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工们见汪士秀归来,慌忙划桨接应。小舟离岸的刹那,汪魁山突然挣扎着回头,望向玄墨鳞,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三爷!小心敖银梭!他……他与敖青乃同胞兄弟!”
玄墨鳞闻言,暗红的眸子中寒光暴涨,转身看向刚从水中爬出、狼狈不堪的敖银梭。后者脸色惨白,转身欲逃,却被虺金甲一把掐住脖子提了起来!
“叛徒!”虺金甲怒吼如雷,巨掌一握,敖银梭的脖颈发出令人牙酸的“咔嚓”声,银袍下的身躯剧烈抽搐几下,便软软垂了下来,像条死鱼般被随手扔进湖中。
小舟渐行渐远,洞庭湖上的厮杀声也逐渐模糊。汪士秀将父亲小心安置在船舱内,用干净的布条重新包扎伤口。汪魁山失血过多,意识模糊,却仍紧紧握着儿子的手,喃喃道:“秀儿……爹一直……留着这个……”
他从贴身的破衣内袋里,掏出一物——那是一枚小小的、褪色变形的孩童虎头鞋,正是他这些年在暗无天日的水底,用珍珠母贝和水草纤维一点点磨制、编织的,寄托着对儿子无尽思念的信物!
汪士秀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如决堤般涌出。他紧紧握住父亲的手,将那枚粗糙的虎头鞋贴在脸颊,仿佛回到了八年前那个被父亲从钱塘怒潮中推上岸边的孩童。
“爹,我们回家……”
小舟在浩渺的洞庭湖上疾驰,船桨划破水面,发出急促的“哗啦”声。东方天际已泛起鱼肚白,晨曦微露,却驱不散笼罩在汪士秀心头的阴霾。父亲躺在船舱内,面色惨白如纸,右肩的伤口虽已包扎,却仍有鲜血不断渗出,染红了垫在身下的粗布衣裳。他的呼吸微弱而急促,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每次睁眼,浑浊的眸子都要在儿子脸上停留许久,仿佛要将这八年来错过的时光一次看够。
“爹,再坚持一下,我们马上就到岸了。”汪士秀握着父亲冰凉的手,声音哽咽。他回头望向船尾拼命划桨的船工们,众人脸上都带着惊魂未定的恐惧,时不时偷瞄一眼远处的湖面,生怕钱塘水府的追兵突然出现。
“少爷,咱们该往哪个方向走?”老船工陈伯压低声音问道,粗糙的手指指向远处若隐若现的两条水道,“左边是往湘江去,右边是回庐州的路。”
汪士秀刚要开口,汪魁山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挣扎着撑起身子,声音嘶哑却异常坚决:“不……不能走水路……钱塘的爪牙……必在沿途设伏……”他每说一个字都像用尽了全身力气,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走……走陆路……翻越君山……从岳阳渡口上岸……”
“爹,你别动!”汪士秀连忙扶住父亲,小心地让他重新躺下,“我们听你的,走陆路。”
陈伯面露难色:“可是汪老爷,君山陡峭难行,您这伤势……”
“无妨……”汪魁山虚弱地摆摆手,从怀中艰难地掏出玄墨鳞给的那枚漆黑鳞片,“有此物在……寻常水族不敢近前……但钱塘精锐……不在此列……唯有陆路……才有一线生机……”
汪士秀接过鳞片,只觉触手冰凉沉甸,隐隐有一股奇异的力量在鳞片中流转。他郑重地点头:“就按爹说的办。”转头对陈伯道,“到前面那个小湾就靠岸,你们把船划回湖南去,不必跟着我们涉险。”
陈伯老眼含泪,还想说什么,汪魁山却突然挣扎着从腰间解下一个破旧的皮囊,递给儿子:“秀儿……拿着这个……这是爹这些年……在洞庭水府……偷偷攒下的……珍珠……够雇车马……和酬谢这些兄弟……”
皮囊打开,里面是数十颗大小不一的珍珠,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汪士秀取出一半交给陈伯,老船工推辞不过,只得含泪收下,再三保证会将船划到安全处再分散逃命。
小舟靠岸时,东方已现出绚丽的朝霞。汪士秀小心地背起父亲,踏上湖岸松软的泥沙。陈伯和船工们站在船头,默默目送这对历尽磨难的父子离去,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君山茂密的树林中。
君山虽不高,却因濒临洞庭而常年云雾缭绕,山路湿滑难行。汪士秀背着父亲,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难。汪魁山伏在儿子背上,感受着那年轻却已足够坚实的臂膀,浑浊的眼中泪光闪烁。八年前那个需要他保护的稚童,如今已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男子汉了。
“秀儿……累了吧……放爹下来……歇歇……”汪魁山心疼地轻声道。
“不累!”汪士秀咬紧牙关,额头上的汗珠滚落,浸湿了衣襟,“爹,你还记得我七岁那年,你带我去爬琅琊山吗?我爬到半山腰就耍赖不肯走,是你一路背我上山顶的。如今儿子背你,天经地义!”
