比单纯种地强太多!这就是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让农业经济活起来!
林雨潇笑着点头,抬手示意两人坐下,讲台下已炸开了锅。坐在中间的王芳推了推同桌:你还记得咱们去年去山东寿光实习吗?那边的蔬菜大棚全是智能的,电脑控制温度湿度,浇水施肥都是自动化,这算不算科技赋能农业?
算!怎么不算!
同桌刘军接过话头,我表哥在青岛搞海水稻种植,用的是无人机撒种、卫星导航定位,以前十个人种一百亩地,现在一个人就能管两百亩!还有浙江那边,农民用手机App就能卖橘子,直播带货一晚上能卖几十万斤,这都是新路子!
等等!
突然有人打断,是农学专业的老大哥赵刚,他黝黑的脸上带着憨厚的认真,你们说的这些都好,但不能丢了粮食这个根本吧?要是大家都去种蔬菜、办工厂,万一粮食不够了怎么办?当年饿肚子的滋味可不好受。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教室瞬间安静了几分。
年过花甲的周教授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慢悠悠地站起身,手里的搪瓷杯轻轻放在讲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赵刚说得有道理,这也是我一直担心的问题。你们年轻人有闯劲,看到了多元化的好处,但不能忘了以粮为纲是咱们的根。当年八字宪法是保生存,现在的多元化是谋发展,根不能丢,枝才能壮。
他走到黑板前,指着八字宪法四个字:你们看,是基础,是保障,是命脉,这些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就像山西大寨,以前是造梯田种粮食,现在搞旅游、办农产品加工厂,但根子还是在那片土地上。他们开发大寨梯田观光,卖的是小米、核桃这些土特产,还是农业的延伸。所以多元化不是放弃粮食生产,而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让土地生更多的金。
教授说得对!
陈博士推了推眼镜,补充道,现在国家不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吗?咱们农大正在研究的耐盐碱水稻、抗旱小麦,就是为了保证粮食产量。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如林下经济——在苹果园里种中草药,在核桃树下养土鸡,一亩地能挣两份钱,这就是科学的多元化。
讨论像春雨后的麦苗般疯长,有人说要学内蒙古搞智能灌溉,解决缺水地区的种植难题;
有人提议借鉴烟台的海洋牧场模式,把渔业和文旅结合起来;
还有人提到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多拿分红。
林雨潇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关键词:土地流转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生态农业品牌建设,最后用红粉笔圈出科技 产业 农民三个词。
我明白了!张磊一拍大腿,咱们毕业论文就该这么写!去凤阳调研合作社,看他们怎么把小农户和大市场连接起来;去苏南看乡镇企业,研究工业如何反哺农业;去泰州看智能农机,记录科技如何改变种地方式!
还有贵州!李梅举手,我听说贵州有个村,以前穷得叮当响,后来靠种中药材脱贫,还建了加工厂,把药材做成保健品,现在成了全国脱贫样板村。咱们要不要也把这个案例加进去?
林雨潇刚要说话,教室门被推开了,校办的王主任探进头来:曹悦城,林雨潇,你们班的实践分组名单出来了,下周就出发。另外,省农业厅那边有个调研项目,说是清溪县有个村子靠特色种植脱贫成效显着,问咱们要不要派学生过去参与调研。
清溪县?林雨潇心里一动,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面装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那是上个月回家时,爷爷塞给他的,说他有个老战友在清溪县一个叫石洼村的地方,让他有空去看看。当时他没在意,现在却觉得这名字格外熟悉。
曹悦城接过王主任递来的文件,扫了一眼说:正好!咱们就分几个组:一组去凤阳,跟着张磊看合作社;二组去苏南,跟李梅调研乡镇企业;三组去泰州,跟赵阳记录智能农机;四组......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雨潇身上,雨潇,你带一组去清溪县,看看那个特色种植村到底有什么门道。
林雨潇点点头,指尖攥紧了口袋里的纸条。窗外的阳光穿过梧桐叶,在中国农业未来的走向几个字上投下跳动的光斑,仿佛预示着这场实践之旅终将遇见意想不到的答案。
散会后,同学们都忙着收拾行李、联系实习单位,林雨潇却被周教授叫到了办公室。
周教授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50年代在农村蹲点时记的,里面有不少老经验,你带着去清溪县,或许能用上。另外,他压低声音,清溪县那个石洼村,我听说以前是个贫困村,去年突然就脱贫了,有人说是靠种一种罕见的中药材,但具体情况没人说清楚,你去了多留心观察。
林雨潇接过笔记本,封面已经磨出了毛边,里面的字迹工整有力。
他刚要道谢,周教授又递来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两个年轻的军人,站在一片梯田前,笑容灿烂。
左边这个就是你爷爷,周教授指着照片,当年我们一起在清溪县搞过农业试验,可惜后来分开了。你这次去,也算替我们圆个故地重游的梦。
林雨潇看着照片上年轻的爷爷,又想起口袋里的纸条,突然觉得这次清溪县之行,似乎不仅仅是一次毕业实践。
他走出办公室,夕阳正染红半边天,校园里的广播正在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旋律轻快而充满力量。他摸了摸怀里的笔记本和那张纸条,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清溪县的故事搞清楚,写出一篇有分量的毕业论文。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是雨潇吗?我是你爷爷的老战友,我在清溪县石洼村。你爷爷让我告诉你,来的时候别忘了带点农大的新麦种,咱们村里的地,或许能种出不一样的庄稼......
