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曹仁见牛刚身手,惊曰:“呦,汝身手倒灵便!当个摸金校尉,恐屈才矣。惜吾今已不为将军,否则以汝身手,不当兵实为可惜。”
牛刚见己未能藏拙,急转话题至曹仁身上:“老板,吾观君心中尚未放下过往。君本是领兵打仗之材,今骤改行当发丘中郎将,怕是尚未转过来弯也。”
曹仁笑而摇头,复点头:“唉,汝言是也,恐吾老毛病又犯矣。莫提此,去视老郑等掘洞如何。” 曹仁似欲速融入新角色,竟主动欲观盗洞挖掘进度。
二人至洞口,探头下望,唯微弱亮光自下透出,隐约闻洞内 “咚咚” 掘土之声。未几,装满泥土之竹筐被提出,倾于一侧。
观片刻,曹仁渐觉无趣,倦意袭来,打一哈欠,正欲寻处小憩,忽闻洞内传 “嗵” 一声闷响。
牛刚兴奋奔来,喜曰:“通矣!盗洞已通!方才之声,乃墓室顶坠于内也。”
曹仁初涉盗墓,闻盗洞既通,亦起兴致:“吾等何不下去一观?”
牛刚急拦之:“老板,此时不可直下!洞内弟兄亦需先出歇息,待片刻方可再入。”
曹仁纳闷:“为何?既已挖通,不速下寻宝,尚待何为?莫非待墓中珍宝自出耶?”
牛刚闻其外行之言,捂嘴忍笑,释曰:“老板,非待珍宝自出。墓内有浊气,初开时气难散,人入则亡。需待墓中出气可点燃灯火,方可入内。”
曹仁懵懂听其大概,点头讪笑,面露愧色。
时,洞内众人皆爬出,或躺或卧于洞口歇息,大口喘气;或取水袋饮之。
曹仁好奇探头望洞,内漆黑一片,阵阵阴风自洞涌出,曹仁不禁一颤,急退至旁。
郑强见曹仁急切,笑曰:“老板,尚早矣!至少需待一个时辰,方可下墓。君不如趁此时歇息片刻。”
曹仁见众人皆歇,知未到时机,本就困倦,若非闻盗洞通,早已入眠。今有一时辰空闲,遂寻一草丛躺倒,转瞬睡熟。
睡至迷糊间,曹仁忽被人推醒:“老板,老板,醒矣!可下墓矣!”
曹仁揉惺忪睡眼起身,抬首观天,已近四更。
“今可下耶?”
郑强对曰:“老板,可矣!已有弟兄下洞探查,尽可放心。”
曹仁渐缓神,念及将历首遭盗墓,顿时精神一振。
随郑强指引,曹仁亦顺盗洞下至墓中。见数摸金校尉举火把四处探寻。
未几,有人呼曰:“此有棺椁,且为玉制!内中必有珍宝!”
俄而,又有人呼:“此有钱!多矣!”
闻有钱币,众人皆奔往。至近前,果见一堆铜钱,多生铜锈。
郑强捡一枚观之,掷于地;复捡一枚细察,面露失望:“此乃半两钱,非五铢钱。虽可用,然仅值四铢,使用不便,且沉重价廉,不若黄金玉器值钱。既有玉棺,何不去观?彼处方为贵重之物。”
众人复涌入另一墓室,眼前现一玉石彩绘漆器巨棺。曹仁初见此棺,便知非凡人所用。
“郑头,内中莫非刘戊耶?”
郑强细察良久,点头曰:“此确为诸侯王配用之棺!无论内中何人,八成有‘金缕玉衣’。”
曹仁闻 “金缕玉衣” 四字,面露贪色:“‘金缕玉衣’?若得此件,吾等此行不白来矣!”
郑强见其尽说外行话,急释曰:“老板,金缕玉衣之玉片,皆采自昆仑山羊脂白玉,乃皇家御用之物。若携至市面售卖,不啻告人‘吾掘帝王诸侯墓’耶?”
曹仁闻言尴尬:“啊?竟如此!既玉片不可取,那穿玉片之金丝,总可取吧?”
