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土匪 34-《快穿,平平淡淡就是福》

  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

  以一些清流老臣为首的正统派,勃然大怒,纷纷出列斥责:

  “狂妄!简直狂妄至极!一介女流,山匪出身,竟敢挟兵自重,要挟朝廷,索封王爵!此风绝不可长!”

  “陛下!韩公!血罗刹此奏,包藏祸心,实为僭越!若允其所请,则朝廷纲纪荡然无存,天下藩镇竞相效仿,国将不国啊!”

  “应立刻下诏斥责,削其官职,发兵征讨,以正视听!”

  而另一些较为务实的官员,则持不同意见:

  “诸位大人息怒!如今朝廷势微,程云澜拥兵数万,据地数郡,已成事实。其表文虽显狂妄,然言辞尚称恭谨,并未公然反叛。若断然拒绝,将其彻底推向对立面,恐立刻刀兵相向,洛都危矣!”

  “是啊,陛下!靖北王、楚国公皆已默认其势,若我朝独拒之,岂非逼其与那几家联手?届时,朝廷何以自处?不若顺水推舟,准其所请,以示朝廷宽宏,亦可暂时稳住西线。”

  “所谓‘宸王’,不过虚名耳。给予王号,承认其地位,或可使其念及朝廷恩德,暂缓东进之心。此乃缓兵之计啊!”

  双方争论不休,面红耳赤。小皇帝坐在龙椅上,吓得脸色苍白,不知所措,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韩承嗣。

  韩承嗣内心怒火中烧,他何尝不想立刻发兵剿灭这个心腹大患?

  但他更清楚朝廷的家底。洛都兵力捉襟见肘,粮草匮乏,将帅庸碌,真要打起来,胜算渺茫。

  而且正如务实派所言,一旦开战,靖北王、楚国公绝不会作壁上观,很可能趁火打劫。

  他死死攥着表文,指甲几乎嵌进肉里。这如意,分明是算准了朝廷不敢动手,才敢如此嚣张地上表“请封”!

  韩承嗣的决断与算计

  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和与心腹的密议,韩承嗣终于做出了决定。

  在又一次朝会上,他压下心中的屈辱和愤怒,面无表情地开口道:

  “诸位爱卿,所议皆有道理。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他扫视群臣,声音低沉而冰冷:“血罗刹虽出身微贱,然其据地拥兵,已成气候。其表文虽狂,尚知尊奉朝廷。若断然拒绝,必致兵连祸结,非社稷之福。”

  “为今之计,唯有暂从其请,赐封王号,以安其心,羁縻其志。此乃韬光养晦,以待时变之策。”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阴鸷:“然,王号可予,实则需加制约。”

  “可准其‘宸王’之号,令其开府仪同三司,总揽所辖之地军政。但,需明确规定其岁贡数额,其麾下重要将领任命,需报朝廷备案。其辖区之郡守县令,仍由朝廷名义上任免。如此,虽予其实,犹存制衡。”

  这已经是韩承嗣在极度劣势下,能争取到的最体面的条件了。

  试图通过岁贡、人事报备等名义上的条款,保留一点朝廷的颜面和潜在的干预权。

  不久,一份盖着皇帝玉玺的册封诏书,在一队人数不多、气氛压抑的朝廷仪仗护送下,离开了洛都,前往宸州。

  诏书内容,基本采纳了韩承嗣的意见。册封如意为“宸王”,准其开府,统辖现有地盘军政,但同时也列出了岁贡要求,以及重要官员任免需“上闻”等条款。

  当诏书抵达宸州时,如意率领文武,举行了庄重的迎接仪式。

  她站着单手接过诏书,口中高呼“谢主隆恩”,但脸上那抹淡然的笑意,却让宣读诏书的朝廷使者感到一阵寒意。

  他们明白,这些所谓的“制约”条款,在如意的绝对实力面前,不过是一纸空文。

  岁贡?给多给少,甚至给不给,全看如意心情。

  官员任免上报?更是形同虚设。

  不管洛都使者怎么想的,如意拿到诏书还是挺开心的。

  无论如何,有了这道诏书,她这个“宸王”就算是名正言顺了,是经过了“朝廷认证”的。

  这极大地提升了其政权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靖北王宇文硕冷哼:“韩承嗣果然认怂了。不过这宸王,倒是好手段。”

  楚国公萧衍抚掌轻笑:“妙啊!这下名分已定,这盘棋更有趣了。”

  西凉王马腾哈哈大笑:“好好好!以后就叫她宸妹子!”

  各方势力都清楚,名分已定,这意味着如意的势力彻底成型,成为了乱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大诸侯。

  虽然她声称不立国,但一个拥有实权、得到广泛承认的王爵,与一国君主,又有多少实质区别呢?

  诏书一到手,如意这里立刻选定了吉日准备举办大典和宴席,宸州城内一派喜庆。

  典礼在校场举行,如意身着提前赶制好的冠服,祭告天地。

  祭文是秦禹写的,主要是祈求大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陈述自己镇守一方之功,因势大不得不称王以安民心,然后接受自己治下文武官员拜贺,正式就任“宸王”。

  仪式上,如意还明确宣布:“本王上承天运,下顺民心,然始终不忘身为大梁之臣。今称王号,实为镇抚地方,保境安民之需,非有他志。我等仍当恪守臣节,拱卫王室。”

  一番话,如意说的铿锵有力。

  当然,估计也没人会相信。

  最起码,她自己就不信。

  …

  之后的三年,如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

  如意于是延续并深化了之前的政策,劝课农桑,夯实根基。

  她推广新种与农技,设立“劝农司”,专门负责优选粮种,尤其是在她的带领下培育出来的高产作物的培育和推广。

  并组织有经验的老农,给他们官职和俸禄,让他们在附近十里八乡专门教授种植之法。

  等到第一年新粮种的丰收景象出现后,当即变成了活广告,让之后的百姓种植热情高涨。

  种地肯定缺不了水,如意便利用农闲时节,征发民夫(给予粮饷,非无偿劳役),以工代赈,大规模兴修水利。

  疏通旧有河道,开挖新的灌溉渠,修建陂塘水库,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旱涝灾害。

  她麾下的军队也时常参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既锻炼了士卒的耐力,也加强了军民联系。

  在种好原有耕地的基础上,随着人员的流动,如意治下人口增加迅速。

  她干脆鼓励垦荒,颁布《垦荒令》,规定新开垦的荒地,前三年免征赋税,三年后税赋亦从轻。

  此举极大地刺激了百姓开垦荒地的积极性,耕地面积稳步增加。

  近几年风调雨顺,虽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些余粮,但为了以防万一,如意还是设立常平仓。

  她在各郡县设立官仓,在丰收时以合理价格收购余粮储存,预备在灾年或青黄不接时平价售出或赈济,以平抑粮价,保障民生,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短短一两年间,宸王境内已是“田野辟,仓廪实”,百姓基本实现了温饱,社会秩序空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