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如意离开了济生堂。
对外的说法就是她年纪到了,父母催着她回去,要给她找人家了。
街坊邻里虽然觉得李大夫好不容易有个靠谱的学徒,居然这么容易就走了,非常惋惜。
但女子嫁人可是一辈子的大事,也说不出阻拦的话,只是嘱咐如意:“之后有空了可要来看看你叔,你叔对你可是挺好的!”
如意都一一点头答应,笑着跟大家告别。
如意坐上提前找好的马车前往下一个城市。
她回望着身后的济生堂,心里感慨万千。
济生堂是她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个安稳下来的地方,这是个给予她庇护、教导她技能、见证她成长的地方。
离开这里也预示着她看似平淡又温馨的生活即将成为过去,以后的前路注定更加艰险。
但也更加广阔!
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如同一把已然淬火的利剑一样,即将奔赴下一个更需要她的战场。
…
马车颠簸了一天,到达了一个码头,如意又坐了一天船,这才到达此行的目的地,陵州。
这是一个比原先县城更大、也更显混乱的临江小城,虽然还没有沦陷,但各种势力都已经渗透进来了。
这里水陆码头交汇,三教九流混杂,日军、伪政府、国民党残余势力、帮派组织盘根错节,情报工作环境极为复杂。
码头上人声鼎沸,苦力吆喝声、小贩叫卖声、轮船汽笛声混杂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江水、汗水和劣质烟草的味道。
如意提着简单的行李,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茫然与疲惫。
她这副样子,立刻引起了旁边拉车人的注意。
有人上前来询问她要去哪里,要不要坐车。见如意不回答,还要上来抢行李。
如意装作第一次出门的普通姑娘,吓得只会一个劲摇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人还要再拉扯,但眼见着就要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这才松手。
临走前,还“呸”了一声,这才不耐烦地离开。
如意等人离开后,这才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观望了好一会,朝着一个面善的大娘走去。
她一路上问了好几个人,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这才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光明路。
她这次的任务是潜伏进入光明路 18 号的悦来茶馆。
如意先在悦来茶馆附近转了两圈,注意到门口张贴的招人的告示,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她装作迷路在附近转了两圈,然后就朝着一家明显走着破败的屋子走了过去。
这家屋子门楣上的招牌已经褪色,门板紧闭,还落着锁,看上去已经空置了一段时间,与周围邻居的生活气息格格不入。
如意脸上立刻流露出一种真实的、投亲无着的孤女才会有的无措和彷徨。
她上前拍门,声音带着怯意和希望:“有人吗?表姨?开开门啊?”
她的动静引来了隔壁和对面住户的注意。先是窗户被推开一条缝,几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她。
接着,有老人端着饭碗倚在门口看,也有妇人停下手中的活计,交头接耳。
“姑娘,你找谁啊?”一个头发花白、面相看起来还算和善的老太太开口问道。
如意转过身,眼中适时地泛起水光,带着浓重的异地口音,怯生生地回答:“婆婆,我找我表姨,我娘,我娘说…她就在这开杂货铺的…”
“是不是姓王的?”老太太皱起眉头想了想,“这铺子以前确实是杂货铺,但都空了大半年了,以前是个带着儿子的寡妇开的,卖些针头线脑,后来儿子没了,寡妇失踪了,铺子也就关了。”
这话如同晴天霹雳,如意身子晃了晃,脸色瞬间苍白,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声音带着绝望的哭腔:“是、是姓王的,我表姨就姓王!怎么会…空了?表姨以前给我娘写的信就说在这里啊!我…我可是从老家一路逃难过来的…我…我可怎么办啊…”
她无助地蹲下身,抱着行李,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哭得伤心又无助。
她这副凄惨的模样,立刻引起了围观人群更大的同情和议论。
“唉,造孽哦…这兵荒马乱的…”
“姑娘,你别哭了,快起来…”
“是不是记错地址了?”
“看她这样子,不像假的,真是可怜…”
人群七嘴八舌,但大多只是同情,并无法提供实质帮助。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短褂、看起来像个老码头工的中年男人挤了进来。
他打量了如意几眼,又看了看紧闭的铺门,叹了口气,对周围人说:“都散了吧散了吧,围着也帮不上忙。”
然后他弯下腰,对抽泣的如意低声道:“姑娘,你先别哭了。听你口音是外地的,投亲不着,身上还有盘缠吗?”
如意抬起泪眼婆娑的脸,茫然地摇摇头。
男人又叹了口气,似乎犹豫了一下,才压低声音说:“我看你也是个老实孩子…这条街那头,‘悦来茶馆’好像缺个打下手的。你去问问看?好歹先找个管饭的地儿。”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个一直没说话的妇人突然用力扯了一下男人的袖子,脸色紧张地低声呵斥:“他三叔!你胡咧咧啥呢!那地方能随便让姑娘去吗?!”
她的声音虽然压得低,但因为着急,还是让近处几个人听到了。
男人似乎也意识到失言,脸色讪讪,但还是低声嘟囔了一句:“…这不是没辙了嘛…总比饿死强…”
那老妇人狠狠瞪了他一眼,不再说话,但脸上满是不赞同和担忧。
这几句短暂的、压抑的争执和妇人异常的反应,立刻在围观人群中激起了一阵细微的、心照不宣的窃窃私语。
声音很低,但如意超乎常人的听力清晰地捕捉到了那些碎片化的、充满忌讳的低语:
“…那地方…不干净…”
“…听说老板娘是…是那个…日本人的…小情人”
“…嘘!小声点!别惹祸上身!”
