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的秋末,凉风飒飒,寒意渐浓。
蒲松龄背着那半旧的书箱,一步一步,缓缓踏进毕府大门。
彼时,霜花正静静地凝结在“石隐园”的竹篱上,宛如一层薄纱,透着丝丝清冷。
管家在前头引路,两人穿过曲折蜿蜒的九曲回廊。
远处,传来孩童朗朗的诵读声,那声音清脆而稚嫩,仿佛带着无尽的希望。
与此同时,老仆扫落叶的簌簌声响,为这宁静的画面添了几分悠然。
就在转角处,一抹月白裙裾突然一闪而过,动作之快,惊起了廊下栖息的寒鸦。
寒鸦扑棱棱地振翅飞起,那慌乱的声响中,蒲松龄清晰地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仿佛心要从嗓子眼儿蹦出来。
“这便是绰然堂,公子们都在里头候着。”
管家轻轻推开雕花木门,刹那间,一股暖意裹着墨香扑面而来。
正中央的楠木案上,毕家三公子毕盛钜,正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努力够着书架顶层的典籍。
见蒲松龄进来,他眼睛一亮,立刻蹦跳着跑过来行礼。
脸上满是兴奋:“蒲先生!父亲说您会讲神仙故事!”
窗边的青年放下手中书卷,缓缓起身,正是毕家二公子毕盛笃。
他的目光,不经意扫过蒲松龄补丁摞补丁的青衫。
眼中闪过一丝异样,但还是温声说道:“先生旅途劳顿,且先歇息。”
这时,忽听后院传来女子清脆的轻笑,紧接着珠帘晃动,露出半张敷着胭脂的脸。
“这是小妹蕙娘,最爱缠着人讨故事听。”
毕盛笃无奈地摇了摇头,又压低声音,像是怕被蕙娘听到,
“先生莫要见怪,小妹自幼被父兄宠坏了。”
夜里,蒲松龄在厢房整理行李。
烛火在风中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
就在这时,窗纸传来轻轻的声响。
他疑惑地推开窗,月光如水般洒下,只见白日所见的少女蕙娘,站在月光里,手里举着一个油纸包。
“先生可是还没用晚膳?
这是厨房新做的桂花糕。”
她一边说着,一边踮起脚将点心塞进蒲松龄手里,腕间银镯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明日早课,我也要听先生讲《山海经》!”
日子,就在这晨钟暮鼓中悄然流转。
白日里,蒲松龄在绰然堂认真地教毕家子弟经史子集。
从诗词歌赋到伦理道德,他都耐心讲解。
入夜后,他便一头扎进藏书阁,沉醉在浩瀚的典籍之中。
毕府的藏书极多,从《太平广记》到《夷坚志》,泛黄的纸页间藏着无数奇闻轶事。
有时写得太过入神,他一抬头,忽见窗外立着个黑影。
仔细一看,原来是蕙娘裹着狐裘,捧着暖炉,静静地来听他讲新写的故事。
“先生笔下的狐仙,为何总比人更懂情义?”
某个雪夜,外面雪花纷飞,蕙娘蜷在藤椅上,眼睛望着跳动的烛火,突然发问。
蒲松龄搁下笔,目光投向窗外纷飞的雪花,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
“或许因为在这世间,真情最是难得。”
话音未落,忽听远处传来更夫有节奏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已是三更天了。
康熙十八年春,《聊斋志异》的稿纸已经堆得快与桌案齐平。
蒲松龄在灯下认真地誊写《聊斋自志》,窗外的玉兰开得正好,洁白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墨迹在宣纸上慢慢晕染,他写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写至“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
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笔锋陡然加重,墨团在纸上洇开,恰似他心中郁结多年的块垒。
“先生又在写鬼故事?”蕙娘不知何时悄悄进来,手里端着新沏的碧螺春。
她瞥见案头文稿,突然沉默了许久,然后缓缓说道:
“世人皆道先生写的是鬼怪,可我总觉得,先生写的是这世间不得志的人。”
那年中秋,毕家在后花园设宴。
园子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蒲松龄却独坐石凳,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圆月,心中思绪万千。
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毕盛笃递来一壶老酒。
“先生的《聊斋》,我已抄了两册藏在书房。只是......”
