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
风像一头饿极了的野兽,在山坳里打着旋,发出凄厉又不知疲倦的嚎叫。一阵紧过一阵,拼命拍打着那扇用木条和茅草胡乱扎起来的破门,仿佛下一刻就要把它彻底撕碎,闯进屋里。
寒气无孔不入,循着墙缝悄无声息地钻了进来,把屋里那点可怜的暖意一点点蚕食殆尽。
破旧的茅草屋,在风中瑟瑟发抖。
屋里,一个容颜尚好的妇人躺在土炕上,身上盖着一层薄薄的、打满补丁的旧被子,脸上嘴唇冻的有些发青。她剧烈地咳嗽了几声,每一次咳嗽都让那单薄的身躯像风中落叶一样抖动,好像要把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好容易喘匀了气,她便挣扎着坐起身,从枕边摸过一件同样布满补丁的旧衣服,就着从窗户破洞中透进来的、那一点微弱的天光,眯着眼,一针一线地缝补着上面新破的口子。
她的手很巧,即使病着,即使光线昏暗,针脚依旧细密均匀。只是那双手,看起来瘦得只剩下一层皮包着骨头,关节也因为寒冷和用力而微微泛白,透着一种不健康的青灰色。
“娘,您别动了,快躺好,捂着点。”一个略显稚嫩却带着超乎年龄沉稳的声音响起。
是秦天。
他正蹲在屋子中央那个简陋的土灶前,小心地拨弄着灶膛里微弱的火苗。几根干枯的树枝是他昨天从后山好不容易捡回来的,得省着烧。他鼓起腮帮子,小心翼翼地吹着气,试图让那点火光燃得更旺一些。
火光跳跃着,映亮了他半边脸庞。十六岁的少年,面容还带着些许稚嫩,但眉眼间已有了被生活磨砺出的坚毅。皮肤是常在山里跑动的麦色,嘴唇因为干燥有些起皮,一双大眼睛黑亮亮的,专注地盯着那簇希望之火。
听到母亲的咳嗽声,他眉头拧紧,赶紧起身,从灶上煨着的一个破瓦罐里倒出半碗热气腾腾的温水,快步走到炕边。
“娘,喝点热水,暖暖身子。”他把碗递到母亲嘴边,声音放得很轻。
秦婉娘抬起头,看着儿子被烟灰蹭了一道黑痕的脸,眼里闪过一丝心疼和愧疚,顺从地就着他的手,小口小口地喝着水。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滑下,暂时压住了那阵撕心裂肺的痒意。
“天儿,你自己也喝点。”她的声音虚弱,却透着温柔。
“我没事,不渴。”秦天摇摇头,把碗放下,又替母亲掖了掖被角,把那件正在缝补的衣服轻轻拿开,“这件不急,等您身子好些了再弄。别把自己累着了。”
说完,他又回到灶边,拿起一个豁了口的瓦盆,里面是和好的粗糙黍米面。他熟练地拍成饼状,贴在灶膛边沿,利用那有限的余温烘烤着。很快,一丝淡淡的粮食香气混合着柴火味弥漫开来,驱散了一些屋里的寒意。
这就是他们相依为命的日子。像这北风里的小茅屋,破败,贫寒,摇摇欲坠,却又顽强地支撑着。
秦天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家要靠他撑起来。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咳喘,虚弱得做不了重活。记忆里,他总是跟在村里叔伯后面,学着认野菜、挖草根、设陷阱捕捉小兽。再大一点,就拿起从一个老猎户中用吃的换来的淘汰下来的老旧猎弓,钻进山林里,用打下猎物换些微薄的粮食和盐巴,或者给母亲换回几副缓解咳喘的草药。
日子很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冬天最难熬,寒冷和饥饿像两把刀子,悬在头顶。
但他从来没抱怨过。母亲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他养大,教他做人。现在,该轮到他了。
黍米饼烤好了,外面一层焦黄,带着锅巴的香气。秦天把最厚实、烤得最好的那个递给母亲,自己则拿起那个稍微小些、边缘有些发黑的小饼。
