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这会儿正在前边店里帮忙,并不知道两人的交谈。
不过即便不知道,如意也能感受到两人逐渐焦躁的情绪。
时间就在煎熬中度过,眨眼又是半个月。
这半个月茶馆的生意越来越差,闹事的也越来越多,刚开始老板娘还能强撑着架子应对。
但时间一长,大家突然发现茶馆背后的靠山好像没了,顿时就嚣张了起来,就连以前老老实实的一些人都敢吆五喝六了。
老板娘支撑的越来越困难,人也越来越焦躁,都已经在考虑关门了。
如意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想着自己要不要再问一下组织的时候,她突然就发现刘姨突然有了精气神。
而刘姨之所以如此,还要从头说起。
数日前的一个下午,茶馆里客人稀疏。
刘姨心里装着事,坐立难安,便借口要去买些老板娘爱吃的桂花糕,出了茶馆,想透透气,也顺便看看外面的风声。
她心事重重地走向常去的那家“李记糕饼铺”。
铺子里人不多,柜台后站着的依旧是那个笑容温婉、手脚麻利的帮工阿秀。
阿秀是刘姨的朋友,两人因为刘姨常来这里买桂花糕认识的,多聊上几句才发现居然还是同乡。
虽然,阿秀家前几年就从老家搬来了豫省,但因为还有乡音在,刘姨也觉得阿秀特别亲切。
所以平时也会多照顾她生意,没事的时候还会多聊一会儿。
“刘姨,您来啦?今天还是要桂花糕?”阿秀笑着用带着乡音的话打招呼,热情地招呼着刘姨。
刘姨勉强笑了笑,点点头:“哎,老样子。”
刘姨一答应,阿秀就开始给她装东西。她看着阿秀熟练地动作,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眉宇间的愁容难以掩饰。
阿秀手上的动作微微一顿,抬眼仔细看了看刘姨,关切地低声用家乡话问道:“刘姨,您脸色不大好哩?是不是遇上什么难事了?瞧着心事重重的。”
这句熟悉的乡音和真诚的关切,瞬间击中了刘姨紧绷的心弦。
她鼻子一酸,眼圈微微发红,下意识地左右看了看,见铺子里没旁人,才压低声音,同样用家乡话含糊地诉苦:“唉…别提了…家里…家里最近不太平…惹了点麻烦…心里慌得很,不知道咋办才好…”
阿秀闻言,眼神微微一凝,但脸上的表情依旧温和自然。
她将包好的糕点递给刘姨,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刘姨,莫慌。这世道,谁家没个沟沟坎坎?遇事啊,光着急没用,得想法子。”
她一边说着,一边看似随意地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小巧的、用红纸折成的幸运符,塞到刘姨手里:“喏,这是前几日我去城外山上庙里求的平安符,据说灵验得很。”
“您拿着,放在心口,能定神。心里乱的时候,就摸摸它,只要心神安定下来,人总是能想到法子的。不是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嘛!”
刘姨接过那还带着点心香气的平安符,愣愣地看着阿秀。
阿秀的话朴实无华,却像一股暖流注入她冰凉的心里。
“天无绝人之路…”,这话听着简单,却莫名给了她一丝信心。
刘姨这段时间也想了很多,但一直没能想到一条好的出路来,此时就忍不住问:“你说,要是…”要是我在城里待不下去了,去哪里好?”
她其实也就是这段时间压抑太久,无意识的问了出来,也并没有指望阿秀能回答。
但阿秀看着她,竟然是沉思了起来。
过了一会,阿秀才话锋一转,声音更低,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感慨:“唉,说起来,这城里日子是越来越难熬了!日本人、汉奸…没一个好东西,就知道欺负咱们老百姓。不像我现在家里那边…”
她顿了顿,仿佛只是随口闲聊,眼神却带着一丝向往:“虽然也穷,但乡亲们心齐,互相帮衬。几个月前我爹娘捎信来,说山里来了些‘自己人’,跟别处不一样,不抢粮,不拉夫,还帮着乡亲们种地、识字,说要让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再也不受欺负…听着就跟做梦似的。”
刘姨的心猛地一跳!
这也太好了些,不会是骗子吧?
但她也确实是没有其他办法了,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真的吗?真有这种地方?咱俩关系那么好,你可不能骗我!”
阿秀听到刘姨的质疑,也不生气,还笑了一下,说:“你也不相信吧?我当时就和你反应一样,也不敢相信呢!为了这件事,我还专门请假回去看了,亲眼所见,真真的!”
刘姨一听,赶紧追问,“就是两个月前你请假那次?”
“对啊!就是那段时间!”阿秀点头。
说着还低声感慨,语气真挚:“那些人规矩严着呢,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专门打鬼子汉奸,护着老百姓!我当时回去见到这些,觉得就跟做梦一样!”
刘姨立刻抓住了她话语里的漏洞,“既然家里那么好,你怎么还出来了?”
阿秀听到刘姨的问话,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她叹了口气,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无奈和坚定:“刘姨,我倒是想留下啊!山里日子是苦点,但心里踏实!可…可我就是个劳碌命,过不了那安稳日子!”
她说着,意味深长地看了刘姨一眼,眼神里多了些刘姨看不懂的东西:“老家有很多乡亲们,还有那些‘自己人’…他们跟我说,城里还有好多像咱们一样的受苦人,懵懵懂懂,不知道有活路,甚至还在火坑里挣扎。”
“我就想着,与其浑浑噩噩的在乡下嫁人、生娃,还不如出来,能帮一个是一个,能拉一把是一把…指条明路,或许就能救下一家人,您说,是吗?”
这番话如同惊雷,瞬间在刘姨心中炸开!
