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吴门画工-《新聊斋今古异闻录》

  姑苏城深巷中,梅雨淅沥。

  细密的雨丝垂在千年青瓦上,汇成晶莹水帘,滴落在檐下青石板上,发出细碎绵长的声响,如同时光的低语。

  一间画室窗棂半开,名唤沈墨的画工正凝神描摹一幅吕祖像——这已是他第十次落笔了。

  画上吕祖的衣袂飘逸似在风中拂动,唯有双目迟迟点不下去。

  沈墨眉间锁着深深的执念,手中画笔悬在半空,久久不能落下。

  他喃喃自语:“心不诚,何以通神?”

  声音低微,却如墨滴入水,在寂静中漾开涟漪。

  他深信唯有至诚之心,方可召唤仙踪降临凡尘。

  画室四壁挂满前人墨宝,其中一幅《列仙图》已泛黄卷边。

  沈墨自幼习画,天资过人,弱冠之年便已名动姑苏。

  而立之后,他却渐觉笔下缺了神魂,越是精研技法,越是感到画中无魂。

  三年前他开始专攻神佛画像,尤其痴迷吕祖像,誓要画出通灵神作。

  “沈先生,城东李员外又遣人来催观音像了。”

  书童在门外轻声禀报。

  “让他回去吧,就说我病体未愈。”

  沈墨头也不抬,目光仍紧锁画中吕祖空洞的眼眸。

  书童叹气离去。

  沈墨知道,这般推脱又会惹来非议,说他孤高傲慢。

  可他心中明白,不是不愿画,而是不能画。

  自从感受到笔下无魂的困境,他便再难为了银两随意挥毫。

  雨势稍歇,沈墨推门而出,信步走向城郊。

  连日阴雨让姑苏城外的道路泥泞不堪,荒草离离,几个乞丐正围坐分食残羹。

  沈墨路过时,目光如墨线扫过人群,突然被一个身影攫住:

  那人衣衫褴褛,肘部刺眼地裸露在风中,可眉宇间神采飞扬,如寒潭映月般清澈明亮。

  那人虽身处污浊,周身却似有清气流转。

  沈墨心头如遭雷击,一股热流直冲头顶,他疾步上前,一把攥住那人手臂:“您……您是吕祖吧?”

  声音颤抖得如同风中枯叶。

  那乞丐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大笑,声震荒草:“疯子!你看我哪点像神仙?”

  沈墨却似铁铸般跪倒在地:“您眼神如古井深潭,风骨似雪里青松,绝不会错!”

  乞丐的笑声戛然而止,目光如电扫过沈墨的脸,语气忽转玄妙:“若我真是吕祖,你又当如何?”

  “求仙长指点迷津!”

  沈墨额头重重磕在泥土上。

  乞丐俯身轻语:“此处俗尘蔽眼,非传道之所。今夜,自当梦中相见。”

  言毕转身,沈墨再抬头时,荒草丛中只余风过草偃的痕迹,那人竟如墨迹入水,杳然无踪。

  沈墨失魂落魄回到画室,心中既惊且疑。

  夜色渐深,他伏在画案上沉沉睡去。

  一缕异香悄然弥漫,青烟袅袅聚成吕祖真容,仙气氤氲如雾。

  吕祖声音似从云端传来:“念你至诚,特来相见。然则……”

  仙音忽转肃然,“你骨相中贪吝之气未消,终究难登仙籍。”

  沈墨如坠冰窟,正要开口,却见吕祖广袖轻扬,似挥毫泼墨般向虚空一招。

  霎时天花如雨,一位宫装丽人自九天飘落,环佩轻鸣,容光皎皎如月华初升,照亮了整个梦境。

  她周身气度如静水幽兰,无声中自有千钧之重。

  “此乃董娘娘,尔当铭记于心。”

  吕祖的声音似远似近。

  沈墨只觉那面容如刀刻斧凿般印入魂魄,忙道:“仙长,弟子已镌刻魂髓,不敢忘!”

  “切记!切记!”

