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济堂西侧那方常年闲置的小院,一夜之间悄然挂上了一块崭新的木匾,黑漆金字,笔锋瘦劲——济世塾。
这名字传开时,并未在京中引起半分波澜,直到塾里的规矩被人打听清楚,才像一颗石子投入死水,激起圈圈鄙夷的涟漪。
专收十岁以上孤女、婢女及无依贵女,教授识字、药理、针灸基础?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即便是在嘲讽与轻视中,济世塾还是迎来了首批二十名学生。
她们大多面黄肌瘦,眼神里是长年累月的麻木与怯懦。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面色苍白的少女,她们竟是朝中七品官的庶女,只因自幼体弱,便被家族视为无用的累赘,弃养在此。
开塾第一日,云苏微站在堂前,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惶恐不安的脸。
她没有说半句安抚之言,声音清冷如玉石相击:“世人视你们为废物,家族视你们为弃子。但在这里,你们要记住一句话——你们不是废物,是将来能救万人的刀。”
一句话,如惊雷炸响,让那些习惯了卑躬屈膝的女孩们猛地抬起了头,眼中死寂的灰烬下,竟有微弱的火星被点燃。
气氛依旧凝重,阿牛挠着头,按云苏微的吩咐,笨拙地用布带给自己手臂上的“伤口”演示包扎。
他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手指却缠得像在打一个死结,那滑稽的模样终于惹得一个胆大的女孩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笑声像是会传染,压抑的学堂里,气氛如春日初融的薄冰,渐渐有了暖意。
消息终究还是传进了高门大院。
礼部尚书夫人周氏在府里听闻此事,当场摔了一只上好的汝窑茶盏,怒斥道:“牝鸡司晨,败坏纲常!一个商户孤女,竟敢妄图让女子行医,这是要乱我大周的根基!”
她迅速联合了数位与她交好的诰命夫人,一封洋洋洒洒的联名书递了上去,言辞恳切,痛陈“女子妄习医术”乃动摇国本之举,请朝廷即刻下令查禁苏济堂的“济世塾”。
一时间,整个京城上流社会都将云苏微视作伤风败俗的典范,苏济堂门前的街道也变得冷清起来,仿佛人人都怕沾染上这股“歪风邪气”。
面对这滔天舆论,云苏微却不见丝毫慌乱。
她只是淡淡地吩咐吴大娘,去城中人流最密集的几处茶楼散个消息:“济世塾三日后将由云东家亲授一堂‘生死辨’,公开讲学。然学堂浅窄,仅限三十席,欲旁听者,需凭家中疑难病症的帖子报名。”
这规矩一出,全城哗然。
寻常人开讲,是巴不得人越多越好,她倒好,还要设门槛?
可偏偏就是这故作玄虚的姿态,勾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
更何况,京中富贵人家,谁家没个缠绵病榻、久治不愈的病人?
与其听信谣言,不如亲眼去看看这云苏微究竟有何通天本事。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过一夜之间,三十个旁听名额竟被哄抢一空,送来的疑难病症帖子堆了半尺高。
三日后,那夜暴雨倾盆,雷声滚滚。
报了名的三十人被引至的却不是济世塾,而是城外阴森的义庄。
冰冷的雨水混着泥土的气息,让这些养尊处优的贵人瞬间白了脸。
义庄正堂,停着一具用白布覆盖的尸首。
云苏微一身素衣,立于尸首旁,神情肃穆。
“诸位,”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窗外的风雨声,“此妇人乃三日前倒毙街头的流民,官府勘验为‘急症’暴毙。今日,我便要辨一辨,这生死之间,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在众人惊恐的注视下,她戴上一双薄如蝉翼的特制鹿皮护指,手中多了一柄寸许长的小刀,刀光在昏暗的烛火下闪过一道寒芒。
没有丝毫犹豫,她划开白布,刀锋精准地落在尸首腹部。
血腥气混杂着腐败的气息弥漫开来,几位胆小的贵妇当场干呕起来。
“看,”云苏微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她用镊子夹起一块组织,“肝肿如拳,边缘钝化,色泽暗沉。再看这里,胆囊溃破,胆汁溢出,已成墨绿之色——这绝非寻常疫病,而是典型的中毒之兆。毒素源于长期服用含砒霜的烈物。”
她顿了顿,从一旁的托盘里取出一只小纸包,缓缓展开:“此物,名为‘养颜散’,是我从西市一家专供贵妇的脂粉铺中查获的原料。长期服用,可令肌肤呈现一种病态的白皙,但代价便是五脏俱损。就这么一小包,每两售价,十金。”
话音刚落,台下旁听席中,一位衣着体面的侍女猛地攥紧了手帕,脸色惨白如纸。
她,正是礼部尚书夫人周氏的贴身侍女。
次日清晨,一盒包装精美的胭脂被悄悄送到了苏济堂后门。
云苏微取样检测后,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游离砷含量超标十二倍,难怪她会每月经血不止,气血两亏。”