郑强觉其言有理:“吾等可取金丝,玉衣留与刘戊老鬼。此亦合行规 —— 明器不可尽取,需留少许与墓主。”
曹仁自知外行,遂悉听郑强安排。
众人未急开棺,先分头速搜全墓:有宝石则不纳金器,有金器则不纳玉器,总择最贵重且便携者;若遇造型别致、工艺精巧之青铜器,亦不遗漏。然若有署墓主专属之名号物件,绝不动碰。
搜毕一圈,众人对收获甚满意,终至重头戏 —— 玉棺。开棺前,郑强依棺木摆放方位辨东南,于角落郑重点燃一支蜡烛,复对棺木低语片刻,不知所言何事。
一番怪异仪式毕,郑强招手,众人合力开棺盖。举火把探头望内,只见光华闪烁,一副完整金缕玉衣现于眼前;且棺椁夹层中,尚有大量金玉陪葬器物。
见此稀世珍宝,即便自幼锦衣玉食之曹仁,亦为之咋舌:“乖乖!多哉珍宝!可拿者尽取之!”
郑强急阻之:“老板,不可!无论如何,需留至少半数与墓主。否则本是损阴德之事,再不留白,日后若于阴间相逢,恐难相见!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吾等莫做绝事。”
曹仁念及郑强乃摸金老手,自己纯为外行,既已入行,当依行规,遂曰:“可,便听老郑之言。”
得曹仁首肯,郑强自棺中择值钱明器,一件一件递与身旁人,且每取一件,必观东南角蜡烛。终,夹层陪葬器物取之将尽,唯余金缕玉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众人七手八脚抽编玉片之金丝 —— 人多事捷,未久便抽尽正面金丝,玉片散落一地,金缕玉衣包裹之尸体亦显露。
虽有玉棺、玉衣保护,尸身亦着绫罗绸缎,然历数百年,早已腐烂。
正当众人欲翻动尸体,抽身下金缕玉衣之金丝时,尸体衣领处裸露骨头孔隙间,忽隐隐透金光。此异变令众人急退数步,不敢近前。
曹仁壮胆近前,自领口向内窥望,似见一四方之物,然看不真切:“老郑,汝来观之,此为何物?不似夜明珠也。”
郑强小心翼翼凑前,朝领口空隙细观良久,摇头曰:“看不清楚,不知其类。”
曹仁见问而无获,索性伸手解尸体衣物,露腐烂腹部 —— 内中赫然一方金印。
曹仁伸手欲取金印,郑强急拉之:“老板,先观蜡烛!若无事,再取不迟。”
曹仁耐性子与郑强共视蜡烛 —— 烛火将尽,火苗隐隐欲熄。
“老郑,速再点一支!”
“老板不可!开棺之烛唯可点一支,烛灭则需留明器速退。趁烛未灭,吾等快出!”
曹仁为金印所诱,心痒难耐,一甩臂将郑强甩退数步,坐于地上。复伸手,竟将金印取在手中。
曹仁细观金印:方二寸,五龙雕钮,翻视之,竟铸 “天官赐福,百无禁忌” 八字篆文。曹仁见此八字,大惊:“二娃,过来!汝梦中所见,莫非此印?”
牛刚小心翼翼趋前,一眼便识此乃梦中发丘印,惊曰:“此…… 此印何以在此?”
牛刚之言印证此印身份,众皆惊异间,郑强忽大呼:“蜡烛将灭!速出!”
众皆惊醒,见烛火顷刻欲熄,如临大敌,争相奔盗洞,顺洞外爬。
一时墓室大乱,火把多坠地熄灭。幸众人推搡间皆爬出洞口。
郑强急呼:“快封盗洞!”
众方从慌乱中定神,速将掘出之土回填盗洞 —— 盖盗洞非直上直下,半程有转折,本为回填所备。
曹仁观众人填土,复抬首望天,已近五更。再视手中金印,墓室中所见金光尽失。
时天渐凉,南飞大雁结队南去。青州之戏志才与管亥,亦欲动身返确山、豫章。
“军师,吾等去后,青州黄巾恐出尔反尔,不听主公号令?” 管亥对野惯之黄巾不甚放心。
戏志才颔首,此亦其深思之题:“仲严所言有理。昔令黄巾送老弱妇孺与主公,本为断其生产、令其不能自给。然青州黄巾逾百万,所挟百姓不下七八十万 —— 如此之众,欲南迁豫章实难。若分钱粮令其自行南下,途中恐生变故,能至豫章者,恐十不存一。且主公初至豫章,府库钱粮亦不足养七八十万不事生产者。为今之计,唯分批迁豫章,散于各县安置,甚者可新设数县。若主公早造能远航大海之船,便可自海运百姓归豫章矣。”
管亥不知造船之事,亦无造船之念,问曰:“主公欲造大船?”