“娘,趁热吃。”
屋外,北风还在咆哮。屋内,母子二人默默地吃着简单的食物。黍米饼很硬,而且还刺嗓子,得就着热水才能够咽下去。但这一点点温暖和食物,已是这苦寒岁月里最大的慰藉。
秦婉娘吃得很慢,时不时抬眼看看儿子。少年吃饭很快,但并不狼吞虎咽,带着一种山野少年特有的利落和沉稳。看着他比自己还高的个头,略显宽厚的肩膀,她心里又是欣慰,又是酸楚。
如果不是自己这破败身子拖累,儿子或许不会过得这么难…那些深埋在心底的、从不与人言的往事,偶尔会像潮水一样漫上心头,带来一丝尖锐的痛楚和无法言说的恐惧。
她迅速低下头,掩去眼底泛起的复杂情绪,只剩下更沉重的疲惫。
吃完饭,秦天利落地收拾好碗筷,又往灶膛里添了一根细细的柴火,确保那点余温能够撑得久一些。
“娘,我出去看看昨天设的套子,看能不能逮到点什么。顺便再捡点柴火回来。您在家好生躺着,千万别起来受凉。”他拿起靠在门边的那张老旧猎弓和一捆绳索,仔细叮嘱。
秦婉娘张了张嘴,想要劝阻:外面风很大,天很冷,山里又有积雪,路滑…但她最终又没有说出来只是点了点头,轻声说:“早去早回,自己小心些。”
她知道,说不去是不可能的。家里的米缸快要见底了,柴火也不多了。这个家,只能靠儿子稚嫩的肩膀扛着。
秦天应了一声,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破门,一股寒风立刻倒灌进来,吹得他一个激灵。他迅速闪身出去,反手紧紧带上木门,将母亲的担忧和屋外的严寒隔绝开来。
屋里重新陷入昏暗和寂静,只剩下风声和秦婉娘压抑的低咳。
她望着那扇不住颤抖的木门,眼中充满了无法化解的忧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一个用破布紧紧包裹着的、硬硬的小物件。
那是她唯一仅存的、与过去有关的东西,也是她深埋心底、不敢让任何人知晓的秘密。
风像一头饿极了的野兽,在山坳里打着旋,发出凄厉又不知疲倦的嚎叫。一阵紧过一阵,拼命拍打着那扇用木条和茅草胡乱扎起来的破门,仿佛下一刻就要把它彻底撕碎,闯进屋里。
寒气无孔不入,循着墙缝悄无声息地钻了进来,把屋里那点可怜的暖意一点点蚕食殆尽。
破旧的茅草屋,在风中瑟瑟发抖。
屋里,一个容颜尚好的妇人躺在土炕上,身上盖着一层薄薄的、打满补丁的旧被子,脸上嘴唇冻的有些发青。她剧烈地咳嗽了几声,每一次咳嗽都让那单薄的身躯像风中落叶一样抖动,好像要把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好容易喘匀了气,她便挣扎着坐起身,从枕边摸过一件同样布满补丁的旧衣服,就着从窗户破洞中透进来的、那一点微弱的天光,眯着眼,一针一线地缝补着上面新破的口子。
她的手很巧,即使病着,即使光线昏暗,针脚依旧细密均匀。只是那双手,看起来瘦得只剩下一层皮包着骨头,关节也因为寒冷和用力而微微泛白,透着一种不健康的青灰色。
“娘,您别动了,快躺好,捂着点。”一个略显稚嫩却带着超乎年龄沉稳的声音响起。
是秦天。
他正蹲在屋子中央那个简陋的土灶前,小心地拨弄着灶膛里微弱的火苗。几根干枯的树枝是他昨天从后山好不容易捡回来的,得省着烧。他鼓起腮帮子,小心翼翼地吹着气,试图让那点火光燃得更旺一些。
火光跳跃着,映亮了他半边脸庞。十六岁的少年,面容还带着些许稚嫩,但眉眼间已有了被生活磨砺出的坚毅。皮肤是常在山里跑动的麦色,嘴唇因为干燥有些起皮,一双大眼睛黑亮亮的,专注地盯着那簇希望之火。
听到母亲的咳嗽声,他眉头拧紧,赶紧起身,从灶上煨着的一个破瓦罐里倒出半碗热气腾腾的温水,快步走到炕边。
“娘,喝点热水,暖暖身子。”他把碗递到母亲嘴边,声音放得很轻。
