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从当时吐蕃贵族的视角审视世界,便会发现吐蕃自认为已成长为足以和大唐比肩的强大帝国了。短短百余年间,它先后征服了象雄王国、森波邦国、唐旄国、苏毗女国、多弥部、附国及西山八国羌等诸多部落与政权。
到松赞干布筹备向大唐求亲时,除吐谷浑及东部部分靠近大唐的羌族部落外,整个青藏高原已尽数纳入其版图。此时的吐蕃,自认与大唐并肩而立也算不上自大。
这种自信确有其现实依据。当时全球正处于气候变暖期,青藏高原变得更为湿润温暖,充足的热量与水分让高原上牧草丰茂、粮食增产。在农业社会,粮食与人口是衡量国力的基础 —— 粮食充裕支撑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则为军队提供了充足兵源。而松赞干布所在的雅砻河谷,正是这场气候变迁的直接受益者,粮食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吐蕃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吐蕃虽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众多势力,却难以迅速完成整合。复杂的宗教信仰差异、各族群间的矛盾纠葛,尤其是部落旧贵族的权力掣肘,始终威胁着吐蕃统治者的权威。若要实现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掌控,就必须强化中央集权;但王权的集中又会进一步激化内部矛盾,于是对外扩张成为吐蕃转移矛盾的必然选择。
吐谷浑这片由鲜卑部落掌控的土地,正是吐蕃觊觎的目标。这里拥有优质牧场与可耕种的河谷,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关键节点,更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加之吐谷浑此前遭李靖、李道宗、侯君集等唐朝名将重创后已然衰落,内外矛盾交织,如同根基已断的枯树,不堪一击。随便给它来上一脚,鲜卑贵族的统治就会土崩瓦解。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会疑问:如此重要的地盘,大唐为何不直接收入囊中?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你对地缘政治的敏感度相当高。
大唐未直接吞并吐谷浑,主要有以下几重原因:
其一,高原作战的天然壁垒难以逾越。去过高原的人都清楚,仅三千米左右的海拔就可能让人行动维艰(比如我曾在五台山负重拍摄时,短时间活动便气喘吁吁),而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与恶劣气候更会引发严重高原反应。唐军若要进驻,士兵需身着 重达二十多斤的光明铠,并且携带 20 多斤的刀枪剑戟及其他物资,在陌生地形作战,其难度可想而知。吐谷浑以青海湖为中心,多为高原荒漠,唐军深入腹地不仅面临后勤补给的高昂成本,更要克服高原适应性难题。贞观九年(635 年)李靖击败吐谷浑后,大唐未直接设郡,而是立其王子慕容顺为可汗,正是出于直接统治的军事与行政成本过高的考量 —— 间接控制显然更划算。
其二,吐谷浑长期保持着对中原王朝的 “名义归附”。从隋至唐,吐谷浑始终接受册封、遣使朝贡,甚至在隋末乱世中曾协助唐朝平定割据势力。这种臣服姿态让大唐无需武力吞并即可获得政治认可与经济利益(如贡赋、商路合作),而直接统治反而可能引发其贵族反抗,破坏边疆稳定。
其三,吐谷浑的 “缓冲国” 价值显着。它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夹在大唐、吐蕃与西域之间,是连接中原与西域、青藏高原的枢纽。保留吐谷浑作为缓冲,可以避免大唐与吐蕃直接接壤引发持续冲突 —— 否则大唐需在青海湖周边部署大量兵力防御吐蕃,将极大消耗边防资源。同时,吐谷浑控制的 “河南道”(丝绸之路支线),借助其力量维护商路安全,比大唐直接统治更高效。
其四,大唐对吐蕃的崛起与吐谷浑的衰落预判不足。当时大唐未能预料到吐蕃会迅速强大,更没想到吐谷浑会衰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因此对这片区域的紧迫性认知不足。
其五,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 大唐当时的战略重心在北方。突厥才是大唐最主要的威胁,对于吐蕃、吐谷浑这类势力,大唐的皇帝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只要其按时朝贡、听从任命、不扰边疆,大唐通常采取团结政策,以集中精力应对主要矛盾。
或许有人会问,大唐彼时正忙于何事?答案是开疆拓土的宏图伟业:灭突厥、平百济、破高句丽、败薛延陀,将西域牢牢掌控在手中。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的根基终究是经济。大唐疆域实在是太大了,西域、河西走廊、江南皆是富庶之地,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建设。那么为何还要让将士们的鲜血洒在茫茫戈壁和干旱高原之上,和那些野蛮的鲜卑人和吐蕃人拼命呢?
