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谷贱伤农-《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

  县衙二堂内,盛长梧正仔细翻阅着户房呈报上来的今年福县总收成册籍,看着那比往年翻了近两倍的惊人数字,心中正自欣慰,这预示着百姓仓廪充实,赋税也能足额甚至超额完成。

  就在这时,县丞张黎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忧虑和迟疑,他小心翼翼地行礼道:“盛大人,下官有要事禀报。”

  盛长梧从册籍中抬起头,见是张黎,温和道:“张大人不必多礼,请讲。”

  张黎深吸一口气,禀报道:“大人,如今我县家家户户喜获丰收,本是天大的好事。然而……然而市面上的粮食一下子多了太多,这粮价……已然开始下跌了!而且跌幅不小,照此趋势,恐怕……”

  盛长梧闻言,心中猛地一凛,手中的笔也顿住了,“谷贱伤农”! 这四个字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

  他光顾着为提高产量而欣喜,却险些忽略了这随之而来的、更为棘手的经济规律问题!农民辛辛苦苦增产的粮食,若因价格暴跌而使得收入不增反降,那这增产的意义何在?热情被打击后,来年谁还愿意全力耕种?

  他的眉头深深锁起,迅速沉思起来,福县如今最不缺的就是粮食,但购买力和市场消化能力有限,价格机制自发调节,下跌是必然。但绝不能任由其跌到伤及根本的程度。

  片刻之后,他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抬头对张黎吩咐道:“张大人,此事本官知道了,你立刻安排下去,以县衙的名义,开仓收粮!就按往年未曾增产时的市价收,有多少收多少,务必稳住粮价,不能再让价格跌下去!”

  张黎先是一愣,随即面露难色:“大人,这……此举固然能解眼下粮价之危,可……可县衙收上来如此巨量的粮食,如何处置?府库容量有限,日常开销也用不了这许多,长久堆积,恐会霉变损耗,这……这亏损恐怕……” 他担心这是饮鸩止渴,会造成官府的巨大负担。

  盛长梧摆了摆手,语气沉稳而笃定:“张大人所虑,本官明白,粮食的出路,我自有安排,你且先去执行收粮之令,稳定民心、平抑市价为第一要务!其余之事,本官一力承担。”

  见盛长梧如此胸有成竹,张黎想起他自上任以来种种出人意料却又总能成功的手段,心中虽仍有疑虑,但选择相信。他躬身领命:“是!下官这就去办!”

  命令迅速下达,正当福县百姓们从最初的丰收狂喜中冷静下来,开始为日益下跌的粮价发愁,甚至担心血本无归之时,县衙贴出告示并派出吏员在各个交通便利之处设置收粮点,宣布以往年的“公道价”敞开收购粮食!

  消息如同春风,瞬间吹散了笼罩在农户心头的阴云。

  “县衙收粮了!还是老价钱!”

  “真的假的?快去看看!”

  “县令大人这是又给我们指了条活路啊!”

  百姓们纷纷扛起家中富余的粮食,涌向各个收粮点,现场人潮涌动,却秩序井然。衙役们负责维持秩序,户房吏员带着算盘和秤杆,仔细称量,当场结算铜钱。

  “李老栓家,稻谷三百二十斗,按斗每30文,合计九千六百文,点清楚了!”

  “王二家,次等粟米两百五十斤……”

  白花花的稻米倒入官仓,沉甸甸的铜钱落入农民手中,拿到钱的百姓,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对着收粮的吏员和衙役连连作揖,感激涕零:“谢谢官老爷!谢谢盛青天!这可是救了我们的命啊!”

  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却又透着心安的场景,负责执行的张黎心中感慨万千,他再次意识到,这位年幼的上司,不仅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更有庇佑万民的担当。

  他不再去想那堆积如山的粮食该如何处置,他相信,盛长梧既然说了“自有办法”,那就一定会有办法,当务之急,是让这惠民的政令,彻底落实下去。

  县衙开仓平价收粮的举措,虽然暂时稳住了市场,安抚了民心,但正如张黎所忧,县衙的银库和粮库很快便捉襟见肘,福县的丰收体量实在太大了,官府的流动资金根本无法完全吃下。

  盛长梧对此早有预料,他立刻做出了第二个关键决策:发行官府欠条。

  他再次发布告示,坦诚地向百姓说明:县衙感念大家信任,愿以官府的信用作保,继续以平价收购所有余粮。但因现钱一时难以周转,此次收购,部分支付现钱,部分则以加盖福县县衙大印的官方欠条支付。他郑重承诺,待粮食寻得妥善出路变现后,定当第一时间凭条兑付银钱,绝无拖欠。

  此举风险极大,若在别处,百姓恐怕早已哗然,但在福县,盛长梧凭借之前积累的深厚威望,从救命的神奇肥料,到公正严明的断案,再到体恤民情的收粮,赢得了百姓毫无保留的信任。

  “盛青天说的话,我们信!”

  “对!官府还能赖咱们的账不成?这欠条我收了!”

  “反正粮食放在家里也是等着跌价,换成欠条,心里踏实!”

  前来售粮的百姓,几乎无人反对,纷纷在清点粮食后,小心地收好那份代表官府信用的欠条。

  紧接着,盛长梧又面临第二个难题:县衙的粮仓根本容纳不下如此海量的粮食,他又发布了第三条指令:“官购民储”。

  他恳请百姓,县衙购买的粮食,因仓廪已满,暂时仍由各家各户代为保管,官府会登记在册,视同已入库。

  这既解决了仓储的燃眉之急,也避免了粮食在官仓中可能发生的霉变损耗,更将百姓的利益与官府的行动更深地绑定在一起,粮食在他们自己家里,他们自然会尽心保管。

  稳定住内部局面后,盛长梧立刻开始全力为这批粮食寻找出路,他动用官驿渠道,多方打听周边州府的粮情。

  一个多星期后,消息传来:陇右地区(泛指甘肃、宁夏一带)因今年大旱,粮食严重短缺,粮价飞涨!

  这正是绝佳的机会!

  盛长梧立刻行动,他下令将分散在百姓家中、属于县衙的粮食统一集中起来,组织起一支庞大的运输车队,由县尉赵刚率领精锐衙役负责押运。

  考虑到这是福县官府首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跨区域商业行为,涉及谈判、定价、交接等诸多复杂事宜,为避免节外生枝,确保利益最大化,盛长梧决定亲自前往陇右进行交涉。

  他在县衙会议上向众属官说明了自己的考量:“此行一则解决我县粮食积压、兑现欠条之困,二则可解陇右百姓饥馑之急,此乃功德,三则,所获款项,除偿还百姓外,盈余亦可充实县库,用于后续水利、道路等民生工程。于公于私,皆有必要。本官不在期间,县中诸事,便托付给张大人、王大人了。”

  张黎、王茂等人见盛长梧思虑如此周详,既能解决眼前危机,又能开拓财源,惠及两地,无不叹服,齐声应道:“大人深谋远虑,下官等必定恪尽职守,静候大人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