汪魁山闻言,喉头哽咽,再说不出话来,只能将脸轻轻贴在儿子汗湿的背上,任泪水无声流淌。
正午时分,父子二人终于登上了君山顶峰。极目远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美不胜收。汪士秀找了一处平坦的岩石,小心地让父亲靠坐休息,取出随身携带的水囊和干粮。
“爹,喝点水。”他托着父亲的后颈,小心地喂了几口水。汪魁山的脸色稍微好转,却仍虚弱得厉害,肩上的伤口又开始渗血。
“秀儿……”汪魁山喘息着指向远处湖面,声音突然紧张起来,“你看!”
汪士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的湖面上,不知何时出现了数十个快速移动的黑点,正朝着他们登岸的方向疾驰而来!即使相隔甚远,也能看出那些绝非普通船只——它们行进速度极快,船身泛着诡异的幽蓝色光芒,显然是钱塘水府的追兵!
“果然追来了!”汪士秀握紧了腰间的短刀,又摸了摸怀中的黑鳞,“爹,我们得赶快下山!”
玄墨鳞闻言,暗红的眸子中寒光暴涨,转身看向刚从水中爬出、狼狈不堪的敖银梭。后者脸色惨白,转身欲逃,却被虺金甲一把掐住脖子提了起来!
“叛徒!”虺金甲怒吼如雷,巨掌一握,敖银梭的脖颈发出令人牙酸的“咔嚓”声,银袍下的身躯剧烈抽搐几下,便软软垂了下来,像条死鱼般被随手扔进湖中。
小舟渐行渐远,洞庭湖上的厮杀声也逐渐模糊。汪士秀将父亲小心安置在船舱内,用干净的布条重新包扎伤口。汪魁山失血过多,意识模糊,却仍紧紧握着儿子的手,喃喃道:“秀儿……爹一直……留着这个……”
他从贴身的破衣内袋里,掏出一物——那是一枚小小的、褪色变形的孩童虎头鞋,正是他这些年在暗无天日的水底,用珍珠母贝和水草纤维一点点磨制、编织的,寄托着对儿子无尽思念的信物!
