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三月, 清东省嘉禾城,镇东将军府密室
嘉禾城的春夜,依旧寒风刺骨。镇东将军府深处,一间门窗紧闭、仅由一盏鲁士煤油灯照亮的密室内,三人围坐在一张铺着虾夷地麂皮的矮几旁。
主人正是清东省巡抚多尔衮,此刻他已褪去官袍,只着一身藏青色箭袖便装,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块温润的和田玉佩——那是他离开盛京时,母亲塞给他的念想。
坐在他对面的,是心腹谋士范文程。这位汉人书生,历经变乱,鬓角已斑白,但眼神却愈发深邃锐利,如同暗夜中的老枭。他手中拿着一卷手绘的东瀛舆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港口、藩国和物产。
下首坐着的是多尔衮的胞弟多铎,年富力强,性情彪悍,此刻正不耐烦地用匕首削着一块木头,木屑纷飞,映衬着他焦躁的心情。
“哥!” 多铎终于忍不住,将匕首“铛”地插在桌上,“这鬼地方,冬天冻掉指头,夏天蚊虫成灾!地里刨食不够塞牙缝,朝廷那点补给,还不够塞牙缝!底下兄弟们怨声载道,再这么下去,不用等朝廷问罪,咱们自己就得饿死、冻死、或者内讧火并而死!”
多尔衮没有斥责弟弟的失礼,只是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多铎说的,正是他日夜忧心的困局。虾夷地资源匮乏,人口压力与日俱增,内部满汉阿伊努矛盾重重,他这位“巡抚”的权威,正被现实的窘迫一点点侵蚀。
“范先生,” 多尔衮看向范文程,声音沙哑,“前日你言有破局之策,今日可否明示?”
范文程放下舆图,煤油灯的光晕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阴影。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王爷,目下我等困守虾夷,实乃坐以待毙。欲破此局,唯有向外求生!然,方向有三,须得慎选。”
他伸出三根手指:
“其一,向北。 跨海取库页岛(萨哈林),乃至更北之苦兀之地(勘察加)。此地苦寒更甚虾夷,千里冰封,唯有皮毛、海兽可取,于我等困局,无异于饮鸩止渴,徒耗兵力,得不偿失。”
“其二,向东。 泛舟入大洋(太平洋)。然风波险恶,前途茫茫,何处是彼岸?且我水师力量薄弱,贸然深入,恐有全军覆没之危。此乃绝路,万不可行。”
说到这里,范文程顿了一顿,目光灼灼地看向多尔衮兄弟,将第三根手指重重按在舆图上日本列岛的位置:
“其三,向南! 目标——日本国!”
“为何是日本?” 范文程自问自答,语速加快,如同战鼓擂响:
“一、 地利之便! 日本与我只隔一津轻海峡(指宗谷海峡或津轻海峡),帆船数日可至,朝发夕至,进退自如!非远涉重洋之比。”
“二、 土地之利! 日本诸岛(本州、九州、四国),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桑麻、金银铜矿!其富庶,十倍、百倍于虾夷!若得之,何愁粮饷不济?”
“三、 敌情之弱! 如今日本,由德川幕府统治,施行锁国之策,闭关自守,武备松弛已近五十年!其武士虽勇,然火器落后,水师更是破败不堪,仅能沿岸巡逻,绝非我镇东军(虽以陆战为主,但亦有水营)之敌!”
“四、 矛盾之解! 王爷,眼下内部纷争,根源在于无利可图,生计艰难!若我等挥师南下,夺取日本肥沃之地,土地、财富、奴隶唾手可得!届时,重赏之下,三军用命,满汉阿伊努之争,皆可化为掠夺外敌之合力!此乃转嫁内忧于外患之上策!”
范文程一番剖析,如庖丁解牛,将日本的虚弱与诱人之处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多铎听得两眼放光,呼吸急促,仿佛已经看到金山银山在向他招手。
“好!范先生说得对!” 多铎猛地一拍大腿,“抢他娘的!总比在这冻土上饿死强!”
多尔衮的心脏也剧烈跳动起来,范文程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的迷雾。向南!日本!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同野火般蔓延。是啊,与其在苦寒之地苟延残喘,何不放手一搏,去夺取那片传说中富得流油的土地?
