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农本良图-《双穿大明:我教雄英开盛世》

  坤宁宫的家宴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李景隆机灵地帮着宫人收拾了碗筷后。

  便被脸色不太好看的亲爹李文忠以“府中有要事”为由。

  拎着耳朵“父慈子孝”地带回曹国公府去了。

  临出殿门时,李景隆还偷偷朝朱棣做了个鬼脸,换来朱棣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

  殿内,宫人们手脚麻利地撤去残席。

  朱元璋、马皇后、朱霖、徐建业、金萌萌和朱晴几人移步到暖阁的茶室。

  围坐在一张紫檀木嵌螺钿的茶海旁。

  小雄英则是吃饱喝足,精力旺盛,拉着四叔朱棣。

  兴高采烈地跑到偏殿去摆弄他那个“不用马拉也会跑”的迷你电动越野车了。

  朱晴主动担起了泡茶的职责,动作娴熟地为几位老登和亲亲母后、亲亲老妈斟茶。

  朱元璋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呷了一口。

  目光转向身旁的马皇后,问道:“妹子,今儿个怎么想起召见李文忠家那二小子了?”

  马皇后放下茶杯,用绢帕轻轻拭了拭嘴角,从容答道:

  “是英儿那孩子,在我跟前念叨,说他表哥在宫外颇有门路。”

  “时常能弄到些稀罕玩意,有时还能周转些银钱,暗地里补贴东宫用度。”

  “我听着,觉着这孩子倒是机灵,也有些门道。”

  “今日午后,我与晴丫头说起想张罗些营生,贴补用度,也好为日后做些打算。”

  “晴丫头志不在此,便建议我寻个可靠的代理人。”

  “我便想着,不如先看看二丫头是不是这块料,这才唤他进宫来问问。”

  朱元璋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明白皇后的心思,为内帑开源,或许也有着为太子未来培养些能办事的年轻一辈。

  只要不逾矩,他乐见其成。

  马皇后见丈夫没有异议,便转过头,看向坐在朱霖下首的徐建业:

  “徐先生,听晴丫头说,您常年经营海外商路,精通商贾之道,见识广博。”

  “今日恰好在场,咱便想腆颜请教您一二,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徐建业闻言,连忙放下茶杯,微微欠身:“娘娘您太客气了!”

  “‘请教’二字实不敢当。徐某不过是在商海浮沉多年,略有些粗浅经验罢了。”

  “娘娘有何垂询,但讲无妨,徐某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先生快人快语,咱便直说了。”

  “眼下我大明初立,百废待兴,国库时常捉襟见肘。”

  “晴丫头与我说,理财之道,重在‘开源节流’,而开源更重于节流。”

  “只是,皇家若行商贾之事,终非正途,易惹非议。”

  “咱便想请教先生,以您之见,眼下有何生意,适合大明?”

  徐建业沉吟片刻,反问道:“不知娘娘是倾向于快钱生意,还是谋求可以细水长流长久产业?”

  这时,正在斟茶的朱晴抬起头,插话道:

  “徐叔,快慢或许不是最要紧的。”

  “母后和我原本想过卫生之类的用品,碍于大明眼下的生产条件,很多东西想做也做不大,产业链跟不上。”

  “能不能帮我们想想,有没有那种能在大明本地就完成生产;”

  “并且容易销售开来的好生意?最好是能惠及普通百姓的。”

  一直安静品茶的朱元璋,听到这里,习惯性地皱起了眉头。

  插言道:“妹子,晴丫头,咱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士农工商,商为末业。”

  “皇家亲自操持商贾之事,恐惹物议。”

  “言官们少不了又要上书说什么‘与民争利’,有损天家体统。”

  话音刚落,马皇后便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

  “你个榆木疙瘩!后世那些新闻,看来你是白看了!”

  伸手指了指窗外:“你瞧瞧后世,民间商贾何其繁荣便利?”

  “可曾动摇过国本?反而促进了民生富足!所谓‘与民争利’?”

  冷哼一声:“那不过是挡了那些世家大族、豪强门阀的财路!”

  “他们靠着垄断盘剥百姓便是理所应当,朝廷想法子增加收入、普惠民生反倒成了罪过?”

  “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越说越气,连珠炮似的继续数落:

  “也没见你读过几本书,怎地到了这事上,脑筋如此迂腐不堪?”

  “咱们又没说明火执仗地以皇室名义去做!”

  “不过是暗中扶持,占些份子,既得了利,又办了事,还能悄悄盯着,不让他们胡来,这有何做不得?”

  见朱元璋还想辩解,干脆玉手一挥,下了逐客令:

  “你要是觉得这事儿污了你的耳朵,不想听,就赶紧滚去你的奉天殿批你的奏折去!”

  “别在这儿碍事!天天把一堆政务丢给标儿,自己倒跑来这里躲清闲喝茶!”

  朱元璋被这一顿连削带打、有理有据的抢白,噎得老脸一红。

  张了张嘴,愣是没找到合适的话反驳。

  悻悻地摸了摸鼻子,有些尴尬地端起茶杯猛灌了一口,嘟囔道:

  “行行行,咱不说了,不说了行吧?你们聊,你们继续……”

  说完,果真闭紧了嘴巴,摆出一副“我只喝茶,绝不插话”的姿态。

  马皇后见他服软,这才轻哼一声,转回头,脸上重新挂上笑容。

  对有些目瞪口呆的徐建业道:“徐先生,让您见笑了。咱们不理他,您请继续。”

  徐建业强忍住笑意,心中对这位历史上以贤德着称的皇后更是佩服了几分。

  整理了一下思绪,顺着朱晴刚才提出的“本地生产、惠及百姓”的思路,缓缓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娘娘方才所言,真乃真知灼见,直指要害。晴晴提出的方向也非常好。”

  “既然要惠及百姓,又要能落地生产,那么依徐某浅见,这生意,或许可以从根本处着手。”

  “大明以农立国,农耕乃天下之本。”

  “眼下即将入冬,百姓猫冬,大多都在筹备来年春耕事宜,各地对农具的需求最为迫切。

  “大明地大物博,除去世家土地。仍有许多偏远地区的百姓,所使用的农具仍旧简陋、效率低下。”

  “徐某的想法是,充分利用民间现有的、较为成熟的铁匠铺、木工作坊。”

  “由朝廷统一提供更优化的图纸,让他们按照标准大规模生产一批新式农具。”

  “然后,通过各个州府的商铺,对外销售,直面百姓。”

  “将这些农具以相对平价销售,或者以租赁的方式给需要的农户。”

  “这样做,有几大好处:

  pS:昨天新学的排版,希望宝子们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