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窑的寒气像是无数根看不见的冰针,从四面八方刺入我的骨髓,皮肤上浮起一层细密的鸡皮疙瘩,指尖触到煤炉外壁时,只觉一阵刺骨的凉意顺着指腹窜上脊背。
我蜷在煤炉边,炉膛里唯一的炭块发出苟延残喘的微光,像一颗垂死的心脏在黑暗中微弱搏动,勉强将我冻得发僵的手指映出一圈模糊的暖色,那光晕边缘跳跃着细微的橙红火星,如同即将熄灭前最后的挣扎。
炭笔在粗糙的牛皮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在死寂的掩体里被放大了数倍,像一只焦躁的困兽在磨它的爪子,又像冬夜里枯枝在风中相互刮擦。
我没有看纸,眼睛紧闭着。
我的整个世界都浓缩在脑海里,那间属于阿九的办公室,每一寸空间都被我的记忆反复冲刷、重建。
我能“看”到他办公桌抽屉夹层里那本暗码本的每一道折痕——纸页边缘微微卷起,像被无数次翻阅的手指温柔又执拗地摩挲过;能“闻”到书页因常年翻动而散发出的、混杂着汗渍与尘埃的陈腐气味,那味道里还藏着一点铁锈般的腥气,像是旧抽屉金属搭扣氧化后的余息。
金手指正在我颅内的高速公路上飞驰,那些被我复刻下来的、看似杂乱无章的符号,正被它以一种冷酷无情的效率进行拆解、排序。
三个字符的出现频率高得异常。
它们像夜空里最亮的星,固执地出现在所有包含“西区”、“替换”、“时间”等关键词的句段附近。
起初,我以为这是某种高级的加密密钥,是解开所有谜题的钥匙。
但现在,当我将这三个符号与姥爷留下的那些关于“特殊货物”处理的笔记进行比对时,一种荒谬而又惊悚的念头攫住了我。
这不是加密。
这是一种极度个人化的速记。
就像我小时候为了能比别人更快地记下社区复杂的住户档案,自己发明的那套谁也看不懂的缩写符号。
每个符号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动作、一个物体,甚至是一种情绪。
这本暗码本,不是写给系统看的,也不是写给组织看的。
这是阿九写给自己的备忘录,是他记忆的外延。
我猛地睁开眼,心脏在肋骨下疯狂擂鼓,耳膜随着每一次搏动嗡嗡作响,仿佛有电流从后颈直冲头顶。
这场战争的性质变了。
这不再是单纯的密码攻防战,这是一场……一场记忆者之间的对话。
我和他,就像两名隔着时空对弈的棋手,用彼此的思维习惯和记忆宫殿作为棋盘。
“新的门锁密码拿到了。”顾昭亭的声音从掩体入口传来,带着一身的寒露,他呼出的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一缕白雾,像幽灵吐出的第一口叹息。
他像一只幽灵,悄无声息地滑到我身边,将一张小纸条推到我面前,“每天凌晨由老K的终端远程推送,一次有效。”
我瞥了一眼那串复杂的数字与字母组合,却摇了摇头,声音因长时间的静默而有些沙哑:“我不需要进去第二次了。”
他的眼神里掠过一丝不解。
我没有解释,而是从复刻的暗码本记录上撕下一页。
我的指尖在纸页上游走,最终停在一个关键的符号上。
我用炭笔,在那个符号的末端,故意留下了一道半途而废的弧线,就像写字的人因为心神不宁,笔尖突然在纸上卡住,留下一个未竟的遗憾——那炭痕微微上挑,戛然而止,像一声被掐断的呜咽。
这需要精确的力度控制,模仿出一种源自潜意识的迟疑。
做完这一切,我在页脚用一种潦草而疲惫的笔迹添上了一行伪注:“西区L-7替换延至03:17,原因:心跳残留干扰扫描。”每一个字,都带着一丝被压抑的、不耐烦的颤抖,笔画末端微微翘起,仿佛书写者正竭力克制内心的震颤。
