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莽的檄文,如同一柄淬毒利刃,它所带来的打击,远比山海关失陷更为沉重、更为致命。
城池丢了可以再夺回来,军队败了可以再行招募,可一旦立国的“法理”与“正统”在天下人心中崩塌,那便是真正的万劫不复!
“辛巳之变……弑兄夺位……”
御和殿内,这些恶毒的字眼仿佛化作了阴魂,在每一根梁柱间盘旋,钻入每个人的耳中,腐蚀着他们的心神。
不明所以的大臣们面面相觑,眼神中除了惊骇,更多了一丝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动摇。
他们一生都在为这个王朝奋战,将李氏皇族视为天命所归,可如果这份天命的源头,本就沾染着洗不净的污点,那么他们坚守的一切,又算什么?
舜仁宗的嘴角溢出的那缕血丝,在明黄的龙袍上显得触目惊心。
刘莽,这个该死的国贼,杜撰此檄文足以动摇国本!
“噗——”
心神激荡之下,李晟再也压抑不住翻涌的气血,又是一口鲜血喷出,整个人向后颓然倒去。
“陛下!”
“父皇!”
惊呼声与悲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朝堂彻底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外有强敌叩关,内有国本动摇,君王呕血垂危,储君身染重疾……
亡国之兆,竟是如此的清晰!
就在这片愁雾笼罩下之中,一道身影却毅然从人群中走出,带着一种决绝,跪倒在了御阶之下。
是太子李康!
他原本就因病而略显苍白的面容,此刻却因心中的激愤而涌上一股不正常的红晕。
他扶正头上的太子冠,对着几乎昏厥的李晟躬身。
“父皇!此贼用心歹毒,妄图动摇民心,儿臣胸中已有《驳莽贼檄》,姑且妄言。”
李晟点头,并朝着身旁太监招了招手,示意拿纸笔来记。
只见太子顿了顿,用尽全身力气,朗声道:
“檄文所言,字字皆伪,句句诛心 —— 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尔等借杜撰辛巳旧事之名构陷先君,不过是为侵我疆土、乱我民心!”
“昔年幽燕之战,先帝与孙公结为异姓兄弟,同袍共泽,誓扫蛮夷,孙公身先士卒,不幸中流矢而亡,尸骨未寒时,先帝抚其灵柩恸哭三日,三军无不动容,此乃疆场之殇,军民见证,岂能被尔等污为 “暴毙”?!”
“玄甲卫乃孙公麾下忠勇之士,孙公既逝,其部将泣血请命,愿随先帝完成孙公 “复幽燕、安天下” 之遗志 —— 将士归心,非因权势所迫,实因先帝仁厚之名、报国之诚,何来侵占?此乃军心所向,天意所归!”
“尔等杜撰 “辛巳之变”,无非见我大舜根固,欲借谣言乱民心,殊不知,先帝起兵,非为一己之私,实为终结前朝乱局、解万民于倒悬,登基以来,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百姓渐得温饱,此乃天下共见之仁义!若得国不正,何以让四海归心、万民拥戴?”
“反观尔等,流言为檄,侵略为志,违逆天理,背离民心,天道循环不假 —— 但报应恶果,必由尔等混淆黑白、妄动干戈的乱臣贼子啖之!”
“今此立誓,先祖之德,不容玷污,大舜之土,寸步不让!”
太子李康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金石相击般的铿锵之力,瞬间压下了所有的慌乱与嘈杂,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只见他再次抬头望向自己的父亲,坚定道:“儿臣……恳请父皇恩准,授儿臣兵符,允以出征,愿亲率王师,北上抗敌,誓与那国贼刘莽、后津蛮夷,决一死战!”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死气沉沉的大殿中轰然炸响!
满朝文武皆是大惊失色。
“太子殿下,万万不可啊!”
太傅第一个跪了出来,老泪纵横地劝谏:“您是国之储君,千金之躯,岂能轻动,亲冒矢石啊!”
“是啊殿下!”
兵部尚书也急忙附和:“战场之上刀剑无眼,您乃万乘之尊,若有差池,该如何是好!”
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太子的身体。
天幕早已揭示,太子身患肠癌,命不久矣,让他上战场,无异于让他去送死!
舜仁宗李晟挣扎着坐直身体,看着跪在下面的儿子,那双浑浊的龙目中充满了痛苦与不舍。
如今江山有倒悬之危,难道还要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去赴死吗?
