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谷的南线,不像西线有深山老林需要探索,也不似东线直面日军封锁线需要硬扛。这儿的地形相对平缓,日伪军的据点虽多,却因山脉阻隔显得松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可骨子里那股子不服气的劲儿还在。南路分队的任务,往小了说叫“守大门”,往大了说,是要给整个根据地织一张看不见的网——既要防着敌人的偷袭,又要把老百姓的心焐热乎。
带队的陈铁柱蹲在石头上,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简易地图。他鬓角的白发比出发前多了些,眼角的皱纹却更深了。这位跟着支队打了五年游击的老侦察员,太明白“南线稳则全局安”的道理:“咱这儿不指望打大仗,可要是敌人摸过来连个响儿都没有,西线的弟兄们得腹背受敌,东线的补给线也得被掐断。”
队员们管他叫“老陈”,倒不是因为他年纪最大,而是他总像块压舱石。出发前林支队长拍着他肩膀交代:“南路任务看着‘平淡’,可隐蔽性要求比打仗还高。预警哨要像山雀的窝,藏在树杈里看不见,风一吹才知稳当;群众工作要做成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等哪天需要了,满山的石头都能给你喊冲锋。”
头一项任务是选观察哨。陈铁柱带着老侦察员张老七、通信员小慧,背着干粮在山里转了三天。张老七是全支队有名的“活地图”,爬山时腰板直得像根竹竿,嘴里念叨着:“望乡台、鹰嘴岩、老鸦嘴……这些老辈人口里的地名,保准藏着宝贝。”
第一站是“望乡台”。说是台,其实是座拔地而起的花岗岩巨石,高约两丈,顶部平展得能摆开一张八仙桌。陈铁柱扒开齐膝的野蒿,爬上去一瞧——好家伙!往东能看见三条山路的交汇处,那是日伪军从县城往山区运补给的必经之路;往西能了见回音谷的方向,西线分队的行踪也能兼顾;往下是片松树林,风吹过叶子沙沙响,刚好盖住人的动静。
“就这儿!”张老七一拍大腿,“当年我爹打猎,就在这石头下躲过熊瞎子。视野没的说,地势也险,敌人上来得先爬半里地的陡坡,等他们露头,咱早摸黑转移了。”
陈铁柱掏出望远镜再确认。镜片里,远处的山路像条灰线,偶尔能看见挑担子的行人。他点头:“缺点是缺水,得在石缝里挖蓄水池;还有,石头太显眼,得用藤蔓伪装,别让飞机瞅见。”
第二站是“鹰嘴岩”。这地方更绝——一块形似鹰嘴的巨岩,悬在峡谷入口的上方。站在岩顶往下看,峡谷窄得能卡住一头牛,两侧是近百米的悬崖,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进去。张老七蹲在岩边抽烟:“这要是在这儿设个观察哨,敌人要是想从这儿摸进来,得排着队往上爬。咱一根绳子吊下去,就能断他们后路。”
“问题是太孤立。”陈铁柱皱眉,“万一被围,撤退路线只有一条。得在旁边的山坳里再找个备用哨位,互相策应。”
两人正商量着,山风突然大了。陈铁柱裹紧军装,望着峡谷里漂浮的雾气,轻声道:“这俩点是骨架,还得再补几个小哨。比如山脚下的茶棚、村口的土地庙,看着普通,可老百姓往来多,消息灵通。”
南路的优势,是群众基础。这儿的老百姓见过鬼子的烧杀,也尝过伪保长的盘剥,心里盼着有人能撑腰。陈铁柱常说:“预警线不只是石头和望远镜,老百姓的眼睛才是最灵的。”
他们第一个接触的是李家庄的保长李忠信。这是个五十来岁的庄稼汉,戴副圆框眼镜,见人总赔着笑。张老七偷偷嘀咕:“这种两边讨好的主儿,靠得住吗?”陈铁柱却递上一包自家炒的南瓜子:“先别急着下结论,看看他娘的病咋样了。”
原来,陈铁柱出发前听老乡说,李忠信他娘得了急病,找县城的大夫要花十块大洋,他拿不出来,正急得直掉泪。当天夜里,陈铁柱让卫生员老周带着常用药翻了三座山,给老太太扎了针灸,又留下半袋红糖。
第三天再见李忠信,老头眼眶通红:“陈队长,您这是救了我娘的命啊!您说咋办,我李忠信绝不含糊!”
陈铁柱趁热打铁:“咱不是要您跟鬼子拼命,就三件事:第一,日伪来收粮,您报个数时留半成;第二,有生人来村里打听支队消息,您想法子拖住;第三,要是看见穿黄皮的队伍往山里钻,您让放牛娃往鹰嘴岩方向跑,我们的人就在那儿盯着。”
李忠信一拍大腿:“成!我这就让账房先生把粮册改了,再教我家那小孙子背暗号——‘今天太阳大’,就是说有情况!”
