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头》终章。
鸦头一见那熟悉的皮毛色泽和大小,瞬间明白了!
这正是母亲和姐姐的皮!
她如遭重击,眼前一黑,几乎晕倒!
随即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嚎:“孽障!忤逆不孝的孽障啊!
你……你竟剥了你外婆和姨娘的皮!
你……你叫我如何自处?
如何对得起天地良心啊!”
她捶胸顿足,痛不欲生,甚至要撞墙寻死。
王文大惊失色,急忙死死抱住她,连声安慰,同时厉声呵斥王孜:
“逆子!还不快将这……东西拿去埋了!”
王孜见母亲如此悲痛,心中也有些后悔,但仍梗着脖子不服气:
“母亲!她们那样待你,死有余辜!
如今我们一家团聚,得享安乐,您怎么反倒忘了她们当年对您的鞭挞之苦?”
这话如同火上浇油,鸦头哭得更加伤心欲绝。
王孜不敢再辩,只得悻悻然拿着两张狐皮出去,在城外寻了个地方深埋了,回来禀报。
鸦头这才慢慢止住悲泣。
自那日风波后,王家宅院的气氛一度凝重如铅。
鸦头因母姊之死与王孜的酷烈手段,心中郁结难解,终日以泪洗面,精神恹恹,身子也愈发消瘦。
王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除了温言劝慰,便是更加细心体贴地照料。
他深知鸦头心善,即便对那般狠毒的母姊,亦存有骨肉亲情,此番心结,非一日可解。
王孜虽性情暴烈,但见母亲因自己之举如此悲痛,心中也渐生悔意与不安。
他不再像往日那般,在外惹是生非,狩猎也少了,常常默默守在家中。
或是在院中习武,神情却充满担忧,时不时瞟向母亲紧闭的房门。
那两张被他剥下又埋掉的狐皮,如同一根刺,扎在他与母亲之间,也隐隐扎在了他的心上。
一日,王孜在院中擦拭他那张强弓。
鸦头在王文搀扶下走出房门透气,阳光洒在她苍白憔悴的脸上,更显柔弱。
她看见儿子手中寒光闪闪的弓箭,身体不易察觉地微颤了一下,眼中掠过一丝恐惧与痛楚。
王孜察觉到母亲的目光,如同被烫到一般,猛地将弓箭藏到身后,讷讷地唤了一声:“母亲……”
鸦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移开目光,望向庭院中那棵老枣树。
目光悠远,仿佛透过枝叶,看到了很久以前的什么。
王文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无声地传递着支持。
又过了些时日,附近州县忽然闹起一桩奇案。
一户富商家中,接连有年轻婢女在深夜莫名昏迷。
醒来后皆精神萎靡,声称梦见一俊美男子相会,且房中财物时有丢失。
官府查探无果,便疑是精怪作祟。
因王孜有辨识鬼狐之名,那富商辗转托人,带着厚礼,登门恳请王孜出手相助。
若是往日,王孜听闻有妖邪作乱,必是二话不说,提起家伙便要去斩妖除魔。
但这次,他却犹豫了,下意识地先看向母亲。
鸦头静静听了来人叙述,沉吟片刻,对王孜道:
“孜儿,你既能辨识异类,便去看看也好。
只是需谨记,万物有灵,妖亦分善恶。
若其未曾害人性命,或可惩戒驱离,不必……不必非要赶尽杀绝。”
她说到最后,声音微颤,显然是想起了母姊的惨状。
王孜心中一凛,恭声应道:“孩儿谨记母亲教诲。”
他随那富商去了其家,依例探查。
果然,当夜他便感应到一股狐媚之气。
他循迹追踪,在后花园假山石洞中,发现了一只修行尚浅、正在对月吞吐内丹的年轻白狐。
那白狐见行迹败露,惊惶欲逃。
若按王孜往日脾性,早已一箭射去。
但此刻,母亲那句“不必赶尽杀绝”在耳边回响。
他强压下动手的冲动,厉声喝道:“孽畜!你迷惑女子,窃取财物,可知罪否?”
那白狐伏在地上,口吐人言,声音稚嫩,带着哭腔:“上仙饶命!