她将那盒胭脂连同检测结果一同封好,交给阿牛:“送去工部备案,给负责度量衡与物料勘验的虞衡司郎中,就说是我苏济堂拾到的无主之物。再附上一句话:若三日内无人认领此物,我便将京中各类毒妆劣粉的勘验结果整理成册,交由报房刊印一本《京华毒妆录》,公之于众。”
这一手,又狠又绝。
工部备案,是为官方存证;《京华毒妆录》,则是要将整个贵妇圈子的脸面掀开,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当夜,尚书府便派人快马加鞭,从通政司悄悄撤回了那封联名书。
紧接着,一辆不起眼的马车停在苏济堂后巷,送来了一个沉甸甸的钱袋,足足五十两纹银,名曰“助学资”。
风波,就此平息。
半月后,一则新闻如春风般传遍了大街小巷。
城南张屠户家五岁的孩童当街玩闹时忽然晕厥,口吐白沫,眼看就要不行了。
危急关头,一名济世塾的少女路过,临危不乱,仅用三根银针,便在片刻间救醒了孩子。
张屠户抱着失而复得的儿子,当场给那年仅十二岁的少女磕头,哭喊着认她作“再生父母”。
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本对济世塾避之不及的百姓,开始用敬畏的目光看待那些从院里走出的女孩。
甚至一些家道中落、女儿婚嫁无望的落魄宗室,也开始放下身段,主动遣人来问询,想将女儿送来求学。
云苏微立于学堂门前,望着雨中排起的长队,那些曾经麻木的脸庞上,如今都带着一丝笨拙却真切的希望。
忽然,她感觉袖中一暖,一枚小巧精致的暖炉不知何时被塞了进来,温热的触感瞬间驱散了雨天的寒意。
离玄烬不知何时已站在她身侧,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探究:“你不怕她们将来羽翼丰满,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反噬于你?”
她望着屋檐下那些正借着天光苦读医书的身影,雨水顺着青瓦滴落,在石阶上溅开一朵朵水花。
她唇边泛起一抹极淡的笑意,那笑容里没有半分担忧,只有运筹帷幄的从容。
“怕什么?”她轻声说,“我教她们的,不只是医术……还有,如何不做别人的药引子。”
远处钟楼的更鼓声悠悠传来,恰在此时,天际一道苍白的闪电划破厚重的云层,瞬间照亮了她平静的眼眸,那眼底深处,是足以颠覆乾坤的锋芒。
她的目光越过眼前求学的长队,落在苏济堂门前那片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空地上。
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坚实的计划,正在她的心中悄然奠基。
仅仅一间学塾,还远远不够。
她要立下的,是规矩,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足以传之后世的铁则。
这名字传开时,并未在京中引起半分波澜,直到塾里的规矩被人打听清楚,才像一颗石子投入死水,激起圈圈鄙夷的涟漪。
专收十岁以上孤女、婢女及无依贵女,教授识字、药理、针灸基础?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即便是在嘲讽与轻视中,济世塾还是迎来了首批二十名学生。
她们大多面黄肌瘦,眼神里是长年累月的麻木与怯懦。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面色苍白的少女,她们竟是朝中七品官的庶女,只因自幼体弱,便被家族视为无用的累赘,弃养在此。
开塾第一日,云苏微站在堂前,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惶恐不安的脸。
她没有说半句安抚之言,声音清冷如玉石相击:“世人视你们为废物,家族视你们为弃子。但在这里,你们要记住一句话——你们不是废物,是将来能救万人的刀。”
一句话,如惊雷炸响,让那些习惯了卑躬屈膝的女孩们猛地抬起了头,眼中死寂的灰烬下,竟有微弱的火星被点燃。
气氛依旧凝重,阿牛挠着头,按云苏微的吩咐,笨拙地用布带给自己手臂上的“伤口”演示包扎。
他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手指却缠得像在打一个死结,那滑稽的模样终于惹得一个胆大的女孩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笑声像是会传染,压抑的学堂里,气氛如春日初融的薄冰,渐渐有了暖意。
消息终究还是传进了高门大院。
礼部尚书夫人周氏在府里听闻此事,当场摔了一只上好的汝窑茶盏,怒斥道:“牝鸡司晨,败坏纲常!一个商户孤女,竟敢妄图让女子行医,这是要乱我大周的根基!”
她迅速联合了数位与她交好的诰命夫人,一封洋洋洒洒的联名书递了上去,言辞恳切,痛陈“女子妄习医术”乃动摇国本之举,请朝廷即刻下令查禁苏济堂的“济世塾”。
一时间,整个京城上流社会都将云苏微视作伤风败俗的典范,苏济堂门前的街道也变得冷清起来,仿佛人人都怕沾染上这股“歪风邪气”。
面对这滔天舆论,云苏微却不见丝毫慌乱。
她只是淡淡地吩咐吴大娘,去城中人流最密集的几处茶楼散个消息:“济世塾三日后将由云东家亲授一堂‘生死辨’,公开讲学。然学堂浅窄,仅限三十席,欲旁听者,需凭家中疑难病症的帖子报名。”
这规矩一出,全城哗然。
寻常人开讲,是巴不得人越多越好,她倒好,还要设门槛?