但他毕竟是经历过风浪的人,强压下激动,沉声问道:“先生之策,虽好。然,朝廷那边……如何交代? 陛下……会应允吗?”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崇祯皇帝的默许甚至支持,私自对外用兵,形同谋反。
几乎在同一时刻,北京紫禁城,文华殿后殿。
崇祯皇帝朱由检,正站在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目光深邃地凝视着日本列岛。御案上,摊开着几份奏章:一份是登莱水师关于日本锁国现状及沿海防御的侦察报告;一份是锦衣卫密探收集的关于日本金山银矿产量的评估;还有一份,是清东省监军御史密奏的虾夷地资源枯竭、人心浮动的急报。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垂手侍立一旁,大气不敢出。
“王承恩。”
“奴婢在。”
“你说,” 崇祯的手指轻轻点在地图上的日本,“这倭国,自嘉靖朝倭乱平息后,闭关锁国,如今国力如何?”
“回皇爷,据水师和商贾回报,倭国内战止息,商贸受限,武备确不如前。然,其金山银矿仍盛,颇为富庶。”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又扫过虾夷地的位置。
“清东省……近来如何?”
“这……据监军御史密报,多尔衮虽竭力维持,然虾夷地苦寒,物产有限,移民日增,内部……怨言渐起。”
崇祯沉默片刻,嘴角勾起一丝极淡、却冰冷入骨的弧度。
“嗯。” 他仿佛自言自语,“虾夷地,乃苦寒之锚,拴着那群狼,不使其西顾。然,若锚链绷得太紧,狼会饿死,亦会咬断铁链。”
“不如……” 他的手指从虾夷地划向日本,“在狼的前方,放一只肥羊。”
王承恩心中一凛,顿时明白了皇帝的深意。陛下这是要借刀杀人,或者说,驱狼吞虎!默许,甚至暗中鼓励多尔衮向南发展,进攻日本!此举一箭三雕:
1.转移矛盾:将清东省内部的不满和压力,导向外部,避免其向内陆或朝廷反弹。
2.消耗实力:让多尔衮的镇东军与日本相互消耗,无论胜负,都能削弱这支前朝余部的力量。
3.试探虚实:借此机会,彻底摸清日本的真实国力和军备,为大明未来可能的介入或征服做准备。
“传旨给监军御史,” 崇祯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对清东省向南之民间商贸探索,可酌情予以便利。水师巡逻,于对马海峡以北,可稍作宽松。”
“另,着兵部、工部,加快‘镇海’级蒸汽明轮炮舰之建造,优先配属登莱水师。”
旨意含糊其辞,却意味深长。没有明确支持攻打日本,但却为多尔衮的“南下”打开了方便之门,并加强了登莱水师的威慑力量,确保局势始终在朝廷掌控之中。
数日后,一封用密码写就的密信,由崇祯的心腹太监,经特殊渠道送到了多尔衮手中。信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日本,只有一句看似寻常的问候和一段摘自《三国志》的批注:“夫饥鹰饿虎,饱则扬去,饥则噬人。为政者,当导其欲,而制其势。”
多尔衮与范文程反复揣摩这晦涩的暗示,最终恍然大悟!
“陛下……这是默许了!” 范文程激动得声音发颤,“‘导其欲’,是让我们向南觅食;‘制其势’,是警告我们不可脱离掌控!”
最后的顾虑打消了。多尔衮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锐利光芒,他猛地站起身:
“好!既然如此,我辈岂能坐困愁城!”
“多铎!”
“臣在!”
“即刻起,秘密整训水营,打造、收购船只,储备粮秣军械!”
“范文程!”
“臣在!”
“全力搜集倭国情报,绘制海图,联络对马岛、九州一带的倭寇残余、不满幕府之藩主,以为内应!”
“待时机成熟,我大清……不,我大明镇东军,将挥师南下,直取扶桑!”
密室内,三人歃血为盟,定下了这足以改变东亚格局的惊天密谋。虾夷地的困局,终于找到了一条血腥而充满诱惑的出路——向南!向那片传说中流淌着奶与蜜的岛屿!
