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叮叮当当的施工声和孩子们日益增长的期待中飞快流逝。当最后一片青瓦被妥帖地安放在屋顶,当崭新的朱红色油漆刷满门窗,当宋卫国亲手为七个女儿雕刻的名字木牌依次挂上各自的房门,这座曾经破败的院落,已然脱胎换骨,成了一座在县城边缘也堪称亮眼、规整如四合院般的新家。
乔迁这天,是个秋高气爽的晴朗日子。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洒在崭新的青砖院墙上,泛着温润的光泽。黑漆大门上的铜环被擦得锃亮,门楣上,按照宋卫国的意思,没有挂什么夸张的匾额,只简单贴了一张红纸,上书“宋宅”二字,笔力遒劲,是请街上写字老先生写的,平添几分书香气。
院子里,原先的杂草早已清理一空,铺上了整齐的青砖,缝隙里填着细沙,干净又利落。东墙角,宋卫国移栽了一株葡萄,藤蔓已经顺着搭好的架子攀爬;西墙角,李素娟种下了一丛月季,虽然还未开花,但枝叶茁壮。院子中央,留出了一小片空地,预备着给孩子们玩耍。
堂屋宽敞明亮,新盘的土炕占据了半壁江山,炕席是新编的,散发着淡淡的草香。炕对面,是宋卫国自己打制的一套桌椅,虽然比不上城里家具店卖的精致,却结实耐用。最让孩子们惊喜的是,东、西厢房和正房两侧的耳房,每一间都按照她们各自的喜好和年龄做了简单布置。疏影的房间靠里,墙上预留的书架凹槽已经做好,窗下的小书桌格外安静;清浅的房间窗户对着院子,墙上被她贴上了自己画的歪歪扭扭的花鸟图;梦蝶和映雪的房间墙壁刷成了温暖的淡黄色;嫣然和知画的房间小一些,但采光很好;怀瑾(七丫)和小怀瑜的房间,则盘了个矮炕,方便照顾。
“温锅”宴设在晌午。宋卫国没有大张旗鼓,只请了屯里关系最亲近的几人——张建军、李二嘎、王福,还有那位曾在他受伤时传授陷阱技艺、德高望重的刘老栓。县城这边,只邀请了帮忙介绍房子的赵科长,以及几位在翻修过程中相处融洽、为人实在的邻居。
张建军几人骑着自行车,后面驮着从屯里带来的山货、干菜,一进院子,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俺的娘嘞!卫国,这……这还是原来那破院子吗?”李二嘎张大了嘴巴,绕着院子走了一圈,摸摸崭新的窗棂,又踩踩坚实的青砖地面,“这比咱屯里公社的房子还气派!”
张建军虽沉稳些,眼中也满是惊叹:“卫国哥,你这手艺和心思,真是绝了!这院子收拾得,看着就舒坦!”
刘老栓背着手,里里外外看了一遍,不住地点头,对宋卫国说:“卫国啊,这房子盖得好!格局正,亮堂,接地气又讲究。孩子们在这里长大,错不了!”
