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话音一落,一位谋士便忧心忡忡开口:“主公,宸州如今尽收北地,疆域、人口、资源倍增,已从一方与我的们分庭抗礼的诸侯跃升为我们难以企及的庞然大物!其势已成,恐难遏制啊!”
萧衍目光闪烁,手指敲击着桌面:“遏制?如今怕是难了。”
“与其硬碰,不如……暂且虚与委蛇。立刻备下厚礼,以祝贺宸王平定北地、拯民水火为名,派使者前往宸州,务必表达我国善意,重申通商互利之约,甚至可以提出联姻之议,以示友好。”
他话音刚落,座下一名身着戎装、面容粗犷的将领便猛地站起身,声音洪亮地反对道:“主公!末将以为此议不妥!”
众人望去,正是楚国大将雷猛,以勇猛善战、性格耿直着称。
雷猛抱拳,语气急切:“主公!那宸王虽侥幸得手,但北地新附,人心未稳,马腾和宇文硕旧部岂会真心臣服于一女子?”
“此正是其最虚弱之时!我大楚兵精粮足,水军冠绝天下,何须向她示弱?”
他越说越激动,声若洪钟:“依末将之见,当趁其立足未稳,联合洛都朝廷,以‘讨伐僭越、匡扶社稷’为名,水陆并进,北上伐宸!”
“洛都虽弱,然大义名分犹在,可为我助力。届时,我大军陈兵江北,洛都自西策应,宸州必然首尾难顾!若能一举击败宸王,则北地可尽入我手,天下格局将彻底改写!此乃天赐良机,岂能坐失?!”
雷猛的主张,代表了一部分渴望建功立业、对宸州迅速崛起感到不安和不服的强硬派的观点。
他们认为,军事冒险的收益远大于风险。
他这番话,让厅内不少武将暗暗点头,显然颇有市场。
就连一些文臣也露出思索之色,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萧衍见此,也忍不住开始思考此计的可行性。
毕竟他本人更长于经营与人心,要不然也不能在豪族遍布的南方与各方势力都处好关系。
但论起军事和战略眼光,他还真不如座下的谋士和大将。
就在萧衍犹豫之际,有一位谋士杜微忍不住站了起来,他先是扫视了一下周围人的反应,这才对着主位的萧衍作揖开口:
“雷将军忠勇可嘉,为主公筹谋之心,日月昭昭。”
他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无视听到这话的雷猛那咧开的嘴角,话锋一转:“但,雷将军之见虽勇,却太过短见!将军之言,只观其表,未察其里也。”
眼看着听到这话的雷猛双眼一瞪,就要发火。
杜微理也不理,走到悬挂的地图面前,手指点向北地:“雷将军说北地新附,人心未稳,此言不差。但你可曾想过,那宸王是用何等手段收服北地的?”
“其并非强攻血战,而是乱其经济,溃其人心,最后以‘天罚’之势不战而屈人之兵!此等手段,鬼神莫测,其背后对人心、时机的掌控,已臻化境!”
“我等对其具体如何做到‘天罚’尚一无所知,焉知她没有更厉害的后手?”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雷猛,以及那些面露赞同之色的同僚:“此刻贸然进攻,我军面对的,很可能不是一个刚刚经历战乱、疲惫不堪的北地,而是一个刚刚凝聚在‘神迹’与恐惧之下、正处于诡异平静的庞然大物!”
“马腾、宇文硕旧部或许不服宸王,但他们更怕宸王,在未看清虚实之前,他们敢轻易反叛吗?我军北上,他们是否会以为又是‘天罚’将至,反而拼死抵抗?”
“再者,”杜微语气加重,“联合洛都?韩承嗣老儿昏聩无能,此时显了出来,不过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罢了!洛都兵微将寡,除了一个空名头,有何实力?”
“与之联合,非但无益,反可能授人以柄,让宸王有借口指责我楚地勾结昏聩朝廷,祸乱天下,让她更能凝聚北地人心对抗我等!此乃引火烧身!”
他最后沉声道:“雷将军,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今我等对宸王虚实,尤其是那‘天罚’之秘,知之甚少。此时妄动干戈,绝非勇武,而是莽撞!”