小狐只因贪恋人间繁华,又修行不足,难以维持人形长久,才出此下策吸取些许精气,从未敢害人性命!
所窃财物,皆在此处,愿尽数归还!”
说着,从洞中推出一个小包裹,里面正是些金银首饰。
王孜见其态度恳切,所言非虚,且气息纯净,并无血腥戾气,心中杀意便消了大半。
他沉声道:
“念你初犯,尚未酿成大祸,今日饶你一命!
速速离去,回归山林潜心修行,若再敢踏入人间为恶,定斩不饶!”
那白狐如蒙大赦,连连叩首,随即化作一道白光,遁入夜色山林之中。
王孜回去后,将经过原原本本告知父母。
他虽未诛杀那狐,却妥善解决了祸患,且遵从了母亲的叮嘱。
鸦头听完,久久不语,但眼神中那积郁已久的冰霜,似乎悄然融化了一丝。
她抬眼看向儿子,轻声道:“孜儿,你……做得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自那场惨剧后,鸦头第一次对王孜,露出近乎赞许的神色。
王孜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激动,他扑通跪下,声音哽咽:
“母亲!孩儿知错了!
以往孩儿只知以暴制暴,任性妄为,让母亲伤心!
从今往后,孩儿定当收敛性情,凡事三思,再不敢让母亲担忧!”
王文见状,亦是老怀安慰,连忙将儿子扶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儿长大了。”
自此,王孜果然如同脱胎换骨。
他虽仍习武强身,但那股暴戾之气日渐消弭,待人接物也变得稳重了许多。
他不再以诛杀异类为能事,遇到精怪作祟,必先查明缘由,分辨善恶。
能驱则驱,能导则导,在当地赢得了“仁勇”之名。
他更是将一身力气用在正途,有时帮乡邻修缮房屋,驱赶猛兽,深受众人敬爱。
鸦头见儿子真正走上了正途,心中最大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
加之王文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陪伴,她心结渐开,脸上重新有了笑容。
身子也一日日地好了起来,恢复了往昔的清丽容颜,只是眉宇间,多了份历经磨难后的沉静与温柔。
岁月静好,平淡如水般流淌。
王孜成年后,王文与鸦头为他聘娶了邻县一位贤淑端庄的官家小姐。
新妇过门后,孝顺公婆,敬重丈夫,持家有道,一家和睦。
又一年,中秋月圆。王家庭院中,桂花飘香,银盘似的明月高悬天际,清辉遍洒。
王文与鸦头并肩坐在院中石凳上,看着儿孙绕膝,欢声笑语不断。
王孜与妻子正忙着布置瓜果月饼,小孙子蹒跚学步,扑到鸦头怀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奶奶”。
鸦头将小孙子搂在怀中,感受着那软糯的体温,和纯真的依赖。
抬头望望天上那轮圆满无缺的明月,再看着身边相濡以沫的夫君,已然成熟稳重的儿子,贤惠的儿媳,活泼可爱的孙儿……
她眼中泛起晶莹的泪光,但那泪光中蕴含的,不再是悲伤与绝望,而是满满的、几乎要溢出来的幸福与安宁。
她轻轻握住王文布满薄茧却温暖依旧的手,将头靠在他不再年轻的肩膀上。
王文心领神会,反手与她十指相扣,两人相视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几十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仿佛都在这溶溶月色下,化作了相守的静谧与圆满。
世事变幻,命运无常。他们曾被迫分离,饱尝相思之苦;
曾挣扎求生,历经磨难艰辛;也曾因仇恨,几乎撕裂骨肉亲情。
但最终,是王文那份至诚不渝的深情,是鸦头那份坚韧不屈的贞烈,是王孜那份迷途知返的孝义。
共同撑起了这个家,穿透了黑暗,迎来了这轮人月双圆。
此后多年,王家子孙繁衍,家道殷实,成为东昌府有名的积善之家。
王文与鸦头携手白头,安享晚年,无疾而终。
而那段关于书生与狐女荡气回肠的传奇,则在民间口耳相传。
诉说着情之所至,金石为开,纵有万般磨难,真心终能换来月圆人安。
鸦头一见那熟悉的皮毛色泽和大小,瞬间明白了!