“康儿……你的心意,父皇明白。”他的声音沙哑而虚弱,“但,你的身体……”
李康却打断了仁宗的话,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绝。
“父皇!正因儿臣时日无多,才更要为这江山,为这天下百姓,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环视着周围劝阻他的大臣们,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人固有一死!与其在床榻之上苟活,被病痛折磨至死,最终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哀’字了此残生,儿臣更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用这残躯,为我大舜筑起一道血肉长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今若我大舜亡,儿臣便为国死节,与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相见,也无愧于心,我大舜幸存,儿臣纵死,亦可瞑目!”
“恳请父皇成全!”
话罢,他将头重重地磕在了金砖之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整个御和殿,鸦雀无声。
他们看着那个跪在地上、脊梁却挺得笔直的太子,心中百感交集,有感动,有敬佩,更有浓浓的悲哀。
这是一个何等优秀的储君啊,可惜,天不假年!
李晟看着儿子额头上渗出的鲜血,那红色刺痛了他的眼睛,也刺痛了他的心。
他张了张嘴,可那回绝的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他知道,这是儿子最后的愿望,也是身为一个储君,最后的尊严。
朝堂似乎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就在这进退维谷之中,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打破了这片僵局。
“陛下,太子殿下,微臣有话要说。”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晋王李景,不知何时已从队列中走出,来到了李康的身旁。
他先是对着龙椅上的李晟深深一揖,而后又转向太子李康,躬身行礼,眼神中带着一丝由衷的敬佩。
“叔父忠勇之心,日月可鉴。”
李康微微一怔,看向这个比自己年少的堂侄。
李景直起身,目光重新望向龙椅,神色恢复了一贯的平静与沉稳。
“太子乃国之根本,万不可轻动,北上抗敌之事,亦非只有正面决战一途。”
舜仁宗精神一振,急忙问道:“景儿,你有何良策?”
满朝文武的目光,也瞬间聚焦在了李景身上。
之前在东宫,他们才见识过此子洞若观火的分析能力,此刻,他俨然成了众人心中的希望。
李景走到大殿左侧悬挂的巨幅舆图前,声音清晰而有力。
“刘莽与后津联军,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有三大致命弱点。”
他伸出手指,点在了地图上山海关的位置。
“其一,兵力构成复杂,各怀鬼胎。从塘报可知,刘莽所部,乃是仓促收编的叛兵与地方土匪,与后津铁骑本非同路人,他们因利而合,一旦战事不顺,必将因利而分,此为‘不和’。”
接着,他的手指缓缓滑向西京城。
“其二,孤军深入,后援断绝。山海关距西京千里之遥,他们一路南下,战线拉得越长,补给就越是困难,后津铁骑擅长奔袭,却不擅生产;刘莽所部粮草有限,全靠沿途劫掠,此为‘乏粮’。”
最后,他的手掌重重地拍在了地图上山河四省一带的广袤区域。
“其三,不得人心,全民皆敌!刘莽乃叛国之贼,后津乃虎狼之师,所过之处必然烧杀抢掠,我大舜子民,岂会甘心受其奴役?他们踏入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是埋葬他们的坟墓!此为‘失道’。”
一番分析,将敌方劣势剖析得清清楚楚,宛如拨云见日,群臣瞬间清醒了大半。
原来那看似势不可挡的敌人,竟是如此外强中干!
“故而,臣以为,我军当务之急,并非仓促进兵决战。”李景的语气变得斩钉截铁,“而应行八字方略——”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顿地说道:
“坚壁清野,内固外伐!”
“坚壁清野!”兵部尚书眼睛一亮,脱口而出。
“没错。”
李景点头,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了一个以西京为核心,囊括了通州、蓟州等重镇的防御圈。
“可以令此防线内所有州县,加固城防,储备粮草,防线外,沿刘莽进军路线的所有百姓,立刻携带粮秣牲畜,向防线内或附近山林转移,带不走的房屋、水井、粮田,尽皆焚毁填埋!”
“我们要让刘莽和后津人找不到一粒米,喝不到一口水,他们的战马会饿死,他们的士兵会渴死,他们以战养战的图谋,将彻底破产!”
这番话,说得狠辣无比,却也十分有效!
在场的都是人精,瞬间就明白了这一招的歹毒之处,你不是要靠抢劫来维持后勤吗?那我干脆把家都烧了,让你抢无可抢!