“一旦受挫,我大楚数十载积累之国力,将毁于一旦!届时,南方其他势力会如何?那一直隔海觊觎的东越会如何?”
杜微的一连串反问,条理清晰,直指要害,让雷猛和一些主战派哑口无言,冷汗涔涔。
厅内一时陷入沉寂,方才主战的热烈气氛骤然降温。
萧衍看着仿佛镇住全场的杜微,眉头紧锁,心中天平再次向“暂缓出兵”倾斜。
杜微的分析确实老成持重,风险考量十分周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杜微说服。
另一位资历颇深、以战略眼光着称的老臣,御史中丞周谨,缓缓站起身。
他先是对杜微微微颔首,表示对其部分观点的认同,随即话锋一转,声音沉稳而有力:
“杜大人所言,确有道理。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不可不慎。未知彼而妄动,确为兵家大忌。”
他先肯定了杜微的谨慎,随即转折:“然,杜大人是否过于高估了那‘天罚’之威,而低估了我大楚的实力与时机之重要?”
周谨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长江天险:“我大楚带甲百万,水师纵横江海无对手,此乃实力根基。”
“而所谓‘时机’,杜大人只言宸州内部或有隐忧,却忽略了一点:此刻正是其整合未成、内外交困的最脆弱时刻!若待其消化北地,理顺内政,稳固边防,届时再想制衡,恐需付出十倍代价!”
他看向萧衍,目光深邃:“主公,老臣以为,杜大人之策,过于保守,乃是‘坐待其强’之下策。而雷将军之策,虽显激进,却是‘乘其未稳’之上策!关键在于,如何用兵?”
周谨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联合洛都,名分而已,虚张声势可也,未必真要其出多少力。”
“我大军主力,可先以水师控扼长江,巩固防线,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派遣精锐偏师,多路试探性北上,不寻求决战,而是不断袭扰其边境,侦查其虚实,挑动其内乱。”
“若宸州应对失措,内部生变,则我大军可伺机渡江,雷霆一击!若其应对得当,防守严密,我亦可随时撤回,有水军阻隔,损失不会太大,但至少摸清了其底细,打破了其安稳发展的美梦!”
“此乃‘进可攻,退可守’之策,既非盲目浪战,亦非坐失良机!”
萧衍目光闪烁,手指敲击着桌面:“遏制?如今怕是难了。”
“与其硬碰,不如……暂且虚与委蛇。立刻备下厚礼,以祝贺宸王平定北地、拯民水火为名,派使者前往宸州,务必表达我国善意,重申通商互利之约,甚至可以提出联姻之议,以示友好。”
他话音刚落,座下一名身着戎装、面容粗犷的将领便猛地站起身,声音洪亮地反对道:“主公!末将以为此议不妥!”
众人望去,正是楚国大将雷猛,以勇猛善战、性格耿直着称。
雷猛抱拳,语气急切:“主公!那宸王虽侥幸得手,但北地新附,人心未稳,马腾和宇文硕旧部岂会真心臣服于一女子?”
“此正是其最虚弱之时!我大楚兵精粮足,水军冠绝天下,何须向她示弱?”
他越说越激动,声若洪钟:“依末将之见,当趁其立足未稳,联合洛都朝廷,以‘讨伐僭越、匡扶社稷’为名,水陆并进,北上伐宸!”
“洛都虽弱,然大义名分犹在,可为我助力。届时,我大军陈兵江北,洛都自西策应,宸州必然首尾难顾!若能一举击败宸王,则北地可尽入我手,天下格局将彻底改写!此乃天赐良机,岂能坐失?!”
雷猛的主张,代表了一部分渴望建功立业、对宸州迅速崛起感到不安和不服的强硬派的观点。
他们认为,军事冒险的收益远大于风险。
他这番话,让厅内不少武将暗暗点头,显然颇有市场。
就连一些文臣也露出思索之色,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萧衍见此,也忍不住开始思考此计的可行性。
毕竟他本人更长于经营与人心,要不然也不能在豪族遍布的南方与各方势力都处好关系。
但论起军事和战略眼光,他还真不如座下的谋士和大将。
就在萧衍犹豫之际,有一位谋士杜微忍不住站了起来,他先是扫视了一下周围人的反应,这才对着主位的萧衍作揖开口:
“雷将军忠勇可嘉,为主公筹谋之心,日月昭昭。”
他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无视听到这话的雷猛那咧开的嘴角,话锋一转:“但,雷将军之见虽勇,却太过短见!将军之言,只观其表,未察其里也。”
眼看着听到这话的雷猛双眼一瞪,就要发火。
杜微理也不理,走到悬挂的地图面前,手指点向北地:“雷将军说北地新附,人心未稳,此言不差。但你可曾想过,那宸王是用何等手段收服北地的?”