我将这张看似无用的废纸塞进一个空的、标签磨损的药盒里,递给顾昭亭。
“趁夜,把它放在阿九工位抽屉的外沿。要让他觉得,这是从抽屉缝里掉出来的,而不是有人刻意放在那里的。”
顾昭亭接过药盒,他没有问为什么,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里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条件的信任,像冬夜中唯一不灭的火种。
他转身,再次融入了无边的夜色。
我重新闭上眼睛,这一次,我的意识通过顾昭亭事先安置在阿九工位下方的微型麦克风,延伸到了那间压抑的办公室。
我能听到清晨保洁员拖地的水声,拖把在地砖上划出黏腻的“吱呀”声,文件分发员经过的脚步声,皮鞋敲击地面的节奏沉闷而规律。
然后是那个我等待已久的声音——阿九的椅子被拉开,发出一声沉闷的呻吟,像是老旧关节在负重下呻吟。
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
我几乎能想象出他此刻的表情。
他看到了那个药盒,看到了那张从盒子里滑落的纸片。
“滴答。”
是水滴从他带来的雨伞上落下的声音,清冷地砸在地面,像秒针在寂静中走动。
然后,是纸张被拾起的、轻微的摩擦声,纸页边缘与桌面刮擦,发出细微的“窸窣”声。
麦克风里,阿九的呼吸声变得沉重而粗粝,每一次吸气都像在吞咽荆棘。
他没有说话,但我能“听”到他的震惊。
他指尖抚过那道我精心伪造的、未完成的弧线,那断裂的方式,那中断的角度,和他三年前在一次“标本编号修正单”上犯下的、一模一样的笔误,在他的记忆里轰然相撞。
那是一个只有他自己才会记得的、被深深掩埋的细节。
按照规定,他应该立刻将这张来历不明的纸条上报给安全部门。
任何异常,都意味着潜在的威胁。
但他没有。
我听到他拉开私人抽屉的声音,金属滑轨发出低哑的“咯——”声,然后是金属笔帽被拔开的脆响,像一声微弱的枪响。
他鬼使神差地抽出了自己的私人笔记本。
他要做的,不是上报,而是……补全。
他开始低声地、无意识地念着那行伪注:“西区……L-7……替换……延至03:17……心跳残留……干扰扫描……”声音干涩,像是从砂纸上磨出来的。
他的笔尖在纸上划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那节奏起初迟疑,随后逐渐变得坚定,仿佛被某种宿命牵引。
我屏住呼吸,等待着。
终于,他补完了那个我故意留下的缺口。
他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和书写习惯,完成了那道弧线。
就在他补完的那个瞬间,麦克风里传来一声压抑的、仿佛被扼住喉咙的抽气声。
他浑身一震。
我能想象他此刻的表情,一定是惊骇到了极点。
因为他发现,补全这个符号所遵循的内在规则,那种基于上下文逻辑和字形结构的推演方式,和他当年在法医系毕业论文里,为了处理大量尸体编号而独创的“交叉校验法”,其核心逻辑竟然完全一致。
那篇论文早已被封存在档案库的深处,是他大脑里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
可现在,有人,一个不知名的闯入者,正在用他的思维,用他最隐秘的逻辑,来书写一份他从未见过的指令。
“啪!”