春雪消融,函馆湾的冰层渐渐开裂。表面上,嘉禾城依旧在为生存而挣扎,但一股暗流已开始涌动。码头上,水手们开始检修船只;军营里,操练更加频繁;市集里,偶尔会出现一些陌生的、带有南方口音的商人。
而远在北京的崇祯,在收到监军御史关于“清东省近来忙于渔猎、修缮港口,人心渐稳”的例行奏报后,只是淡淡地批了两个字:
“知道了。”
他的目光,却已越过日本,投向了更南方的南洋和更西方的欧罗巴。日本,只是他宏大棋盘上,一枚用来调动、试探和消耗的棋子。
嘉禾城的春夜,依旧寒风刺骨。镇东将军府深处,一间门窗紧闭、仅由一盏鲁士煤油灯照亮的密室内,三人围坐在一张铺着虾夷地麂皮的矮几旁。
主人正是清东省巡抚多尔衮,此刻他已褪去官袍,只着一身藏青色箭袖便装,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块温润的和田玉佩——那是他离开盛京时,母亲塞给他的念想。
坐在他对面的,是心腹谋士范文程。这位汉人书生,历经变乱,鬓角已斑白,但眼神却愈发深邃锐利,如同暗夜中的老枭。他手中拿着一卷手绘的东瀛舆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港口、藩国和物产。
下首坐着的是多尔衮的胞弟多铎,年富力强,性情彪悍,此刻正不耐烦地用匕首削着一块木头,木屑纷飞,映衬着他焦躁的心情。
“哥!” 多铎终于忍不住,将匕首“铛”地插在桌上,“这鬼地方,冬天冻掉指头,夏天蚊虫成灾!地里刨食不够塞牙缝,朝廷那点补给,还不够塞牙缝!底下兄弟们怨声载道,再这么下去,不用等朝廷问罪,咱们自己就得饿死、冻死、或者内讧火并而死!”
多尔衮没有斥责弟弟的失礼,只是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多铎说的,正是他日夜忧心的困局。虾夷地资源匮乏,人口压力与日俱增,内部满汉阿伊努矛盾重重,他这位“巡抚”的权威,正被现实的窘迫一点点侵蚀。
“范先生,” 多尔衮看向范文程,声音沙哑,“前日你言有破局之策,今日可否明示?”
范文程放下舆图,煤油灯的光晕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阴影。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王爷,目下我等困守虾夷,实乃坐以待毙。欲破此局,唯有向外求生!然,方向有三,须得慎选。”
他伸出三根手指:
“其一,向北。 跨海取库页岛(萨哈林),乃至更北之苦兀之地(勘察加)。此地苦寒更甚虾夷,千里冰封,唯有皮毛、海兽可取,于我等困局,无异于饮鸩止渴,徒耗兵力,得不偿失。”
“其二,向东。 泛舟入大洋(太平洋)。然风波险恶,前途茫茫,何处是彼岸?且我水师力量薄弱,贸然深入,恐有全军覆没之危。此乃绝路,万不可行。”
说到这里,范文程顿了一顿,目光灼灼地看向多尔衮兄弟,将第三根手指重重按在舆图上日本列岛的位置:
“其三,向南! 目标——日本国!”
“为何是日本?” 范文程自问自答,语速加快,如同战鼓擂响:
“一、 地利之便! 日本与我只隔一津轻海峡(指宗谷海峡或津轻海峡),帆船数日可至,朝发夕至,进退自如!非远涉重洋之比。”
“二、 土地之利! 日本诸岛(本州、九州、四国),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桑麻、金银铜矿!其富庶,十倍、百倍于虾夷!若得之,何愁粮饷不济?”
“三、 敌情之弱! 如今日本,由德川幕府统治,施行锁国之策,闭关自守,武备松弛已近五十年!其武士虽勇,然火器落后,水师更是破败不堪,仅能沿岸巡逻,绝非我镇东军(虽以陆战为主,但亦有水营)之敌!”
“四、 矛盾之解! 王爷,眼下内部纷争,根源在于无利可图,生计艰难!若我等挥师南下,夺取日本肥沃之地,土地、财富、奴隶唾手可得!届时,重赏之下,三军用命,满汉阿伊努之争,皆可化为掠夺外敌之合力!此乃转嫁内忧于外患之上策!”
范文程一番剖析,如庖丁解牛,将日本的虚弱与诱人之处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多铎听得两眼放光,呼吸急促,仿佛已经看到金山银山在向他招手。
“好!范先生说得对!” 多铎猛地一拍大腿,“抢他娘的!总比在这冻土上饿死强!”
多尔衮的心脏也剧烈跳动起来,范文程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的迷雾。向南!日本!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同野火般蔓延。是啊,与其在苦寒之地苟延残喘,何不放手一搏,去夺取那片传说中富得流油的土地?