“其并非强攻血战,而是乱其经济,溃其人心,最后以‘天罚’之势不战而屈人之兵!此等手段,鬼神莫测,其背后对人心、时机的掌控,已臻化境!”
“我等对其具体如何做到‘天罚’尚一无所知,焉知她没有更厉害的后手?”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雷猛,以及那些面露赞同之色的同僚:“此刻贸然进攻,我军面对的,很可能不是一个刚刚经历战乱、疲惫不堪的北地,而是一个刚刚凝聚在‘神迹’与恐惧之下、正处于诡异平静的庞然大物!”
“马腾、宇文硕旧部或许不服宸王,但他们更怕宸王,在未看清虚实之前,他们敢轻易反叛吗?我军北上,他们是否会以为又是‘天罚’将至,反而拼死抵抗?”
“再者,”杜微语气加重,“联合洛都?韩承嗣老儿昏聩无能,此时显了出来,不过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罢了!洛都兵微将寡,除了一个空名头,有何实力?”
“与之联合,非但无益,反可能授人以柄,让宸王有借口指责我楚地勾结昏聩朝廷,祸乱天下,让她更能凝聚北地人心对抗我等!此乃引火烧身!”
他最后沉声道:“雷将军,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今我等对宸王虚实,尤其是那‘天罚’之秘,知之甚少。此时妄动干戈,绝非勇武,而是莽撞!”
“一旦受挫,我大楚数十载积累之国力,将毁于一旦!届时,南方其他势力会如何?那一直隔海觊觎的东越会如何?”
杜微的一连串反问,条理清晰,直指要害,让雷猛和一些主战派哑口无言,冷汗涔涔。
厅内一时陷入沉寂,方才主战的热烈气氛骤然降温。
萧衍看着仿佛镇住全场的杜微,眉头紧锁,心中天平再次向“暂缓出兵”倾斜。
杜微的分析确实老成持重,风险考量十分周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杜微说服。
另一位资历颇深、以战略眼光着称的老臣,御史中丞周谨,缓缓站起身。
他先是对杜微微微颔首,表示对其部分观点的认同,随即话锋一转,声音沉稳而有力:
“杜大人所言,确有道理。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不可不慎。未知彼而妄动,确为兵家大忌。”
他先肯定了杜微的谨慎,随即转折:“然,杜大人是否过于高估了那‘天罚’之威,而低估了我大楚的实力与时机之重要?”
周谨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长江天险:“我大楚带甲百万,水师纵横江海无对手,此乃实力根基。”
“而所谓‘时机’,杜大人只言宸州内部或有隐忧,却忽略了一点:此刻正是其整合未成、内外交困的最脆弱时刻!若待其消化北地,理顺内政,稳固边防,届时再想制衡,恐需付出十倍代价!”
他看向萧衍,目光深邃:“主公,老臣以为,杜大人之策,过于保守,乃是‘坐待其强’之下策。而雷将军之策,虽显激进,却是‘乘其未稳’之上策!关键在于,如何用兵?”
周谨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联合洛都,名分而已,虚张声势可也,未必真要其出多少力。”
“我大军主力,可先以水师控扼长江,巩固防线,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派遣精锐偏师,多路试探性北上,不寻求决战,而是不断袭扰其边境,侦查其虚实,挑动其内乱。”
“若宸州应对失措,内部生变,则我大军可伺机渡江,雷霆一击!若其应对得当,防守严密,我亦可随时撤回,有水军阻隔,损失不会太大,但至少摸清了其底细,打破了其安稳发展的美梦!”
“此乃‘进可攻,退可守’之策,既非盲目浪战,亦非坐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