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新血入营-《杀手崇祯》

  三月十六的西苑校场,血腥气尚未完全散去。

  京营这颗毒瘤被皇帝以雷霆手段剜去,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和近十万人的烂摊子,亟待重整。

  乾清宫西暖阁内,烛火通明。

  崇祯皇帝站在巨大的北直隶舆图前,目光沉静。

  洪承畴与秦良玉肃立一旁,等待着皇帝对京营重建的最终定夺。

  “京营之弊,积重难返。”崇祯缓缓开口,声音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此番整顿,非为修补,而在重生。”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二人。

  “朕意已决,京营员额,补足至十万满编!”

  十万!

  洪承畴与秦良玉心中皆是一震。

  这不是简单的恢复旧观,而是要打造一支规模空前、真正能战的新军!

  “陛下,”洪承畴谨慎开口,“十万之众,粮饷、器械、营房、将佐,所费甚巨,且需时日……”

  “朕知道。”崇祯打断他,“内库尚有余财,足以支撑初期所需。至于将佐……”

  他走到御案前,上面摊开着两份名单。

  一份是京营原有中低级军官的甄别记录,污点不多、尚可挽救者,寥寥无几。

  另一份,则是他精心构思的搭建框架。

  “忠贞侯。”崇祯看向秦良玉。

  “臣在。”秦良玉踏前一步,神色肃然。

  “朕命你为总督京营戎政,总揽京营重建一切事务,赐便宜行事之权。”崇祯语气郑重,“望你以白杆兵为范,为朕,再练一支虎贲之师!”

  “臣,秦良玉,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秦良玉单膝跪地,声音斩钉截铁。她知道,这不仅是一份权力,更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起来。”崇祯虚扶一下,然后开始点将。

  “周遇吉。”他念出第一个名字。

  “臣在!”周遇吉从殿外应声而入,他早已奉命在此等候。

  “你在武卫营练兵有功,骁勇善战,朕擢升你为武卫营总兵官,仍兼五军营主将!”崇祯看着他,目光中带着期许,“五军营乃京营根基,步卒之核心,朕将其交给你。要以武卫营的标准,给朕把架子搭起来,把骨头练硬!”

  周遇吉心中激荡,这是莫大的信任!

  武卫营总兵,意味着他正式成为皇帝亲军的主帅之一。

  兼任五军营主将,则赋予他重建京营最大一块基石的权力。

  “末将领旨!五军营若不能脱胎换骨,末将提头来见!”周遇吉重重抱拳,眼中燃烧着斗志。

  崇祯点了点头,目光转向舆图上标注的边镇方向。

  “猛如虎。”他念出第二个名字。

  洪承畴适时补充道:“陛下,猛如虎现任大同参将,以悍勇闻名,尤擅骑兵突袭。”

  “就是他。”崇祯肯定道,“传朕旨意,调猛如虎入京,任三千营主将!”

  他解释道:“三千营名为骑兵,实则早已不堪。朕需要一员真正的虎将,把边军那股子悍勇之气带进来,给朕把骑兵的魂,重新找回来!”

  “陛下圣明。”洪承畴深以为然,“猛如虎确能胜任。只是……其人性情刚猛,恐与京营旧人……”

  “朕要的就是他的刚猛!”崇祯语气冷冽,“京营就是一潭死水,需要他这样的鲶鱼去搅动!告诉猛如虎,放手去干,只要练出能战的骑兵,朕给他撑腰!”

  “臣明白。”洪承畴记下。

  “孙应元。”崇祯念出第三个名字。

  “此人现任蓟镇游击,”秦良玉接口道,“臣查阅过卷宗,其部火器操练颇为得法,临阵亦敢战。”

  “擢升孙应元为神机营主将。”崇祯下令,“京营之火器,乃未来战场决胜之关键。不仅要熟悉旧铳,更要尽快掌握‘大明一式’燧发枪与野战炮!告诉他,朕对他寄予厚望!”

