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观察者的默许-《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星芒”文明的重生,如同一曲悠扬的尾声,在宇宙的某个角落缓缓落下。人类信息泡内部,因“微光”计划而紧绷了许久的神经,终于可以稍稍放松。然而,一种新的、混合着庆幸与更深层次思索的情绪,开始在高层的意识中弥漫——预想之中,来自“观察者”的质询,或者更糟的、来自“清理者”的冰冷扫描,并未如期而至。

  虚空,依旧沉默。但这种沉默,与以往那种令人不安的死寂不同,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默认”意味。

  虚拟联邦议事堂,核心决策层再次齐聚。与之前“微光”计划辩论时的激烈相比,此次会议的气氛显得格外沉静,带着一种事件结束后复盘特有的理性与深邃。

  “所有被动监测阵列,包括最高敏感度的维度涟漪探测器和因果回溯干扰监测仪,均未发现任何异常活动。”林浩首先汇报了安全状况,他的信息流平稳,但眼底深处仍保留着一丝警惕,“没有来自‘观察者’的讯息,没有发现‘清理者’或疑似更高层级存在的扫描迹象。外部环境……一切如常。”

  陈明远调出了自“微光”计划执行至今的所有能量消耗记录和对外信息辐射日志:“我们内部也进行了彻查。计划执行期间的能源波动,完全被成功限制在模拟设备运行噪音的范围内。后续的被动观测,严格遵守协议,未产生任何可能被追溯的主动信息交互。从技术层面看,我们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供追踪的‘把柄’。”

  苏星河的面前,则悬浮着更为复杂的数据模型。他正在尝试从“观察者”以往的行为模式和信息碎片中,逆向推导其可能的评判逻辑。

  “‘观察者’的核心职能是‘记录’与‘评估’。”苏星河缓缓开口,他的信息流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剖析着无形的规则,“它将我们提升至‘扰动级’,是基于我们主动侦查(捕风计划)和直接参与对抗‘编织者’(支援绿蔓族)的行为。这些行为,具有明确的‘主动性’和‘对抗性’,直接与系统衍生单位发生冲突。”

  他将“微光”计划的数据流导入模型进行对比。

  “而‘微光’计划,其本质截然不同。”苏星河强调,“第一,极度间接性:我们没有直接与‘星芒’文明建立任何形式的双向通讯或能量链接,仅仅是‘投送’了一个经过伪装的信息包。第二,非强制性:信息包的发现、破译、理解、应用,完全依赖于‘星芒’文明自身的智慧、努力和选择。我们并未‘强加’任何意志。第三,结果导向的潜在积极性:计划的结果,是避免了一个文明因内耗和失控而彻底崩溃湮灭。一个崩溃的文明,其信息结构的彻底瓦解,本身就会产生巨大的、无序的‘信息熵增’,这或许……并不符合某种更深层次的‘宇宙平衡’利益?”

  张诚聆听着分析,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你的意思是,‘观察者’乃至其背后的系统,其规则并非铁板一块,其评判标准可能并非只看‘是否干预’,而是更侧重于……‘干预的性质’与‘最终的效果’?”

  “这是一种合理的推测。”苏星河肯定道,“我们的行为,可能被判定为一种……低干预度、高自主性、且对局部信息生态稳定有益的‘维护行为’。它处于规则的‘灰色地带’。或者说,这条规则本身,就为这种基于智慧和引导的、非暴力的‘平衡’行为,留下了一定的容错空间,甚至……是某种程度的鼓励?”

  这个推论,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心悸。如果真是如此,那意味着他们对宇宙规则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也就是说,”林浩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不仅没犯规,还可能……无意中做了一件符合‘宇宙交警’潜规则的好事?”

  “可以这么理解,虽然用‘好事’来形容可能过于拟人化。”苏星河谨慎地纠正,“更准确的描述是:我们找到了一种在当前规则体系下,可以安全行使‘主动平衡者’职能的操作路径。这条路径的核心就是:施加影响,而非直接控制;提供可能,而非给予答案;最终目标指向系统稳定,而非单纯利己或制造混乱。”

  陈明远原本紧绷的神色也缓和了许多,他微微颔首:“如果这种解读成立,那么‘微光’计划所承担的风险,就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战略回报。它不仅验证了我们道义选择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未来的道路,探索出了一片相对安全的‘操作区’。”

  张诚总结道:“这次成功的实践,意义重大。它告诉我们,‘主动平衡者’并非一个空洞的口号。我们初步掌握了一种方法,可以在不过度暴露自身、不严重违反已知规则的前提下,依据我们的智慧和价值观,对所处环境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这种信心,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一次成功的、险象环生的实践后,对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更深层次理解后产生的、坚实的战略定力。

  然而,兴奋之余,所有人都清楚,“灰色地带”意味着机遇,也伴随着更微妙的风险。

  “这次成功,具有特殊性。”苏星河提醒道,“‘星芒’文明与我们有过历史渊源(共鸣启示),其危机性质与人类历史经验高度契合,且其自身具备了破译和运用‘微光’的潜力。未来,我们是否总能找到如此‘合适’的目标?我们施加的影响,是否总能产生如此‘积极’的结果?如果一次‘微光’行动意外导致了目标文明的加速毁灭或畸变,是否会触犯规则?”

  林浩也冷静下来:“而且,这次是‘星芒’不知道我们的存在。如果未来我们遇到更需要直接互动,甚至需要一定程度力量展示才能维持‘平衡’的情况,界限又在哪里?‘观察者’的默许,会不会有其未言明的‘阈值’?”

  张诚点了点头:“这正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平衡行为评估体系’。”

  他看向苏星河和苏星河的团队:

  “第一,深化对‘观察者’行为逻辑和系统规则的研究,尝试建立更精确的‘风险-收益’模型,量化‘灰色地带’的边界。

  第二,总结‘微光’计划的经验教训,形成一套可复用的、关于如何实施‘间接、隐蔽、引导式’干预的操作手册。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持续强化自身。只有我们自身足够强大、足够智慧,才能在机会出现时抓住它,在风险来临时抵御它,真正担当起‘主动平衡者’的角色。”

  会议结束时,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氛围在议事堂内流转。那不再是面临生死存亡时的悲壮,也不是探索未知时的迷茫,而是一种更加沉稳、更加自信、带着明确方向和初步方法论的战略进取心。

  “观察者”的沉默,被解读为一种无言的默许。这片规则的灰色地带,成为了人类文明在灵界中,凭借自身智慧与坚守,为自己争取到的第一块宝贵的“战略缓冲区”和“实践田”。他们知道,前路依旧漫长,黑暗森林的法则并未失效,但至少,他们手中多了一盏由自身实践点燃的、微光闪烁的风灯,照亮了脚下的一小片区域,让他们能够更加谨慎,也更加坚定地,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