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晌午过后,范忠结束了上午的课程。盛纮早已候着,特意请他去书房说话。
书房内,盛纮先是对范忠的教学表示了感谢,夸赞长柏近日进益良多。寒暄过后,他才引入正题,指着安静站在一旁的盛长梧道:“范先生,这是幼子长梧,昨日刚满三岁。这孩子虽愚钝,却也颇喜读书识字。不知先生可否一并教导?束修方面,定不会薄待先生。”
范忠闻言,看向那个还没书桌高的小娃娃,眉头几不可查地微微一蹙。三岁的孩子?寻常人家三岁孩童怕是话都说不利索,顶多认几个字,如何能跟得上他给盛长柏设定的课程进度?这岂不是儿戏?他心下有些不悦,觉得盛纮此举未免有些溺爱幼子,不知轻重。
他勉强维持着客气,问道:“不知三公子如今启蒙至何处了?可曾读过什么书?”
盛纮忙示意长梧回答。盛长梧上前一步,仰着小脸,口齿清晰地报出一串书名:“回先生话,已粗浅读过《百家姓》、《千字文》,也能背诵些诗词。”
范忠有些不信,三岁孩童能读下这些?便随口抽了《千字文》中的几句考问。不料盛长梧对答如流,不仅背诵无误,连其中浅显的意思也能说上一二。
范忠心中惊讶,面上却不显,又指了几个略复杂的字问他。盛长梧皆准确认出。
这下,范忠脸上的轻视和不悦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惊异和难以置信!
他忍不住蹲下身,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粉雕玉琢的孩子,声音都带上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激动:“你……你能不能将《千字文》全文背诵?”
盛长梧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然后便从头开始,一字一句,清晰流畅地背诵起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稚嫩的童声在书房内回荡,字正腔圆,毫无滞涩。一篇《千字文》背完,竟无一字错漏!
范忠早已听得目瞪口呆,待最后一个字音落下,他猛地抚掌,激动得胡须都在微微颤抖:“奇才!奇才啊!盛大人,贵府公子真乃天纵奇才!三岁稚龄,竟有如此记性,如此悟性!这、这……”
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此子颇有晏同叔(晏殊)幼年之风!若能好生教导,将来前程不可限量啊!”
盛纮见范忠如此反应,心中自是得意万分,面上却还谦虚道:“先生过誉了,小儿不过是记性尚可,还需先生严加教导,方能成器。”
两人互相夸赞了几句,范忠当即满口答应,明日便让盛长梧一同进学,他定会因材施教。
送走激动不已的范忠,盛纮心情极佳,看着眼前聪慧过人的幼子,越发喜爱。
他见儿子年纪尚小,手腕无力,此前并未正式习字,便一时兴起,亲自铺纸研墨,将盛长梧抱到膝上,手把手地教他握笔,写下第一个端正的“人”字。
盛纮宽厚温热的手掌包裹着盛长梧的小手,带着那软嫩无力的手指,稳稳地握住笔杆。
“梧哥儿,你看,笔要这样握,力要这样运……一撇一捺,这便是‘人’字。读书习字,首要便是学做人。”盛纮的声音温和,带着难得的耐心与期许。
盛纮的语气带着鼓励和耐心:“对,梧哥儿,就是这样,手腕要稳,气息要平……”
然而,当盛纮慢慢松开手,让盛长梧尝试自己书写时,情形便截然不同了。
那支对成人而言轻巧的毛笔,对一个三岁孩童绵软的手腕来说,却重若千钧。盛长梧努力回忆着前世运笔的感觉,试图控制笔尖,可手下传来的只有不受控制的颤抖和无力感。
笔下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墨团晕开,所谓的“人”字,变成了一团模糊不清的墨渍,甚至连握笔的姿势都变得别扭起来。
盛纮在一旁看着,却并未露出丝毫失望或不耐烦,反而朗声笑了起来,眼中满是慈爱和觉得有趣的光芒:“哈哈哈,无妨无妨!梧哥儿才多大,手腕还没力呢,能握住笔已是很好了!爹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连笔都拿不稳呢!”