赵科长和几位县城邻居也连连称赞,说宋卫国这房子改造得有想法,比很多老县城人家的院子都规整、实用。
李素娟和疏影、清浅在临时搭起的灶台边忙碌着。锅里炖着宋卫国前几天特意进山打来的一只肥硕野山羊,汤汁奶白,香气四溢。配上屯里带来的榛蘑、黄花菜,还有邻居送来的新鲜蔬菜,摆了满满两大桌。蒸得喧腾的白面馒头,自家酿的野葡萄酒,虽不奢华,却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待客热情。
孩子们今天都穿上了李素娟赶制出来的新衣服,虽然布料普通,但浆洗得干净,穿在身上,个个显得精神又可爱。她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崭新的院子里穿梭,兴奋地向客人们展示着自己的房间。
“刘爷爷,你看,这是我的房间!我爸给我做的书桌!”疏影小脸微红,带着难得的雀跃。
“张叔,李叔,快来看我的画!”清浅拉着张建军和李二嘎,指着墙上的“大作”,满脸得意。
梦蝶和映雪有些害羞,但也被姐姐们的情绪感染,小声地向王桂兰(跟着张建军一起来)介绍着她们淡黄色的墙壁。嫣然和知画则乖巧地给客人们端送瓜子花生,怀瑾(七丫)迈着小短腿,努力地想抱起一个小板凳给刘老栓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怀瑜被宋卫国抱在怀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满院子热闹的人群,不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宋卫国看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从白石屯那漏风的土屋,到如今这亮堂规整的县城小院,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勇气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他端起一碗酒,站起身,声音洪亮而真诚:“今天,我和素娟,还有孩子们,算是正式在县城安家了!感谢各位叔伯兄弟、领导邻居来给我们温锅!别的客气话不多说,都在酒里了!往后,欢迎大家常来坐坐!”
“好!”
“恭喜卫国!贺喜嫂子!”
“日子越过越红火!”
众人纷纷举杯,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真挚的祝福。
然而,在这片喜庆的氛围之外,并非所有人都心怀善意。
王翠花到底还是按捺不住,拉着脸上写满不情愿的宋卫民,提着一小筐鸡蛋,磨磨蹭蹭地出现在了院门口。她们本想看看宋老三这房子能盖成什么寒酸样,也好趁机嘲讽几句,找找心理平衡。可当看到那气派的院门,听到里面传出的热闹人声,闻到那诱人的肉香时,王翠花的脚步瞬间钉在了原地,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扒着门缝往里瞧,只见院子里青砖铺地,房屋崭新,人来人往,笑语喧天,她的儿子孙子们穿着新衣,脸上是她在屯里从未见过的开心光彩。而她的三儿子,正意气风发地端着酒碗,接受着众人的恭贺。
强烈的嫉妒和失落像毒液一样瞬间淹没了她。她猛地将鸡蛋筐塞到宋卫民怀里,尖着嗓子,声音不大却足够刻薄:“呸!显摆什么!有几个糟钱不知道咋嘚瑟好了!我看他能得意到几时!这县城的饭是那么好吃的?等着喝西北风吧!”
说完,她像是怕被里面的热闹灼伤似的,扭身就走,脚步又快又急,仿佛后面有鬼在追。
宋卫民站在门口,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他死死地盯着院子里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三弟,盯着那座仿佛在嘲笑他无能和落魄的崭新院落,拳头攥得咯咯作响。他没有进去,也没有离开,就那么站着,像一尊充满怨气的石雕,直到里面的宴席渐散,人群开始告辞,他才咬着牙,拖着沉重的步子,消失在巷子尽头。他心里那点因为宋卫国受伤而暂时压抑下去的恶念,如同被浇了油的野火,再次熊熊燃烧起来。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宋老三越过越好,他必须做点什么!
