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的煤油灯芯烧到了底,林烽用指甲盖掐灭灯花,火星子溅在摊开的地图上,留下个黑黢黢的小点儿。他正对着地图上的鞍部位置啃指甲——那处狭窄的山梁是鬼子冲锋的必经之路,电网能不能挡住,全看这里的绝缘层能不能撑住。
帐篷门帘被掀开时,带进来一股潮湿的风。苏工耷拉着肩膀站在门口,手里的铜电极还沾着没擦干净的绝缘胶,像根蔫了的胡萝卜:“支队长……绝缘层裂了。”
林烽抬头,看见他眼下的青黑——苏工从昨天下午就开始熬绝缘材料,熬到半夜三点,眼睛都红了。他放下地图走过去,接过电极,指尖碰到苏工冰凉的手背:“怎么回事?”
“你给的配方是虫胶30%、松节油50%、石英粉20%,”苏工把电极往桌上一放,裂纹在煤油灯下清晰可见,像晒干的河泥,“可老乡给的石英粉不纯,熬的时候混了泥沙,一通电就崩裂了。”
林烽拿起电极,凑到煤油灯前用放大镜照——裂纹里果然嵌着细小的泥点,像藏在墙缝里的蟑螂。他沉吟片刻,突然想起村里的桐油树:“桐油呢?上次老周送的桐油,能不能加进去?”
“桐油?”苏工眼睛一下子亮了,像黑夜里点燃的烟头,“对呀!桐油是天然绝缘油,粘性好,能填充缝隙!我怎么没想到!”
两人立刻动手。苏工把熬失败的绝缘层刮下来,倒进铁锅里,又舀了两勺桐油进去。林烽蹲在旁边扇风,煤油灯的光晃在他脸上,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温度控制在80度,别熬糊了。”
“知道!”苏工拿着木勺搅拌,桐油和虫胶慢慢融合,颜色从浅黄变成深琥珀,“上次熬的时候火太大,把石英粉烧结了,这次慢点儿……”
一个小时后,绝缘层重新熬好。苏工用刷子蘸着材料,往电极柱上涂——第四层,第五层,他的手一直在抖,刷子尖沾着的绝缘胶滴在桌子上,晕开个小圆圈:“再试一次……这次肯定行!”
电流接通的瞬间,蓝白色的电弧“啪”地窜起来,顺着电极柱往上爬,像条小蛇在玻璃上蜿蜒。林烽盯着秒表,心跳得像打鼓:“30秒……40秒……”
“50秒!”苏工攥紧拳头,声音都哑了,“还没停!”
秒表的指针终于爬到58秒,电弧“滋啦”一声缩回去,电极柱上的绝缘层泛着焦黑的光,却没有裂开。
“成了!”苏工欢呼一声,差点撞翻桌上的煤油灯,“这次能撑58秒!”
林烽松了口气,却又皱起眉——58秒,还是不够。鬼子的冲锋队训练有素,10秒就能冲过鞍部的50米空地,等电网失效,他们就能扑到主阵地前。
“加……加电极间距?”苏工挠着头,手指在地图上比画,“把间距从2米缩到1米,这样即使一层失效,还有一层顶着!”
“不行。”林烽摇头,指着地图上的鞍部地形,“那里本来就窄,缩到1米,战士们没法机动。再说,电流密度会变大,电极烧蚀得更快。”
他转身走到帐篷门口,望着外面的黑暗——风里传来远处的犬吠,是村里的民兵在巡逻。林烽突然想起什么,回头对苏工说:“把电网的层数加一倍。原来的一层,现在变成两层,电极柱间距还是2米,但每层都加厚绝缘层。”
“两层?”苏工算了算,“那材料得翻一倍……可咱们剩下的虫胶和松节油够吗?”
“不够就去挖。”林烽的语气不容置疑,“让区小队带老乡去后山挖石英粉,要纯的。再找老周要桐油,越多越好。”
苏工点头,转身要走,又被林烽叫住:“还有件事——告诉前沿的战士,今晚别睡,把没通电的电极柱多埋几根在鞍部两侧。鬼子要是踩中,能绊他们一跟头,拖延时间。”
“明白!”苏工抓起桌上的电极,往外跑,身影消失在黑暗里。
林烽回到地图前,手指顺着鞍部的位置画了条线——两层电网,每层200米,电极柱间距2米,再加上绊雷和铁丝网,应该能挡住鬼子的第一波冲锋。
他摸了摸怀里的手榴弹,又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凌晨三点,还有四个小时鬼子才会到。
窗外的风越来越大,吹得帐篷哗哗响。林烽想起上午牺牲的战士,想起李三带回的鬼子迫击炮消息,想起系统给的“电磁学进阶知识包”里那些复杂的公式。他知道,这10秒的防线,不是终点,是起点——下次,他要造出能撑2分钟的电网,要造出更厉害的武器,要让鬼子知道,磐石谷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苏工回来时,手里捧着个陶罐,里面装着老乡送的桐油:“支队长,老周说后山的石英粉挖到了,纯度很高!”
