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秋,陵州。
城东,一座绿树成荫、环境清幽的院落——“映山红”疗养院。
这里是政府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同志设立的颐养天年之所。
秋日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洁净的走廊和摆放着绿植的房间里,温暖而宁静。
一间阳光充足的起居室内,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一起。
穿着素雅但整洁的如意坐在靠窗的沙发上,腰杆依旧挺直,眼神清亮。
旁边是小雅,虽然需要借助轮椅,但精神矍铄,眼神清明,手里正织着一条红色的围巾。
“奶奶,我来看你了!”一个十来岁、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像小鸟一样欢快地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
这正是小雅的孙女阿念,她一到周末或是放假的时候就会来看望小雅,和这里的其他人也都是相熟的。
大家都停下手里的动作,满脸笑容地看过去。
阿念跟大家都很熟了,挨个打了招呼,这才把手里那张旧照片展示出来给众人看。
小女孩眼睛亮晶晶地问,“我们老师周五讲了,再过几天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日啦!老师让我们陵州城抗日的故事写进作文里,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你们能给我讲讲吗?”
她说完后,一时之间竟然没人回答。
这是阿念以前不曾遇到的情况,她疑惑地抬头看过去,却发现一圈的老人都沉默的注视着她手里的照片,似乎陷入了回忆。
半晌,还是如意先回过神来,她拿过小女孩手里的照片,指尖轻轻拂过画面。
照片上是几个穿着粗布衣服、面容模糊却眼神坚定的年轻人,背景依稀是破败的城墙和荒草。
尽管已经时隔多年,照片都已经有些模糊,但如意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
这是“青石”小组的成员,在他们撤离陵州城后,奔赴下一次战场前拍摄的。
而她,当时就是那个拿着摄像机的人。
如意翻转了一下,不出意外的,在照片背面,有娟秀却有力的笔迹写着:“1941 年秋,于陵州失陷后。愿黎明早至!”
正是小雅的笔记。
如意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半个世纪的时光。
“这是…你奶奶个一些很久以前的朋友了。”她的声音温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是打鬼子的英雄吗?”小女孩用看英雄的眼神看着在场的人,一脸的好奇。
小雅也终于回过神来,笑着摸了摸小女孩的头:“是啊,都是英雄。没有他们当年的牺牲,就没有我们国家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也没有你们这代人的幸福生活。”
如意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照片。
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那些硝烟弥漫、生死一线的日子,如同老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
陈婷、玉姐、刘姨、老周、刀疤、…一张张面孔清晰又模糊。
陈婷后来去了革命的起源地,建国后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把自己一辈子奉献给了祖国的下一代,孑然一身,前几年才因病去世。
玉姐在一次次的任务中伤了根基,建国后没多久就去了。她回光返照的时候紧紧拉着如意的手,“我做到了,我掌控了自己的命运!只是我看不到以后了,你要好好活着,替我多看看!”
如意当时眼泪扑簌簌的往下落,只会不住的点头。
那一刻,如果能做到,她是真的想把自己和玉姐互换,她已经见识过后世的繁华,从来没有遗憾。
可是,天意如此,她现在除了每年拍摄大量的照片给玉姐烧过去外,竟然也做不了其他。
干妈刘姨也一直工作到建国后才彻底歇下来,本来应该开开心心的过好晚年生活的,结果玉姐这一去,她也没了求生的意志,在半年后也去了。
当年第一次接应她到前哨站的老周则在一次护送任务中牺牲了,连尸骨都没能找到。
至于刀疤…
如意轻轻叹了口气。
她再也没见过。
只是在陵州城光复后,听城里还存活的帮派成员说,刀疤当年为了阻止日军做人体实验,以身做饵,炸了日军的军火库,连具尸体都没留下。
没人知道他最后是怎么做到的,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个曾经的江湖汉子,用最惨烈的方式,兑现了他与陵州城共存亡的誓言。
他的妻儿后来在根据地安顿下来,儿子还参了军,如今也快退休了。
“您怎么哭了?”小女孩伸出小手,笨拙地擦去如意眼角不知不觉滑落的泪珠。
如意握住孩子的小手,笑了笑:“没事,奶奶是高兴。看到你们现在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长大,奶奶心里高兴。”
“是啊,心里高兴!要是他们也能看到,该有多好啊!”一个有些虚弱的声音传了过来。
正是老李,也就是如意当时从陵州城救出来的“书店老李”,他显然也是刚回过神来。
气氛一时有些感伤。
如意轻轻拍了拍老李的手背:“老李,我们都活下来了,看到了胜利,看到了新中国一天天强大起来,这就是最大的告慰了。”
老李也不是想不开的人,此时点头道:“对啊!黎明,早已到了。这盛世,也如他们所愿!”