这正是母亲和姐姐的皮!
她如遭重击,眼前一黑,几乎晕倒!
随即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嚎:“孽障!忤逆不孝的孽障啊!
你……你竟剥了你外婆和姨娘的皮!
你……你叫我如何自处?
如何对得起天地良心啊!”
她捶胸顿足,痛不欲生,甚至要撞墙寻死。
王文大惊失色,急忙死死抱住她,连声安慰,同时厉声呵斥王孜:
“逆子!还不快将这……东西拿去埋了!”
王孜见母亲如此悲痛,心中也有些后悔,但仍梗着脖子不服气:
“母亲!她们那样待你,死有余辜!
如今我们一家团聚,得享安乐,您怎么反倒忘了她们当年对您的鞭挞之苦?”
这话如同火上浇油,鸦头哭得更加伤心欲绝。
王孜不敢再辩,只得悻悻然拿着两张狐皮出去,在城外寻了个地方深埋了,回来禀报。
鸦头这才慢慢止住悲泣。
自那日风波后,王家宅院的气氛一度凝重如铅。
鸦头因母姊之死与王孜的酷烈手段,心中郁结难解,终日以泪洗面,精神恹恹,身子也愈发消瘦。
王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除了温言劝慰,便是更加细心体贴地照料。
他深知鸦头心善,即便对那般狠毒的母姊,亦存有骨肉亲情,此番心结,非一日可解。
王孜虽性情暴烈,但见母亲因自己之举如此悲痛,心中也渐生悔意与不安。
他不再像往日那般,在外惹是生非,狩猎也少了,常常默默守在家中。
或是在院中习武,神情却充满担忧,时不时瞟向母亲紧闭的房门。
那两张被他剥下又埋掉的狐皮,如同一根刺,扎在他与母亲之间,也隐隐扎在了他的心上。
一日,王孜在院中擦拭他那张强弓。
鸦头在王文搀扶下走出房门透气,阳光洒在她苍白憔悴的脸上,更显柔弱。
她看见儿子手中寒光闪闪的弓箭,身体不易察觉地微颤了一下,眼中掠过一丝恐惧与痛楚。
王孜察觉到母亲的目光,如同被烫到一般,猛地将弓箭藏到身后,讷讷地唤了一声:“母亲……”
鸦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移开目光,望向庭院中那棵老枣树。
目光悠远,仿佛透过枝叶,看到了很久以前的什么。
王文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无声地传递着支持。
又过了些时日,附近州县忽然闹起一桩奇案。
一户富商家中,接连有年轻婢女在深夜莫名昏迷。
醒来后皆精神萎靡,声称梦见一俊美男子相会,且房中财物时有丢失。
官府查探无果,便疑是精怪作祟。
因王孜有辨识鬼狐之名,那富商辗转托人,带着厚礼,登门恳请王孜出手相助。
若是往日,王孜听闻有妖邪作乱,必是二话不说,提起家伙便要去斩妖除魔。
但这次,他却犹豫了,下意识地先看向母亲。
鸦头静静听了来人叙述,沉吟片刻,对王孜道:
“孜儿,你既能辨识异类,便去看看也好。
只是需谨记,万物有灵,妖亦分善恶。
若其未曾害人性命,或可惩戒驱离,不必……不必非要赶尽杀绝。”
她说到最后,声音微颤,显然是想起了母姊的惨状。
王孜心中一凛,恭声应道:“孩儿谨记母亲教诲。”
他随那富商去了其家,依例探查。
果然,当夜他便感应到一股狐媚之气。
他循迹追踪,在后花园假山石洞中,发现了一只修行尚浅、正在对月吞吐内丹的年轻白狐。
那白狐见行迹败露,惊惶欲逃。
若按王孜往日脾性,早已一箭射去。
但此刻,母亲那句“不必赶尽杀绝”在耳边回响。
他强压下动手的冲动,厉声喝道:“孽畜!你迷惑女子,窃取财物,可知罪否?”
那白狐伏在地上,口吐人言,声音稚嫩,带着哭腔:“上仙饶命!
