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只进不出的黑疙瘩,竟能造永不磨损轴承!-《魂穿七零后,我把黑五类媳妇宠坏》

  自打全县大会在石村开完,石村,不,现在应该叫“龙王口特区”,彻底成了全县,乃至全省最扎眼的地方。

  几乎每天,都有挂着省城、县城牌照的吉普车、解放卡车,沿着那条新铺的、黑得发亮的柏油路,跟朝圣似的开进村里。

  车上下来的人,有扛着相机的记者,有揣着笔记本的干部,还有些是省里派下来“学习取经”的各个单位的头头脑脑。

  他们一下车,全都被眼前这景象给砸蒙了。

  这哪儿还是个村子?

  一排排崭新的红砖瓦房,规划得整整齐齐,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房顶上还都架着崭新的电线。

  村西头,那片原本荒凉的土地上,更是耸立起了一片庞大的建筑群,高大的围墙,森严的岗哨,门口那块用铁桦木雕刻、鎏着金粉的巨大牌子——

  “华夏人民解放军第七研究所”,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下意识地放慢了呼吸。

  村里的打谷场,早就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三层楼高、气派程度甚至超过县里百货大楼的“石村文化宫”。

  里面电影院、图书馆、卫生所,一应俱全。

  听说,卫生所里坐诊的,都是从省军区总院轮换过来的专家。

  村里人但凡有个头疼脑热,看的都是给首长看病的医生,吃的药,也都是顶好的。

  最让他们眼红的,是码头。

  扩建后的码头,能同时停靠十几艘百吨级的渔船。

  每天天不亮,五艘刷着“石村顺风”字样的“金鳞渔船”就突突突地冒着黑烟出海了。

  傍晚回来,船还没靠岸,那满甲板堆成小山似的、还在活蹦乱跳的大黄鱼、大海蟹,就能让整个码头彻底沸腾。

  《海滨日报》的记者,一个姓王的年轻人,扛着相机,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他逮住一个刚从船上卸完货,正坐在码头边上,穿着崭新蓝色工装,叼着烟歇气的壮汉。

  “老乡!请问一下,你们这每天都能打这么多鱼吗?”

  那壮汉,正是林大壮。

  他现在是顺风远洋打捞队的一把手,手底下管着几十号人,神气得很。

  他斜了那记者一眼,吐了个烟圈,瓮声瓮气地开口。

  “这才哪儿到哪儿?这都算是少的了!前几天刮风,队长不让往深了走,就在家门口随便撒了两网。”

  王记者被他这话噎得半天没说出话来。

  家门口……随便撒两网?

  就是这“随便”的两网,产量都快赶上县国营渔场半个月的了!

  “那……那你们这收入,肯定很高吧?”

  王记者换了个问题。

  林大壮嘿嘿一笑,从兜里掏出那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子,喝了口热水道:

  “也不多,俺上个月,加上各种补贴,也就领了五十大几块钱吧。”

  “噗——”

  王记者刚喝进嘴里的一口水,差点没喷出来。

  五十多块!

  这可是县里那些国营大厂,干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师傅才有的工资!

  看着王记者那副见了鬼的表情,林大壮心里头得意得不行,嘴上却摆了摆手。

  “俺这不算啥,俺们队长说了,等研究所的二期项目投产,咱们这些第一批跟着他干的兄弟,家家户户都得是百元户!”

  “这日子,搁以前,做梦都不敢这么做!”

  ……

  就在王记者在码头上被石村的富裕冲击得世界观崩塌的时候。

  第七研究所,最深处,那间被列为最高机密的零号实验室里。

  气氛,却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那块从黑水潭带回来的、被苏文山命名为“引力之锚”的黑色晶体,正静静地悬浮在一个巨大的、由“金鳞”合金打造的透明容器里。

  容器四周,连接着上百根粗细不一的电线,另一头,连着一台从省城紧急调拨过来的、足有半间屋子那么大的军用发电机。

  苏文山、学海,还有几个从京城来的顶尖专家,一个个眼珠子通红,死死地盯着容器里的那块黑晶。

  “不行!还是不行!”

  学海一把将手里的记录本摔在桌上,那张一向儒雅的脸上,满是挫败和疯狂。

  “这东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它不产生任何能量,它只吞噬!不管是电能、热能、还是光能,只要靠近它,全都会被它吸进去,然后……消失!彻底的消失!”

  “老苏,你那个‘引力扭曲’的理论是对的,可这玩意儿到底要怎么用?咱们总不能真的扛着它上战场,去把敌人的炮弹都给吸走吧?!”

  苏文山也是眉头紧锁,死死地盯着那块黑晶。

  这半个多月,他们几乎试遍了所有办法。

  可这块“引力之锚”,只进不出。

  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整个实验室陷入死寂的时候。

  林卫东推门走了进来。

  他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饭盒。

  “都还没吃饭呢?我让棉棉给你们炖了锅鱼汤,先垫垫肚子。”

  他一进来,整个实验室里那股子快要让人窒息的压抑气氛,瞬间就松快了不少。

  学海看见他,跟看见了救星似的,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卫东!你快来看看!这黑疙瘩,它……它不讲道理啊!”

  林卫东笑着拍了拍他的手,把饭盒放在桌上。

  他走到那巨大的容器前,看着里面那块黑沉沉的晶体。

  他的特殊视野悄然开启。

  在他的世界里,那块黑晶,依旧是一个不断向内坍塌的能量漩涡。

  可和上次不同的是。

  在漩涡的最核心,那个被“金种”烧出来的小孔深处。

  那一丝丝比星辰还要细碎的银色光芒,似乎……壮大了一点点。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但它确实变了。

  林卫东不动声色地关掉了视野,脑子里却在飞速地转动着。

  【只进不出?黑洞?不对……如果是黑洞,那点银光是什么?】

  【等等……】

  一个极其荒诞,却又无比合理的念头,猛地在他脑子里炸开!

  他猛地转过头,看着苏文山。

  “岳父,咱们之前的路子,是不是走错了?”

  “什么意思?”苏文山一愣。

  “咱们一直想着让它‘产出’能量,可要是……它根本就不是干这个的呢?”

  林卫东指着那块黑晶,又指了指实验室外面。

  “如果说,咱们的‘金种’,是负责‘生长’的‘种子’。”

  “那这玩意儿……会不会是负责‘稳定’的‘地基’?”

  “它不产生能量,但它能创造一个绝对稳定的‘场’!一个能让‘金种’的生长,变得可控、可预测的‘场’!”

  这话一出。

  整个实验室,死一样的寂静。

  苏文山和学海两个顶尖的科学家,僵在了原地。

  下一秒。

  苏文山那张布满皱纹的老脸,瞬间涨得通红,他一把抱住身边的学海,语无伦次地嘶吼起来。

  “我明白了!我他娘的明白了!!”

  “不是能源!是介质!是框架!是规则!!”

  “有了它,我们就能控制‘金种’!我们就能让任何一块钢铁,按照我们想要的形状和密度去生长!我们能造出永远不会磨损的轴承!能造出比钻石还坚硬的钻头!能造出……”

  学海也被他这番话点醒,激动得浑身发抖,他指着那块黑晶,声音都变了调。

  “我的天……这哪是什么能源基地,这分明是一座……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材料学金矿啊!”

  两个加起来快一百五十岁的老头子,又哭又笑。

  林卫我看着他们,嘴角咧开一个弧度。

  他知道,石村的未来,不,是整个华夏的未来,从这一刻起,将走向一条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