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彻底隐没在城市的天际线之后,只在天边留下一抹渐变的、温柔的橘粉色。客厅里没有开主灯,只有角落一盏落地灯散发着朦胧的光晕,将两人的身影勾勒得有些模糊,却也恰到好处地软化了对视间的棱角。
叶尘那句“开一家医馆”的答案,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傅雨霏的心湖里漾开了一圈又一圈复杂的涟漪。她端着水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微凉的玻璃壁,目光落在叶尘被柔和光晕笼罩的脸上,一时间竟忘了回应。
他的描述太具体,太……朴素了。
安静的街角,小小的院落,晒着草药的笸箩,弥漫着药香的诊室,一排摆放着泛黄医书的书架……这画面与她脑海中那些充斥着玻璃幕墙、智能办公系统、高速电梯和紧张节奏的摩天大楼,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那是一个她完全陌生,甚至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治病救人,研修医术……”傅雨霏在心里默默重复着这几个字。在她所处的环境里,“价值”通常以合同金额、市场份额、利润率来衡量。而“救人”这个词,太过沉重,也太过……纯粹。它指向的不是交换,不是利益,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付出与守护。
她看着叶尘,他谈及理想时,眼神是亮的,那光芒并非野心勃勃的火焰,而更像月下清泉,沉静,深邃,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开医馆、治病救人,对他而言,不是一种职业选择,而是生命本该如此运行的轨迹,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傅雨霏胸腔里弥漫开来。有震撼,有不解,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这种纯粹所触动的……悸动。
她习惯了计算投入产出比,习惯了评估风险和收益。此刻,她的商业头脑几乎是不受控制地开始运转起来:一间小医馆?选址在哪里?目标客户是哪些?运营成本如何?盈利能力怎样?靠诊金和药费,能否支撑起一个家庭,在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体面地生活?他所说的“养家”……
这个念头让她的心轻轻一揪。她想起之前自己曾暗示过婚姻需要经济基础,而他那句“会努力‘养家’”的承诺,此刻与他口中这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小医馆联系在一起,竟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心酸与……心疼。
他真的了解在这个现实社会中,要实现这样一个“简单”的理想,需要面对什么吗?那些房租、水电、药材成本、政策法规,还有可能遇到的刁难与不解……
“听起来……很不错。”
她最终说出口的,是这样一句干巴巴的、缺乏实际内容的话。她无法立刻给出更热烈的回应,因为她的思维正陷入一种激烈的、无声的内在博弈之中。
一方面,她理性的大脑在冷静地分析着这个理想的“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她心底某个柔软的部分,却又被这份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的追求深深打动。在她周围,多少人早已在名利场中迷失了初心,将梦想颠倒给了现实。而叶尘,他却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坚守,哪怕那条路看起来荆棘丛生。
她暗自思量着。
思量他的坚持,思量这份理想的重量,也思量着自己那套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在面对这样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时,所产生的动摇。
她甚至开始不受控制地想,如果……如果他真的开了这样一间医馆,会是什么样子?他穿着干净的棉布长衫(她自动脑补了他更适合这样的装扮),坐在洒满阳光的诊室里,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望闻问切。药柜的抽屉上贴着工整的药材名称,小院里或许还会种着几株薄荷、金银花。空气里弥漫着草药的清香,时间在那里仿佛都流淌得缓慢而宁静……
那画面,竟然有一种奇异的、令人心安的魅力。
这与她所追求的效率和扩张背道而驰,却莫名地契合了那天他在车上所说的——“心安即是富足”。
傅雨霏垂下眼眸,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她意识到,自己正在尝试理解,甚至……开始欣赏,叶尘所选择的这条道路。尽管它与她的世界如此不同,甚至格格不入。
这种欣赏,与她是否认同无关,更像是对一种稀缺品质的尊重,对一种纯粹灵魂的侧目。
客厅里一片静谧,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夜曲。两人都没有再说话。叶尘似乎并不期待她更深入的回应,他重新拿起那本泛黄的医书,目光沉静地落回书页上,仿佛刚才那番关于未来的描绘,只是陈述了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
傅雨霏则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开一家医馆……”她无声地咀嚼着这几个字,感觉它们像一颗种子,落在了她被商业逻辑和世俗标准层层包裹的内心土地上。她不知道这颗种子是否会发芽,又会长出怎样的枝叶。
但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看待叶尘的眼光,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神秘的、需要被破解的谜题,更是一个有着清晰灵魂轮廓和坚定人生方向的、值得认真对待的人。