他重新握住儿子的小手,安抚地拍了拍:“写字非一日之功,急不得。日后跟着范先生好生学习,每日勤加练习,手腕自然就有力了,字也就能写好了。我儿如此聪慧,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盛长梧抬起头,看着父亲毫无作伪的鼓励笑容,心中那点别扭渐渐消散了。是啊,她现在只是个三岁孩童,身体尚未长成,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循序渐进。
她低下头,看着自己那双白白胖胖、连毛笔都还拿不太利索的小手,认命般地叹了口气。
将那份前世带来的“优越感”悄然压下,真正将自己代入了一个需要从头学起的蒙童角色。
————————————————
盛长梧在前院稍作整理,便依着规矩,仍是先去葳蕤轩向王若弗问了晚间安好,这才转道往西边的林栖阁去用晚膳。
林栖阁内早已备好了他爱吃的几样小菜,虽比不得大厨房的份例丰盛,却格外精致可口。
林噙霜一见儿子进来,便忙不迭地拉他到身边坐下,亲自布菜,目光几乎黏在他身上,怎么看都看不够。
用膳间隙,盛长梧放下小勺子,抬起脸,用尽量显得天真却清晰的语气对林噙霜道:“阿娘,爹爹说,明日我就要去书斋,和柏哥哥、华兰姐姐一同听范先生讲课了。”
林噙霜布菜的手一顿,虽然早知此事,真到了眼前,仍是满心不舍,眼圈又微微泛红:“这么急……我的梧哥儿还这么小……”
盛长梧伸出小手,拍了拍母亲的手背,像个小大人似的安慰道:“阿娘别担心,先生教的书,梧儿大多都认得的。只是去听听更深的道理。”
他顿了顿,又道:“只是明日开始,孩儿便要早早去书斋,朝食就不能陪阿娘用了。等下了学,梧儿立刻就来陪阿娘,好不好?”
他这话说得乖巧又体贴,既说明了自己的去向,又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林噙霜听得心都化了,那点离愁别绪被儿子的懂事冲淡了不少,连忙点头:“好,好!阿娘知道了。下学就来,阿娘让厨房给你备着你最爱吃的桂花糖糕!”
母子二人用了膳,又说了会子话,盛长梧看着时辰不早,便起身告辞:“阿娘,梧儿该回前院了,明日还要早起。”
林噙霜纵然万般不舍,也知规矩如此,只得一路将他送到院门口,千叮万嘱地看着奶娘丫鬟簇拥着他走远了,这才倚着门框,幽幽叹了口气。
盛长梧回到梧桐苑,并不立刻歇息。他让丫鬟点亮书房灯火,亲自将明日要用的《论语》找出来,又仔细检查了笔墨纸砚是否齐全。
他将毛笔在清水中泡开,砚台里注入清水,慢慢研墨,动作虽稚嫩,却一丝不苟。这一切准备妥当,他才洗漱安歇。
与此同时,盛纮处理完公务,也先去寿安堂给母亲请安,顺便回禀了幼子入学之事。
“母亲,范先生今日见了梧哥儿,考较了一番,对其天资赞不绝口,已答应明日便让他一同进学。”盛纮语气中带着几分压抑不住的得意。
盛老太太捻着佛珠,听了并未太多惊讶,只淡淡道:“既如此,便好生教导着吧。是璞玉也需雕琢,莫要辜负了这份天资,也别让孩子仗着聪明便生了骄惰之心。”
“儿子明白,定会叮嘱先生严加管教。”盛纮恭敬应下。
从寿安堂出来,盛纮脚步一转,便去了林栖阁。林噙霜正因儿子离去而有些怅然,见盛纮来了,自是欢喜,忙迎上前伺候。
盛纮见她眼角微红,知她心思,便温言安抚了几句,又将范先生如何夸赞长梧的话说与她听。
是夜,盛纮便歇在了林栖阁。
而前院梧桐苑内,盛长梧躺在陌生的床榻上,望着帐顶模糊的绣纹,心中一片平静。
“范先生……盛长柏……官场……乃至那遥远的汴京朝堂……” 思绪渐渐模糊,“一步步来。”
(不要觉得三岁小了,抖音里好多神童,有个三岁小孩毛笔写的很厉害。)
书房内,盛纮先是对范忠的教学表示了感谢,夸赞长柏近日进益良多。寒暄过后,他才引入正题,指着安静站在一旁的盛长梧道:“范先生,这是幼子长梧,昨日刚满三岁。这孩子虽愚钝,却也颇喜读书识字。不知先生可否一并教导?束修方面,定不会薄待先生。”
范忠闻言,看向那个还没书桌高的小娃娃,眉头几不可查地微微一蹙。三岁的孩子?寻常人家三岁孩童怕是话都说不利索,顶多认几个字,如何能跟得上他给盛长柏设定的课程进度?这岂不是儿戏?他心下有些不悦,觉得盛纮此举未免有些溺爱幼子,不知轻重。
他勉强维持着客气,问道:“不知三公子如今启蒙至何处了?可曾读过什么书?”
