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祖裹着件磨出毛边的蒙古袍,靴底沾满了杀虎口的冻土。离俄商营地还有半里地,就闻到了混杂着马奶酒和松烟的陌生气味 —— 这是他第三次伪装成蒙古商人,怀里揣着块掺了盐晶的茶砖,砖面故意没印任何标记,像块刚从茶厂运出来的毛坯。
一、帐篷里的羊皮账
卯时的营地还浸在晨雾里,王继祖跟着个挎弯刀的蒙古人钻进最大的帐篷。俄商首领伊凡正用银刀划开茶砖,砖末落在羊皮纸上,旁边堆着小山似的毛皮。一立方英尺,换三张黑狐皮。 伊凡的汉语磕磕绊绊,指着羊皮纸上画的方框,这是标准,少一块都不行。
王继祖的目光落在那张羊皮账上。狼毫写的俄文字母歪歪扭扭,旁边却用炭笔标着尺寸:长十二寸、宽六寸、厚三寸。他突然明白 —— 俄商用 立方英尺 算茶砖,就像晋商用 算盐引,可各家茶砖大小不一,难怪交易时总吵架。
我们的茶,更规矩。 王继祖掏出怀里的茶砖,故意让盐晶在晨光下闪了闪。伊凡的银刀刚碰到砖面,突然 地弹开 —— 砖里掺了极细的铁砂,是老驼夫教的防伪招,只有晋商的磁石能吸住。
二、茶砖里的标准尺
巳时三刻,分号的工匠房闹翻了天。王继祖把尺子拍在桌上:就按这个做 —— 长六寸、宽三寸、厚一寸,不多不少十八两。 他用抗倭时剩下的断刀在木模上刻花纹,两面都刻 双驼负茶 ,驼铃要朝着西北方。
老伙计赵二蹲在地上画图纸:这样每八块正好一立方英尺,俄商一看就明白。 王继祖没说话,盯着木模上的驼纹 —— 这是祖父当年走沙狐岭时的驼队标记,如今刻在茶砖上,比任何印章都管用。
范氏的茶砖都是圆的, 赵二突然说,咱这方砖,一眼就能认出来。 王继祖点点头,让工匠在砖角留个小凹槽,里面藏着极小的盐晶粒 —— 遇水会显形出 字,这是给自家伙计认亲的暗记。
三、桐油袋的老法子
未时,库房里飘着桐油香。王继祖指挥伙计们用羊皮袋封装茶砖,袋面用蒙文印着 茶通金帐 四个大字。就按老槐树空心穴的法子, 他拿起块浸过桐油的羊皮,里三层外三层,保证雪水渗不进去。
这羊皮袋是用藏黄金的老手艺做的,先用陈醋泡三天去味,再刷三遍桐油,最后用骆驼血混盐晶印字。俄国人翻山越岭, 王继祖摸着袋口的绳结,那是晋商祖传的 死结活扣,外人解不开,咱的茶砖得比他们的伏特加还禁冻。
赵二突然指着袋面的蒙文:范氏的茶袋印的是俄文,咱印蒙文,蒙古王爷们肯定更待见。 王继祖笑了 —— 这就是晋商的本事,别人盯着远处的肥肉,他们先把脚下的路铺稳。
四、匕首柄的旧驼纹
酉时,伊凡的帐篷里点起了松明火把。王继祖捧着新茶砖进去时,正看见伊凡用匕首挑着烤羊腿,刀柄上的驼纹在火光里晃 —— 那驼纹歪歪扭扭,驼铃的位置缺了个角,和小时候听父亲讲的 沙狐岭断缰 故事里的标记一模一样!
这匕首... 王继祖的声音有点发紧。伊凡咧嘴笑,用刀背敲了敲驼纹:我父亲的,五十年前跟着晋商王现走沙狐岭,骆驼惊了,缰绳断在这棵 驼铃树 下。
王继祖的后背突然冒汗。王现是祖父的名字!当年祖父带着第一批驼队走沙狐岭,确实丢过一峰骆驼,没想到这俄商的父亲竟是同行者。他摸着怀里的茶砖,突然觉得这茶路不是新的,是祖辈早就踩出来的,只是被盐引的风光盖了这么多年。
五、新账册的驼铃声
亥时,分号的新账册用羊皮装订而成。王继祖在第一页画了个方框,旁边标着 六三一—— 六寸、三寸、一寸的简写。赵二正往册子里夹试产的茶砖样品,突然发现砖角的盐晶在油灯下显形了:东家你看, 晋 字出来了!