院子里,客人们陆续散去。李素娟和女儿们开始收拾碗筷,虽然劳累,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夜幕降临,新家第一次点亮了电灯(宋卫国特意接入了县城电路)。柔和的灯光洒满堂屋,照亮了每一张幸福的脸庞。
宋卫国和李素娟坐在炕沿,看着孩子们在新环境里兴奋地探索。疏影和清浅在油灯下(舍不得一直用电)认真地写着日记;梦蝶和映雪在擦拭她们的新炕席;嫣然和知画在玩着父亲用边角料做的小木马;怀瑾(七丫)趴在小怀瑜旁边,用手指轻轻戳着弟弟胖乎乎的脸蛋。
“总算……像个家了。”李素娟靠在丈夫肩头,长长地舒了口气,声音里带着卸下重担后的轻松与疲惫。
宋卫国揽住她的肩膀,目光扫过这灯火可亲、儿女绕膝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力量。
“嗯,这才是开始。”他低声说,语气坚定,“往后,会更好。”
这一夜,宋家崭新的四合院里,灯火温暖,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而远处,旧日的阴影仍在徘徊,预示着未来的路,并非全然坦途。但无论如何,家已立,根已扎,山海之路,有了最坚实的后方。
乔迁这天,是个秋高气爽的晴朗日子。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洒在崭新的青砖院墙上,泛着温润的光泽。黑漆大门上的铜环被擦得锃亮,门楣上,按照宋卫国的意思,没有挂什么夸张的匾额,只简单贴了一张红纸,上书“宋宅”二字,笔力遒劲,是请街上写字老先生写的,平添几分书香气。
院子里,原先的杂草早已清理一空,铺上了整齐的青砖,缝隙里填着细沙,干净又利落。东墙角,宋卫国移栽了一株葡萄,藤蔓已经顺着搭好的架子攀爬;西墙角,李素娟种下了一丛月季,虽然还未开花,但枝叶茁壮。院子中央,留出了一小片空地,预备着给孩子们玩耍。
堂屋宽敞明亮,新盘的土炕占据了半壁江山,炕席是新编的,散发着淡淡的草香。炕对面,是宋卫国自己打制的一套桌椅,虽然比不上城里家具店卖的精致,却结实耐用。最让孩子们惊喜的是,东、西厢房和正房两侧的耳房,每一间都按照她们各自的喜好和年龄做了简单布置。疏影的房间靠里,墙上预留的书架凹槽已经做好,窗下的小书桌格外安静;清浅的房间窗户对着院子,墙上被她贴上了自己画的歪歪扭扭的花鸟图;梦蝶和映雪的房间墙壁刷成了温暖的淡黄色;嫣然和知画的房间小一些,但采光很好;怀瑾(七丫)和小怀瑜的房间,则盘了个矮炕,方便照顾。
“温锅”宴设在晌午。宋卫国没有大张旗鼓,只请了屯里关系最亲近的几人——张建军、李二嘎、王福,还有那位曾在他受伤时传授陷阱技艺、德高望重的刘老栓。县城这边,只邀请了帮忙介绍房子的赵科长,以及几位在翻修过程中相处融洽、为人实在的邻居。
张建军几人骑着自行车,后面驮着从屯里带来的山货、干菜,一进院子,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俺的娘嘞!卫国,这……这还是原来那破院子吗?”李二嘎张大了嘴巴,绕着院子走了一圈,摸摸崭新的窗棂,又踩踩坚实的青砖地面,“这比咱屯里公社的房子还气派!”
张建军虽沉稳些,眼中也满是惊叹:“卫国哥,你这手艺和心思,真是绝了!这院子收拾得,看着就舒坦!”
刘老栓背着手,里里外外看了一遍,不住地点头,对宋卫国说:“卫国啊,这房子盖得好!格局正,亮堂,接地气又讲究。孩子们在这里长大,错不了!”
赵科长和几位县城邻居也连连称赞,说宋卫国这房子改造得有想法,比很多老县城人家的院子都规整、实用。
李素娟和疏影、清浅在临时搭起的灶台边忙碌着。锅里炖着宋卫国前几天特意进山打来的一只肥硕野山羊,汤汁奶白,香气四溢。配上屯里带来的榛蘑、黄花菜,还有邻居送来的新鲜蔬菜,摆了满满两大桌。蒸得喧腾的白面馒头,自家酿的野葡萄酒,虽不奢华,却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待客热情。
孩子们今天都穿上了李素娟赶制出来的新衣服,虽然布料普通,但浆洗得干净,穿在身上,个个显得精神又可爱。她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崭新的院子里穿梭,兴奋地向客人们展示着自己的房间。
“刘爷爷,你看,这是我的房间!我爸给我做的书桌!”疏影小脸微红,带着难得的雀跃。
“张叔,李叔,快来看我的画!”清浅拉着张建军和李二嘎,指着墙上的“大作”,满脸得意。
梦蝶和映雪有些害羞,但也被姐姐们的情绪感染,小声地向王桂兰(跟着张建军一起来)介绍着她们淡黄色的墙壁。嫣然和知画则乖巧地给客人们端送瓜子花生,怀瑾(七丫)迈着小短腿,努力地想抱起一个小板凳给刘老栓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怀瑜被宋卫国抱在怀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满院子热闹的人群,不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宋卫国看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从白石屯那漏风的土屋,到如今这亮堂规整的县城小院,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勇气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他端起一碗酒,站起身,声音洪亮而真诚:“今天,我和素娟,还有孩子们,算是正式在县城安家了!感谢各位叔伯兄弟、领导邻居来给我们温锅!别的客气话不多说,都在酒里了!往后,欢迎大家常来坐坐!”