“那‘内固外伐’又当如何解释?”
太子李康忍不住问道,他已经被李景的战略构想深深吸引。
李景微微一笑,解释道:“‘内固’,指的便是人心。”
“刘莽的檄文本就是借题杜撰,我们不能坐视其妖言惑众,陛下当立刻下诏,将太子所言的《驳莽贼檄》昭告天下。”
“太祖创业之功,历代先帝守成之德,远非宵小一两句污蔑便可动摇!大舜江山是靠百余年与民生息换来的,请天下人拭目以待,看究竟是仁义之师能得天下,还是虎狼之师能得人心!”
这番话掷地有声,让李晟浑身一震,眼中瞬间恢复了神采。
对啊,身正不怕影子斜!
与其去争辩多年前的旧事,不如用眼下的行动来证明谁才是正统!
李景接着说道:“至于‘外伐’,则更为简单。”
“我军不必与其主力纠缠,只需派遣精锐骑兵,分成数组,日夜袭扰其长途补给线,烧其粮草,断其归路!”
“不出半月,敌军军心必乱,届时,我大军再以逸待劳,正面迎击,则此战必胜!”
整套战略构想,从军事部署到政治反击,再到具体战术,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将一个看似死局的局面,硬生生盘活了!
所有人都用一种看待怪物般的眼神看着李景,这真的是那个数月前还在乡下种地的少年吗?
这份对战局的把控,对人心的洞析,还有临危不乱的大将之风……简直比浸淫兵法数十年的沙场老将还要恐怖!
舜仁宗李晟激动得浑身发抖,他看着眼前这个侄孙,这哪里是只会种地的农民,分明是柱国之才!
“好!”
他猛地一拍龙椅:“就依景儿之策行事!”
太子李康也对着李景深深一揖:“侄儿所言......孤,受教了。”
危机似乎不再让众人焦虑,殿内的气氛也终于有了一丝缓和。
然而,李景再次语出惊人。
他对着皇帝,平静地补充了一句。
“陛下,坚壁清野,内固外伐,此乃正道之策,用以稳住战局,确保万全。”
他微微顿了顿,目光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除此之外,臣还有一法,或可不费我大舜一兵一卒,便能让那国贼刘莽,后院起火,腹背受敌。”
城池丢了可以再夺回来,军队败了可以再行招募,可一旦立国的“法理”与“正统”在天下人心中崩塌,那便是真正的万劫不复!
“辛巳之变……弑兄夺位……”
御和殿内,这些恶毒的字眼仿佛化作了阴魂,在每一根梁柱间盘旋,钻入每个人的耳中,腐蚀着他们的心神。
不明所以的大臣们面面相觑,眼神中除了惊骇,更多了一丝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动摇。
他们一生都在为这个王朝奋战,将李氏皇族视为天命所归,可如果这份天命的源头,本就沾染着洗不净的污点,那么他们坚守的一切,又算什么?
舜仁宗的嘴角溢出的那缕血丝,在明黄的龙袍上显得触目惊心。
刘莽,这个该死的国贼,杜撰此檄文足以动摇国本!
“噗——”
心神激荡之下,李晟再也压抑不住翻涌的气血,又是一口鲜血喷出,整个人向后颓然倒去。
“陛下!”
“父皇!”
惊呼声与悲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朝堂彻底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外有强敌叩关,内有国本动摇,君王呕血垂危,储君身染重疾……
亡国之兆,竟是如此的清晰!
就在这片愁雾笼罩下之中,一道身影却毅然从人群中走出,带着一种决绝,跪倒在了御阶之下。
是太子李康!
他原本就因病而略显苍白的面容,此刻却因心中的激愤而涌上一股不正常的红晕。
他扶正头上的太子冠,对着几乎昏厥的李晟躬身。
“父皇!此贼用心歹毒,妄图动摇民心,儿臣胸中已有《驳莽贼檄》,姑且妄言。”
李晟点头,并朝着身旁太监招了招手,示意拿纸笔来记。
只见太子顿了顿,用尽全身力气,朗声道:
“檄文所言,字字皆伪,句句诛心 —— 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尔等借杜撰辛巳旧事之名构陷先君,不过是为侵我疆土、乱我民心!”
“昔年幽燕之战,先帝与孙公结为异姓兄弟,同袍共泽,誓扫蛮夷,孙公身先士卒,不幸中流矢而亡,尸骨未寒时,先帝抚其灵柩恸哭三日,三军无不动容,此乃疆场之殇,军民见证,岂能被尔等污为 “暴毙”?!”