帐篷外传来新换的驼铃声,三短一长 —— 这是 茶砖成了 的暗号。王继祖望着窗外的雪,伊凡匕首上的驼纹总在眼前晃。他知道,范氏的三铜钱印迟早会出现在西伯利亚,但晋商有老祖宗传下的驼纹,有掺了盐晶的茶砖,更有这 六三一 的规矩,不怕走不通这条路。
明天就发第一队驼队。 王继祖在账册上盖了个新印,是用 双驼负茶 的图腾刻的,告诉伙计们,茶砖里藏的不只是银子,是咱晋商的新道。
雪还在下,新茶砖的香气混着桐油味从库房飘出来,和远处俄商营地的炊烟缠在一起。王继祖摸着那本羊皮账,突然觉得祖父当年在沙狐岭断的缰绳,此刻正变成茶砖上的驼纹,牵着晋商走向更远的地方。而伊凡匕首上的旧驼铃,像是在风雪里喊了五十年,终于等来了续上这段缘分的人。
一、帐篷里的羊皮账
卯时的营地还浸在晨雾里,王继祖跟着个挎弯刀的蒙古人钻进最大的帐篷。俄商首领伊凡正用银刀划开茶砖,砖末落在羊皮纸上,旁边堆着小山似的毛皮。一立方英尺,换三张黑狐皮。 伊凡的汉语磕磕绊绊,指着羊皮纸上画的方框,这是标准,少一块都不行。
王继祖的目光落在那张羊皮账上。狼毫写的俄文字母歪歪扭扭,旁边却用炭笔标着尺寸:长十二寸、宽六寸、厚三寸。他突然明白 —— 俄商用 立方英尺 算茶砖,就像晋商用 算盐引,可各家茶砖大小不一,难怪交易时总吵架。
我们的茶,更规矩。 王继祖掏出怀里的茶砖,故意让盐晶在晨光下闪了闪。伊凡的银刀刚碰到砖面,突然 地弹开 —— 砖里掺了极细的铁砂,是老驼夫教的防伪招,只有晋商的磁石能吸住。
二、茶砖里的标准尺
巳时三刻,分号的工匠房闹翻了天。王继祖把尺子拍在桌上:就按这个做 —— 长六寸、宽三寸、厚一寸,不多不少十八两。 他用抗倭时剩下的断刀在木模上刻花纹,两面都刻 双驼负茶 ,驼铃要朝着西北方。
老伙计赵二蹲在地上画图纸:这样每八块正好一立方英尺,俄商一看就明白。 王继祖没说话,盯着木模上的驼纹 —— 这是祖父当年走沙狐岭时的驼队标记,如今刻在茶砖上,比任何印章都管用。
范氏的茶砖都是圆的, 赵二突然说,咱这方砖,一眼就能认出来。 王继祖点点头,让工匠在砖角留个小凹槽,里面藏着极小的盐晶粒 —— 遇水会显形出 字,这是给自家伙计认亲的暗记。
三、桐油袋的老法子
未时,库房里飘着桐油香。王继祖指挥伙计们用羊皮袋封装茶砖,袋面用蒙文印着 茶通金帐 四个大字。就按老槐树空心穴的法子, 他拿起块浸过桐油的羊皮,里三层外三层,保证雪水渗不进去。
这羊皮袋是用藏黄金的老手艺做的,先用陈醋泡三天去味,再刷三遍桐油,最后用骆驼血混盐晶印字。俄国人翻山越岭, 王继祖摸着袋口的绳结,那是晋商祖传的 死结活扣,外人解不开,咱的茶砖得比他们的伏特加还禁冻。
赵二突然指着袋面的蒙文:范氏的茶袋印的是俄文,咱印蒙文,蒙古王爷们肯定更待见。 王继祖笑了 —— 这就是晋商的本事,别人盯着远处的肥肉,他们先把脚下的路铺稳。
四、匕首柄的旧驼纹
酉时,伊凡的帐篷里点起了松明火把。王继祖捧着新茶砖进去时,正看见伊凡用匕首挑着烤羊腿,刀柄上的驼纹在火光里晃 —— 那驼纹歪歪扭扭,驼铃的位置缺了个角,和小时候听父亲讲的 沙狐岭断缰 故事里的标记一模一样!
这匕首... 王继祖的声音有点发紧。伊凡咧嘴笑,用刀背敲了敲驼纹:我父亲的,五十年前跟着晋商王现走沙狐岭,骆驼惊了,缰绳断在这棵 驼铃树 下。
王继祖的后背突然冒汗。王现是祖父的名字!当年祖父带着第一批驼队走沙狐岭,确实丢过一峰骆驼,没想到这俄商的父亲竟是同行者。他摸着怀里的茶砖,突然觉得这茶路不是新的,是祖辈早就踩出来的,只是被盐引的风光盖了这么多年。
五、新账册的驼铃声
亥时,分号的新账册用羊皮装订而成。王继祖在第一页画了个方框,旁边标着 六三一—— 六寸、三寸、一寸的简写。赵二正往册子里夹试产的茶砖样品,突然发现砖角的盐晶在油灯下显形了:东家你看, 晋 字出来了!
帐篷外传来新换的驼铃声,三短一长 —— 这是 茶砖成了 的暗号。王继祖望着窗外的雪,伊凡匕首上的驼纹总在眼前晃。他知道,范氏的三铜钱印迟早会出现在西伯利亚,但晋商有老祖宗传下的驼纹,有掺了盐晶的茶砖,更有这 六三一 的规矩,不怕走不通这条路。
明天就发第一队驼队。 王继祖在账册上盖了个新印,是用 双驼负茶 的图腾刻的,告诉伙计们,茶砖里藏的不只是银子,是咱晋商的新道。
雪还在下,新茶砖的香气混着桐油味从库房飘出来,和远处俄商营地的炊烟缠在一起。王继祖摸着那本羊皮账,突然觉得祖父当年在沙狐岭断的缰绳,此刻正变成茶砖上的驼纹,牵着晋商走向更远的地方。而伊凡匕首上的旧驼铃,像是在风雪里喊了五十年,终于等来了续上这段缘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