是他猛地合上笔记本的声音,清脆而决绝,像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被狠狠关上。
紧接着,是粗重的喘息,冷汗一定已经浸透了他的后颈,我能想象那湿冷的布料紧贴皮肤的黏腻感。
这比发现一个潜伏的间谍要恐怖得多。
这感觉,就像是发现自己的灵魂被剖开,大脑的线路图被摊开在陌生人面前,任由其肆意涂抹。
我通过麦克风,清晰地听到他在工位上反复念叨着那几个词:“03:17……心跳残留……怎么可能有心跳……不可能……”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混乱和自我否定,像一台即将崩溃的机器在反复重启。
他被困在我为他量身打造的逻辑迷宫里。
我的嘴角控制不住地微微扬起,肌肉牵动时带来一丝微弱的刺痛感。
金手指正以惊人的速度,将阿九补全的那个完整符号,与姥爷藏在旧胶卷筒里的交易时间表进行最终比对。
一瞬间,结果弹出。
“03:17”,这个被我随手写下的时间,赫然对应着1993年7月,在西区仓库进行的一次“焚化演练”的真实执行时间。
而那次“演练”,在姥爷的记录里,被标注为“一批次特殊标本损耗”。
我忽然间彻底明白了。
这些扭曲的符号,这些速记,根本不是什么工作指令。
它们是被官方记录抹去的一页页死亡日志。
每一道弧线,每一个点,都可能代表着一个曾经跳动过,然后被强行终止的心脏。
我感到一阵从胃里升腾起的恶寒,下意识地舔了舔干涩的上颚——三下。
这是我和顾昭亭之间的暗号。
坐在我对面的顾昭亭,一直像尊雕像般一动不动,此刻他捕捉到了我的信号,用气音低声道:“他在怀疑系统了。”
我缓缓点头,目光穿透砖窑的黑暗,仿佛能看到那个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的男人。
我回以同样低的声音:“不够。我要让他开始怀疑自己。”
那一晚,阿九没有回家。他独自一人留在了空无一人的办公室。
我通过他电脑上被我们植入的微型后门程序,共享着他的屏幕视野。
他调出了西区仓库的监控录像,时间轴被他精确地拖到了凌晨03:17。
画面里空无一物,仓库的走道在红外摄像头的监控下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灰白色,安静得像一座坟墓。
但他没有放弃。
他的目光死死地钉在屏幕右下角的一个数据框上——那是环境温感读数。
他的手指在颤抖,指尖在键盘上方微微抽搐,仿佛触碰到了无形的电流。
因为他看到,就在03:17分11秒,L-7号大型冰柜的内部温度,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只有0.3摄氏度的波动。
对于一台工业级深冷设备来说,这种波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一个内心已经种下怀疑种子的人来说,这无异于一声惊雷。
他猛地关掉监控画面,打开了一个黑色的终端窗口。
他的手指悬在键盘上,犹豫了许久,仿佛那键盘上布满了尖刺。
最终,他像是鼓起了巨大的勇气,手指微微颤抖着敲下了那串他从未在任何官方培训中使用过的权限代码——“MK-1993”。
按下回车键的瞬间,整个屏幕闪烁了一下。
一份被深层加密的系统日志,竟然真的被他调取了出来。
日志的标题是:“活体模型L系列维护手册(绝密)”。
他的鼠标滚轮疯狂向下滚动,最终停在了一行字上:“编号替换周期 = 心跳停止后72分钟。”
办公室里寂静无声。
我只能听到他越来越急促的呼吸,每一次吸气都像在撕裂肺叶。
他盯着“心跳停止”那四个字,看了足足有一分钟。
然后,麦克风里传来一阵低沉的、压抑的、仿佛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笑声。
那笑声破碎而诡异,充满了自嘲和绝望。
“心跳……”他低声呢喃,像是在问一个不存在的听众,又像是在问他自己,“真的……停了吗?”
就在这时,一阵夜风呼啸着刮过,大楼的窗户发出“哐当”一声轻响,玻璃震颤的余音在空荡的办公室里久久回荡。
洞外,似乎下起了雨。
阿九的笑声戛然而止。他猛地抬起头,看向窗户的方向。
我的视线也随着共享的屏幕,投向他所注视的地方。
一张纸片,被风裹挟着,从窗户的缝隙里飘了进来。