  三大营主官就此选定。

  周遇吉代表皇帝亲军体系,确保改革方向。

  猛如虎引入边军血液,增添悍勇之气。

  孙应元专注技术兵种,瞄准未来战场。

  这是一个兼顾了忠诚、勇猛与专业的组合。

  然而,崇祯的布局并未停止。

  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基层,也投向了未来。

  “曹变蛟勇猛有余,但武卫营亦需骨干,不宜轻动。其参将之职不变,仍为朕之利刃。”崇祯先定下了对亲军骨干的安排。

  随即,他指向通州方向。

  “洪承畴,朕记得你之前提过,通州有一小吏,名唤阎应元?”

  洪承畴微微一怔,没想到皇帝会记得如此微末之人,连忙回道:“是,陛下。此人乃通州仓场书吏,然观其平日行事,颇有章法,遇事冷静,于市井青壮中亦有威望,曾自募乡勇协助维持地方,算是……颇有胆识。”

  一个仓场书吏,与十万京营大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但崇祯知道,就是这个“书吏”,在另一段时空里,于江阴扛起了抗清的大旗,以微薄之力,阻挡强敌八十余日,展现了惊人的组织才能和坚贞不屈的气节。

  此人,有帅才之潜质!

  “破格提拔。”崇祯毫不犹豫,“授阎应元兵部职方司主事衔,实任京营练兵副使,兼领五军营一营兵,直属秦良玉节制!”

  洪承畴和秦良玉都感到有些意外。

  职方司主事是从六品,练兵副使更是新设要职。

  由一个白身书吏骤然擢升至此,可谓一步登天。

  “陛下,阎应元虽有小才,然骤然高位,恐难以服众,且其并未经历战阵……”洪承畴委婉提醒。

  “朕看中的,就是他未经旧军队染污,心中有股气,有那份临危不乱的潜质。”崇祯目光深远,“京营重建,不能只靠老路子。需要新鲜的想法,需要敢于打破常规的人。让他去!给他机会,让他跟着周遇吉、跟着秦良玉学!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便知!”

  皇帝意志已决,洪承畴不再多言。

  秦良玉则若有所思,她相信皇帝的眼光,也愿意给这个年轻人一个机会。

  “还有,”崇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明皇家军官学院首批毕业生,除部分留任武卫营及各部院外,其余五百人,全部调入京营!”

  “授哨官、队正等基层军官实职!”

  “告诉他们,京营就是他们的试炼场!朕要用他们,替换掉京营底层那些兵痞、关系户!给朕把‘忠诚、勇敢、专业’六个字,刻进京营的骨子里!”

  洪承畴与秦良玉精神一振!

  这一招,堪称釜底抽薪!

  五百名经过系统教育、思想统一、忠于皇帝的年轻军官如同五百颗火种,撒入京营这片干涸的土地,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他们将从根本上改变京营的基因!

  “臣等,领旨!”洪承畴与秦良玉齐声应道。

  至此,京营重建的顶层设计与骨架搭建,已然清晰。

  顶层:秦良玉以绝对忠诚和威望总揽全局。

  高层:周遇吉(兼)、猛如虎、孙应元分掌三大营,确保执行力。

  中层:破格提拔的阎应元作为奇兵和未来储备。

  基层:五百军官学院毕业生全面渗透,重塑根基。

  这套班子,既有稳重的压舱石,又有锋利的破冰刃;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又有充满朝气的未来之星。

  更重要的是,他们或出自帝党核心,或依赖于皇帝的破格提拔,其权力和前途皆系于皇帝一身,确保了这支十万大军将牢牢掌控在崇祯手中。

  “去吧。”

  崇祯挥了挥手。

  “告诉周遇吉他们,即刻上任。”

  “告诉那些军官学院的娃娃们,朕在看着他们。”

  “三个月,朕要给这十万大军,换个模样!”

  洪承畴与秦良玉躬身退下,步履匆匆,充满了紧迫感与使命感。

  崇祯独自站在舆图前,看着北京城周边那片即将驻扎十万新军的广阔区域。

  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比战场厮杀更加复杂、更加考验耐心的战役。

  但一旦成功,他手中将不仅拥有御马监五万新军这把尖刀,更将拥有京营十万大军这面坚盾。

  一攻一守,帝国的军事格局将彻底稳固。

  “十万大军……”

  他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冷冽而坚定的光芒。

  “希望你们,不要让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