  余音缭绕间,仙踪与丽影双双隐入墨色深处。

  沈墨猛然惊醒,窗外残月如钩,他颤抖着抓起画笔,借着月光将梦中容颜倾泻于素绢之上。

  最后一笔落下时,东方既白,画中女子眼眸如含秋水,仿佛随时会从绢上走下来。

  沈墨凝视画中女子,只觉心中有物豁然贯通。

  他收起画卷,珍藏于檀木匣中,不再示人。

  说来也怪,自那日后,他笔下人物忽然有了神魂,求画者无不惊叹其画作栩栩如生,宛若真人再世。

  沈墨却越发深居简出,鲜少接活,唯以修炼心性为要。

  数年光阴如墨迹渐干。

  因姑苏战乱,沈墨辗转至京城,赁下一间陋室,重操旧业。

  不久,恰逢董妃薨逝的哀音传遍九重宫阙。

  天子悲恸不已,下诏为贤妃绘像永念。

  丹青妙手云集宫门,却无人能描摹出帝王心中那抹绝代风华。

  沈墨闻讯,心中悸动,连夜取出珍藏的画卷,对照梦中容颜,果然与传闻中的董妃有八分相似。

  犹豫再三,他还是携画前往宫门。

  当沈墨颤抖着展开那幅夜雨之作时,满殿死寂骤然被打破。

  老太监捧着画轴的手抖如筛糠:“这……这眉眼气韵,分明是娘娘还魂啊!”

  画卷在宫人手中流转,惊叹声如潮水般蔓延:“是娘娘!连眼角那颗小痣都一般无二!”

  圣心大慰,特授沈墨“中书”之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沈墨却伏地长拜:“小民只会调朱弄粉,不敢玷污朝笏。”

  天子闻言更喜,赐下万两黄金。

  一夜之间,“神笔沈墨”之名如野火燎原。

  王公贵胄竞相抬着重金堵在门前,只为求他为先人“追魂留影”。

  奇妙的是,沈墨只需静坐半日,悬腕凭空描摹,那些从未谋面的逝者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沈墨始终谦逊,将大半赏赐散与穷人,自己仍住在京郊陋室。

  有人说他痴傻,他却笑而不语。

  唯有夜深人静时,他会取出那幅董妃画像,静坐凝视,仿佛在与画中人进行无声的对话。

  一日雨后,山东名士朱拱奎造访沈墨画室。

  但见沈墨立于素壁前,双眸微阖,手中虚握如执笔。

  突然他凌空勾画,袖袍带风,口中念念有词:“气韵在眉峰三寸,风骨存颧骨分毫……”

  壁上虽无点墨,朱拱奎却恍惚看见光影流转。

  待沈墨掷下虚笔,朱拱奎竟对着空墙躬身下拜。

  那无形的画像中,他分明看见了自己亡父含笑的嘴角与温润的眼神。

  “先生真乃神笔!”

  朱拱奎由衷赞叹。

  沈墨淡然一笑:“非我之能,乃心之诚。”

  沈墨送客至柴门,暮色四合。

  朱拱奎回望烟雨中的身影,忍不住问:“先生通神之笔,究竟从何而来?”

  沈墨抚摸着斑驳的门框,目光穿透雨帘:“世人只见我画人,却不见那人间的悲欢、天地的灵气,都在我心里住着。”

  他指向自己胸口,“此心若镜,万象自来。”

  朱拱奎踏上归途时,京城华灯初上。

  他蓦然回首,见沈墨陋室窗纸上,一盏孤灯的剪影正映在细雨中,如一滴浓墨悬在无边的宣纸上。

  那灯火摇曳,恍若万千未画出的魂灵在其中流转明灭,静待通幽的笔锋将它们渡往人间。

  是夜,沈墨梦见自己立于云海之巅,吕祖与董妃并肩而立。

  吕祖含笑问道:“如今你可明白何为通神之笔?”

  沈墨恭声回答:“弟子愚钝,只知以心为笔,以诚为墨。”

  董妃轻摇团扇,声如清泉:“你当日画我之时,心中可有一丝杂念?”

  “并无杂念,唯有诚心。”

  “这便是了。”

  吕祖广袖一挥,云海翻腾化作万千画卷,“通神之笔,不在技法精湛,而在心灵澄明。

  你以诚心感召天地,天地自以神魂相报。”

  沈墨恍然大悟,正欲再问,却见二人身影渐淡,融入晨曦之中。

  次日清晨,沈墨醒来,只觉心中澄明如镜。

  他焚香沐浴,取出珍藏的吕祖画像,轻点朱砂,终于为画中吕祖点下双目。

  笔尖落下的瞬间,画中吕祖的眼睛忽然流转生光,整个画室异香扑鼻。

  沈墨会心一笑,对着画像深深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