戏志才见其询问,忽觉难释 —— 自亦不懂造船,唯信李虺有此能:“造船之事,主公早有谋划,然吾不知其理,难与仲严细言。然若主公果造得远航海船,天下半壁便尽归主公掌中!”
管亥唯懂海船甚强,却未解何以掌天下半壁,曰:“军师,主公之船何时可成?一船能载几何人?数十万百姓需多久可运归豫章?依吾之见,不若多造四轮马车,一次载数千上万人,多跑数趟便可!”
戏志才摇头笑曰:“仲严此法不妥。一次载上万人,加粮草供应,需车千余辆、马四千余匹。我军马匹总数仅四千余,且近年多战马老化,已不能战,转作农用,战马尚不足补,何以拉车?”
“啊?此……” 管亥语塞,正思应答,戏志才续曰:“且如此庞大车队穿州过县,所过必遭当地官府、军队盘查,或为沿途盗匪误作商队袭扰。若派兵护卫,所费更巨,亦生更多麻烦。不如待主公海船能至青州沿岸再说。”
管亥闻 “青州沿岸” 四字,忽振精神:“军师,青州有海贼名‘管承’者,彼必有海船!不若寻彼相助 —— 料其今时日子亦不佳,予之足量好处,不怕彼不助吾等运百姓!”
戏志才闻言眼神一亮:“嗯,仲严此言乃上策!速召宋神臂来 —— 寻管承,需青州本地黄巾出面。”
未几,已为青州黄巾第一势力大帅之宋神臂至军帐,拜曰:“参见军师、管帅!”
戏志才挥羽扇笑,示其落座:“宋将军,青州一带海面,莫非归管承所辖?”
宋神臂一愣,旋即恢复常态,问曰:“军师何故问此事?”
戏志才察其反应,知事有隐情,故作无事道:“仅随口一问。早闻青州有二管帅,然管承何以不见?”
宋神臂叹曰:“唉,黄巾起事败后,二管帅皆欲为青州渠帅,大战一场。管承不敌,败退淳于一带,遂率部沿汶水入潍水,往海上而去。自此,管承唯在海上劫掠过往船只,偶于东莱沿海登陆劫掠,陆上之事尽归管…… 管帅之兄主之。”
戏志才边听边颔首:“宋将军可与管承联络?今管亥将军之兄已亡,两家仇怨已解。若能邀管承将军来此一会,固佳;若彼不肯,吾等亦可亲往拜会。”
宋神臂颇有犹豫:“军师,管承恐不愿至齐国,多半会请军师往拜。然末将当尽力说和,若能令其来,便不劳军师奔波,可乎?”
管亥闻言愠怒:“汝未往见管承,何以知其不肯来?此去必令其来拜见军师!”
戏志才挥羽扇止之:“无妨,无妨。宋将军只管往与管承联络,唯其肯一会,来去皆听其便。”
宋神臂恐久留生变 —— 惧管亥再强令管承前来,令己传话为难,遂曰:“军师,末将今便往寻管承商议,先行告辞!” 言罢起身,快步出帐,生怕管亥再唤。
时近秋收,豫章柴桑、南昌两新城初具规模,城外农田渐趋忙碌。然首季作物以山药为主 —— 此乃经济作物,既可充口粮,亦能酿酒生利;若提纯至更高纯度,更可作燃烧弹原料,实为无汽油时之最佳替代品。
除山药外,甜菜亦将收获。甜菜乃甘蔗之外,提取蔗糖之要物。汉末值寒潮期,气温普低,甜菜种植适应性更广。
为令首季规模化种植之甜菜尽显其用,李虺绕开张顺,亲组制糖厂:筑厂房、择工人、置设备 —— 然此等设备远非后世之先进,更无自动化可言。
幸豫章郡石灰石储量丰足,李虺终制出微泛黄之砂糖。虽色泽不及后世先进工艺所出之晶莹,然已足令大汉士族权贵争相求购,愿倾其所有。
阚泽、李严见李虺制出之首批砂糖,竟难将这甜过蜂蜜之物,与地中所种、状若萝卜之甜菜联系起来。
正是:
墓中金印映残烛,海上谋迁系众徒。
更有甜菜凝蜜味,豫章新政启蓝图。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牛刚见己未能藏拙,急转话题至曹仁身上:“老板,吾观君心中尚未放下过往。君本是领兵打仗之材,今骤改行当发丘中郎将,怕是尚未转过来弯也。”
曹仁笑而摇头,复点头:“唉,汝言是也,恐吾老毛病又犯矣。莫提此,去视老郑等掘洞如何。” 曹仁似欲速融入新角色,竟主动欲观盗洞挖掘进度。
二人至洞口,探头下望,唯微弱亮光自下透出,隐约闻洞内 “咚咚” 掘土之声。未几,装满泥土之竹筐被提出,倾于一侧。
观片刻,曹仁渐觉无趣,倦意袭来,打一哈欠,正欲寻处小憩,忽闻洞内传 “嗵” 一声闷响。
牛刚兴奋奔来,喜曰:“通矣!盗洞已通!方才之声,乃墓室顶坠于内也。”
曹仁初涉盗墓,闻盗洞既通,亦起兴致:“吾等何不下去一观?”
