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虎宴收徒定村事,巧匠筹谋备远行-《谋杀三国精编版》

  却说李虺与典韦扛着死虎回到院外,却见空无一人。李虺朝着院内喊了两声张顺与戏志才的名字,屋门便开了条缝,张顺探出头来。待看清二人扛着的死虎,他才开门而出,惊道。

  “李大哥,这老虎竟是你二人打死的?”

  “不是我弟兄,难道是你不成?”

  典韦说着,与李虺将死虎抬进院中,“咚” 地一声放在地上。

  戏志才亦从屋内走出,望着地上的巨虎,小心翼翼道。

  “学涛,这死虎打算如何处置?”

  “志才且帮我参详参详。”

  李虺笑了笑,将打虎的铁棍收进储藏间。

  “学涛莫要取笑,在下实在不知,才来问你。”

  戏志才搓着手,声音仍带些紧张。

  李虺见二人这副模样,心头紧张尽去,转头问典韦。

  “闻生,你说该怎生处置?”

  典韦挠头道。

  “依俺看,虎皮剥了给咱娘做褥子,定暖和;虎肉留着吃,天寒了补身子;虎骨能入药,药材铺必肯高价收。其余的…… 俺就不知了。”

  说罢嘿嘿直笑,似怕自己说得不对。

  李虺拍着他的肩道。

  “闻生打过虎,说得在理。只是这虎肉,不如分给乡亲们压惊,也算替郭里正报了仇。过几日卖了虎骨,多买些过冬粮食,如何?”

  “大哥说的是!”

  典韦轰然应道。

  李虺又问戏志才。

  “里中之人都去了何处?怎地不见踪影?”

  “里民们不知你二人能否除虎,心中没底,都往南投下北芒里暂避了。”

  戏志才答道。

  李虺便对张顺道。

  “兄弟且去唤回众人,说老虎已死,请来吃虎肉。”

  张顺应声而去。李虺与典韦便抬虎至屋后,准备剥皮剔肉。典母、孙立与戏志才的仆妇也出来相助,典韦剥皮开膛,手法娴熟,显是常做此事。

  正忙碌间,忽闻远处脚步声杂沓,却是张顺引着里民回来了。数百人围在院外,见地上的死虎,吊颈白额,硕大无比,无不啧啧称奇。

  李虺站上台阶,高声道。

  “众位乡里,这畜生已被我弟兄打死!只是遇到它时已伤了人命,不知是哪家亲人遭难?我弟兄算是替他报了仇了!”

  话音刚落,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牵着驴,哭着走出人群,众人瞧去,正是郭老头的儿子。戏志才见状,面色一变,上前两步问道。

  “表弟,莫不是表舅他……”

  李虺见状,才知晓死者是郭里正,亦是戏志才的表舅,走上前道。

  “志才莫过悲伤,仇已得报,先料理后事吧。只是…… 尸骨怕是不全了。”

  那青年闻言,哭得更凶。里民们围上来劝慰,李虺便道。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大伙随我进村,收殓了郭里正尸骨,再寻口棺材安葬。”

  众人依言而行,随李虺来到虎伤人之处。只见郭里正尸身已被撕咬得血肉模糊,几个胆小的里民顿时呕吐起来。李虺示意典韦收拾,又吩咐道。

  “去郭家取身干净衣服来包裹,再寻口棺材。”

  古时人家多有备棺的习俗,很快便有人抬来一口寿材。众人将尸身入殓,抬回郭家堂屋。郭里正的儿子披麻戴孝,里民们一一祭拜。李虺与典韦行礼后,正欲告辞,却被戏志才拦在院中。

  “学涛,适才在你为郭里正收敛尸身之时,我已与里民说定,大伙愿帮你盖房子。你如今是里中打虎英雄,众人都乐意效力,这盖屋之事定可快些。”

  戏志才道。

  李虺喜道。

  “志才这主意甚好,省却不少功夫。”

  于是在戏志才的张罗下,里民们都来帮忙盖房。李虺专心绘制图纸,孙立在旁指点调度,偶尔蹲看李虺绘图,见他以双笔夹尺,画出的线条粗细均匀、笔直清晰,不禁赞叹:“此画法真是奇巧,老夫从未见过。”

  李虺笑道。

  “不过是西域传来的小技,能让图纸更明白罢了。”