“…日本人…沾边都没好事…”
“…去了就毁一辈子…”
这些压抑的、模糊的议论,比直接说出来更有效地勾勒出“悦来茶馆”的危险背景——一个与日本人有关、令普通百姓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
对外的说法就是她年纪到了,父母催着她回去,要给她找人家了。
街坊邻里虽然觉得李大夫好不容易有个靠谱的学徒,居然这么容易就走了,非常惋惜。
但女子嫁人可是一辈子的大事,也说不出阻拦的话,只是嘱咐如意:“之后有空了可要来看看你叔,你叔对你可是挺好的!”
如意都一一点头答应,笑着跟大家告别。
如意坐上提前找好的马车前往下一个城市。
她回望着身后的济生堂,心里感慨万千。
济生堂是她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个安稳下来的地方,这是个给予她庇护、教导她技能、见证她成长的地方。
离开这里也预示着她看似平淡又温馨的生活即将成为过去,以后的前路注定更加艰险。
但也更加广阔!
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如同一把已然淬火的利剑一样,即将奔赴下一个更需要她的战场。
…
马车颠簸了一天,到达了一个码头,如意又坐了一天船,这才到达此行的目的地,陵州。
这是一个比原先县城更大、也更显混乱的临江小城,虽然还没有沦陷,但各种势力都已经渗透进来了。
这里水陆码头交汇,三教九流混杂,日军、伪政府、国民党残余势力、帮派组织盘根错节,情报工作环境极为复杂。
码头上人声鼎沸,苦力吆喝声、小贩叫卖声、轮船汽笛声混杂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江水、汗水和劣质烟草的味道。
如意提着简单的行李,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茫然与疲惫。
她这副样子,立刻引起了旁边拉车人的注意。
有人上前来询问她要去哪里,要不要坐车。见如意不回答,还要上来抢行李。
如意装作第一次出门的普通姑娘,吓得只会一个劲摇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人还要再拉扯,但眼见着就要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这才松手。
临走前,还“呸”了一声,这才不耐烦地离开。
如意等人离开后,这才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观望了好一会,朝着一个面善的大娘走去。
她一路上问了好几个人,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这才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光明路。
她这次的任务是潜伏进入光明路 18 号的悦来茶馆。
如意先在悦来茶馆附近转了两圈,注意到门口张贴的招人的告示,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她装作迷路在附近转了两圈,然后就朝着一家明显走着破败的屋子走了过去。
这家屋子门楣上的招牌已经褪色,门板紧闭,还落着锁,看上去已经空置了一段时间,与周围邻居的生活气息格格不入。
如意脸上立刻流露出一种真实的、投亲无着的孤女才会有的无措和彷徨。
她上前拍门,声音带着怯意和希望:“有人吗?表姨?开开门啊?”
她的动静引来了隔壁和对面住户的注意。先是窗户被推开一条缝,几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她。
接着,有老人端着饭碗倚在门口看,也有妇人停下手中的活计,交头接耳。
“姑娘,你找谁啊?”一个头发花白、面相看起来还算和善的老太太开口问道。
如意转过身,眼中适时地泛起水光,带着浓重的异地口音,怯生生地回答:“婆婆,我找我表姨,我娘,我娘说…她就在这开杂货铺的…”
“是不是姓王的?”老太太皱起眉头想了想,“这铺子以前确实是杂货铺,但都空了大半年了,以前是个带着儿子的寡妇开的,卖些针头线脑,后来儿子没了,寡妇失踪了,铺子也就关了。”
这话如同晴天霹雳,如意身子晃了晃,脸色瞬间苍白,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声音带着绝望的哭腔:“是、是姓王的,我表姨就姓王!怎么会…空了?表姨以前给我娘写的信就说在这里啊!我…我可是从老家一路逃难过来的…我…我可怎么办啊…”
她无助地蹲下身,抱着行李,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哭得伤心又无助。
她这副凄惨的模样,立刻引起了围观人群更大的同情和议论。
“唉,造孽哦…这兵荒马乱的…”
“姑娘,你别哭了,快起来…”
“是不是记错地址了?”
“看她这样子,不像假的,真是可怜…”
人群七嘴八舌,但大多只是同情,并无法提供实质帮助。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短褂、看起来像个老码头工的中年男人挤了进来。
他打量了如意几眼,又看了看紧闭的铺门,叹了口气,对周围人说:“都散了吧散了吧,围着也帮不上忙。”
然后他弯下腰,对抽泣的如意低声道:“姑娘,你先别哭了。听你口音是外地的,投亲不着,身上还有盘缠吗?”
如意抬起泪眼婆娑的脸,茫然地摇摇头。
男人又叹了口气,似乎犹豫了一下,才压低声音说:“我看你也是个老实孩子…这条街那头,‘悦来茶馆’好像缺个打下手的。你去问问看?好歹先找个管饭的地儿。”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个一直没说话的妇人突然用力扯了一下男人的袖子,脸色紧张地低声呵斥:“他三叔!你胡咧咧啥呢!那地方能随便让姑娘去吗?!”
她的声音虽然压得低,但因为着急,还是让近处几个人听到了。
男人似乎也意识到失言,脸色讪讪,但还是低声嘟囔了一句:“…这不是没辙了嘛…总比饿死强…”
那老妇人狠狠瞪了他一眼,不再说话,但脸上满是不赞同和担忧。
这几句短暂的、压抑的争执和妇人异常的反应,立刻在围观人群中激起了一阵细微的、心照不宣的窃窃私语。
声音很低,但如意超乎常人的听力清晰地捕捉到了那些碎片化的、充满忌讳的低语:
“…那地方…不干净…”
“…听说老板娘是…是那个…日本人的…小情人”
“…嘘!小声点!别惹祸上身!”
“…日本人…沾边都没好事…”
“…去了就毁一辈子…”
这些压抑的、模糊的议论,比直接说出来更有效地勾勒出“悦来茶馆”的危险背景——一个与日本人有关、令普通百姓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