牛刚急拦之:“老板,此时不可直下!洞内弟兄亦需先出歇息,待片刻方可再入。”
曹仁纳闷:“为何?既已挖通,不速下寻宝,尚待何为?莫非待墓中珍宝自出耶?”
牛刚闻其外行之言,捂嘴忍笑,释曰:“老板,非待珍宝自出。墓内有浊气,初开时气难散,人入则亡。需待墓中出气可点燃灯火,方可入内。”
曹仁懵懂听其大概,点头讪笑,面露愧色。
时,洞内众人皆爬出,或躺或卧于洞口歇息,大口喘气;或取水袋饮之。
曹仁好奇探头望洞,内漆黑一片,阵阵阴风自洞涌出,曹仁不禁一颤,急退至旁。
郑强见曹仁急切,笑曰:“老板,尚早矣!至少需待一个时辰,方可下墓。君不如趁此时歇息片刻。”
曹仁见众人皆歇,知未到时机,本就困倦,若非闻盗洞通,早已入眠。今有一时辰空闲,遂寻一草丛躺倒,转瞬睡熟。
睡至迷糊间,曹仁忽被人推醒:“老板,老板,醒矣!可下墓矣!”
曹仁揉惺忪睡眼起身,抬首观天,已近四更。
“今可下耶?”
郑强对曰:“老板,可矣!已有弟兄下洞探查,尽可放心。”
曹仁渐缓神,念及将历首遭盗墓,顿时精神一振。
随郑强指引,曹仁亦顺盗洞下至墓中。见数摸金校尉举火把四处探寻。
未几,有人呼曰:“此有棺椁,且为玉制!内中必有珍宝!”
俄而,又有人呼:“此有钱!多矣!”
闻有钱币,众人皆奔往。至近前,果见一堆铜钱,多生铜锈。
郑强捡一枚观之,掷于地;复捡一枚细察,面露失望:“此乃半两钱,非五铢钱。虽可用,然仅值四铢,使用不便,且沉重价廉,不若黄金玉器值钱。既有玉棺,何不去观?彼处方为贵重之物。”
众人复涌入另一墓室,眼前现一玉石彩绘漆器巨棺。曹仁初见此棺,便知非凡人所用。
“郑头,内中莫非刘戊耶?”
郑强细察良久,点头曰:“此确为诸侯王配用之棺!无论内中何人,八成有‘金缕玉衣’。”
曹仁闻 “金缕玉衣” 四字,面露贪色:“‘金缕玉衣’?若得此件,吾等此行不白来矣!”
郑强见其尽说外行话,急释曰:“老板,金缕玉衣之玉片,皆采自昆仑山羊脂白玉,乃皇家御用之物。若携至市面售卖,不啻告人‘吾掘帝王诸侯墓’耶?”
曹仁闻言尴尬:“啊?竟如此!既玉片不可取,那穿玉片之金丝,总可取吧?”