有了李忠信这个突破口,工作顺了许多。货郎王二麻子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陈铁柱跟他商量:“您这担子里,除了针头线脑,再藏点‘货’——比如半块染了蓝靛的布,就是我们的人要转移;要是插根鸡毛,就是有紧急情报。您到下一个村子,交给卖豆腐的老杨头就行。”
王二麻子搓着手笑:“这比卖膏药有意思!我走南闯北,谁看不出我担子里有门道?放心,我挑子晃得比别人慢半拍,鬼子以为我卖力吆喝,其实都在听动静呢!”
最让陈铁柱感动的是药农老周。这老头无儿无女,在山里采了一辈子药,能认三百多种草药。听说支队要建预警线,他把积攒多年的草药谱塞给陈铁柱:“这些能换钱,你们拿着买子弹。我呢,给你们当向导,哪条道好走,哪块石头能藏人,闭着眼都能摸过去。”
有天夜里,老周摸黑来见陈铁柱,手里攥着把野菊:“东头的刘寡妇说,她男人给伪军修炮楼,听见他们说明天要派一个小队去回音谷探路。”
陈铁柱心里一紧,立刻派两个战士去回音谷报信。后来才知道,那队伪军在谷口转悠半天,连个人影都没摸着,灰溜溜回去了。刘寡妇后来逢人就说:“我家那口子现在可神气了,说自己是‘山鹰的眼线’!”
半个月后,南路分队的成果摊开在地图上——
- 预警线:以望乡台、鹰嘴岩为核心,串联起李家庄茶棚、王家村土地庙、鹰嘴岩备用哨,形成“一主两副、互为犄角”的观察网。每个哨位都配了铜铃和烟火弹,发现敌情能同时发出声、光两种信号。
- 情报网:发展了李忠信、王二麻子、老周等七名核心联络人,辐射周边八个村庄。传递情报的方式有三种:货担夹层、草药暗号、老鸦投信。
- 群众基础:通过帮修水渠、教识字、治伤病,和二十多户村民建立了“生死相托”的关系。李家庄的妇女们主动纳鞋底,说“给山鹰的兵穿”;放牛娃们比赛谁能先发现“黄皮狗”。
这天,陈铁柱站在望乡台上,望着山脚下炊烟袅袅的村庄。小慧举着望远镜喊:“队长!李家庄的放牛娃在跑,边跑边挥草帽!”
陈铁柱笑了:“准是报平安的。走,下去喝碗李忠信熬的小米粥去。”
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带着松针的清香。陈铁柱摸了摸怀里的情报本,上面记满了歪歪扭扭的暗号和百姓的名字。他知道,这张用信任和汗水织成的网,比任何碉堡都坚固。
磐石谷的南大门,从此有了一双双永不疲倦的眼睛,和一对对永远竖起的耳朵。
带队的陈铁柱蹲在石头上,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简易地图。他鬓角的白发比出发前多了些,眼角的皱纹却更深了。这位跟着支队打了五年游击的老侦察员,太明白“南线稳则全局安”的道理:“咱这儿不指望打大仗,可要是敌人摸过来连个响儿都没有,西线的弟兄们得腹背受敌,东线的补给线也得被掐断。”
队员们管他叫“老陈”,倒不是因为他年纪最大,而是他总像块压舱石。出发前林支队长拍着他肩膀交代:“南路任务看着‘平淡’,可隐蔽性要求比打仗还高。预警哨要像山雀的窝,藏在树杈里看不见,风一吹才知稳当;群众工作要做成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等哪天需要了,满山的石头都能给你喊冲锋。”
头一项任务是选观察哨。陈铁柱带着老侦察员张老七、通信员小慧,背着干粮在山里转了三天。张老七是全支队有名的“活地图”,爬山时腰板直得像根竹竿,嘴里念叨着:“望乡台、鹰嘴岩、老鸦嘴……这些老辈人口里的地名,保准藏着宝贝。”
第一站是“望乡台”。说是台,其实是座拔地而起的花岗岩巨石,高约两丈,顶部平展得能摆开一张八仙桌。陈铁柱扒开齐膝的野蒿,爬上去一瞧——好家伙!往东能看见三条山路的交汇处,那是日伪军从县城往山区运补给的必经之路;往西能了见回音谷的方向,西线分队的行踪也能兼顾;往下是片松树林,风吹过叶子沙沙响,刚好盖住人的动静。
“就这儿!”张老七一拍大腿,“当年我爹打猎,就在这石头下躲过熊瞎子。视野没的说,地势也险,敌人上来得先爬半里地的陡坡,等他们露头,咱早摸黑转移了。”
陈铁柱掏出望远镜再确认。镜片里,远处的山路像条灰线,偶尔能看见挑担子的行人。他点头:“缺点是缺水,得在石缝里挖蓄水池;还有,石头太显眼,得用藤蔓伪装,别让飞机瞅见。”