秦婉娘抬起头,看着儿子被烟灰蹭了一道黑痕的脸,眼里闪过一丝心疼和愧疚,顺从地就着他的手,小口小口地喝着水。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滑下,暂时压住了那阵撕心裂肺的痒意。
“天儿,你自己也喝点。”她的声音虚弱,却透着温柔。
“我没事,不渴。”秦天摇摇头,把碗放下,又替母亲掖了掖被角,把那件正在缝补的衣服轻轻拿开,“这件不急,等您身子好些了再弄。别把自己累着了。”
说完,他又回到灶边,拿起一个豁了口的瓦盆,里面是和好的粗糙黍米面。他熟练地拍成饼状,贴在灶膛边沿,利用那有限的余温烘烤着。很快,一丝淡淡的粮食香气混合着柴火味弥漫开来,驱散了一些屋里的寒意。
这就是他们相依为命的日子。像这北风里的小茅屋,破败,贫寒,摇摇欲坠,却又顽强地支撑着。
秦天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家要靠他撑起来。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咳喘,虚弱得做不了重活。记忆里,他总是跟在村里叔伯后面,学着认野菜、挖草根、设陷阱捕捉小兽。再大一点,就拿起从一个老猎户中用吃的换来的淘汰下来的老旧猎弓,钻进山林里,用打下猎物换些微薄的粮食和盐巴,或者给母亲换回几副缓解咳喘的草药。
日子很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冬天最难熬,寒冷和饥饿像两把刀子,悬在头顶。
但他从来没抱怨过。母亲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他养大,教他做人。现在,该轮到他了。
黍米饼烤好了,外面一层焦黄,带着锅巴的香气。秦天把最厚实、烤得最好的那个递给母亲,自己则拿起那个稍微小些、边缘有些发黑的小饼。
“娘,趁热吃。”
屋外,北风还在咆哮。屋内,母子二人默默地吃着简单的食物。黍米饼很硬,而且还刺嗓子,得就着热水才能够咽下去。但这一点点温暖和食物,已是这苦寒岁月里最大的慰藉。
秦婉娘吃得很慢,时不时抬眼看看儿子。少年吃饭很快,但并不狼吞虎咽,带着一种山野少年特有的利落和沉稳。看着他比自己还高的个头,略显宽厚的肩膀,她心里又是欣慰,又是酸楚。
如果不是自己这破败身子拖累,儿子或许不会过得这么难…那些深埋在心底的、从不与人言的往事,偶尔会像潮水一样漫上心头,带来一丝尖锐的痛楚和无法言说的恐惧。
她迅速低下头,掩去眼底泛起的复杂情绪,只剩下更沉重的疲惫。
吃完饭,秦天利落地收拾好碗筷,又往灶膛里添了一根细细的柴火,确保那点余温能够撑得久一些。
“娘,我出去看看昨天设的套子,看能不能逮到点什么。顺便再捡点柴火回来。您在家好生躺着,千万别起来受凉。”他拿起靠在门边的那张老旧猎弓和一捆绳索,仔细叮嘱。
秦婉娘张了张嘴,想要劝阻:外面风很大,天很冷,山里又有积雪,路滑…但她最终又没有说出来只是点了点头,轻声说:“早去早回,自己小心些。”
她知道,说不去是不可能的。家里的米缸快要见底了,柴火也不多了。这个家,只能靠儿子稚嫩的肩膀扛着。
秦天应了一声,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破门,一股寒风立刻倒灌进来,吹得他一个激灵。他迅速闪身出去,反手紧紧带上木门,将母亲的担忧和屋外的严寒隔绝开来。
屋里重新陷入昏暗和寂静,只剩下风声和秦婉娘压抑的低咳。
她望着那扇不住颤抖的木门,眼中充满了无法化解的忧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一个用破布紧紧包裹着的、硬硬的小物件。
那是她唯一仅存的、与过去有关的东西,也是她深埋心底、不敢让任何人知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