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终章:他们重逢在第七个深秋。
孟瑾已不再年轻。鬓角染霜,目光却仍如当年执拗。
自那夜黄河舟中梦断,他便知九娘魂魄终得安宁,可心中那一缕牵念,却似南郊荒草,岁岁枯荣,从未真正熄灭。
每年深秋,他必赴济南,焚香酹酒于双白杨下,默诵旧词半阙:“画阁春深埋幽恨,罗袜终化劫灰冷。”
而每至风雨交加之夜,总似闻得枫林深处有环佩轻响,如泣如诉。
这一年的秋雨来得格外早。孟瑾踏着泥泞再入南郊,衣衫尽湿,步履沉重。
破观依旧,只是墙垣更倾,瓦砾遍地。
他倚门避雨,忽见檐下立一素衣女子,背影纤弱,发间一支玉钗微颤——正是当年她出嫁时,他亲手为她簪上的那支。
“九娘?”
他声音沙哑,几乎不敢唤出。
女子回首,容颜清丽如昔,唯眸光幽静,不似生人。
她未语,只轻轻点头,抬手指向观后荒冢。
孟瑾踉跄随行,至双白杨下,只见墓碑崭新如刻,上书“莱阳孟瑾之妻公孙氏”,字迹温润,竟是她亲笔所书。
“你……为何还在此?”
孟瑾跪倒碑前,泪落如雨。
九娘蹲身,指尖轻抚碑文,低声道:“妾非不愿去,实因君心未放,魂牵一线,不得超脱。
昨夜地府判官召我问话:‘汝执滞人间,所为何故?’我说:‘待一人立碑,待一人记我名姓。’
他叹曰:‘情深至此,非业障,乃宿缘也。
许汝留七载,若彼终不负约,则准重续前缘。’”
孟瑾怔然抬头:“所以……这些年来,你是守着我来的?”
“是。”
她微笑,眼中泛起水光,“每岁秋至,你必来此酹酒,我不忍离去。
你病倒驿馆那夜,我以魂饲药,虽是纸灰入口,却是真心为你续命。
道士做法那日,我也在火中拜别,非为诀离,而是祈愿,愿苍天怜我痴心,许我再生。”
孟瑾猛然握住她的手,冰冷如霜,却又真实可触。
“既然如此,何不说破?为何总避我而去?”
“人鬼殊途,阴阳有界。”
她轻抽回手,“若我现形太近,反会蚀你阳寿。
且地府有律:若亡者引活人入冥,永世不得轮回。
我不敢冒此险,宁可远远相望。”
雨渐歇,月破云出。
一道虹桥横跨天际,映照南郊如幻境。忽闻远处钟声三响,悠远空灵。
九娘神色微动:“这是地府通牒,时限将尽,若再不抉择,我将被锁魂台,永堕轮回之外。”
“那便让我随你去!”
孟瑾拔剑欲刎。
九娘飞身拦下,袖卷寒风:“蠢郎!若你死于此地,不过徒增一怨鬼,何能与我共归?
听我说,今夜子时,泰山脚下一古井,名为‘望乡’,乃阴阳交汇之隙。你携我旧耳珰、罗袜残灰,焚于井畔,诵我生辰八字。
若天地容情,我会借尸还魂;若缘分已尽,你也该放手。”
孟瑾凝视她良久,终于点头。
子时将至,他独行至泰山南麓,寻得那口荒井。
苔痕斑驳,雾气氤氲,井口浮着一层淡红薄光。
他依言布阵,燃香洒灰,捧出翡翠耳珰与一方褪色罗帕,低声念道:“公孙九娘,生于癸卯年七月初七,卒于甲辰年九月十三……
今我孟瑾,以心为祭,以血为誓,求天地开恩,许我妻归来!”
