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贵妃 23-《快穿,平平淡淡就是福》

  皇帝对景阳宫的赏赐从未间断。

  春日里送来江南新贡的鲥鱼和时令鲜果,指明给贵妃和皇子尝鲜;夏日赐下内务府特制的冰盆和驱蚊香囊;秋日有上好的笔墨纸砚和启蒙画册;冬日则是厚实的银炭和暖玉手炉。

  这些赏赐并不张扬,却细水长流,无声地宣告着皇帝对这对母子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皇帝对周明的态度,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起初,皇帝只是偶尔在批阅奏折的间隙,随口问梁德安一句:“皇长子今日可好?”

  后来,变成了每月固定让他专用的太医去景阳宫为周明请两次平安脉,脉案需亲自过目。

  再后来,他会让梁德安将一些精巧的玩具或点心送去,有时甚至会附带一句:“告诉明儿,这是父皇赏的。”

  周明三岁生辰那日,皇帝更是破例驾临景阳宫。

  他没有进内殿,只在正殿坐了坐,看着奶娘抱着穿得像个红团子似的周明出来磕头。

  皇帝看着那粉雕玉琢、眉眼间依稀有了自己轮廓的小人儿,眼神复杂。

  他赏了一套赤金镶宝石的长命锁项圈,又摸了摸周明的头,说了句:“好好长大。”

  便离开了。

  时间虽短,却足以震动整个后宫——皇帝亲自驾临失宠贵妃的宫殿为皇子庆生!

  这是何等的殊荣!

  而最显着的转变,是皇帝开始亲自过问周明的启蒙。

  “皇长子已三岁,该开蒙了。”

  一日在乾清宫,皇帝批完奏折,忽然对梁德安说道,“让翰林院选几个学问扎实、品性端方的侍讲学士,拟个名单上来。”

  名单很快呈上。

  皇帝仔细翻阅,最终圈定了两位:一位是年过五旬、德高望重的老翰林赵学士,以学问渊博、性情温和着称;另一位则是年富力强、精通书画的年轻翰林李学士,曾得过皇帝赞赏。

  消息传到景阳宫,如意也赶紧让春兰传信给宫外打听情况。

  启蒙之师的重要性,她比谁都清楚。这不仅是学问的起点,更是皇子心性、性格塑造的关键。

  打听来的消息听着还可以,她也算放了一半的心,具体的还要在之后长久的相处中再看。

  她还向皇帝请旨:“陛下为明儿择师,臣妾感激不尽。只是…明儿年幼,骤然离了臣妾身边,恐生惶恐。臣妾斗胆,恳请陛下允准,在明儿启蒙之初,能少学些时辰。”

  她姿态放得极低,言语间满是母亲对幼子的不舍和担忧。

  其实她就是担心孩子小,坐不住。

  皇帝看着如意那副小心翼翼、只为求片刻陪伴的模样,心头那点因她“可能干预”而起的疑虑消散了,反而生出一丝怜意。

  他挥挥手:“准了。明儿还小,还是要以身体为重!”

  甚至,为了让周明能多睡会,还把景阳宫附近的一处空置宫殿收拾出来给周明上课用。

  于是,翠竹轩的偏殿就被收拾出来,布置成一个小小的书斋。

  每日辰时三刻,赵学士或李学士便会准时到来,为三岁的皇长子周明启蒙。

  如意每日送周明到书斋门口,看着他小小的身影端坐在书案前,才转身离开。

  刚开始,她并未走远,只在书斋外不远处的廊下静静坐着,手里或捧着一卷书,或做着针线,目光却不时温柔地投向书斋的方向。

  周明聪慧,但也如所有三岁孩童般,注意力难以长久集中。

  有时听着听着便走神,想去玩桌上的镇纸;有时被复杂的字句绕晕,小脸皱成一团;有时甚至会因为坐不住而扭来扭去。

  每当这时,他总会下意识地望向窗外,寻找母亲的身影。

  而如意,总会适时地抬起头,隔着窗棂,对他露出一个温柔而鼓励的微笑,或用口型无声地说一句:“明儿乖,用心听。”

  那眼神中的信任和期许,如同无声的安抚,让周明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下来,重新专注于师傅的讲解。

  直到一个月后,周明逐渐适应了上课的日子,如意这才不再停留,只每日送完人来就回去了。

  下学后,如意从不急切询问学了什么,只是温柔地牵起他的手,带他在庭院里散步。

  “明儿,今日在书斋可开心?”她问。

  “开心!赵师傅讲了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周明奶声奶气地回答。

  “哦?那明儿觉得,孔融为什么要把大梨让给哥哥呢?”

  “因为…因为要尊敬兄长!”周明努力回忆着先生的话。

  “嗯,明儿真聪明。”如意笑着摸摸他的头,“尊敬兄长是美德。不过,娘觉得,孔融心里一定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