她猛地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阿秀。阿秀这意思…她…她难道是…?!
不过即便不知道,如意也能感受到两人逐渐焦躁的情绪。
时间就在煎熬中度过,眨眼又是半个月。
这半个月茶馆的生意越来越差,闹事的也越来越多,刚开始老板娘还能强撑着架子应对。
但时间一长,大家突然发现茶馆背后的靠山好像没了,顿时就嚣张了起来,就连以前老老实实的一些人都敢吆五喝六了。
老板娘支撑的越来越困难,人也越来越焦躁,都已经在考虑关门了。
如意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想着自己要不要再问一下组织的时候,她突然就发现刘姨突然有了精气神。
而刘姨之所以如此,还要从头说起。
数日前的一个下午,茶馆里客人稀疏。
刘姨心里装着事,坐立难安,便借口要去买些老板娘爱吃的桂花糕,出了茶馆,想透透气,也顺便看看外面的风声。
她心事重重地走向常去的那家“李记糕饼铺”。
铺子里人不多,柜台后站着的依旧是那个笑容温婉、手脚麻利的帮工阿秀。
阿秀是刘姨的朋友,两人因为刘姨常来这里买桂花糕认识的,多聊上几句才发现居然还是同乡。
虽然,阿秀家前几年就从老家搬来了豫省,但因为还有乡音在,刘姨也觉得阿秀特别亲切。
所以平时也会多照顾她生意,没事的时候还会多聊一会儿。
“刘姨,您来啦?今天还是要桂花糕?”阿秀笑着用带着乡音的话打招呼,热情地招呼着刘姨。
刘姨勉强笑了笑,点点头:“哎,老样子。”
刘姨一答应,阿秀就开始给她装东西。她看着阿秀熟练地动作,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眉宇间的愁容难以掩饰。
阿秀手上的动作微微一顿,抬眼仔细看了看刘姨,关切地低声用家乡话问道:“刘姨,您脸色不大好哩?是不是遇上什么难事了?瞧着心事重重的。”
这句熟悉的乡音和真诚的关切,瞬间击中了刘姨紧绷的心弦。
她鼻子一酸,眼圈微微发红,下意识地左右看了看,见铺子里没旁人,才压低声音,同样用家乡话含糊地诉苦:“唉…别提了…家里…家里最近不太平…惹了点麻烦…心里慌得很,不知道咋办才好…”
阿秀闻言,眼神微微一凝,但脸上的表情依旧温和自然。
她将包好的糕点递给刘姨,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刘姨,莫慌。这世道,谁家没个沟沟坎坎?遇事啊,光着急没用,得想法子。”
她一边说着,一边看似随意地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小巧的、用红纸折成的幸运符,塞到刘姨手里:“喏,这是前几日我去城外山上庙里求的平安符,据说灵验得很。”
“您拿着,放在心口,能定神。心里乱的时候,就摸摸它,只要心神安定下来,人总是能想到法子的。不是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嘛!”
刘姨接过那还带着点心香气的平安符,愣愣地看着阿秀。
阿秀的话朴实无华,却像一股暖流注入她冰凉的心里。
“天无绝人之路…”,这话听着简单,却莫名给了她一丝信心。
刘姨这段时间也想了很多,但一直没能想到一条好的出路来,此时就忍不住问:“你说,要是…”要是我在城里待不下去了,去哪里好?”
她其实也就是这段时间压抑太久,无意识的问了出来,也并没有指望阿秀能回答。
但阿秀看着她,竟然是沉思了起来。
过了一会,阿秀才话锋一转,声音更低,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感慨:“唉,说起来,这城里日子是越来越难熬了!日本人、汉奸…没一个好东西,就知道欺负咱们老百姓。不像我现在家里那边…”
她顿了顿,仿佛只是随口闲聊,眼神却带着一丝向往:“虽然也穷,但乡亲们心齐,互相帮衬。几个月前我爹娘捎信来,说山里来了些‘自己人’,跟别处不一样,不抢粮,不拉夫,还帮着乡亲们种地、识字,说要让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再也不受欺负…听着就跟做梦似的。”
刘姨的心猛地一跳!
这也太好了些,不会是骗子吧?
但她也确实是没有其他办法了,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真的吗?真有这种地方?咱俩关系那么好,你可不能骗我!”
阿秀听到刘姨的质疑,也不生气,还笑了一下,说:“你也不相信吧?我当时就和你反应一样,也不敢相信呢!为了这件事,我还专门请假回去看了,亲眼所见,真真的!”
刘姨一听,赶紧追问,“就是两个月前你请假那次?”
“对啊!就是那段时间!”阿秀点头。
说着还低声感慨,语气真挚:“那些人规矩严着呢,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专门打鬼子汉奸,护着老百姓!我当时回去见到这些,觉得就跟做梦一样!”
刘姨立刻抓住了她话语里的漏洞,“既然家里那么好,你怎么还出来了?”
阿秀听到刘姨的问话,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她叹了口气,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无奈和坚定:“刘姨,我倒是想留下啊!山里日子是苦点,但心里踏实!可…可我就是个劳碌命,过不了那安稳日子!”
她说着,意味深长地看了刘姨一眼,眼神里多了些刘姨看不懂的东西:“老家有很多乡亲们,还有那些‘自己人’…他们跟我说,城里还有好多像咱们一样的受苦人,懵懵懂懂,不知道有活路,甚至还在火坑里挣扎。”
“我就想着,与其浑浑噩噩的在乡下嫁人、生娃,还不如出来,能帮一个是一个,能拉一把是一把…指条明路,或许就能救下一家人,您说,是吗?”
这番话如同惊雷,瞬间在刘姨心中炸开!
她猛地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阿秀。阿秀这意思…她…她难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