第二站是“鹰嘴岩”。这地方更绝——一块形似鹰嘴的巨岩,悬在峡谷入口的上方。站在岩顶往下看,峡谷窄得能卡住一头牛,两侧是近百米的悬崖,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进去。张老七蹲在岩边抽烟:“这要是在这儿设个观察哨,敌人要是想从这儿摸进来,得排着队往上爬。咱一根绳子吊下去,就能断他们后路。”
“问题是太孤立。”陈铁柱皱眉,“万一被围,撤退路线只有一条。得在旁边的山坳里再找个备用哨位,互相策应。”
两人正商量着,山风突然大了。陈铁柱裹紧军装,望着峡谷里漂浮的雾气,轻声道:“这俩点是骨架,还得再补几个小哨。比如山脚下的茶棚、村口的土地庙,看着普通,可老百姓往来多,消息灵通。”
南路的优势,是群众基础。这儿的老百姓见过鬼子的烧杀,也尝过伪保长的盘剥,心里盼着有人能撑腰。陈铁柱常说:“预警线不只是石头和望远镜,老百姓的眼睛才是最灵的。”
他们第一个接触的是李家庄的保长李忠信。这是个五十来岁的庄稼汉,戴副圆框眼镜,见人总赔着笑。张老七偷偷嘀咕:“这种两边讨好的主儿,靠得住吗?”陈铁柱却递上一包自家炒的南瓜子:“先别急着下结论,看看他娘的病咋样了。”
原来,陈铁柱出发前听老乡说,李忠信他娘得了急病,找县城的大夫要花十块大洋,他拿不出来,正急得直掉泪。当天夜里,陈铁柱让卫生员老周带着常用药翻了三座山,给老太太扎了针灸,又留下半袋红糖。
第三天再见李忠信,老头眼眶通红:“陈队长,您这是救了我娘的命啊!您说咋办,我李忠信绝不含糊!”
陈铁柱趁热打铁:“咱不是要您跟鬼子拼命,就三件事:第一,日伪来收粮,您报个数时留半成;第二,有生人来村里打听支队消息,您想法子拖住;第三,要是看见穿黄皮的队伍往山里钻,您让放牛娃往鹰嘴岩方向跑,我们的人就在那儿盯着。”
李忠信一拍大腿:“成!我这就让账房先生把粮册改了,再教我家那小孙子背暗号——‘今天太阳大’,就是说有情况!”
有了李忠信这个突破口,工作顺了许多。货郎王二麻子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陈铁柱跟他商量:“您这担子里,除了针头线脑,再藏点‘货’——比如半块染了蓝靛的布,就是我们的人要转移;要是插根鸡毛,就是有紧急情报。您到下一个村子,交给卖豆腐的老杨头就行。”
王二麻子搓着手笑:“这比卖膏药有意思!我走南闯北,谁看不出我担子里有门道?放心,我挑子晃得比别人慢半拍,鬼子以为我卖力吆喝,其实都在听动静呢!”
最让陈铁柱感动的是药农老周。这老头无儿无女,在山里采了一辈子药,能认三百多种草药。听说支队要建预警线,他把积攒多年的草药谱塞给陈铁柱:“这些能换钱,你们拿着买子弹。我呢,给你们当向导,哪条道好走,哪块石头能藏人,闭着眼都能摸过去。”
有天夜里,老周摸黑来见陈铁柱,手里攥着把野菊:“东头的刘寡妇说,她男人给伪军修炮楼,听见他们说明天要派一个小队去回音谷探路。”
陈铁柱心里一紧,立刻派两个战士去回音谷报信。后来才知道,那队伪军在谷口转悠半天,连个人影都没摸着,灰溜溜回去了。刘寡妇后来逢人就说:“我家那口子现在可神气了,说自己是‘山鹰的眼线’!”
半个月后,南路分队的成果摊开在地图上——
- 预警线:以望乡台、鹰嘴岩为核心,串联起李家庄茶棚、王家村土地庙、鹰嘴岩备用哨,形成“一主两副、互为犄角”的观察网。每个哨位都配了铜铃和烟火弹,发现敌情能同时发出声、光两种信号。
- 情报网:发展了李忠信、王二麻子、老周等七名核心联络人,辐射周边八个村庄。传递情报的方式有三种:货担夹层、草药暗号、老鸦投信。
- 群众基础:通过帮修水渠、教识字、治伤病,和二十多户村民建立了“生死相托”的关系。李家庄的妇女们主动纳鞋底,说“给山鹰的兵穿”;放牛娃们比赛谁能先发现“黄皮狗”。
这天,陈铁柱站在望乡台上,望着山脚下炊烟袅袅的村庄。小慧举着望远镜喊:“队长!李家庄的放牛娃在跑,边跑边挥草帽!”
陈铁柱笑了:“准是报平安的。走,下去喝碗李忠信熬的小米粥去。”
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带着松针的清香。陈铁柱摸了摸怀里的情报本,上面记满了歪歪扭扭的暗号和百姓的名字。他知道,这张用信任和汗水织成的网,比任何碉堡都坚固。
磐石谷的南大门,从此有了一双双永不疲倦的眼睛,和一对对永远竖起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