话音落,井中骤起旋风,红雾升腾,夹杂着若有若无的琴声。
忽有一具少女尸身浮出井口,面色苍白,颈绕红线,腕戴银镯——正是当年葬于乱坟岗的九娘遗体。
孟瑾不顾腥秽,抱尸入怀,以口渡气,连呼“九娘”。
片刻,尸身微颤,睫毛轻动,一口黑血吐出。
她睁开眼,第一句便是:“郎君……累你等了太久。”
孟瑾痛哭失声。
从那时候开始,九娘借助他人的身体得以重生,她的魂魄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躯体之中。
经过长达百日的精心调养,九娘的身体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与常人毫无二致。
每到月圆之夜,九娘的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状况。
她的皮肤会变得微微发凉,仿佛失去了生机一般,而且也无法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这些迹象都表明,尽管九娘的身体已经恢复,但她终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生者。
不过,孟瑾对此毫不在意,他对九娘的爱丝毫未减。
他毅然决然地带着九娘回到了莱阳,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将她迎娶入门。
这场婚礼持续了整整三天,热闹非凡,让整个莱阳都为之轰动。
乡亲们对这对新人感到十分惊讶,他们难以理解为什么孟瑾会娶一个如此特殊的女子。
当他们看到孟瑾和九娘之间深厚的感情时,也渐渐开始相信这是一段天赐良缘,是一段充满奇迹的爱情故事。
十年后,秋夜庭院,桂花飘香。
九娘倚栏赏月,忽笑道:“还记得那半阙词吗?”
孟瑾取笛吹之: “画阁春深埋幽恨, 罗袜终化劫灰冷。 来世若逢莱霞月, 莫认血枫旧影。”
曲罢,九娘轻接下句,声如珠玉: “今宵共对南郊月, 白杨影里挽青骢。 生死七载皆虚妄, 携手归来是吾同。”
两人相视而笑。
远处村童嬉闹,不知双白杨下曾有多少悲欢成梦。
而今荒冢已绿,碑石温润,唯有年年秋风起时,枫叶如血,簌簌而落,仿佛替天地铭记……
那一段被执念点燃的岁月,那一场跨越生死的重逢。
后来有人说,在某个霜晨雪夜,曾见南郊林间有男女并肩缓行,男着青衫,女披素裙,共撑一伞,身影淡淡如烟。
近前细看,唯余两盏碧火,静静摇曳于白杨之间,宛如守望,又似团圆。
而莱阳城中,孟家老宅至今尚存。
堂前匾额题四字:“生死同归”。
每逢深秋,必有人见一老翁携一素衣妇人,向南焚香洒酒,低语呢喃,似在诉说一个永不落幕的故事。
原来世间最深的执念,非阻碍轮回的枷锁,而是叩开命运之门的钟声。
只要心火不灭,纵隔黄泉碧落,终有重逢之日。
他们,终究在一起了。
孟瑾已不再年轻。鬓角染霜,目光却仍如当年执拗。
自那夜黄河舟中梦断,他便知九娘魂魄终得安宁,可心中那一缕牵念,却似南郊荒草,岁岁枯荣,从未真正熄灭。
每年深秋,他必赴济南,焚香酹酒于双白杨下,默诵旧词半阙:“画阁春深埋幽恨,罗袜终化劫灰冷。”
而每至风雨交加之夜,总似闻得枫林深处有环佩轻响,如泣如诉。
这一年的秋雨来得格外早。孟瑾踏着泥泞再入南郊,衣衫尽湿,步履沉重。
破观依旧,只是墙垣更倾,瓦砾遍地。
他倚门避雨,忽见檐下立一素衣女子,背影纤弱,发间一支玉钗微颤——正是当年她出嫁时,他亲手为她簪上的那支。
“九娘?”
他声音沙哑,几乎不敢唤出。
女子回首,容颜清丽如昔,唯眸光幽静,不似生人。
她未语,只轻轻点头,抬手指向观后荒冢。
孟瑾踉跄随行,至双白杨下,只见墓碑崭新如刻,上书“莱阳孟瑾之妻公孙氏”,字迹温润,竟是她亲笔所书。
“你……为何还在此?”
孟瑾跪倒碑前,泪落如雨。
九娘蹲身,指尖轻抚碑文,低声道:“妾非不愿去,实因君心未放,魂牵一线,不得超脱。
昨夜地府判官召我问话:‘汝执滞人间,所为何故?’我说:‘待一人立碑,待一人记我名姓。’
他叹曰:‘情深至此,非业障,乃宿缘也。
许汝留七载,若彼终不负约,则准重续前缘。’”
孟瑾怔然抬头:“所以……这些年来,你是守着我来的?”
“是。”
她微笑,眼中泛起水光,“每岁秋至,你必来此酹酒,我不忍离去。
你病倒驿馆那夜,我以魂饲药,虽是纸灰入口,却是真心为你续命。
道士做法那日,我也在火中拜别,非为诀离,而是祈愿,愿苍天怜我痴心,许我再生。”
孟瑾猛然握住她的手,冰冷如霜,却又真实可触。
“既然如此,何不说破?为何总避我而去?”