他顿了顿,似乎有些犹豫,
“先生才学卓绝,何苦困在这私塾?”
蒲松龄仰头饮尽杯中酒,辛辣的滋味烧得眼眶发烫。
他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宴席,缓缓说道:
“盛笃兄可知,我为何给书斋取名‘聊斋’?
这世间有太多话,只能说与鬼听。”
康熙三十年,蕙娘出阁那日,整个毕府一片忙碌。
送亲的队伍热闹非凡,唢呐声穿过绰然堂,声音尖锐而响亮,惊落了案头的稿纸。
蒲松龄弯腰去捡,却见一张泛黄的纸笺飘落。
他捡起一看,是多年前蕙娘偷偷塞给他的,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愿先生笔下的有情人,都能得偿所愿。”
看着这行字,他心中五味杂陈。
五十大寿那日,毕家为他摆宴庆贺。
大厅里摆满了酒席,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道贺。
酒过三巡,毕盛钜突然从袖中掏出个锦盒,一脸郑重地说:“先生请看!”
盒中躺着一块温润的端砚,砚底刻着“孤愤”二字。
“这是父亲特意命人寻来的,”
毕盛钜红着眼圈,声音有些哽咽。
“先生写了一辈子故事,也该为自己留块砚台。”
窗外的老槐树又添了新枝,蒲松龄摩挲着砚台,恍惚看见初入毕府时的自己。
那些在绰然堂度过的日夜,那些与毕家子弟的诗文唱和。
那些藏在故事里的心事,都化作砚底的墨痕,永远留在了《聊斋志异》的字里行间。
远处,仿佛又传来蕙娘清脆的声音:“先生,该讲新故事了......”
蒲松龄背着那半旧的书箱,一步一步,缓缓踏进毕府大门。
彼时,霜花正静静地凝结在“石隐园”的竹篱上,宛如一层薄纱,透着丝丝清冷。
管家在前头引路,两人穿过曲折蜿蜒的九曲回廊。
远处,传来孩童朗朗的诵读声,那声音清脆而稚嫩,仿佛带着无尽的希望。
与此同时,老仆扫落叶的簌簌声响,为这宁静的画面添了几分悠然。
就在转角处,一抹月白裙裾突然一闪而过,动作之快,惊起了廊下栖息的寒鸦。
寒鸦扑棱棱地振翅飞起,那慌乱的声响中,蒲松龄清晰地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仿佛心要从嗓子眼儿蹦出来。
“这便是绰然堂,公子们都在里头候着。”
管家轻轻推开雕花木门,刹那间,一股暖意裹着墨香扑面而来。
正中央的楠木案上,毕家三公子毕盛钜,正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努力够着书架顶层的典籍。
见蒲松龄进来,他眼睛一亮,立刻蹦跳着跑过来行礼。
脸上满是兴奋:“蒲先生!父亲说您会讲神仙故事!”
窗边的青年放下手中书卷,缓缓起身,正是毕家二公子毕盛笃。
他的目光,不经意扫过蒲松龄补丁摞补丁的青衫。
眼中闪过一丝异样,但还是温声说道:“先生旅途劳顿,且先歇息。”
这时,忽听后院传来女子清脆的轻笑,紧接着珠帘晃动,露出半张敷着胭脂的脸。
“这是小妹蕙娘,最爱缠着人讨故事听。”
毕盛笃无奈地摇了摇头,又压低声音,像是怕被蕙娘听到,
“先生莫要见怪,小妹自幼被父兄宠坏了。”
夜里,蒲松龄在厢房整理行李。
烛火在风中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
就在这时,窗纸传来轻轻的声响。
他疑惑地推开窗,月光如水般洒下,只见白日所见的少女蕙娘,站在月光里,手里举着一个油纸包。
“先生可是还没用晚膳?