正是这种对吐蕃和吐谷浑的轻视,为西域、河西走廊乃至整个大唐王朝埋下了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
曾经富裕安宁、宛如天堂的河西、陇右等地,终将在吐蕃贵族势力的统治下沦为汉人的炼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西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最精锐的两支军团打的你死我活。755-763 年,八年间,大唐死伤军民1500万-3000万人。常年的战争使得,生产停滞,百业萧条,大唐国力急转直下。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镇压内乱,调集河西、陇右等地精兵入关,导致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于 756 年开始大肆进攻河西走廊。763 年,吐蕃攻占了大震关,占领了陇右十一州。764 年,凉州沦陷。766 年,甘州、肃州被吐蕃攻破。776 年,瓜州陷落。直至 781 年,吐蕃占据沙州,标志着河西走廊彻底脱离唐朝控制。
从吐蕃于 786 年完全占据河西走廊,到张议潮率领归义军光复凉州、大唐收复河西走廊,整整七十五年间,河西走廊的汉人在黑暗中艰难挣扎。
曾经的河西走廊,是 葡萄美酒夜光杯 的诗意栖居地,是筚篥琵琶悠扬、金步辇华贵、唐宫水袖翩跹如仙的锦绣天地。是石窟中浓墨重彩的壁画里:金色宫阙巍峨矗立,围场中唐军策马习射,火堆旁的胡人歌女翩跹起舞以及身穿唐装的孩童手持玩具嬉笑打闹,还有那散发着五彩光芒的佛像。凉州城内,市井间喧腾的烟火气中,身着唐装的汉人、塞人、粟特人、胡人等各族百姓欢聚一堂,欢歌笑语不绝于耳 —— 这一切美好,都在七十五年的时光洪流中,悄然湮灭,荡然无存。
到松赞干布筹备向大唐求亲时,除吐谷浑及东部部分靠近大唐的羌族部落外,整个青藏高原已尽数纳入其版图。此时的吐蕃,自认与大唐并肩而立也算不上自大。
这种自信确有其现实依据。当时全球正处于气候变暖期,青藏高原变得更为湿润温暖,充足的热量与水分让高原上牧草丰茂、粮食增产。在农业社会,粮食与人口是衡量国力的基础 —— 粮食充裕支撑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则为军队提供了充足兵源。而松赞干布所在的雅砻河谷,正是这场气候变迁的直接受益者,粮食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吐蕃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吐蕃虽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众多势力,却难以迅速完成整合。复杂的宗教信仰差异、各族群间的矛盾纠葛,尤其是部落旧贵族的权力掣肘,始终威胁着吐蕃统治者的权威。若要实现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掌控,就必须强化中央集权;但王权的集中又会进一步激化内部矛盾,于是对外扩张成为吐蕃转移矛盾的必然选择。
吐谷浑这片由鲜卑部落掌控的土地,正是吐蕃觊觎的目标。这里拥有优质牧场与可耕种的河谷,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关键节点,更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加之吐谷浑此前遭李靖、李道宗、侯君集等唐朝名将重创后已然衰落,内外矛盾交织,如同根基已断的枯树,不堪一击。随便给它来上一脚,鲜卑贵族的统治就会土崩瓦解。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会疑问:如此重要的地盘,大唐为何不直接收入囊中?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你对地缘政治的敏感度相当高。
大唐未直接吞并吐谷浑,主要有以下几重原因:
其一,高原作战的天然壁垒难以逾越。去过高原的人都清楚,仅三千米左右的海拔就可能让人行动维艰(比如我曾在五台山负重拍摄时,短时间活动便气喘吁吁),而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与恶劣气候更会引发严重高原反应。唐军若要进驻,士兵需身着 重达二十多斤的光明铠,并且携带 20 多斤的刀枪剑戟及其他物资,在陌生地形作战,其难度可想而知。吐谷浑以青海湖为中心,多为高原荒漠,唐军深入腹地不仅面临后勤补给的高昂成本,更要克服高原适应性难题。贞观九年(635 年)李靖击败吐谷浑后,大唐未直接设郡,而是立其王子慕容顺为可汗,正是出于直接统治的军事与行政成本过高的考量 —— 间接控制显然更划算。
其二,吐谷浑长期保持着对中原王朝的 “名义归附”。从隋至唐,吐谷浑始终接受册封、遣使朝贡,甚至在隋末乱世中曾协助唐朝平定割据势力。这种臣服姿态让大唐无需武力吞并即可获得政治认可与经济利益(如贡赋、商路合作),而直接统治反而可能引发其贵族反抗,破坏边疆稳定。
其三,吐谷浑的 “缓冲国” 价值显着。它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夹在大唐、吐蕃与西域之间,是连接中原与西域、青藏高原的枢纽。保留吐谷浑作为缓冲,可以避免大唐与吐蕃直接接壤引发持续冲突 —— 否则大唐需在青海湖周边部署大量兵力防御吐蕃,将极大消耗边防资源。同时,吐谷浑控制的 “河南道”(丝绸之路支线),借助其力量维护商路安全,比大唐直接统治更高效。
其四,大唐对吐蕃的崛起与吐谷浑的衰落预判不足。当时大唐未能预料到吐蕃会迅速强大,更没想到吐谷浑会衰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因此对这片区域的紧迫性认知不足。
其五,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 大唐当时的战略重心在北方。突厥才是大唐最主要的威胁,对于吐蕃、吐谷浑这类势力,大唐的皇帝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只要其按时朝贡、听从任命、不扰边疆,大唐通常采取团结政策,以集中精力应对主要矛盾。
或许有人会问,大唐彼时正忙于何事?答案是开疆拓土的宏图伟业:灭突厥、平百济、破高句丽、败薛延陀,将西域牢牢掌控在手中。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的根基终究是经济。大唐疆域实在是太大了,西域、河西走廊、江南皆是富庶之地,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建设。那么为何还要让将士们的鲜血洒在茫茫戈壁和干旱高原之上,和那些野蛮的鲜卑人和吐蕃人拼命呢?
正是这种对吐蕃和吐谷浑的轻视,为西域、河西走廊乃至整个大唐王朝埋下了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
曾经富裕安宁、宛如天堂的河西、陇右等地,终将在吐蕃贵族势力的统治下沦为汉人的炼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西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最精锐的两支军团打的你死我活。755-763 年,八年间,大唐死伤军民1500万-3000万人。常年的战争使得,生产停滞,百业萧条,大唐国力急转直下。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镇压内乱,调集河西、陇右等地精兵入关,导致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于 756 年开始大肆进攻河西走廊。763 年,吐蕃攻占了大震关,占领了陇右十一州。764 年,凉州沦陷。766 年,甘州、肃州被吐蕃攻破。776 年,瓜州陷落。直至 781 年,吐蕃占据沙州,标志着河西走廊彻底脱离唐朝控制。
从吐蕃于 786 年完全占据河西走廊,到张议潮率领归义军光复凉州、大唐收复河西走廊,整整七十五年间,河西走廊的汉人在黑暗中艰难挣扎。
曾经的河西走廊,是 葡萄美酒夜光杯 的诗意栖居地,是筚篥琵琶悠扬、金步辇华贵、唐宫水袖翩跹如仙的锦绣天地。是石窟中浓墨重彩的壁画里:金色宫阙巍峨矗立,围场中唐军策马习射,火堆旁的胡人歌女翩跹起舞以及身穿唐装的孩童手持玩具嬉笑打闹,还有那散发着五彩光芒的佛像。凉州城内,市井间喧腾的烟火气中,身着唐装的汉人、塞人、粟特人、胡人等各族百姓欢聚一堂,欢歌笑语不绝于耳 —— 这一切美好,都在七十五年的时光洪流中,悄然湮灭,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