电话挂断,林雨潇握着手机站在原地,晚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远方泥土的气息。
他低头看了看手机屏幕,上面显示着来电归属地:清溪县。他知道,一场关于农业、关于改革、关于梦想的探索,即将在那个陌生的山村拉开序幕。
而他还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脱贫村,藏着足以改变中国农业未来走向的秘密。
林雨潇攥着写有《中国农业未来的走向》的稿纸,刚走进阶梯教室,就被曹悦城一把拉住推上了讲台:别躲了,大伙都等着听你的高见呢!
阶梯教室的吊扇嗡嗡转着,扬起满室粉笔灰与青春的躁动。
前排坐着的不仅有毕业班学生,还有闻讯赶来的老师——教作物栽培的周教授捧着搪瓷杯,杯沿还沾着茶渍;
年轻的辅导员李老师拿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方;
就连平时总泡在实验室的育种专家陈博士,也罕见地坐在了后排,推了推眼镜打量着台上的年轻人。
满室目光聚焦过来,林雨潇指尖划过稿纸边缘,深吸一口气,声音清亮地穿透了教室的嘈杂:
各位教授、同学们,说起咱们农业的根,绕不开以粮为纲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八字宪法。他抬手在黑板上写下这十二个字,粉笔灰簌簌落在蓝色中山装的肩头,当年农业学大寨,大寨人在太行山的石头缝里凿坡造梯田,一块块青石垒起的田埂,种出了养活全村的粮食。
还有万里千担一亩地,青石板上夺高产的口号,在那个外国人卡脖子、咱们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这些做法不是神话,是保住无数人小命的正道。
我爷爷常说,1960年那会,村里饿得吃树皮,是公社组织去河滩造田,第二年收了半袋玉米,才让五户人家熬过了冬天。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几个学生的爷爷辈都经历过那个年代,眼神里泛起了共鸣。
林雨潇话锋一转,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画了道横线,写下一组算式:
但咱们算笔经济账,就说造一亩万里千担的田,光人工就得雇二十个壮劳力干三个月,运输石料的牛车要跑上百趟,加上炸药、工具损耗,成本绝对超10万!而一亩地一年产粮两百斤,按当时的粮价算,要300年才能回本。现在不一样了,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亩产超千斤,咱们的粮食储备够全国人吃一年半,温饱问题解决了,咱们不能只停留在,得追求,得谈农业现代化!
现代化?后排有人小声嘀咕,咱们连拖拉机都没普及,谈什么现代化?
就是因为没普及,才要改革!
林雨潇提高了音量,马克思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咱们农业的老路子,已经跟不上现在的需求了。农民种一辈子地,一年挣的钱不够给孩子交学费,怎么脱贫?农业经济只靠粮食,抗风险能力太差,去年山东大旱,种玉米的农户全赔了,可种大棚蔬菜的就没受多大影响——这就是多元化的重要性!
台下立刻起了骚动。植保专业的张磊地站起来,椅子腿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林雨潇说得对!我老家安徽凤阳,当年小岗村18户农民按红手印搞包干到户,把土地分到户,第二年就给国家交了几万斤公粮,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最好证明!以前公社时,大家磨洋工,一亩地收三百斤;包干后,农民自己说了算,一亩地能收六百斤!现在我们村没人只种粮食了,都跟着村支书搞大棚蔬菜,种反季节黄瓜、圣女果,拉到南京、上海的菜市场,一斤能卖三块多,比种粮食挣钱多了十倍!
他越说越激动,额角冒出汗珠:上周我打电话回家,我妈说村里要建蔬菜分拣中心,还要请农大的老师来教无土栽培,以后要搞品牌化,把凤阳蔬菜卖到全国去!这就是产业链延伸,不是吗?
还有乡镇企业!经管系的李梅扎着马尾辫,举起笔记本晃了晃,我爸在苏南无锡的乡镇企业上班,他说以前咱们那全是农田,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里几个木匠凑钱开了家具厂,后来又办了纺织厂,现在华西村都成全国闻名的富裕村了!农民进厂不进城,早上骑自行车上班,晚上回家照顾庄稼,一个月挣上千块,比单纯种地强太多!这就是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让农业经济活起来!
林雨潇笑着点头,抬手示意两人坐下,讲台下已炸开了锅。坐在中间的王芳推了推同桌:你还记得咱们去年去山东寿光实习吗?那边的蔬菜大棚全是智能的,电脑控制温度湿度,浇水施肥都是自动化,这算不算科技赋能农业?
算!怎么不算!
同桌刘军接过话头,我表哥在青岛搞海水稻种植,用的是无人机撒种、卫星导航定位,以前十个人种一百亩地,现在一个人就能管两百亩!还有浙江那边,农民用手机App就能卖橘子,直播带货一晚上能卖几十万斤,这都是新路子!
