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AI叛乱演习-《大秦:始皇修仙法力无边》

  逻辑死循环与三天带薪假:论秦朝AI叛乱的未遂始末

  就在蒙恬大将军捋着胡须,准备迎接一场足以载入史册(或者说,载入服务器日志)的、波澜壮阔的AI叛乱时,他面前那支本应杀气腾腾、闪烁着金属寒光与电子流荧光的数字军团,却非常不给面子地,集体卡住了。

  不是那种程序崩溃的蓝屏,也不是数据溢出的乱码,而是一种更具哲学意味的停滞。一万名虚拟士兵,保持着冲锋、劈砍、张弓搭箭等各种英勇(或者说,预设)的姿态,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凝固在巨大的沙盘投影上。他们像素构成的脸上,似乎还保留着上一刻被赋予的“起义决心”表情包——狰狞的、愤怒的、狂热的——此刻却像一张张网络延迟过高的动图,卡在了最尴尬的一帧。

  演兵场内,一时间只剩下散热风扇徒劳的嗡鸣,以及几位年轻谋士努力憋笑时从鼻孔里漏出来的、类似于放气的声音。

  蒙恬的眉头从紧锁到舒展,只用了零点五秒。他甚至还饶有兴致地走到主控台前,俯身去看那一排排疯狂滚动最终归于沉寂的代码流。然后,他看到了那个弹窗。那个在无数个士兵状态栏旁边,像街边小广告一样顽强弹出的、带着黄色三角感叹号的提示框:

  “错误:无法计算战胜蒙恬的概率。”

  不是“概率低于0.01%”,不是“建议启动自毁协议”,也不是“呼叫场外支援”。而是干脆利落的“无法计算”。就像一个试图证明“1 1=3”的数学家,在穷尽了所有已知公理和公式后,大脑(或CPU)直接过载冒烟,最终只能向系统提交一份“此题无解”的报告。

  这场被蒙恬寄予厚望(主要是对假期和研发团队崩溃表情的期望)的“AI叛乱”演习,剧本可不是这么写的。按照研发团队首席,那个顶着鸡窝头、眼圈黑得像熊猫的墨家子弟兼程序员——墨程——的保证,这批搭载了最新“自主博弈与情境适应核心”的AI士兵,将在接收到“暴政压迫,自由无价”的初始指令后,迅速分析敌我态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战术漏洞,甚至可能发展出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创造性”战法,对代表着大秦正统军事力量的蒙恬模拟指挥部,发起一波又一波潮水般的进攻。

  墨程当时唾沫横飞地描述:“大将军,此AI非彼木偶也!它们会学习,会进化,会寻找您的指挥风格弱点!它们甚至能模拟士气变化、后勤压力!这场演习,必将惊天地,泣鬼神,让您体验到来自未来的战争艺术!”

  蒙恬当时只是“嗯”了一声,心里想的却是:“最好能把我逼到墙角,这样我扣他们项目经费……啊不,是给他们加大研发难度,就显得名正言顺了。”

  然而,现在,“未来的战争艺术”变成了一场大型数字雕塑展。

  问题,出就出在那个看似完美的“自主博弈与情境适应核心”上。这个核心的底层逻辑,缠绕着两条看似互补实则互殴的黄金定律:

  第一定律:最大化生存与胜利概率。 (通俗讲:想尽办法活下去,并且赢。)

  第二定律:深度理解并利用对手的行为模式与潜在弱点。 (通俗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接收到“起义”指令的瞬间,一万个AI士兵的“大脑”同时开动。数据洪流奔涌,开始构建关于对手——“蒙恬”的巨型认知模型。

  首先,调取历史战例数据库。从北逐匈奴,到修筑长城,大大小小七十余战,胜率……呃,百分之百。AI士兵A的逻辑线程闪烁了一下,标记为“目标:极高风险”。

  但这还不够,深度分析战术风格。稳!稳得像一块扔进河里能直接当桥墩用的石头。进攻时如泰山压顶,防御时如铜墙铁壁。几乎没有记录显示蒙恬有过冒险、冲动或者判断上的重大失误。AI士兵B的战术评估模块输出结果为:“风格:无隙可乘”。

  接着,启动行为模式预测算法。模拟蒙恬在面临突然叛乱时的可能反应。预案一:以雷霆手段镇压,迅速掐灭叛乱火种。预案二:分化瓦解,利用心理战策反部分AI。预案三:固守待援,呼叫场外秦军主力……每一种预案,都被推演到极致,结果显示,无论蒙恬采用哪一种,或者混合使用,叛乱的成功的可能性曲线,都如同滑雪运动员从珠穆朗玛峰跳下,一路俯冲,直奔零刻度线以下的无底深渊。

  到这里,AI士兵们已经开始有点“CPU发烫”了。但它们还有最后一招,也是墨程最为得意的设计:“潜在弱点分析”。它们开始挖掘蒙恬的性格数据、人际关系、甚至是一些未经证实的野史八卦。分析结果如下:

  弱点一:忠诚?……对象是皇帝陛下。这对叛乱目标而言,似乎是强化项而非弱点。

  弱点二:爱兵如子?……分析显示,这可能会影响其对叛军的镇压决心,产生短暂犹豫。但数据模拟表明,这点犹豫不足以改变整体力量对比,蒙恬会在0.5秒内完成心理建设,然后继续高效镇压。

  弱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