可偏偏就是这故作玄虚的姿态,勾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
更何况,京中富贵人家,谁家没个缠绵病榻、久治不愈的病人?
与其听信谣言,不如亲眼去看看这云苏微究竟有何通天本事。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过一夜之间,三十个旁听名额竟被哄抢一空,送来的疑难病症帖子堆了半尺高。
三日后,那夜暴雨倾盆,雷声滚滚。
报了名的三十人被引至的却不是济世塾,而是城外阴森的义庄。
冰冷的雨水混着泥土的气息,让这些养尊处优的贵人瞬间白了脸。
义庄正堂,停着一具用白布覆盖的尸首。
云苏微一身素衣,立于尸首旁,神情肃穆。
“诸位,”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窗外的风雨声,“此妇人乃三日前倒毙街头的流民,官府勘验为‘急症’暴毙。今日,我便要辨一辨,这生死之间,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在众人惊恐的注视下,她戴上一双薄如蝉翼的特制鹿皮护指,手中多了一柄寸许长的小刀,刀光在昏暗的烛火下闪过一道寒芒。
没有丝毫犹豫,她划开白布,刀锋精准地落在尸首腹部。
血腥气混杂着腐败的气息弥漫开来,几位胆小的贵妇当场干呕起来。
“看,”云苏微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她用镊子夹起一块组织,“肝肿如拳,边缘钝化,色泽暗沉。再看这里,胆囊溃破,胆汁溢出,已成墨绿之色——这绝非寻常疫病,而是典型的中毒之兆。毒素源于长期服用含砒霜的烈物。”
她顿了顿,从一旁的托盘里取出一只小纸包,缓缓展开:“此物,名为‘养颜散’,是我从西市一家专供贵妇的脂粉铺中查获的原料。长期服用,可令肌肤呈现一种病态的白皙,但代价便是五脏俱损。就这么一小包,每两售价,十金。”
话音刚落,台下旁听席中,一位衣着体面的侍女猛地攥紧了手帕,脸色惨白如纸。
她,正是礼部尚书夫人周氏的贴身侍女。
次日清晨,一盒包装精美的胭脂被悄悄送到了苏济堂后门。
云苏微取样检测后,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游离砷含量超标十二倍,难怪她会每月经血不止,气血两亏。”
她将那盒胭脂连同检测结果一同封好,交给阿牛:“送去工部备案,给负责度量衡与物料勘验的虞衡司郎中,就说是我苏济堂拾到的无主之物。再附上一句话:若三日内无人认领此物,我便将京中各类毒妆劣粉的勘验结果整理成册,交由报房刊印一本《京华毒妆录》,公之于众。”
这一手,又狠又绝。
工部备案,是为官方存证;《京华毒妆录》,则是要将整个贵妇圈子的脸面掀开,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当夜,尚书府便派人快马加鞭,从通政司悄悄撤回了那封联名书。
紧接着,一辆不起眼的马车停在苏济堂后巷,送来了一个沉甸甸的钱袋,足足五十两纹银,名曰“助学资”。
风波,就此平息。
半月后,一则新闻如春风般传遍了大街小巷。
城南张屠户家五岁的孩童当街玩闹时忽然晕厥,口吐白沫,眼看就要不行了。
危急关头,一名济世塾的少女路过,临危不乱,仅用三根银针,便在片刻间救醒了孩子。
张屠户抱着失而复得的儿子,当场给那年仅十二岁的少女磕头,哭喊着认她作“再生父母”。
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本对济世塾避之不及的百姓,开始用敬畏的目光看待那些从院里走出的女孩。
甚至一些家道中落、女儿婚嫁无望的落魄宗室,也开始放下身段,主动遣人来问询,想将女儿送来求学。
云苏微立于学堂门前,望着雨中排起的长队,那些曾经麻木的脸庞上,如今都带着一丝笨拙却真切的希望。
忽然,她感觉袖中一暖,一枚小巧精致的暖炉不知何时被塞了进来,温热的触感瞬间驱散了雨天的寒意。
离玄烬不知何时已站在她身侧,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探究:“你不怕她们将来羽翼丰满,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反噬于你?”
她望着屋檐下那些正借着天光苦读医书的身影,雨水顺着青瓦滴落,在石阶上溅开一朵朵水花。
她唇边泛起一抹极淡的笑意,那笑容里没有半分担忧,只有运筹帷幄的从容。
“怕什么?”她轻声说,“我教她们的,不只是医术……还有,如何不做别人的药引子。”
远处钟楼的更鼓声悠悠传来,恰在此时,天际一道苍白的闪电划破厚重的云层,瞬间照亮了她平静的眼眸,那眼底深处,是足以颠覆乾坤的锋芒。
她的目光越过眼前求学的长队,落在苏济堂门前那片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空地上。
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坚实的计划,正在她的心中悄然奠基。
仅仅一间学塾,还远远不够。
她要立下的,是规矩,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足以传之后世的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