郑强觉其言有理:“吾等可取金丝,玉衣留与刘戊老鬼。此亦合行规 —— 明器不可尽取,需留少许与墓主。”
曹仁自知外行,遂悉听郑强安排。
众人未急开棺,先分头速搜全墓:有宝石则不纳金器,有金器则不纳玉器,总择最贵重且便携者;若遇造型别致、工艺精巧之青铜器,亦不遗漏。然若有署墓主专属之名号物件,绝不动碰。
搜毕一圈,众人对收获甚满意,终至重头戏 —— 玉棺。开棺前,郑强依棺木摆放方位辨东南,于角落郑重点燃一支蜡烛,复对棺木低语片刻,不知所言何事。
一番怪异仪式毕,郑强招手,众人合力开棺盖。举火把探头望内,只见光华闪烁,一副完整金缕玉衣现于眼前;且棺椁夹层中,尚有大量金玉陪葬器物。
见此稀世珍宝,即便自幼锦衣玉食之曹仁,亦为之咋舌:“乖乖!多哉珍宝!可拿者尽取之!”
郑强急阻之:“老板,不可!无论如何,需留至少半数与墓主。否则本是损阴德之事,再不留白,日后若于阴间相逢,恐难相见!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吾等莫做绝事。”
曹仁念及郑强乃摸金老手,自己纯为外行,既已入行,当依行规,遂曰:“可,便听老郑之言。”
得曹仁首肯,郑强自棺中择值钱明器,一件一件递与身旁人,且每取一件,必观东南角蜡烛。终,夹层陪葬器物取之将尽,唯余金缕玉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众人七手八脚抽编玉片之金丝 —— 人多事捷,未久便抽尽正面金丝,玉片散落一地,金缕玉衣包裹之尸体亦显露。
虽有玉棺、玉衣保护,尸身亦着绫罗绸缎,然历数百年,早已腐烂。
正当众人欲翻动尸体,抽身下金缕玉衣之金丝时,尸体衣领处裸露骨头孔隙间,忽隐隐透金光。此异变令众人急退数步,不敢近前。
曹仁壮胆近前,自领口向内窥望,似见一四方之物,然看不真切:“老郑,汝来观之,此为何物?不似夜明珠也。”
郑强小心翼翼凑前,朝领口空隙细观良久,摇头曰:“看不清楚,不知其类。”
曹仁见问而无获,索性伸手解尸体衣物,露腐烂腹部 —— 内中赫然一方金印。
曹仁伸手欲取金印,郑强急拉之:“老板,先观蜡烛!若无事,再取不迟。”
曹仁耐性子与郑强共视蜡烛 —— 烛火将尽,火苗隐隐欲熄。
“老郑,速再点一支!”
“老板不可!开棺之烛唯可点一支,烛灭则需留明器速退。趁烛未灭,吾等快出!”
曹仁为金印所诱,心痒难耐,一甩臂将郑强甩退数步,坐于地上。复伸手,竟将金印取在手中。
曹仁细观金印:方二寸,五龙雕钮,翻视之,竟铸 “天官赐福,百无禁忌” 八字篆文。曹仁见此八字,大惊:“二娃,过来!汝梦中所见,莫非此印?”
牛刚小心翼翼趋前,一眼便识此乃梦中发丘印,惊曰:“此…… 此印何以在此?”
牛刚之言印证此印身份,众皆惊异间,郑强忽大呼:“蜡烛将灭!速出!”
众皆惊醒,见烛火顷刻欲熄,如临大敌,争相奔盗洞,顺洞外爬。
一时墓室大乱,火把多坠地熄灭。幸众人推搡间皆爬出洞口。
郑强急呼:“快封盗洞!”
众方从慌乱中定神,速将掘出之土回填盗洞 —— 盖盗洞非直上直下,半程有转折,本为回填所备。
曹仁观众人填土,复抬首望天,已近五更。再视手中金印,墓室中所见金光尽失。
时天渐凉,南飞大雁结队南去。青州之戏志才与管亥,亦欲动身返确山、豫章。
“军师,吾等去后,青州黄巾恐出尔反尔,不听主公号令?” 管亥对野惯之黄巾不甚放心。
戏志才颔首,此亦其深思之题:“仲严所言有理。昔令黄巾送老弱妇孺与主公,本为断其生产、令其不能自给。然青州黄巾逾百万,所挟百姓不下七八十万 —— 如此之众,欲南迁豫章实难。若分钱粮令其自行南下,途中恐生变故,能至豫章者,恐十不存一。且主公初至豫章,府库钱粮亦不足养七八十万不事生产者。为今之计,唯分批迁豫章,散于各县安置,甚者可新设数县。若主公早造能远航大海之船,便可自海运百姓归豫章矣。”
管亥不知造船之事,亦无造船之念,问曰:“主公欲造大船?”