盛纮忙示意长梧回答。盛长梧上前一步,仰着小脸,口齿清晰地报出一串书名:“回先生话,已粗浅读过《百家姓》、《千字文》,也能背诵些诗词。”
范忠有些不信,三岁孩童能读下这些?便随口抽了《千字文》中的几句考问。不料盛长梧对答如流,不仅背诵无误,连其中浅显的意思也能说上一二。
范忠心中惊讶,面上却不显,又指了几个略复杂的字问他。盛长梧皆准确认出。
这下,范忠脸上的轻视和不悦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惊异和难以置信!
他忍不住蹲下身,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粉雕玉琢的孩子,声音都带上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激动:“你……你能不能将《千字文》全文背诵?”
盛长梧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然后便从头开始,一字一句,清晰流畅地背诵起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稚嫩的童声在书房内回荡,字正腔圆,毫无滞涩。一篇《千字文》背完,竟无一字错漏!
范忠早已听得目瞪口呆,待最后一个字音落下,他猛地抚掌,激动得胡须都在微微颤抖:“奇才!奇才啊!盛大人,贵府公子真乃天纵奇才!三岁稚龄,竟有如此记性,如此悟性!这、这……”
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此子颇有晏同叔(晏殊)幼年之风!若能好生教导,将来前程不可限量啊!”
盛纮见范忠如此反应,心中自是得意万分,面上却还谦虚道:“先生过誉了,小儿不过是记性尚可,还需先生严加教导,方能成器。”
两人互相夸赞了几句,范忠当即满口答应,明日便让盛长梧一同进学,他定会因材施教。
送走激动不已的范忠,盛纮心情极佳,看着眼前聪慧过人的幼子,越发喜爱。
他见儿子年纪尚小,手腕无力,此前并未正式习字,便一时兴起,亲自铺纸研墨,将盛长梧抱到膝上,手把手地教他握笔,写下第一个端正的“人”字。
盛纮宽厚温热的手掌包裹着盛长梧的小手,带着那软嫩无力的手指,稳稳地握住笔杆。
“梧哥儿,你看,笔要这样握,力要这样运……一撇一捺,这便是‘人’字。读书习字,首要便是学做人。”盛纮的声音温和,带着难得的耐心与期许。
盛纮的语气带着鼓励和耐心:“对,梧哥儿,就是这样,手腕要稳,气息要平……”
然而,当盛纮慢慢松开手,让盛长梧尝试自己书写时,情形便截然不同了。
那支对成人而言轻巧的毛笔,对一个三岁孩童绵软的手腕来说,却重若千钧。盛长梧努力回忆着前世运笔的感觉,试图控制笔尖,可手下传来的只有不受控制的颤抖和无力感。
笔下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墨团晕开,所谓的“人”字,变成了一团模糊不清的墨渍,甚至连握笔的姿势都变得别扭起来。
盛纮在一旁看着,却并未露出丝毫失望或不耐烦,反而朗声笑了起来,眼中满是慈爱和觉得有趣的光芒:“哈哈哈,无妨无妨!梧哥儿才多大,手腕还没力呢,能握住笔已是很好了!爹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连笔都拿不稳呢!”