等等!
突然有人打断,是农学专业的老大哥赵刚,他黝黑的脸上带着憨厚的认真,你们说的这些都好,但不能丢了粮食这个根本吧?要是大家都去种蔬菜、办工厂,万一粮食不够了怎么办?当年饿肚子的滋味可不好受。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教室瞬间安静了几分。
年过花甲的周教授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慢悠悠地站起身,手里的搪瓷杯轻轻放在讲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赵刚说得有道理,这也是我一直担心的问题。你们年轻人有闯劲,看到了多元化的好处,但不能忘了以粮为纲是咱们的根。当年八字宪法是保生存,现在的多元化是谋发展,根不能丢,枝才能壮。
他走到黑板前,指着八字宪法四个字:你们看,是基础,是保障,是命脉,这些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就像山西大寨,以前是造梯田种粮食,现在搞旅游、办农产品加工厂,但根子还是在那片土地上。他们开发大寨梯田观光,卖的是小米、核桃这些土特产,还是农业的延伸。所以多元化不是放弃粮食生产,而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让土地生更多的金。
教授说得对!
陈博士推了推眼镜,补充道,现在国家不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吗?咱们农大正在研究的耐盐碱水稻、抗旱小麦,就是为了保证粮食产量。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如林下经济——在苹果园里种中草药,在核桃树下养土鸡,一亩地能挣两份钱,这就是科学的多元化。
讨论像春雨后的麦苗般疯长,有人说要学内蒙古搞智能灌溉,解决缺水地区的种植难题;
有人提议借鉴烟台的海洋牧场模式,把渔业和文旅结合起来;
还有人提到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多拿分红。
林雨潇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关键词:土地流转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生态农业品牌建设,最后用红粉笔圈出科技 产业 农民三个词。
我明白了!张磊一拍大腿,咱们毕业论文就该这么写!去凤阳调研合作社,看他们怎么把小农户和大市场连接起来;去苏南看乡镇企业,研究工业如何反哺农业;去泰州看智能农机,记录科技如何改变种地方式!
还有贵州!李梅举手,我听说贵州有个村,以前穷得叮当响,后来靠种中药材脱贫,还建了加工厂,把药材做成保健品,现在成了全国脱贫样板村。咱们要不要也把这个案例加进去?
林雨潇刚要说话,教室门被推开了,校办的王主任探进头来:曹悦城,林雨潇,你们班的实践分组名单出来了,下周就出发。另外,省农业厅那边有个调研项目,说是清溪县有个村子靠特色种植脱贫成效显着,问咱们要不要派学生过去参与调研。
清溪县?林雨潇心里一动,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面装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那是上个月回家时,爷爷塞给他的,说他有个老战友在清溪县一个叫石洼村的地方,让他有空去看看。当时他没在意,现在却觉得这名字格外熟悉。
曹悦城接过王主任递来的文件,扫了一眼说:正好!咱们就分几个组:一组去凤阳,跟着张磊看合作社;二组去苏南,跟李梅调研乡镇企业;三组去泰州,跟赵阳记录智能农机;四组......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雨潇身上,雨潇,你带一组去清溪县,看看那个特色种植村到底有什么门道。
林雨潇点点头,指尖攥紧了口袋里的纸条。窗外的阳光穿过梧桐叶,在中国农业未来的走向几个字上投下跳动的光斑,仿佛预示着这场实践之旅终将遇见意想不到的答案。
散会后,同学们都忙着收拾行李、联系实习单位,林雨潇却被周教授叫到了办公室。
周教授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50年代在农村蹲点时记的,里面有不少老经验,你带着去清溪县,或许能用上。另外,他压低声音,清溪县那个石洼村,我听说以前是个贫困村,去年突然就脱贫了,有人说是靠种一种罕见的中药材,但具体情况没人说清楚,你去了多留心观察。
林雨潇接过笔记本,封面已经磨出了毛边,里面的字迹工整有力。
他刚要道谢,周教授又递来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两个年轻的军人,站在一片梯田前,笑容灿烂。
左边这个就是你爷爷,周教授指着照片,当年我们一起在清溪县搞过农业试验,可惜后来分开了。你这次去,也算替我们圆个故地重游的梦。
林雨潇看着照片上年轻的爷爷,又想起口袋里的纸条,突然觉得这次清溪县之行,似乎不仅仅是一次毕业实践。
他走出办公室,夕阳正染红半边天,校园里的广播正在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旋律轻快而充满力量。他摸了摸怀里的笔记本和那张纸条,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清溪县的故事搞清楚,写出一篇有分量的毕业论文。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是雨潇吗?我是你爷爷的老战友,我在清溪县石洼村。你爷爷让我告诉你,来的时候别忘了带点农大的新麦种,咱们村里的地,或许能种出不一样的庄稼......
电话挂断,林雨潇握着手机站在原地,晚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远方泥土的气息。
他低头看了看手机屏幕,上面显示着来电归属地:清溪县。他知道,一场关于农业、关于改革、关于梦想的探索,即将在那个陌生的山村拉开序幕。
而他还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脱贫村,藏着足以改变中国农业未来走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