…
当天从疗养院回到家里的阿念,正在书桌上写着自己的作文,她回忆着自己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心里不自觉开始酸胀起来。
一时之间,阿念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很快就写好了作文。
只是在结尾的时候觉得自己怎么写都表达不出自己的激动,她皱着眉思考了一番,很快想起来以前听如意奶奶说过的话,在此时最能表达她的心情。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愿以吾辈之青春,扞卫盛世之中华!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城东,一座绿树成荫、环境清幽的院落——“映山红”疗养院。
这里是政府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同志设立的颐养天年之所。
秋日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洁净的走廊和摆放着绿植的房间里,温暖而宁静。
一间阳光充足的起居室内,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一起。
穿着素雅但整洁的如意坐在靠窗的沙发上,腰杆依旧挺直,眼神清亮。
旁边是小雅,虽然需要借助轮椅,但精神矍铄,眼神清明,手里正织着一条红色的围巾。
“奶奶,我来看你了!”一个十来岁、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像小鸟一样欢快地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
这正是小雅的孙女阿念,她一到周末或是放假的时候就会来看望小雅,和这里的其他人也都是相熟的。
大家都停下手里的动作,满脸笑容地看过去。
阿念跟大家都很熟了,挨个打了招呼,这才把手里那张旧照片展示出来给众人看。
小女孩眼睛亮晶晶地问,“我们老师周五讲了,再过几天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日啦!老师让我们陵州城抗日的故事写进作文里,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你们能给我讲讲吗?”
她说完后,一时之间竟然没人回答。
这是阿念以前不曾遇到的情况,她疑惑地抬头看过去,却发现一圈的老人都沉默的注视着她手里的照片,似乎陷入了回忆。
半晌,还是如意先回过神来,她拿过小女孩手里的照片,指尖轻轻拂过画面。
照片上是几个穿着粗布衣服、面容模糊却眼神坚定的年轻人,背景依稀是破败的城墙和荒草。
尽管已经时隔多年,照片都已经有些模糊,但如意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
这是“青石”小组的成员,在他们撤离陵州城后,奔赴下一次战场前拍摄的。
而她,当时就是那个拿着摄像机的人。
如意翻转了一下,不出意外的,在照片背面,有娟秀却有力的笔迹写着:“1941 年秋,于陵州失陷后。愿黎明早至!”
正是小雅的笔记。
如意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半个世纪的时光。
“这是…你奶奶个一些很久以前的朋友了。”她的声音温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是打鬼子的英雄吗?”小女孩用看英雄的眼神看着在场的人,一脸的好奇。
小雅也终于回过神来,笑着摸了摸小女孩的头:“是啊,都是英雄。没有他们当年的牺牲,就没有我们国家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也没有你们这代人的幸福生活。”
如意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照片。
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那些硝烟弥漫、生死一线的日子,如同老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
陈婷、玉姐、刘姨、老周、刀疤、…一张张面孔清晰又模糊。
陈婷后来去了革命的起源地,建国后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把自己一辈子奉献给了祖国的下一代,孑然一身,前几年才因病去世。
玉姐在一次次的任务中伤了根基,建国后没多久就去了。她回光返照的时候紧紧拉着如意的手,“我做到了,我掌控了自己的命运!只是我看不到以后了,你要好好活着,替我多看看!”
如意当时眼泪扑簌簌的往下落,只会不住的点头。
那一刻,如果能做到,她是真的想把自己和玉姐互换,她已经见识过后世的繁华,从来没有遗憾。
可是,天意如此,她现在除了每年拍摄大量的照片给玉姐烧过去外,竟然也做不了其他。
干妈刘姨也一直工作到建国后才彻底歇下来,本来应该开开心心的过好晚年生活的,结果玉姐这一去,她也没了求生的意志,在半年后也去了。
当年第一次接应她到前哨站的老周则在一次护送任务中牺牲了,连尸骨都没能找到。
至于刀疤…
如意轻轻叹了口气。
她再也没见过。
只是在陵州城光复后,听城里还存活的帮派成员说,刀疤当年为了阻止日军做人体实验,以身做饵,炸了日军的军火库,连具尸体都没留下。
没人知道他最后是怎么做到的,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个曾经的江湖汉子,用最惨烈的方式,兑现了他与陵州城共存亡的誓言。
他的妻儿后来在根据地安顿下来,儿子还参了军,如今也快退休了。
“您怎么哭了?”小女孩伸出小手,笨拙地擦去如意眼角不知不觉滑落的泪珠。
如意握住孩子的小手,笑了笑:“没事,奶奶是高兴。看到你们现在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长大,奶奶心里高兴。”
“是啊,心里高兴!要是他们也能看到,该有多好啊!”一个有些虚弱的声音传了过来。
正是老李,也就是如意当时从陵州城救出来的“书店老李”,他显然也是刚回过神来。
气氛一时有些感伤。
如意轻轻拍了拍老李的手背:“老李,我们都活下来了,看到了胜利,看到了新中国一天天强大起来,这就是最大的告慰了。”
老李也不是想不开的人,此时点头道:“对啊!黎明,早已到了。这盛世,也如他们所愿!”
…
当天从疗养院回到家里的阿念,正在书桌上写着自己的作文,她回忆着自己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心里不自觉开始酸胀起来。
一时之间,阿念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很快就写好了作文。
只是在结尾的时候觉得自己怎么写都表达不出自己的激动,她皱着眉思考了一番,很快想起来以前听如意奶奶说过的话,在此时最能表达她的心情。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愿以吾辈之青春,扞卫盛世之中华!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