“好!”
“恭喜卫国!贺喜嫂子!”
“日子越过越红火!”
众人纷纷举杯,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真挚的祝福。
然而,在这片喜庆的氛围之外,并非所有人都心怀善意。
王翠花到底还是按捺不住,拉着脸上写满不情愿的宋卫民,提着一小筐鸡蛋,磨磨蹭蹭地出现在了院门口。她们本想看看宋老三这房子能盖成什么寒酸样,也好趁机嘲讽几句,找找心理平衡。可当看到那气派的院门,听到里面传出的热闹人声,闻到那诱人的肉香时,王翠花的脚步瞬间钉在了原地,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扒着门缝往里瞧,只见院子里青砖铺地,房屋崭新,人来人往,笑语喧天,她的儿子孙子们穿着新衣,脸上是她在屯里从未见过的开心光彩。而她的三儿子,正意气风发地端着酒碗,接受着众人的恭贺。
强烈的嫉妒和失落像毒液一样瞬间淹没了她。她猛地将鸡蛋筐塞到宋卫民怀里,尖着嗓子,声音不大却足够刻薄:“呸!显摆什么!有几个糟钱不知道咋嘚瑟好了!我看他能得意到几时!这县城的饭是那么好吃的?等着喝西北风吧!”
说完,她像是怕被里面的热闹灼伤似的,扭身就走,脚步又快又急,仿佛后面有鬼在追。
宋卫民站在门口,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他死死地盯着院子里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三弟,盯着那座仿佛在嘲笑他无能和落魄的崭新院落,拳头攥得咯咯作响。他没有进去,也没有离开,就那么站着,像一尊充满怨气的石雕,直到里面的宴席渐散,人群开始告辞,他才咬着牙,拖着沉重的步子,消失在巷子尽头。他心里那点因为宋卫国受伤而暂时压抑下去的恶念,如同被浇了油的野火,再次熊熊燃烧起来。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宋老三越过越好,他必须做点什么!
院子里,客人们陆续散去。李素娟和女儿们开始收拾碗筷,虽然劳累,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夜幕降临,新家第一次点亮了电灯(宋卫国特意接入了县城电路)。柔和的灯光洒满堂屋,照亮了每一张幸福的脸庞。
宋卫国和李素娟坐在炕沿,看着孩子们在新环境里兴奋地探索。疏影和清浅在油灯下(舍不得一直用电)认真地写着日记;梦蝶和映雪在擦拭她们的新炕席;嫣然和知画在玩着父亲用边角料做的小木马;怀瑾(七丫)趴在小怀瑜旁边,用手指轻轻戳着弟弟胖乎乎的脸蛋。
“总算……像个家了。”李素娟靠在丈夫肩头,长长地舒了口气,声音里带着卸下重担后的轻松与疲惫。
宋卫国揽住她的肩膀,目光扫过这灯火可亲、儿女绕膝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力量。
“嗯,这才是开始。”他低声说,语气坚定,“往后,会更好。”
这一夜,宋家崭新的四合院里,灯火温暖,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而远处,旧日的阴影仍在徘徊,预示着未来的路,并非全然坦途。但无论如何,家已立,根已扎,山海之路,有了最坚实的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