它在空中打着旋,像一只疲惫的蝴蝶,最后轻飘飘地落在了阿九的键盘旁边。
那是一张被雨水泡得发皱、边缘泛黄的旧发票。
我的瞳孔骤然收缩。
即便隔着不算高清的摄像头画面,即便那张发票已经污损,我也能一眼认出上面褪色的红色抬头——阿毛妈杂货铺。
我的大脑,我的金手指,在看到那个名字的0.1秒内,瞬间被激活。
关于这家早已消失在城市改造尘埃里的小卖部的所有记忆,那些被我封存在记忆宫殿最底层、积满灰尘的档案,如同被投入了核燃料的反应堆,开始以一种恐怖的速度被检索、被链接、被点燃。
发票在潮湿的空气中慢慢舒展,露出了背面。
阿九的目光落了上去,他微微前倾身体,鼻尖几乎贴上屏幕。
我也看清了。
上面用铅笔,以一种稚嫩而歪斜的笔迹,写着一行字。
“U盘藏在糖罐底”。
那张发票,那行字,像一把钥匙,在我脑海中开启了一扇我从未想过要去触碰的、沉重的大门。
门后,是海量的数据洪流,是尘封的往事,是足以将眼前的一切都彻底颠覆的……真相。
我蜷在煤炉边,炉膛里唯一的炭块发出苟延残喘的微光,像一颗垂死的心脏在黑暗中微弱搏动,勉强将我冻得发僵的手指映出一圈模糊的暖色,那光晕边缘跳跃着细微的橙红火星,如同即将熄灭前最后的挣扎。
炭笔在粗糙的牛皮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在死寂的掩体里被放大了数倍,像一只焦躁的困兽在磨它的爪子,又像冬夜里枯枝在风中相互刮擦。
我没有看纸,眼睛紧闭着。
我的整个世界都浓缩在脑海里,那间属于阿九的办公室,每一寸空间都被我的记忆反复冲刷、重建。
我能“看”到他办公桌抽屉夹层里那本暗码本的每一道折痕——纸页边缘微微卷起,像被无数次翻阅的手指温柔又执拗地摩挲过;能“闻”到书页因常年翻动而散发出的、混杂着汗渍与尘埃的陈腐气味,那味道里还藏着一点铁锈般的腥气,像是旧抽屉金属搭扣氧化后的余息。
金手指正在我颅内的高速公路上飞驰,那些被我复刻下来的、看似杂乱无章的符号,正被它以一种冷酷无情的效率进行拆解、排序。
三个字符的出现频率高得异常。
它们像夜空里最亮的星,固执地出现在所有包含“西区”、“替换”、“时间”等关键词的句段附近。
起初,我以为这是某种高级的加密密钥,是解开所有谜题的钥匙。
但现在,当我将这三个符号与姥爷留下的那些关于“特殊货物”处理的笔记进行比对时,一种荒谬而又惊悚的念头攫住了我。
这不是加密。
这是一种极度个人化的速记。
就像我小时候为了能比别人更快地记下社区复杂的住户档案,自己发明的那套谁也看不懂的缩写符号。
每个符号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动作、一个物体,甚至是一种情绪。
这本暗码本,不是写给系统看的,也不是写给组织看的。
这是阿九写给自己的备忘录,是他记忆的外延。
我猛地睁开眼,心脏在肋骨下疯狂擂鼓,耳膜随着每一次搏动嗡嗡作响,仿佛有电流从后颈直冲头顶。
这场战争的性质变了。
这不再是单纯的密码攻防战,这是一场……一场记忆者之间的对话。
我和他,就像两名隔着时空对弈的棋手,用彼此的思维习惯和记忆宫殿作为棋盘。
“新的门锁密码拿到了。”顾昭亭的声音从掩体入口传来,带着一身的寒露,他呼出的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一缕白雾,像幽灵吐出的第一口叹息。
他像一只幽灵,悄无声息地滑到我身边,将一张小纸条推到我面前,“每天凌晨由老K的终端远程推送,一次有效。”
我瞥了一眼那串复杂的数字与字母组合,却摇了摇头,声音因长时间的静默而有些沙哑:“我不需要进去第二次了。”
他的眼神里掠过一丝不解。
我没有解释,而是从复刻的暗码本记录上撕下一页。
我的指尖在纸页上游走,最终停在一个关键的符号上。
我用炭笔,在那个符号的末端,故意留下了一道半途而废的弧线,就像写字的人因为心神不宁,笔尖突然在纸上卡住,留下一个未竟的遗憾——那炭痕微微上挑,戛然而止,像一声被掐断的呜咽。
这需要精确的力度控制,模仿出一种源自潜意识的迟疑。
做完这一切,我在页脚用一种潦草而疲惫的笔迹添上了一行伪注:“西区L-7替换延至03:17,原因:心跳残留干扰扫描。”每一个字,都带着一丝被压抑的、不耐烦的颤抖,笔画末端微微翘起,仿佛书写者正竭力克制内心的震颤。
我将这张看似无用的废纸塞进一个空的、标签磨损的药盒里,递给顾昭亭。
