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明一式-《杀手崇祯》

  崇祯二年的正月二十。

  年节的喜庆气氛尚未完全散去。

  北京城外的皇家军械局工坊区,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激动笼罩。

  这里戒备森严,由影卫日夜看守,连一只陌生的飞鸟掠过都会引起警觉。

  在核心试验区,一座半地下的厚重砖石建筑内,毕懋康、孙元化,以及他们的核心弟子、精选的工匠们,正屏息凝神地围着一张铺着绒布的长桌。

  绒布之上,静静躺着一支造型奇特的火铳。

  它与现今明军普遍装备的火绳枪截然不同。

  最显眼的,是它取消了那个笨重且容易受潮、需要随时点燃的火绳杆。

  在击锤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精巧的、夹着一块燧石的机括。

  枪身线条更加流畅,木托与金属部件的结合处严丝合缝,透着一股精工制造的美感。

  这就是根据崇祯皇帝提供的核心思路和关键图纸,经过毕懋康等人数月来废寝忘食、反复试验、修改,最终定型的第一支可用的燧发枪样品。

  “老师……可以开始了吗?”一名年轻弟子声音带着颤抖,小声询问毕懋康。

  毕懋康没有立刻回答。

  他伸出那双因长期接触金属和工具而布满老茧与细微伤痕的手,极其轻柔地再次抚摸过冰冷的枪管,检查着每一个细节。

  燧石是否夹紧。

  击锤弹簧力度是否适中。

  药池盖板闭合是否严密。

  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无数次失败的场景——哑火、迟发、燧石碎裂、机括失灵……

  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数十个日夜的心血白费,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皇帝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远超寻常。

  经费、物料、人手,几乎予取予求。

  但要求也极其严苛——必须成功,且要快。

  终于,他睁开眼,看向身旁同样紧张的孙元化。

  孙元化重重点了点头,眼神里是同样的决然。

  “开始试射!”毕懋康沉声下令,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负责试射的,是一名从武卫营中挑选出来的、对火器极有天赋的老兵。

  他深吸一口气,按照早已演练过无数次的流程,开始操作。

  清理引火孔。

  扳开击锤至待发位置。

  从特制的纸壳定装弹药中,将火药倒入药池,并盖上盖子。

  将剩余的火药连同弹丸从枪口倒入,用通条压实。

  整个过程,比操作火绳枪简化了许多,也迅速了许多。

  老兵举枪,瞄准五十步外一个披着棉甲的木质人形靶。

  所有围观者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毕懋康甚至能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

  老兵扣动了扳机。

  “咔!”

  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

  燧石重重地划击在药池盖板的钢片上,迸射出一簇耀眼的火星。

  火星瞬间引燃了药池中细腻的引火药。

  微弱的火光闪过。

  紧接着——

  “砰!”

  一声远比火绳枪射击更干脆、更响亮的轰鸣,在密闭的试验场内炸响!

  枪口喷吐出炽热的火焰和浓密的硝烟。

  强大的后坐力让老兵的肩膀微微一颤。

  透过尚未散尽的硝烟,众人急切地望向远处的靶子。

  只见那个木人靶的胸口位置,赫然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孔洞!

  “成了!成了!”一名年轻工匠忍不住激动地喊了出来。

  “打中了!直接打穿了!”另一人也兴奋地挥舞着拳头。

  毕懋康和孙元化没有像年轻人那样失态,但两人紧握的拳头,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的指节,暴露了他们内心同样汹涌的狂喜。

  孙元化快步走到靶子前,仔细检查着弹孔,又测量了距离。

  “五十步!直射!穿透棉甲!”他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向毕懋康汇报。

  毕懋康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数月来的所有压力、焦虑和疲惫,都随着这口气吐出去。

  他走到那支还在散发着硝烟味的燧发枪前,如同看着自己最杰出的孩子,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欣慰与自豪。

  “快!”他猛地转身,对一名弟子吩咐,“立刻将此枪,及试射记录,密封装盒,以最快速度,呈送陛下御览!”

  “是!老师!”

  ……

  西苑,暖阁。

  崇祯正在批阅关于晋商抄没物资变现情况的奏报,王承恩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喜色。

  “陛下,皇庄军械局,毕懋康、孙元化联名急奏,并呈上密匣一个。”

  崇祯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抬起头:“哦?呈上来。”

  王承恩连忙将一个用火漆密封的木匣,以及一份奏折,恭敬地放到御案上。

  崇祯先打开了奏折。

  快速浏览着上面关于试射成功的描述、数据,以及毕懋康等人难以自抑的激动言辞。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但若细看,便能发现他眼底深处,有一丝极细微的波澜闪过。

  放下奏折,他亲手打开了那个木匣。

  红绸衬底之上,那支刚刚经过试射、甚至还没来得及彻底清理干净硝烟痕迹的燧发枪样品,静静地躺在那里。

  冰冷的金属,温润的木托,精巧的燧发机括。

  一切,都与他记忆中,那推动世界军事革命的关键武器,一般无二。

  不,甚至在某些细节上,因为融入了毕懋康等人的智慧,显得更加完善。

  崇祯伸出手,轻轻拿起了这支枪。

  入手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的冰凉触感。

  他熟练地检查了枪机,扳开击锤,模拟了射击动作。

  动作流畅,毫无滞涩。

  “好。”

  良久,崇祯口中,只吐出了这一个字。

  但熟悉他的王承恩却知道,这一个“好”字,蕴含的分量,远比万千褒奖更重。

  “此铳,击发顺利,不畏风雨,射速更快,精度更佳。”崇祯缓缓评价道,“毕懋康、孙元化,及所有参与工匠,有功。”

  “老奴记下了。”王承恩躬身。

  崇祯将燧发枪放回木匣,沉吟片刻,朗声道:

  “传朕旨意。”

  “此新型火铳,定型为大明一式燧发枪!”

  “命皇庄军械局,即刻开始,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培训工匠,筹建生产线。”

  “朕要在一个月内,看到第一条生产线投产。”

  “三个月内,朕要武卫营,率先换装此铳!”

  “一年之内,朕要五万御马监新军,全部装备大明一式!”

  他的命令,清晰而坚决。

  “奴婢遵旨!”王承恩心中凛然,知道皇帝这是要全力推动军队的换装了。

  “还有,”崇祯补充道,“厚赏毕懋康、孙元化。所有参与研制的工匠,按功劳大小,赏银十两至百两不等,赐‘匠师’荣衔。牺牲假期、日夜赶工者,加倍赏赐。”

  “是,陛下!”

  王承恩退下传旨。

  暖阁内,崇祯再次拿起那支“大明一式”,走到窗边。

  窗外,春寒料峭,但枝头已隐隐泛起绿意。

  他抚摸着冰冷的枪管,目光仿佛穿透了宫墙,看到了未来战场上,明军士兵手持此铳,排成整齐的队列,用密集而迅速的弹雨,收割敌人的景象。

  燧发枪的诞生,不仅仅是一种新武器的列装。

  它意味着战术的革命,意味着军队组织形式的变革。

  意味着,他手中掌握的力量,将发生质的飞跃。

  晋商的财富,解决了钱的问题。

  大明一式燧发枪的成功,则解决了利器的问题。

  现在,只待那五万新军彻底练成,完成换装。

  届时,无论是关外的豺狼,还是国内的宵小,都将在这股新生的力量面前,颤抖。

  崇祯二年,一切都刚刚开始。

  但历史的车轮,已然在他强有力的推动下,开始加速。

  碾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