但他毕竟是经历过风浪的人,强压下激动,沉声问道:“先生之策,虽好。然,朝廷那边……如何交代? 陛下……会应允吗?”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崇祯皇帝的默许甚至支持,私自对外用兵,形同谋反。
几乎在同一时刻,北京紫禁城,文华殿后殿。
崇祯皇帝朱由检,正站在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目光深邃地凝视着日本列岛。御案上,摊开着几份奏章:一份是登莱水师关于日本锁国现状及沿海防御的侦察报告;一份是锦衣卫密探收集的关于日本金山银矿产量的评估;还有一份,是清东省监军御史密奏的虾夷地资源枯竭、人心浮动的急报。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垂手侍立一旁,大气不敢出。
“王承恩。”
“奴婢在。”
“你说,” 崇祯的手指轻轻点在地图上的日本,“这倭国,自嘉靖朝倭乱平息后,闭关锁国,如今国力如何?”
“回皇爷,据水师和商贾回报,倭国内战止息,商贸受限,武备确不如前。然,其金山银矿仍盛,颇为富庶。”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又扫过虾夷地的位置。
“清东省……近来如何?”
“这……据监军御史密报,多尔衮虽竭力维持,然虾夷地苦寒,物产有限,移民日增,内部……怨言渐起。”
崇祯沉默片刻,嘴角勾起一丝极淡、却冰冷入骨的弧度。
“嗯。” 他仿佛自言自语,“虾夷地,乃苦寒之锚,拴着那群狼,不使其西顾。然,若锚链绷得太紧,狼会饿死,亦会咬断铁链。”
“不如……” 他的手指从虾夷地划向日本,“在狼的前方,放一只肥羊。”
王承恩心中一凛,顿时明白了皇帝的深意。陛下这是要借刀杀人,或者说,驱狼吞虎!默许,甚至暗中鼓励多尔衮向南发展,进攻日本!此举一箭三雕:
1.转移矛盾:将清东省内部的不满和压力,导向外部,避免其向内陆或朝廷反弹。
2.消耗实力:让多尔衮的镇东军与日本相互消耗,无论胜负,都能削弱这支前朝余部的力量。
3.试探虚实:借此机会,彻底摸清日本的真实国力和军备,为大明未来可能的介入或征服做准备。
“传旨给监军御史,” 崇祯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对清东省向南之民间商贸探索,可酌情予以便利。水师巡逻,于对马海峡以北,可稍作宽松。”
“另,着兵部、工部,加快‘镇海’级蒸汽明轮炮舰之建造,优先配属登莱水师。”
旨意含糊其辞,却意味深长。没有明确支持攻打日本,但却为多尔衮的“南下”打开了方便之门,并加强了登莱水师的威慑力量,确保局势始终在朝廷掌控之中。
数日后,一封用密码写就的密信,由崇祯的心腹太监,经特殊渠道送到了多尔衮手中。信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日本,只有一句看似寻常的问候和一段摘自《三国志》的批注:“夫饥鹰饿虎,饱则扬去,饥则噬人。为政者,当导其欲,而制其势。”
多尔衮与范文程反复揣摩这晦涩的暗示,最终恍然大悟!
“陛下……这是默许了!” 范文程激动得声音发颤,“‘导其欲’,是让我们向南觅食;‘制其势’,是警告我们不可脱离掌控!”
最后的顾虑打消了。多尔衮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锐利光芒,他猛地站起身:
“好!既然如此,我辈岂能坐困愁城!”
“多铎!”
“臣在!”
“即刻起,秘密整训水营,打造、收购船只,储备粮秣军械!”
“范文程!”
“臣在!”
“全力搜集倭国情报,绘制海图,联络对马岛、九州一带的倭寇残余、不满幕府之藩主,以为内应!”
“待时机成熟,我大清……不,我大明镇东军,将挥师南下,直取扶桑!”
密室内,三人歃血为盟,定下了这足以改变东亚格局的惊天密谋。虾夷地的困局,终于找到了一条血腥而充满诱惑的出路——向南!向那片传说中流淌着奶与蜜的岛屿!
春雪消融,函馆湾的冰层渐渐开裂。表面上,嘉禾城依旧在为生存而挣扎,但一股暗流已开始涌动。码头上,水手们开始检修船只;军营里,操练更加频繁;市集里,偶尔会出现一些陌生的、带有南方口音的商人。
而远在北京的崇祯,在收到监军御史关于“清东省近来忙于渔猎、修缮港口,人心渐稳”的例行奏报后,只是淡淡地批了两个字:
“知道了。”
他的目光,却已越过日本,投向了更南方的南洋和更西方的欧罗巴。日本,只是他宏大棋盘上,一枚用来调动、试探和消耗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