  至晚收工,戏志才来唤李虺赴宴。原来里民们已将虎肉收拾干净,在打谷场上设席,里中同庆。李虺留下虎皮、虎骨与内脏,虎皮给典母,虎骨待售,至于内脏,他知里民多不擅处理这些,只好自己动手。这些高胆固醇的食物颇为难得,冬日里用来下酒,甚是惬意,至于虎鞭,虽无高度白酒可泡,晾干了当药材亦是值钱之物。

  打谷场上,众人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块吃虎肉。典母坐在弟兄俩中间,左瞧右看,眼中满是骄傲。里民们纷纷来敬酒道谢,典韦来者不拒,豪气干云;李虺亦酒到杯干,神色却十分平和。

  正热闹间,郭里正的儿子忽然披麻戴孝跪在李虺面前,连连磕头。

  “我要拜李铁匠为师,学武艺!”

  李虺赶紧扶起他,笑道。

  “小兄弟,我本是铁匠,没甚武艺,只会些蛮力,跟我学岂非误人子弟。”

  典韦闻言,抢着道。

  “大哥,你不教俺教,俺会武艺。”

  戏志才在旁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乃我表弟郭靖,郭里正独子,尚未及冠,未有表字。”

  “郭靖?” 李虺闻言一愣,暗忖这名字竟与那射雕英雄相同,便试探问,“你可知洪七公、黄蓉?”

  郭靖茫然摇头。

  “从未听过。”

  李虺释然,笑道。

  “既然你叫郭靖,我便收你为徒。只是武艺需跟你师叔学,他本事比我强多了。我也会教你些别的本事。”

  郭靖闻言,当即磕了八个头,行了拜师礼。李虺又带他去灵前祭拜,告知郭里正此事,总之就是糊弄鬼。戏志才不置可否,典韦却急着要教武艺,被李虺拦住。

  “守孝期间,不宜操演,三月后再说。”

  郭里正既死,里中无主。里民们本欲推戏志才为里正,他却执意不肯,说是尚有隐情。又有人提议李虺做里正,却被李虺以自己是胡人为由婉拒了。

  最后依李虺提议,由郭靖子承父业,做了里正。有李虺与典韦这两位师傅,又有戏志才这表哥,里民们亦无异议。李虺对此甚为满意,典韦母子的户籍之事,有郭靖照料便好办了。

  有里民相助,盖房进度极快。七日后,新房便告落成。李虺又做了些改动,典母住的屋子与马厩之间砌了石头夹层火墙,还打造了铁皮火炉,烟道穿入火墙,既能排烟,又能加热火墙,同时给典母屋子与马厩供暖,火炉本身则给堂屋供热,这个冬天总算能暖暖和和过了。

  新居落成,李虺往平乐集买了酒食答谢里民,顺便将买刀的三十斤黄金交与乌苏利。答谢酒宴之后,张顺与孙立因家中老夫人患病,便要告辞。

  李虺取了千钱相赠道。

  “这点心意,权当给孙老夫人抓药。”

  孙立推辞道。

  “我师徒不过做了七日工,百钱足矣。况且还学了许多新法子,怎好再受重礼?”

  张顺亦道。

  “大哥给五百钱便够了,多了俺们心不安,日后还想常来走动呢。”

  李虺见他们执意,便取了五百钱递过。

  “既如此,便依兄弟之言。”

  张顺与孙立谢过,拱手而去。

  转眼入冬,第一场雪落下前,李虺已将诸事安排妥当。典母屋中温暖如春,只是火墙耗柴甚多,李虺与典韦时常起夜添柴。对久居底层的典韦母子而言,这样的冬天无异于天堂。

  此后戏志才几乎日日来,名为教典韦读书,实则蹭饭。典母觉得该留先生吃饭,他便愈发自在,竟似把这里当家了。

  冬日无事,李虺想起答应给典韦打造双刃斧的事,开始琢磨如何造出绝世神兵。若用百炼钢之法,反复加热折叠锻打,虽能成器,却难造两把一模一样的斧,且耗时太久。他寻思许久,想到东晋的 “灌钢法”, 以生铁液灌熟铁,改变碳成分,可高效造出好钢。

  此法需用陶范铸造,先做木质模型,再翻制陶范,便可铸出相同兵器。只是铁熔点远高于铜,需煤炭方能达到温度。东汉虽有煤,称 “石炭”,却多用于取暖,未广作冶炼之用。

  李虺忆起地理知识,雒阳东北的河内郡山阳(今河南焦作)多煤,便打算往那里一趟。又需煤矿伴生粘土制坩埚,耐高温性更佳,只是无检验手段,只能碰运气。

  拿定主意,李虺绘了图纸,让张顺先做木质双刃斧模型,待取来煤炭与粘土,便可开工。

  次日,李虺告知戏志才欲往山阳之事。典韦嚷着要同去:“大哥,俺护着你,路上不太平,有俺在安稳些。”

  李虺故意道。

  “要不我留下陪娘,你去买石炭?”