“人鬼殊途,阴阳有界。”
她轻抽回手,“若我现形太近,反会蚀你阳寿。
且地府有律:若亡者引活人入冥,永世不得轮回。
我不敢冒此险,宁可远远相望。”
雨渐歇,月破云出。
一道虹桥横跨天际,映照南郊如幻境。忽闻远处钟声三响,悠远空灵。
九娘神色微动:“这是地府通牒,时限将尽,若再不抉择,我将被锁魂台,永堕轮回之外。”
“那便让我随你去!”
孟瑾拔剑欲刎。
九娘飞身拦下,袖卷寒风:“蠢郎!若你死于此地,不过徒增一怨鬼,何能与我共归?
听我说,今夜子时,泰山脚下一古井,名为‘望乡’,乃阴阳交汇之隙。你携我旧耳珰、罗袜残灰,焚于井畔,诵我生辰八字。
若天地容情,我会借尸还魂;若缘分已尽,你也该放手。”
孟瑾凝视她良久,终于点头。
子时将至,他独行至泰山南麓,寻得那口荒井。
苔痕斑驳,雾气氤氲,井口浮着一层淡红薄光。
他依言布阵,燃香洒灰,捧出翡翠耳珰与一方褪色罗帕,低声念道:“公孙九娘,生于癸卯年七月初七,卒于甲辰年九月十三……
今我孟瑾,以心为祭,以血为誓,求天地开恩,许我妻归来!”
话音落,井中骤起旋风,红雾升腾,夹杂着若有若无的琴声。
忽有一具少女尸身浮出井口,面色苍白,颈绕红线,腕戴银镯——正是当年葬于乱坟岗的九娘遗体。
孟瑾不顾腥秽,抱尸入怀,以口渡气,连呼“九娘”。
片刻,尸身微颤,睫毛轻动,一口黑血吐出。
她睁开眼,第一句便是:“郎君……累你等了太久。”
孟瑾痛哭失声。
从那时候开始,九娘借助他人的身体得以重生,她的魂魄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躯体之中。
经过长达百日的精心调养,九娘的身体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与常人毫无二致。
每到月圆之夜,九娘的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状况。
她的皮肤会变得微微发凉,仿佛失去了生机一般,而且也无法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这些迹象都表明,尽管九娘的身体已经恢复,但她终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生者。
不过,孟瑾对此毫不在意,他对九娘的爱丝毫未减。
他毅然决然地带着九娘回到了莱阳,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将她迎娶入门。
这场婚礼持续了整整三天,热闹非凡,让整个莱阳都为之轰动。
乡亲们对这对新人感到十分惊讶,他们难以理解为什么孟瑾会娶一个如此特殊的女子。
当他们看到孟瑾和九娘之间深厚的感情时,也渐渐开始相信这是一段天赐良缘,是一段充满奇迹的爱情故事。
十年后,秋夜庭院,桂花飘香。
九娘倚栏赏月,忽笑道:“还记得那半阙词吗?”
孟瑾取笛吹之: “画阁春深埋幽恨, 罗袜终化劫灰冷。 来世若逢莱霞月, 莫认血枫旧影。”
曲罢,九娘轻接下句,声如珠玉: “今宵共对南郊月, 白杨影里挽青骢。 生死七载皆虚妄, 携手归来是吾同。”
两人相视而笑。
远处村童嬉闹,不知双白杨下曾有多少悲欢成梦。
而今荒冢已绿,碑石温润,唯有年年秋风起时,枫叶如血,簌簌而落,仿佛替天地铭记……
那一段被执念点燃的岁月,那一场跨越生死的重逢。
后来有人说,在某个霜晨雪夜,曾见南郊林间有男女并肩缓行,男着青衫,女披素裙,共撑一伞,身影淡淡如烟。
近前细看,唯余两盏碧火,静静摇曳于白杨之间,宛如守望,又似团圆。
而莱阳城中,孟家老宅至今尚存。
堂前匾额题四字:“生死同归”。
每逢深秋,必有人见一老翁携一素衣妇人,向南焚香洒酒,低语呢喃,似在诉说一个永不落幕的故事。
原来世间最深的执念,非阻碍轮回的枷锁,而是叩开命运之门的钟声。
只要心火不灭,纵隔黄泉碧落,终有重逢之日。
他们,终究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