他重新握住儿子的小手,安抚地拍了拍:“写字非一日之功,急不得。日后跟着范先生好生学习,每日勤加练习,手腕自然就有力了,字也就能写好了。我儿如此聪慧,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盛长梧抬起头,看着父亲毫无作伪的鼓励笑容,心中那点别扭渐渐消散了。是啊,她现在只是个三岁孩童,身体尚未长成,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循序渐进。
她低下头,看着自己那双白白胖胖、连毛笔都还拿不太利索的小手,认命般地叹了口气。
将那份前世带来的“优越感”悄然压下,真正将自己代入了一个需要从头学起的蒙童角色。
————————————————
盛长梧在前院稍作整理,便依着规矩,仍是先去葳蕤轩向王若弗问了晚间安好,这才转道往西边的林栖阁去用晚膳。
林栖阁内早已备好了他爱吃的几样小菜,虽比不得大厨房的份例丰盛,却格外精致可口。
林噙霜一见儿子进来,便忙不迭地拉他到身边坐下,亲自布菜,目光几乎黏在他身上,怎么看都看不够。
用膳间隙,盛长梧放下小勺子,抬起脸,用尽量显得天真却清晰的语气对林噙霜道:“阿娘,爹爹说,明日我就要去书斋,和柏哥哥、华兰姐姐一同听范先生讲课了。”
林噙霜布菜的手一顿,虽然早知此事,真到了眼前,仍是满心不舍,眼圈又微微泛红:“这么急……我的梧哥儿还这么小……”
盛长梧伸出小手,拍了拍母亲的手背,像个小大人似的安慰道:“阿娘别担心,先生教的书,梧儿大多都认得的。只是去听听更深的道理。”
他顿了顿,又道:“只是明日开始,孩儿便要早早去书斋,朝食就不能陪阿娘用了。等下了学,梧儿立刻就来陪阿娘,好不好?”
他这话说得乖巧又体贴,既说明了自己的去向,又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林噙霜听得心都化了,那点离愁别绪被儿子的懂事冲淡了不少,连忙点头:“好,好!阿娘知道了。下学就来,阿娘让厨房给你备着你最爱吃的桂花糖糕!”
母子二人用了膳,又说了会子话,盛长梧看着时辰不早,便起身告辞:“阿娘,梧儿该回前院了,明日还要早起。”
林噙霜纵然万般不舍,也知规矩如此,只得一路将他送到院门口,千叮万嘱地看着奶娘丫鬟簇拥着他走远了,这才倚着门框,幽幽叹了口气。
盛长梧回到梧桐苑,并不立刻歇息。他让丫鬟点亮书房灯火,亲自将明日要用的《论语》找出来,又仔细检查了笔墨纸砚是否齐全。
他将毛笔在清水中泡开,砚台里注入清水,慢慢研墨,动作虽稚嫩,却一丝不苟。这一切准备妥当,他才洗漱安歇。
与此同时,盛纮处理完公务,也先去寿安堂给母亲请安,顺便回禀了幼子入学之事。
“母亲,范先生今日见了梧哥儿,考较了一番,对其天资赞不绝口,已答应明日便让他一同进学。”盛纮语气中带着几分压抑不住的得意。
盛老太太捻着佛珠,听了并未太多惊讶,只淡淡道:“既如此,便好生教导着吧。是璞玉也需雕琢,莫要辜负了这份天资,也别让孩子仗着聪明便生了骄惰之心。”
“儿子明白,定会叮嘱先生严加管教。”盛纮恭敬应下。
从寿安堂出来,盛纮脚步一转,便去了林栖阁。林噙霜正因儿子离去而有些怅然,见盛纮来了,自是欢喜,忙迎上前伺候。
盛纮见她眼角微红,知她心思,便温言安抚了几句,又将范先生如何夸赞长梧的话说与她听。
是夜,盛纮便歇在了林栖阁。
而前院梧桐苑内,盛长梧躺在陌生的床榻上,望着帐顶模糊的绣纹,心中一片平静。
“范先生……盛长柏……官场……乃至那遥远的汴京朝堂……” 思绪渐渐模糊,“一步步来。”
(不要觉得三岁小了,抖音里好多神童,有个三岁小孩毛笔写的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