而他那份关于“小医馆”的理想,也像一颗遥远的星辰,在她喧嚣璀璨的世界里,投下了一束微弱却执拗的、关于“另一种可能”的光。
叶尘那句“开一家医馆”的答案,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傅雨霏的心湖里漾开了一圈又一圈复杂的涟漪。她端着水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微凉的玻璃壁,目光落在叶尘被柔和光晕笼罩的脸上,一时间竟忘了回应。
他的描述太具体,太……朴素了。
安静的街角,小小的院落,晒着草药的笸箩,弥漫着药香的诊室,一排摆放着泛黄医书的书架……这画面与她脑海中那些充斥着玻璃幕墙、智能办公系统、高速电梯和紧张节奏的摩天大楼,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那是一个她完全陌生,甚至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治病救人,研修医术……”傅雨霏在心里默默重复着这几个字。在她所处的环境里,“价值”通常以合同金额、市场份额、利润率来衡量。而“救人”这个词,太过沉重,也太过……纯粹。它指向的不是交换,不是利益,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付出与守护。
她看着叶尘,他谈及理想时,眼神是亮的,那光芒并非野心勃勃的火焰,而更像月下清泉,沉静,深邃,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开医馆、治病救人,对他而言,不是一种职业选择,而是生命本该如此运行的轨迹,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傅雨霏胸腔里弥漫开来。有震撼,有不解,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这种纯粹所触动的……悸动。
她习惯了计算投入产出比,习惯了评估风险和收益。此刻,她的商业头脑几乎是不受控制地开始运转起来:一间小医馆?选址在哪里?目标客户是哪些?运营成本如何?盈利能力怎样?靠诊金和药费,能否支撑起一个家庭,在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体面地生活?他所说的“养家”……
这个念头让她的心轻轻一揪。她想起之前自己曾暗示过婚姻需要经济基础,而他那句“会努力‘养家’”的承诺,此刻与他口中这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小医馆联系在一起,竟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心酸与……心疼。
他真的了解在这个现实社会中,要实现这样一个“简单”的理想,需要面对什么吗?那些房租、水电、药材成本、政策法规,还有可能遇到的刁难与不解……
“听起来……很不错。”
她最终说出口的,是这样一句干巴巴的、缺乏实际内容的话。她无法立刻给出更热烈的回应,因为她的思维正陷入一种激烈的、无声的内在博弈之中。
一方面,她理性的大脑在冷静地分析着这个理想的“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她心底某个柔软的部分,却又被这份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的追求深深打动。在她周围,多少人早已在名利场中迷失了初心,将梦想颠倒给了现实。而叶尘,他却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坚守,哪怕那条路看起来荆棘丛生。
她暗自思量着。
思量他的坚持,思量这份理想的重量,也思量着自己那套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在面对这样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时,所产生的动摇。
她甚至开始不受控制地想,如果……如果他真的开了这样一间医馆,会是什么样子?他穿着干净的棉布长衫(她自动脑补了他更适合这样的装扮),坐在洒满阳光的诊室里,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望闻问切。药柜的抽屉上贴着工整的药材名称,小院里或许还会种着几株薄荷、金银花。空气里弥漫着草药的清香,时间在那里仿佛都流淌得缓慢而宁静……
那画面,竟然有一种奇异的、令人心安的魅力。
这与她所追求的效率和扩张背道而驰,却莫名地契合了那天他在车上所说的——“心安即是富足”。
傅雨霏垂下眼眸,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她意识到,自己正在尝试理解,甚至……开始欣赏,叶尘所选择的这条道路。尽管它与她的世界如此不同,甚至格格不入。
这种欣赏,与她是否认同无关,更像是对一种稀缺品质的尊重,对一种纯粹灵魂的侧目。
客厅里一片静谧,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夜曲。两人都没有再说话。叶尘似乎并不期待她更深入的回应,他重新拿起那本泛黄的医书,目光沉静地落回书页上,仿佛刚才那番关于未来的描绘,只是陈述了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
傅雨霏则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开一家医馆……”她无声地咀嚼着这几个字,感觉它们像一颗种子,落在了她被商业逻辑和世俗标准层层包裹的内心土地上。她不知道这颗种子是否会发芽,又会长出怎样的枝叶。
但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看待叶尘的眼光,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神秘的、需要被破解的谜题,更是一个有着清晰灵魂轮廓和坚定人生方向的、值得认真对待的人。
而他那份关于“小医馆”的理想,也像一颗遥远的星辰,在她喧嚣璀璨的世界里,投下了一束微弱却执拗的、关于“另一种可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