“趁夜,把它放在阿九工位抽屉的外沿。要让他觉得,这是从抽屉缝里掉出来的,而不是有人刻意放在那里的。”
顾昭亭接过药盒,他没有问为什么,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里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条件的信任,像冬夜中唯一不灭的火种。
他转身,再次融入了无边的夜色。
我重新闭上眼睛,这一次,我的意识通过顾昭亭事先安置在阿九工位下方的微型麦克风,延伸到了那间压抑的办公室。
我能听到清晨保洁员拖地的水声,拖把在地砖上划出黏腻的“吱呀”声,文件分发员经过的脚步声,皮鞋敲击地面的节奏沉闷而规律。
然后是那个我等待已久的声音——阿九的椅子被拉开,发出一声沉闷的呻吟,像是老旧关节在负重下呻吟。
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
我几乎能想象出他此刻的表情。
他看到了那个药盒,看到了那张从盒子里滑落的纸片。
“滴答。”
是水滴从他带来的雨伞上落下的声音,清冷地砸在地面,像秒针在寂静中走动。
然后,是纸张被拾起的、轻微的摩擦声,纸页边缘与桌面刮擦,发出细微的“窸窣”声。
麦克风里,阿九的呼吸声变得沉重而粗粝,每一次吸气都像在吞咽荆棘。
他没有说话,但我能“听”到他的震惊。
他指尖抚过那道我精心伪造的、未完成的弧线,那断裂的方式,那中断的角度,和他三年前在一次“标本编号修正单”上犯下的、一模一样的笔误,在他的记忆里轰然相撞。
那是一个只有他自己才会记得的、被深深掩埋的细节。
按照规定,他应该立刻将这张来历不明的纸条上报给安全部门。
任何异常,都意味着潜在的威胁。
但他没有。
我听到他拉开私人抽屉的声音,金属滑轨发出低哑的“咯——”声,然后是金属笔帽被拔开的脆响,像一声微弱的枪响。
他鬼使神差地抽出了自己的私人笔记本。
他要做的,不是上报,而是……补全。
他开始低声地、无意识地念着那行伪注:“西区……L-7……替换……延至03:17……心跳残留……干扰扫描……”声音干涩,像是从砂纸上磨出来的。
他的笔尖在纸上划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那节奏起初迟疑,随后逐渐变得坚定,仿佛被某种宿命牵引。
我屏住呼吸,等待着。
终于,他补完了那个我故意留下的缺口。
他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和书写习惯,完成了那道弧线。
就在他补完的那个瞬间,麦克风里传来一声压抑的、仿佛被扼住喉咙的抽气声。
他浑身一震。
我能想象他此刻的表情,一定是惊骇到了极点。
因为他发现,补全这个符号所遵循的内在规则,那种基于上下文逻辑和字形结构的推演方式,和他当年在法医系毕业论文里,为了处理大量尸体编号而独创的“交叉校验法”,其核心逻辑竟然完全一致。
那篇论文早已被封存在档案库的深处,是他大脑里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
可现在,有人,一个不知名的闯入者,正在用他的思维,用他最隐秘的逻辑,来书写一份他从未见过的指令。
“啪!”
是他猛地合上笔记本的声音,清脆而决绝,像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被狠狠关上。
紧接着,是粗重的喘息,冷汗一定已经浸透了他的后颈,我能想象那湿冷的布料紧贴皮肤的黏腻感。
这比发现一个潜伏的间谍要恐怖得多。
这感觉,就像是发现自己的灵魂被剖开,大脑的线路图被摊开在陌生人面前,任由其肆意涂抹。
我通过麦克风,清晰地听到他在工位上反复念叨着那几个词:“03:17……心跳残留……怎么可能有心跳……不可能……”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混乱和自我否定,像一台即将崩溃的机器在反复重启。
他被困在我为他量身打造的逻辑迷宫里。
我的嘴角控制不住地微微扬起,肌肉牵动时带来一丝微弱的刺痛感。
金手指正以惊人的速度,将阿九补全的那个完整符号,与姥爷藏在旧胶卷筒里的交易时间表进行最终比对。
一瞬间,结果弹出。
“03:17”,这个被我随手写下的时间,赫然对应着1993年7月,在西区仓库进行的一次“焚化演练”的真实执行时间。