这是厨房新做的桂花糕。”
她一边说着,一边踮起脚将点心塞进蒲松龄手里,腕间银镯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明日早课,我也要听先生讲《山海经》!”
日子,就在这晨钟暮鼓中悄然流转。
白日里,蒲松龄在绰然堂认真地教毕家子弟经史子集。
从诗词歌赋到伦理道德,他都耐心讲解。
入夜后,他便一头扎进藏书阁,沉醉在浩瀚的典籍之中。
毕府的藏书极多,从《太平广记》到《夷坚志》,泛黄的纸页间藏着无数奇闻轶事。
有时写得太过入神,他一抬头,忽见窗外立着个黑影。
仔细一看,原来是蕙娘裹着狐裘,捧着暖炉,静静地来听他讲新写的故事。
“先生笔下的狐仙,为何总比人更懂情义?”
某个雪夜,外面雪花纷飞,蕙娘蜷在藤椅上,眼睛望着跳动的烛火,突然发问。
蒲松龄搁下笔,目光投向窗外纷飞的雪花,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
“或许因为在这世间,真情最是难得。”
话音未落,忽听远处传来更夫有节奏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已是三更天了。
康熙十八年春,《聊斋志异》的稿纸已经堆得快与桌案齐平。
蒲松龄在灯下认真地誊写《聊斋自志》,窗外的玉兰开得正好,洁白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墨迹在宣纸上慢慢晕染,他写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写至“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
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笔锋陡然加重,墨团在纸上洇开,恰似他心中郁结多年的块垒。
“先生又在写鬼故事?”蕙娘不知何时悄悄进来,手里端着新沏的碧螺春。
她瞥见案头文稿,突然沉默了许久,然后缓缓说道:
“世人皆道先生写的是鬼怪,可我总觉得,先生写的是这世间不得志的人。”
那年中秋,毕家在后花园设宴。
园子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蒲松龄却独坐石凳,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圆月,心中思绪万千。
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毕盛笃递来一壶老酒。
“先生的《聊斋》,我已抄了两册藏在书房。只是......”
他顿了顿,似乎有些犹豫,
“先生才学卓绝,何苦困在这私塾?”
蒲松龄仰头饮尽杯中酒,辛辣的滋味烧得眼眶发烫。
他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宴席,缓缓说道:
“盛笃兄可知,我为何给书斋取名‘聊斋’?
这世间有太多话,只能说与鬼听。”
康熙三十年,蕙娘出阁那日,整个毕府一片忙碌。
送亲的队伍热闹非凡,唢呐声穿过绰然堂,声音尖锐而响亮,惊落了案头的稿纸。
蒲松龄弯腰去捡,却见一张泛黄的纸笺飘落。
他捡起一看,是多年前蕙娘偷偷塞给他的,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愿先生笔下的有情人,都能得偿所愿。”
看着这行字,他心中五味杂陈。
五十大寿那日,毕家为他摆宴庆贺。
大厅里摆满了酒席,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道贺。
酒过三巡,毕盛钜突然从袖中掏出个锦盒,一脸郑重地说:“先生请看!”
盒中躺着一块温润的端砚,砚底刻着“孤愤”二字。
“这是父亲特意命人寻来的,”
毕盛钜红着眼圈,声音有些哽咽。
“先生写了一辈子故事,也该为自己留块砚台。”
窗外的老槐树又添了新枝,蒲松龄摩挲着砚台,恍惚看见初入毕府时的自己。
那些在绰然堂度过的日夜,那些与毕家子弟的诗文唱和。
那些藏在故事里的心事,都化作砚底的墨痕,永远留在了《聊斋志异》的字里行间。
远处,仿佛又传来蕙娘清脆的声音:“先生,该讲新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