  典韦顿时低头不言,知道自己说错了话。李虺拍他肩头。

  “闻生,我此去乃是为你造兵器去买石炭,非为游山玩水。有你在家护着娘,我才放心。”

  “大哥放心,俺在家等你。”

  典韦点头道。

  李虺又嘱托戏志才。

  “我走后,闻生仍需你多督促,家中之事也劳你费心。”

  “学涛自去,家中尽可托付。”

  戏志才应道。

  出行前,李虺还有一事要做,给黑王钉马蹄铁。此事他早有打算,只是一直耽搁,且顾虑黑王烈性。马蹄铁需先修马蹄,去除多余角质,再将铁掌钉上,可护马蹄,减少磨损。

  他先在空地上埋了四根木桩,将黑王三条腿绑在桩上,只留左前腿。李虺背过身,抬起黑王蹄子,典韦在旁按住,以防挣扎。他用麻线蘸墨在蹄上绕圈,比对形状,又用铁钳与刀小心修整角质。黑王起初挣扎,但见李虺动作轻柔,便渐渐安分了。

  修完左蹄,李虺在蹄底涂墨,按在木板上留印,以此为模打造马蹄铁。谁知黑王耐性已尽,其余三蹄死活不肯配合,只得作罢。

  趁这几日,李虺与典韦依模子打造了马蹄铁,底面还做了尖刺,如防滑冰爪,方便雪地行走, 李虺打算趁黄河冰封,从平阴过河,不走孟津渡。

  三日后,李虺再试钉马蹄铁。黑王似觉修过的蹄子舒服,竟乖乖配合,很快修好了其余三蹄。只是烫印铁掌时,黑王反抗剧烈,李虺与典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钉好一只,只得再歇几日。

  又过五日,黑王似已适应,余下三掌方才顺利钉完。放开缰绳后,黑王在雪地上肆意狂奔嘶鸣,兴奋不已。

  典韦望着黑王,眼中满是羡慕。李虺知他想要好马,只是眼下最远只去过平乐集,马市在何处尚无头绪,只能日后再寻。

  李虺筹备上路,苦于无称手兵器。大斧招摇,铁棍长短不适,弯刀太轻。他琢磨许久,决意打造一柄大号三棱军刺,形似开刃三棱铁锏,加长握柄、加粗三棱,便如佛教中的金刚杵;握柄末端留圆孔,方便日后插接铁棍变成长兵器,最佳连接之法是做丝扣,如螺丝般拆装牢固。

  他拆去弯刀饰品,将刀条烧红锻成钢条,又取十几斤生铁、五六斤熟铁,分锻成铁条。三根铁条长度相同、粗细有别,两人持钳夹其两端,反方向旋拧成 “麻花”,因金属延展,长度大增。

  将 “麻花” 对折再拧,加热重复操作。借脚踏式鼓风机高效加热,加之二人巨力,一日半便拧百遍。

  随后改法,添锻打工序,将麻花条锻打成两寸宽钢片再拧,反复百遍后,方始塑形。

  精细锻造时,局部加热锻打,前半段成三棱锥,后半段留麻花握柄,末端加粗成套筒状,预留圆孔装铁棍。

  历十余日,金刚杵淬火完工(暂未开刃),长五尺余,重三十五斤,前端三棱锥长三尺,握柄长两尺,末端半尺稍粗,仅简单打磨。李虺不善武艺,故凭力使器,效鞭锏之法,求势大力沉,凭 “一力降十会”,砸中即致命。

  诸事齐备,只待启程。李虺望着窗外雪景,心中暗道。

  “此去山阳,若能得石炭与粘土,双刃斧可成,日后骑兵亦有根基。待归来时,便可静待天时了。”

  正是:

  打虎收徒根基稳,备马寻煤待建功。

  欲知李虺山阳之行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