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战略预警-《怒海争锋》

  场景一:最高决策——国土防空警备会议的定调

  地点: 中央军事委员会联合作战指挥中心。

  事件: 召开关于“构建新一代国家战略预警体系”的高级别专项会议。

  核心结论:

  指导思想: “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战而无备。 必须建立一道敌人无法逾越、无法欺骗的感知屏障,将任何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体系目标: 实现对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隐身战机、巡航导弹、太空目标等所有空天来袭威胁的早期、精准、持续跟踪与预警,为拦截反击赢得宝贵时间。

  核心要求: 抗毁伤、抗干扰、高智能、全时域。

  场景二:天基星座的升空——“遥感”与“风云”的进化

  地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事件: 一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将一组四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细节描写:

  卫星类型:

  两颗高轨道红外预警卫星(“千里眼”系列): 部署在地球静止轨道,配备新一代大型红外凝视传感器,专门用于监测全球范围内弹道导弹的发射尾焰,预警时间大幅提前。

  两颗低轨道电子侦察卫星(“顺风耳”系列): 部署在倾角互补的极地轨道,组成星座,搭载高灵敏度信号接收设备,可截获、定位和识别地面雷达、通讯信号,并能探测隐身飞机的微弱电磁特征。

  技术突破: 这批卫星具备激光星间通信能力,可快速将海量数据传回地面,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威胁判断和智能数据筛选能力。

  战略意义: 天基预警网是实现早期预警的核心,使中国具备了全球战略预警的初步能力。(意象:将预警前沿推至全球)

  场景三:空基平台的织网——“空警”与无人机的协同

  地点: 某大型预警机基地。

  事件: 新型空警-3000预警机与“神雕”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进行协同训练。

  细节描写:

  空警-3000: 采用共形天线和智能蒙皮技术,雷达探测距离和精度远超上一代,并具备指挥高超音速武器拦截的能力。

  “神雕”无人机: 在2万米高空可持续巡航数十小时,搭载合成孔径雷达和光电设备,对地面/海面移动目标(如导弹发射车、航母)进行持久监视。

  协同模式: 空警-3000作为空中指挥枢纽,接收并融合来自卫星、无人机、地面雷达的海量信息,形成统一的战场态势图,并直接引导歼-20战机或地面防空系统进行拦截。(意象:空中机动预警指挥节点,填补卫星盲区)

  场景四:地面雷达的深渊——“中国天眼”的军事版本

  地点: 西部深山某巨型雷达站。

  细节描写:

  一座规模堪比“FAST天眼”的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如P波段远程预警雷达)依山而建,其阵列面积巨大,能够探测数千公里外的隐身目标和太空碎片。

  雷达站深入山体,具备极强的抗打击能力。其电力由专用的地下核电站供应,确保不间断运行。

  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能看得很远,还能‘看’得很细,可以分辨出目标是诱饵还是真弹头,并能持续跟踪高超音速武器的复杂轨迹。” (意象:地基远程预警的定海神针)

  场景五:体系融合的大脑——战略预警信息处理中心

  地点: 某地下数百米的国家级战略预警信息处理中心。

  细节描写:

  大厅巨屏上,实时显示着来自天基、空基、岸基、海基(如055驱逐舰的雷达)等所有传感器的数据流。

  基于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烛龙”预警系统,正以每秒千万亿次的速度处理这些信息,自动进行威胁评估、轨迹预测和目标分配。

  智能决策: 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判断威胁性质(试验还是攻击)、预测弹着点、并自动生成多个拦截方案建议,供指挥员决策。它甚至能识别复杂的欺骗和诱饵战术。

  韧性测试: 中心正在进行模拟演练:假设多个卫星节点和地面雷达站被毁,“烛龙”系统迅速启动备份链路,并调用其他传感器补盲,确保预警链条不中断。(意象:信息融合与智能决策的核心)

  章节结尾:

  深夜,一颗他国的试验性弹道导弹刚从发射井升起,其尾焰信号就被在轨的“千里眼”卫星捕获。数据通过激光链路瞬间传回国内。

  几分钟后,一份绝密情报已摆放在最高指挥官的案头,上面清晰地标明了发射点、预计落点和威胁等级。指挥官看了一眼,平静地对参谋说:“通知相关部门,按预案进行跟踪监测。一切尽在掌握。”

  他望向窗外璀璨的星空,深知在这宁静的夜空之下,一张无形而缜密的天罗地网已经织就,默默守护着国家的安宁。这道新的长城,建立在信息与智能的维度之上,更加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