而那次“演练”,在姥爷的记录里,被标注为“一批次特殊标本损耗”。
我忽然间彻底明白了。
这些扭曲的符号,这些速记,根本不是什么工作指令。
它们是被官方记录抹去的一页页死亡日志。
每一道弧线,每一个点,都可能代表着一个曾经跳动过,然后被强行终止的心脏。
我感到一阵从胃里升腾起的恶寒,下意识地舔了舔干涩的上颚——三下。
这是我和顾昭亭之间的暗号。
坐在我对面的顾昭亭,一直像尊雕像般一动不动,此刻他捕捉到了我的信号,用气音低声道:“他在怀疑系统了。”
我缓缓点头,目光穿透砖窑的黑暗,仿佛能看到那个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的男人。
我回以同样低的声音:“不够。我要让他开始怀疑自己。”
那一晚,阿九没有回家。他独自一人留在了空无一人的办公室。
我通过他电脑上被我们植入的微型后门程序,共享着他的屏幕视野。
他调出了西区仓库的监控录像,时间轴被他精确地拖到了凌晨03:17。
画面里空无一物,仓库的走道在红外摄像头的监控下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灰白色,安静得像一座坟墓。
但他没有放弃。
他的目光死死地钉在屏幕右下角的一个数据框上——那是环境温感读数。
他的手指在颤抖,指尖在键盘上方微微抽搐,仿佛触碰到了无形的电流。
因为他看到,就在03:17分11秒,L-7号大型冰柜的内部温度,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只有0.3摄氏度的波动。
对于一台工业级深冷设备来说,这种波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一个内心已经种下怀疑种子的人来说,这无异于一声惊雷。
他猛地关掉监控画面,打开了一个黑色的终端窗口。
他的手指悬在键盘上,犹豫了许久,仿佛那键盘上布满了尖刺。
最终,他像是鼓起了巨大的勇气,手指微微颤抖着敲下了那串他从未在任何官方培训中使用过的权限代码——“MK-1993”。
按下回车键的瞬间,整个屏幕闪烁了一下。
一份被深层加密的系统日志,竟然真的被他调取了出来。
日志的标题是:“活体模型L系列维护手册(绝密)”。
他的鼠标滚轮疯狂向下滚动,最终停在了一行字上:“编号替换周期 = 心跳停止后72分钟。”
办公室里寂静无声。
我只能听到他越来越急促的呼吸,每一次吸气都像在撕裂肺叶。
他盯着“心跳停止”那四个字,看了足足有一分钟。
然后,麦克风里传来一阵低沉的、压抑的、仿佛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笑声。
那笑声破碎而诡异,充满了自嘲和绝望。
“心跳……”他低声呢喃,像是在问一个不存在的听众,又像是在问他自己,“真的……停了吗?”
就在这时,一阵夜风呼啸着刮过,大楼的窗户发出“哐当”一声轻响,玻璃震颤的余音在空荡的办公室里久久回荡。
洞外,似乎下起了雨。
阿九的笑声戛然而止。他猛地抬起头,看向窗户的方向。
我的视线也随着共享的屏幕,投向他所注视的地方。
一张纸片,被风裹挟着,从窗户的缝隙里飘了进来。
它在空中打着旋,像一只疲惫的蝴蝶,最后轻飘飘地落在了阿九的键盘旁边。
那是一张被雨水泡得发皱、边缘泛黄的旧发票。
我的瞳孔骤然收缩。
即便隔着不算高清的摄像头画面,即便那张发票已经污损,我也能一眼认出上面褪色的红色抬头——阿毛妈杂货铺。
我的大脑,我的金手指,在看到那个名字的0.1秒内,瞬间被激活。
关于这家早已消失在城市改造尘埃里的小卖部的所有记忆,那些被我封存在记忆宫殿最底层、积满灰尘的档案,如同被投入了核燃料的反应堆,开始以一种恐怖的速度被检索、被链接、被点燃。
发票在潮湿的空气中慢慢舒展,露出了背面。
阿九的目光落了上去,他微微前倾身体,鼻尖几乎贴上屏幕。
我也看清了。
上面用铅笔,以一种稚嫩而歪斜的笔迹,写着一行字。
“U盘藏在糖罐底”。
那张发票,那行字,像一把钥匙,在我脑海中开启了一扇我从未想过要去触碰的、沉重的大门。
门后,是海量的数据洪流,是尘封的往事,是足以将眼前的一切都彻底颠覆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