戏志才见其询问,忽觉难释 —— 自亦不懂造船,唯信李虺有此能:“造船之事,主公早有谋划,然吾不知其理,难与仲严细言。然若主公果造得远航海船,天下半壁便尽归主公掌中!”
管亥唯懂海船甚强,却未解何以掌天下半壁,曰:“军师,主公之船何时可成?一船能载几何人?数十万百姓需多久可运归豫章?依吾之见,不若多造四轮马车,一次载数千上万人,多跑数趟便可!”
戏志才摇头笑曰:“仲严此法不妥。一次载上万人,加粮草供应,需车千余辆、马四千余匹。我军马匹总数仅四千余,且近年多战马老化,已不能战,转作农用,战马尚不足补,何以拉车?”
“啊?此……” 管亥语塞,正思应答,戏志才续曰:“且如此庞大车队穿州过县,所过必遭当地官府、军队盘查,或为沿途盗匪误作商队袭扰。若派兵护卫,所费更巨,亦生更多麻烦。不如待主公海船能至青州沿岸再说。”
管亥闻 “青州沿岸” 四字,忽振精神:“军师,青州有海贼名‘管承’者,彼必有海船!不若寻彼相助 —— 料其今时日子亦不佳,予之足量好处,不怕彼不助吾等运百姓!”
戏志才闻言眼神一亮:“嗯,仲严此言乃上策!速召宋神臂来 —— 寻管承,需青州本地黄巾出面。”
未几,已为青州黄巾第一势力大帅之宋神臂至军帐,拜曰:“参见军师、管帅!”
戏志才挥羽扇笑,示其落座:“宋将军,青州一带海面,莫非归管承所辖?”
宋神臂一愣,旋即恢复常态,问曰:“军师何故问此事?”
戏志才察其反应,知事有隐情,故作无事道:“仅随口一问。早闻青州有二管帅,然管承何以不见?”
宋神臂叹曰:“唉,黄巾起事败后,二管帅皆欲为青州渠帅,大战一场。管承不敌,败退淳于一带,遂率部沿汶水入潍水,往海上而去。自此,管承唯在海上劫掠过往船只,偶于东莱沿海登陆劫掠,陆上之事尽归管…… 管帅之兄主之。”
戏志才边听边颔首:“宋将军可与管承联络?今管亥将军之兄已亡,两家仇怨已解。若能邀管承将军来此一会,固佳;若彼不肯,吾等亦可亲往拜会。”
宋神臂颇有犹豫:“军师,管承恐不愿至齐国,多半会请军师往拜。然末将当尽力说和,若能令其来,便不劳军师奔波,可乎?”
管亥闻言愠怒:“汝未往见管承,何以知其不肯来?此去必令其来拜见军师!”
戏志才挥羽扇止之:“无妨,无妨。宋将军只管往与管承联络,唯其肯一会,来去皆听其便。”
宋神臂恐久留生变 —— 惧管亥再强令管承前来,令己传话为难,遂曰:“军师,末将今便往寻管承商议,先行告辞!” 言罢起身,快步出帐,生怕管亥再唤。
时近秋收,豫章柴桑、南昌两新城初具规模,城外农田渐趋忙碌。然首季作物以山药为主 —— 此乃经济作物,既可充口粮,亦能酿酒生利;若提纯至更高纯度,更可作燃烧弹原料,实为无汽油时之最佳替代品。
除山药外,甜菜亦将收获。甜菜乃甘蔗之外,提取蔗糖之要物。汉末值寒潮期,气温普低,甜菜种植适应性更广。
为令首季规模化种植之甜菜尽显其用,李虺绕开张顺,亲组制糖厂:筑厂房、择工人、置设备 —— 然此等设备远非后世之先进,更无自动化可言。
幸豫章郡石灰石储量丰足,李虺终制出微泛黄之砂糖。虽色泽不及后世先进工艺所出之晶莹,然已足令大汉士族权贵争相求购,愿倾其所有。
阚泽、李严见李虺制出之首批砂糖,竟难将这甜过蜂蜜之物,与地中所种、状若萝卜之甜菜联系起来。
正是:
墓中金印映残烛,海上谋迁系众徒。
更有甜菜凝蜜味,豫章新政启蓝图。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