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密语的涟漪-《蔚蓝海岸之恋》

  星澜与袁聆之间那套自成体系的“密语”,如同一个无形的、只对他们二人开放的私密花园,在这个热闹的大家庭中悄然存在着。这花园的围墙不高,偶尔会有好奇的目光探入,其内部散发的独特气息,也难免在家庭的日常湖面上,漾开一圈圈或大或小的涟漪。

  “翻译官”的挫败与新知

  最大的涟漪,自然激荡在自诩为“孩子王”兼首席“翻译官”的海宝身上。他屡次试图解读弟弟妹妹的对话,却屡屡受挫,这让他感到些许沮丧,但也激发了他新的学习欲望。

  他听到星澜指着窗外一只振翅高飞的鸟儿说:“看,它用翅膀,在天空写字。”

  袁聆仰头望着,轻声应和:“写的,是自由的歌。”

  海宝皱着小眉头,努力思考。他认识那是鸟,会飞。但“用翅膀写字”?“自由的歌”?他跑到宁以卿身边,拉着她的衣角问:“大姨,翅膀怎么写字?歌不是用嘴巴唱的吗?”

  宁以卿忍俊不禁,蹲下来耐心解释:“海宝,星澜弟弟的意思是说,小鸟飞的轨迹很好看,像在画画。聆聆妹妹觉得小鸟飞得很开心,像在唱歌。”

  海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还是觉得弟弟妹妹的说法“怪怪的”,但至少有了一个可以理解的版本。他开始意识到,世界上除了他看到的、摸到的,似乎还有另一种“看”和“听”的方式。

  皮小丹的创作素材库

  对于作家皮小丹而言,这“密语”简直是源源不断的灵感宝藏。她的连载小说《我家姐夫非人类!》最新篇章的标题就是:【这个家最深的未解之谜:澜聆加密通话全记录(试图解读版)】。

  她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之间的对话,并加入了自己充满想象力的“翻译”和调侃:

  “‘光之巢在移动’——星澜小男神提示:太阳下山了,光影位置变化。”

  “‘数据溪流变急了’——聆聆小女神预警:李盛迹姐夫正在高强度处理数据,电脑风扇转速提升。”

  读者们在评论区笑成一片,纷纷表示“这是人类幼崽交流的天花板”、“跪求实时翻译器”、“感觉看到了未来科幻片里心灵感应者的幼年体”。

  皮小丹甚至开始有意记录这些“密语”,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她发现,星澜的“星语”更偏向视觉隐喻和逻辑联想,而袁聆的“聆言”则更侧重于感官通感和频率描述。两者的结合,产生了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奇妙效果。

  李盛迹的数据模型

  李盛迹则从更科学的角度关注着这种交流。他不再仅仅记录词汇,开始构建模型分析“密语”出现的语境、触发条件以及双方的能量场互动。

  他的初步结论是:“目标个体星澜与袁聆之间的‘简语交流’,是基于高度发达的感知共情与模式识别能力。该交流模式效率极高,信息熵低于常规语言,但适用范围局限于共享特定认知模型的个体之间。可视为一种初级的、感性的‘专用通信协议’。”

  他将这些数据默默归档,作为理解孩子们非凡潜质的重要案例。或许在未来,这种独特的“协议”能在特定环境下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

  宁以卿的欣慰与宁剑陆的“味道”共鸣

  宁以卿看着两个孩子用他们独有的方式顺畅交流,心中充满了温柔的欣慰。她不再担心星澜的与众不同会让他孤独,也不再忧虑袁聆的静谧会让她与世界隔绝。他们找到了彼此,成为了对方特别频率的接收站,这比任何事都让她安心。

  而宁剑陆,则在某次听到星澜对袁聆描述他刚出炉的糕点“外面的壳,像秋天的落叶,脆脆的;里面的心,像春天的泥,软软的”时,袁聆回应“落叶声,和泥土气”后,竟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发现自己开始能模糊地理解这种“密语”背后的意象了,这让他与两个孩子的距离,在“味道”之后,又拉近了一层。

  汐瑶的“水语”加入?

  有趣的是,最近一次,当汐瑶玩水时,星澜看着四溅的水花,对袁聆说:“看,妹妹在造很多,短暂的,透明花。”

  袁聆注视着汐瑶和水花,回应:“花在笑,咯咯的。”

  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汐瑶,似乎感应到了什么,停下来,看看星澜,又看看袁聆,然后对着他们,发出了一串特别清亮、带着上扬尾音的“咕噜”声,仿佛在用自己的“水语”加入这场对话。

  星澜和袁聆都看向她,虽然没有说话,但眼神里带着一种开放的接纳。

  海宝看着这三个弟弟妹妹,放弃了思考,决定去帮外公搬面粉袋——至少那是看得见摸得着,还能得到明确夸奖的事情。

  澜聆的密语,最初是两人之间的私密桥梁,如今却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悄然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让这个本就非凡的家庭,内部的语言与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它不仅是情感的纽带,也成了推动所有成员,以各自的方式,去观察、思考和理解这个世界的、一颗独特的催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