“玄甲卫乃孙公麾下忠勇之士,孙公既逝,其部将泣血请命,愿随先帝完成孙公 “复幽燕、安天下” 之遗志 —— 将士归心,非因权势所迫,实因先帝仁厚之名、报国之诚,何来侵占?此乃军心所向,天意所归!”
“尔等杜撰 “辛巳之变”,无非见我大舜根固,欲借谣言乱民心,殊不知,先帝起兵,非为一己之私,实为终结前朝乱局、解万民于倒悬,登基以来,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百姓渐得温饱,此乃天下共见之仁义!若得国不正,何以让四海归心、万民拥戴?”
“反观尔等,流言为檄,侵略为志,违逆天理,背离民心,天道循环不假 —— 但报应恶果,必由尔等混淆黑白、妄动干戈的乱臣贼子啖之!”
“今此立誓,先祖之德,不容玷污,大舜之土,寸步不让!”
太子李康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金石相击般的铿锵之力,瞬间压下了所有的慌乱与嘈杂,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只见他再次抬头望向自己的父亲,坚定道:“儿臣……恳请父皇恩准,授儿臣兵符,允以出征,愿亲率王师,北上抗敌,誓与那国贼刘莽、后津蛮夷,决一死战!”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死气沉沉的大殿中轰然炸响!
满朝文武皆是大惊失色。
“太子殿下,万万不可啊!”
太傅第一个跪了出来,老泪纵横地劝谏:“您是国之储君,千金之躯,岂能轻动,亲冒矢石啊!”
“是啊殿下!”
兵部尚书也急忙附和:“战场之上刀剑无眼,您乃万乘之尊,若有差池,该如何是好!”
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太子的身体。
天幕早已揭示,太子身患肠癌,命不久矣,让他上战场,无异于让他去送死!
舜仁宗李晟挣扎着坐直身体,看着跪在下面的儿子,那双浑浊的龙目中充满了痛苦与不舍。
如今江山有倒悬之危,难道还要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去赴死吗?
“康儿……你的心意,父皇明白。”他的声音沙哑而虚弱,“但,你的身体……”
李康却打断了仁宗的话,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绝。
“父皇!正因儿臣时日无多,才更要为这江山,为这天下百姓,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环视着周围劝阻他的大臣们,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人固有一死!与其在床榻之上苟活,被病痛折磨至死,最终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哀’字了此残生,儿臣更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用这残躯,为我大舜筑起一道血肉长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今若我大舜亡,儿臣便为国死节,与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相见,也无愧于心,我大舜幸存,儿臣纵死,亦可瞑目!”
“恳请父皇成全!”
话罢,他将头重重地磕在了金砖之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整个御和殿,鸦雀无声。
他们看着那个跪在地上、脊梁却挺得笔直的太子,心中百感交集,有感动,有敬佩,更有浓浓的悲哀。
这是一个何等优秀的储君啊,可惜,天不假年!
李晟看着儿子额头上渗出的鲜血,那红色刺痛了他的眼睛,也刺痛了他的心。
他张了张嘴,可那回绝的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他知道,这是儿子最后的愿望,也是身为一个储君,最后的尊严。
朝堂似乎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就在这进退维谷之中,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打破了这片僵局。
“陛下,太子殿下,微臣有话要说。”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晋王李景,不知何时已从队列中走出,来到了李康的身旁。
他先是对着龙椅上的李晟深深一揖,而后又转向太子李康,躬身行礼,眼神中带着一丝由衷的敬佩。
“叔父忠勇之心,日月可鉴。”
李康微微一怔,看向这个比自己年少的堂侄。
李景直起身,目光重新望向龙椅,神色恢复了一贯的平静与沉稳。
“太子乃国之根本,万不可轻动,北上抗敌之事,亦非只有正面决战一途。”
舜仁宗精神一振,急忙问道:“景儿,你有何良策?”