林烽接过陶罐,闻了闻——桐油的香气混着泥土味,很浓。他笑了:“好,明天熬绝缘层,加三倍桐油。”
苏工点头,坐在桌前开始整理材料。煤油灯的光里,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两棵并肩站着的树,在风雨里扎下根来。
外面的黑暗里,鬼子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但在这间小小的指挥部里,有两个男人,正用智慧和双手,编织一张看不见的网,等着把侵略者困在里面。
帐篷门帘被掀开时,带进来一股潮湿的风。苏工耷拉着肩膀站在门口,手里的铜电极还沾着没擦干净的绝缘胶,像根蔫了的胡萝卜:“支队长……绝缘层裂了。”
林烽抬头,看见他眼下的青黑——苏工从昨天下午就开始熬绝缘材料,熬到半夜三点,眼睛都红了。他放下地图走过去,接过电极,指尖碰到苏工冰凉的手背:“怎么回事?”
“你给的配方是虫胶30%、松节油50%、石英粉20%,”苏工把电极往桌上一放,裂纹在煤油灯下清晰可见,像晒干的河泥,“可老乡给的石英粉不纯,熬的时候混了泥沙,一通电就崩裂了。”
林烽拿起电极,凑到煤油灯前用放大镜照——裂纹里果然嵌着细小的泥点,像藏在墙缝里的蟑螂。他沉吟片刻,突然想起村里的桐油树:“桐油呢?上次老周送的桐油,能不能加进去?”
“桐油?”苏工眼睛一下子亮了,像黑夜里点燃的烟头,“对呀!桐油是天然绝缘油,粘性好,能填充缝隙!我怎么没想到!”
两人立刻动手。苏工把熬失败的绝缘层刮下来,倒进铁锅里,又舀了两勺桐油进去。林烽蹲在旁边扇风,煤油灯的光晃在他脸上,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温度控制在80度,别熬糊了。”
“知道!”苏工拿着木勺搅拌,桐油和虫胶慢慢融合,颜色从浅黄变成深琥珀,“上次熬的时候火太大,把石英粉烧结了,这次慢点儿……”
一个小时后,绝缘层重新熬好。苏工用刷子蘸着材料,往电极柱上涂——第四层,第五层,他的手一直在抖,刷子尖沾着的绝缘胶滴在桌子上,晕开个小圆圈:“再试一次……这次肯定行!”
电流接通的瞬间,蓝白色的电弧“啪”地窜起来,顺着电极柱往上爬,像条小蛇在玻璃上蜿蜒。林烽盯着秒表,心跳得像打鼓:“30秒……40秒……”
“50秒!”苏工攥紧拳头,声音都哑了,“还没停!”
秒表的指针终于爬到58秒,电弧“滋啦”一声缩回去,电极柱上的绝缘层泛着焦黑的光,却没有裂开。
“成了!”苏工欢呼一声,差点撞翻桌上的煤油灯,“这次能撑58秒!”
林烽松了口气,却又皱起眉——58秒,还是不够。鬼子的冲锋队训练有素,10秒就能冲过鞍部的50米空地,等电网失效,他们就能扑到主阵地前。
“加……加电极间距?”苏工挠着头,手指在地图上比画,“把间距从2米缩到1米,这样即使一层失效,还有一层顶着!”
“不行。”林烽摇头,指着地图上的鞍部地形,“那里本来就窄,缩到1米,战士们没法机动。再说,电流密度会变大,电极烧蚀得更快。”
他转身走到帐篷门口,望着外面的黑暗——风里传来远处的犬吠,是村里的民兵在巡逻。林烽突然想起什么,回头对苏工说:“把电网的层数加一倍。原来的一层,现在变成两层,电极柱间距还是2米,但每层都加厚绝缘层。”
“两层?”苏工算了算,“那材料得翻一倍……可咱们剩下的虫胶和松节油够吗?”
“不够就去挖。”林烽的语气不容置疑,“让区小队带老乡去后山挖石英粉,要纯的。再找老周要桐油,越多越好。”
苏工点头,转身要走,又被林烽叫住:“还有件事——告诉前沿的战士,今晚别睡,把没通电的电极柱多埋几根在鞍部两侧。鬼子要是踩中,能绊他们一跟头,拖延时间。”
“明白!”苏工抓起桌上的电极,往外跑,身影消失在黑暗里。
林烽回到地图前,手指顺着鞍部的位置画了条线——两层电网,每层200米,电极柱间距2米,再加上绊雷和铁丝网,应该能挡住鬼子的第一波冲锋。
他摸了摸怀里的手榴弹,又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凌晨三点,还有四个小时鬼子才会到。
窗外的风越来越大,吹得帐篷哗哗响。林烽想起上午牺牲的战士,想起李三带回的鬼子迫击炮消息,想起系统给的“电磁学进阶知识包”里那些复杂的公式。他知道,这10秒的防线,不是终点,是起点——下次,他要造出能撑2分钟的电网,要造出更厉害的武器,要让鬼子知道,磐石谷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苏工回来时,手里捧着个陶罐,里面装着老乡送的桐油:“支队长,老周说后山的石英粉挖到了,纯度很高!”
林烽接过陶罐,闻了闻——桐油的香气混着泥土味,很浓。他笑了:“好,明天熬绝缘层,加三倍桐油。”
苏工点头,坐在桌前开始整理材料。煤油灯的光里,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两棵并肩站着的树,在风雨里扎下根来。
外面的黑暗里,鬼子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但在这间小小的指挥部里,有两个男人,正用智慧和双手,编织一张看不见的网,等着把侵略者困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