小狐只因贪恋人间繁华,又修行不足,难以维持人形长久,才出此下策吸取些许精气,从未敢害人性命!
所窃财物,皆在此处,愿尽数归还!”
说着,从洞中推出一个小包裹,里面正是些金银首饰。
王孜见其态度恳切,所言非虚,且气息纯净,并无血腥戾气,心中杀意便消了大半。
他沉声道:
“念你初犯,尚未酿成大祸,今日饶你一命!
速速离去,回归山林潜心修行,若再敢踏入人间为恶,定斩不饶!”
那白狐如蒙大赦,连连叩首,随即化作一道白光,遁入夜色山林之中。
王孜回去后,将经过原原本本告知父母。
他虽未诛杀那狐,却妥善解决了祸患,且遵从了母亲的叮嘱。
鸦头听完,久久不语,但眼神中那积郁已久的冰霜,似乎悄然融化了一丝。
她抬眼看向儿子,轻声道:“孜儿,你……做得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自那场惨剧后,鸦头第一次对王孜,露出近乎赞许的神色。
王孜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激动,他扑通跪下,声音哽咽:
“母亲!孩儿知错了!
以往孩儿只知以暴制暴,任性妄为,让母亲伤心!
从今往后,孩儿定当收敛性情,凡事三思,再不敢让母亲担忧!”
王文见状,亦是老怀安慰,连忙将儿子扶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儿长大了。”
自此,王孜果然如同脱胎换骨。
他虽仍习武强身,但那股暴戾之气日渐消弭,待人接物也变得稳重了许多。
他不再以诛杀异类为能事,遇到精怪作祟,必先查明缘由,分辨善恶。
能驱则驱,能导则导,在当地赢得了“仁勇”之名。
他更是将一身力气用在正途,有时帮乡邻修缮房屋,驱赶猛兽,深受众人敬爱。
鸦头见儿子真正走上了正途,心中最大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
加之王文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陪伴,她心结渐开,脸上重新有了笑容。
身子也一日日地好了起来,恢复了往昔的清丽容颜,只是眉宇间,多了份历经磨难后的沉静与温柔。
岁月静好,平淡如水般流淌。
王孜成年后,王文与鸦头为他聘娶了邻县一位贤淑端庄的官家小姐。
新妇过门后,孝顺公婆,敬重丈夫,持家有道,一家和睦。
又一年,中秋月圆。王家庭院中,桂花飘香,银盘似的明月高悬天际,清辉遍洒。
王文与鸦头并肩坐在院中石凳上,看着儿孙绕膝,欢声笑语不断。
王孜与妻子正忙着布置瓜果月饼,小孙子蹒跚学步,扑到鸦头怀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奶奶”。
鸦头将小孙子搂在怀中,感受着那软糯的体温,和纯真的依赖。
抬头望望天上那轮圆满无缺的明月,再看着身边相濡以沫的夫君,已然成熟稳重的儿子,贤惠的儿媳,活泼可爱的孙儿……
她眼中泛起晶莹的泪光,但那泪光中蕴含的,不再是悲伤与绝望,而是满满的、几乎要溢出来的幸福与安宁。
她轻轻握住王文布满薄茧却温暖依旧的手,将头靠在他不再年轻的肩膀上。
王文心领神会,反手与她十指相扣,两人相视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几十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仿佛都在这溶溶月色下,化作了相守的静谧与圆满。
世事变幻,命运无常。他们曾被迫分离,饱尝相思之苦;
曾挣扎求生,历经磨难艰辛;也曾因仇恨,几乎撕裂骨肉亲情。
但最终,是王文那份至诚不渝的深情,是鸦头那份坚韧不屈的贞烈,是王孜那份迷途知返的孝义。
共同撑起了这个家,穿透了黑暗,迎来了这轮人月双圆。
此后多年,王家子孙繁衍,家道殷实,成为东昌府有名的积善之家。
王文与鸦头携手白头,安享晚年,无疾而终。
而那段关于书生与狐女荡气回肠的传奇,则在民间口耳相传。
诉说着情之所至,金石为开,纵有万般磨难,真心终能换来月圆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