满朝文武的目光,也瞬间聚焦在了李景身上。
之前在东宫,他们才见识过此子洞若观火的分析能力,此刻,他俨然成了众人心中的希望。
李景走到大殿左侧悬挂的巨幅舆图前,声音清晰而有力。
“刘莽与后津联军,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有三大致命弱点。”
他伸出手指,点在了地图上山海关的位置。
“其一,兵力构成复杂,各怀鬼胎。从塘报可知,刘莽所部,乃是仓促收编的叛兵与地方土匪,与后津铁骑本非同路人,他们因利而合,一旦战事不顺,必将因利而分,此为‘不和’。”
接着,他的手指缓缓滑向西京城。
“其二,孤军深入,后援断绝。山海关距西京千里之遥,他们一路南下,战线拉得越长,补给就越是困难,后津铁骑擅长奔袭,却不擅生产;刘莽所部粮草有限,全靠沿途劫掠,此为‘乏粮’。”
最后,他的手掌重重地拍在了地图上山河四省一带的广袤区域。
“其三,不得人心,全民皆敌!刘莽乃叛国之贼,后津乃虎狼之师,所过之处必然烧杀抢掠,我大舜子民,岂会甘心受其奴役?他们踏入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是埋葬他们的坟墓!此为‘失道’。”
一番分析,将敌方劣势剖析得清清楚楚,宛如拨云见日,群臣瞬间清醒了大半。
原来那看似势不可挡的敌人,竟是如此外强中干!
“故而,臣以为,我军当务之急,并非仓促进兵决战。”李景的语气变得斩钉截铁,“而应行八字方略——”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顿地说道:
“坚壁清野,内固外伐!”
“坚壁清野!”兵部尚书眼睛一亮,脱口而出。
“没错。”
李景点头,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了一个以西京为核心,囊括了通州、蓟州等重镇的防御圈。
“可以令此防线内所有州县,加固城防,储备粮草,防线外,沿刘莽进军路线的所有百姓,立刻携带粮秣牲畜,向防线内或附近山林转移,带不走的房屋、水井、粮田,尽皆焚毁填埋!”
“我们要让刘莽和后津人找不到一粒米,喝不到一口水,他们的战马会饿死,他们的士兵会渴死,他们以战养战的图谋,将彻底破产!”
这番话,说得狠辣无比,却也十分有效!
在场的都是人精,瞬间就明白了这一招的歹毒之处,你不是要靠抢劫来维持后勤吗?那我干脆把家都烧了,让你抢无可抢!
“那‘内固外伐’又当如何解释?”
太子李康忍不住问道,他已经被李景的战略构想深深吸引。
李景微微一笑,解释道:“‘内固’,指的便是人心。”
“刘莽的檄文本就是借题杜撰,我们不能坐视其妖言惑众,陛下当立刻下诏,将太子所言的《驳莽贼檄》昭告天下。”
“太祖创业之功,历代先帝守成之德,远非宵小一两句污蔑便可动摇!大舜江山是靠百余年与民生息换来的,请天下人拭目以待,看究竟是仁义之师能得天下,还是虎狼之师能得人心!”
这番话掷地有声,让李晟浑身一震,眼中瞬间恢复了神采。
对啊,身正不怕影子斜!
与其去争辩多年前的旧事,不如用眼下的行动来证明谁才是正统!
李景接着说道:“至于‘外伐’,则更为简单。”
“我军不必与其主力纠缠,只需派遣精锐骑兵,分成数组,日夜袭扰其长途补给线,烧其粮草,断其归路!”
“不出半月,敌军军心必乱,届时,我大军再以逸待劳,正面迎击,则此战必胜!”
整套战略构想,从军事部署到政治反击,再到具体战术,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将一个看似死局的局面,硬生生盘活了!
所有人都用一种看待怪物般的眼神看着李景,这真的是那个数月前还在乡下种地的少年吗?
这份对战局的把控,对人心的洞析,还有临危不乱的大将之风……简直比浸淫兵法数十年的沙场老将还要恐怖!
舜仁宗李晟激动得浑身发抖,他看着眼前这个侄孙,这哪里是只会种地的农民,分明是柱国之才!
“好!”
他猛地一拍龙椅:“就依景儿之策行事!”
太子李康也对着李景深深一揖:“侄儿所言......孤,受教了。”
危机似乎不再让众人焦虑,殿内的气氛也终于有了一丝缓和。
然而,李景再次语出惊人。
他对着皇帝,平静地补充了一句。
“陛下,坚壁清野,内固外伐,此乃正道之策,用以稳住战局,确保万全。”
他微微顿了顿,目光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除此之外,臣还有一法,或可不费我大舜一兵一卒,便能让那国贼刘莽,后院起火,腹背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