汪士秀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如决堤般涌出。他紧紧握住父亲的手,将那枚粗糙的虎头鞋贴在脸颊,仿佛回到了八年前那个被父亲从钱塘怒潮中推上岸边的孩童。
“爹,我们回家……”
小舟在浩渺的洞庭湖上疾驰,船桨划破水面,发出急促的“哗啦”声。东方天际已泛起鱼肚白,晨曦微露,却驱不散笼罩在汪士秀心头的阴霾。父亲躺在船舱内,面色惨白如纸,右肩的伤口虽已包扎,却仍有鲜血不断渗出,染红了垫在身下的粗布衣裳。他的呼吸微弱而急促,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每次睁眼,浑浊的眸子都要在儿子脸上停留许久,仿佛要将这八年来错过的时光一次看够。
“爹,再坚持一下,我们马上就到岸了。”汪士秀握着父亲冰凉的手,声音哽咽。他回头望向船尾拼命划桨的船工们,众人脸上都带着惊魂未定的恐惧,时不时偷瞄一眼远处的湖面,生怕钱塘水府的追兵突然出现。
“少爷,咱们该往哪个方向走?”老船工陈伯压低声音问道,粗糙的手指指向远处若隐若现的两条水道,“左边是往湘江去,右边是回庐州的路。”
汪士秀刚要开口,汪魁山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挣扎着撑起身子,声音嘶哑却异常坚决:“不……不能走水路……钱塘的爪牙……必在沿途设伏……”他每说一个字都像用尽了全身力气,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走……走陆路……翻越君山……从岳阳渡口上岸……”
“爹,你别动!”汪士秀连忙扶住父亲,小心地让他重新躺下,“我们听你的,走陆路。”
陈伯面露难色:“可是汪老爷,君山陡峭难行,您这伤势……”
“无妨……”汪魁山虚弱地摆摆手,从怀中艰难地掏出玄墨鳞给的那枚漆黑鳞片,“有此物在……寻常水族不敢近前……但钱塘精锐……不在此列……唯有陆路……才有一线生机……”
汪士秀接过鳞片,只觉触手冰凉沉甸,隐隐有一股奇异的力量在鳞片中流转。他郑重地点头:“就按爹说的办。”转头对陈伯道,“到前面那个小湾就靠岸,你们把船划回湖南去,不必跟着我们涉险。”
陈伯老眼含泪,还想说什么,汪魁山却突然挣扎着从腰间解下一个破旧的皮囊,递给儿子:“秀儿……拿着这个……这是爹这些年……在洞庭水府……偷偷攒下的……珍珠……够雇车马……和酬谢这些兄弟……”
皮囊打开,里面是数十颗大小不一的珍珠,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汪士秀取出一半交给陈伯,老船工推辞不过,只得含泪收下,再三保证会将船划到安全处再分散逃命。
小舟靠岸时,东方已现出绚丽的朝霞。汪士秀小心地背起父亲,踏上湖岸松软的泥沙。陈伯和船工们站在船头,默默目送这对历尽磨难的父子离去,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君山茂密的树林中。
君山虽不高,却因濒临洞庭而常年云雾缭绕,山路湿滑难行。汪士秀背着父亲,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难。汪魁山伏在儿子背上,感受着那年轻却已足够坚实的臂膀,浑浊的眼中泪光闪烁。八年前那个需要他保护的稚童,如今已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男子汉了。
“秀儿……累了吧……放爹下来……歇歇……”汪魁山心疼地轻声道。
“不累!”汪士秀咬紧牙关,额头上的汗珠滚落,浸湿了衣襟,“爹,你还记得我七岁那年,你带我去爬琅琊山吗?我爬到半山腰就耍赖不肯走,是你一路背我上山顶的。如今儿子背你,天经地义!”
汪魁山闻言,喉头哽咽,再说不出话来,只能将脸轻轻贴在儿子汗湿的背上,任泪水无声流淌。
正午时分,父子二人终于登上了君山顶峰。极目远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美不胜收。汪士秀找了一处平坦的岩石,小心地让父亲靠坐休息,取出随身携带的水囊和干粮。
“爹,喝点水。”他托着父亲的后颈,小心地喂了几口水。汪魁山的脸色稍微好转,却仍虚弱得厉害,肩上的伤口又开始渗血。
“秀儿……”汪魁山喘息着指向远处湖面,声音突然紧张起来,“你看!”
汪士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的湖面上,不知何时出现了数十个快速移动的黑点,正朝着他们登岸的方向疾驰而来!即使相隔甚远,也能看出那些绝非普通船只——它们行进速度极快,船身泛着诡异的幽蓝色光芒,显然是钱塘水府的追兵!
“果然追来了!”汪士秀握紧了腰间的短刀,又摸了摸怀中的黑鳞,“爹,我们得赶快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