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还未停歇,晨光在厚重的云层后挣扎,太庙前的广场已被百口铜锅围成环形战阵,蒸汽如龙盘旋升腾,每一口鼎中都翻滚着传承千年的古膳秘方。
文武百官分列东西,屏息凝神,连呼吸都压得极低。
高台之上,龙旗猎猎,帝王亲自临坛,诏书余音犹在耳畔:“金鼎会审,十膳定权。胜者执天下灶火,败者削籍流放。”
苏晏清立于鼎西,正卿官服广袖垂地,玉带束腰,发髻高挽,簪一支素银膳纹簪——那是苏家祖传的信物,也是她今日唯一佩戴的私物。
她指尖微凉,却稳如磐石。
昨夜火海中的真相仍在心头灼烧:她是“第七位童”,是那场被掩埋二十年的味狱中唯一活着的证人。
祖父临终低语、母亲病中凝望、她自幼便能尝出药汤中三重毒性……一切皆非天赋,而是命运的烙印。
她抬眼,望向对面高台。
香宗白发如雪,古袍猎猎,手持金鼎令符,神情肃穆如祭司。
他身后九名香师面色灰败,舌苔泛黑,气息微弱,皆是服下“赤心散”自毁味觉的“味殉者”。
他们捧锅而立,像即将献祭的祭品。
“首膳——玉露蒸豚!”礼官宣唱。
九味盟香师捧出一锅晶莹剔透的乳白肉羹,脂香中隐有冰麝冷韵,沁入肺腑,令人神魂一荡。
数位盲评官闭目轻嗅,竟有老学士颤声叹道:“此香通神,似可涤荡凡念,入圣之阶!”
苏晏清却不动声色,只向身旁阿麦微微颔首。
阿麦立刻上前,从膳政司密封匣中取出一瓶清水,滴入汤中。
刹那间,水色由清转青,泛起微蓝涟漪。
“诸位请看,”苏晏清声音清越,穿透鼎沸人声,“‘迷神引’遇碱显青,此膳脂中掺入冰麝香油,实为‘迷神引’所化。久食者神志渐涣,思虑迟钝,甚者痴癫不醒。”
她掀开锅盖,指着肉脂纹理:“古法‘玉露蒸豚’以山泉慢煨,取其清甜,何须香料夺味?你们烹的不是古膳,是慢性之毒。”
百官哗然。
香宗却冷笑:“真味本就非常人可受。欲登味道之巅,岂能畏牺牲?”
一名味殉甲缓缓出列,双手捧锅,闭目低语:“我焚舌以证道,何惧一死?此香,乃通天之径。”
苏晏清眸光微闪。
她看着那名香师灰败的舌头,忽然想起沈知微临终所言:“九百味童……试药而亡。”这些人,不过是又一批被献祭的“味奴”。
她不动声色,指尖轻触耳后——那里藏着一枚极小的铜铃,细线隐入衣领,连向宫墙暗巷中的三名幸存味奴。
她们曾是太医署地窟的活体试药童,如今苟活于暗处,耳聋口哑,却仍保有残存的味觉联感。
第五膳“云片烩菇”上场。
九味盟香师揭开锅盖,一股淡粉雾气袅袅升腾,带着甜腻如蜜的幽香。
百官甫一吸入,不少人眼神恍惚,呼吸变缓,甚至有人无意识低语:“香主……万岁……”
苏晏清闭目,接入“味联”。
刹那间,她“听”到了——三名味奴的心跳同步紊乱,呼吸频率与百官一致,而她们指尖颤抖的节奏,竟与昨夜焚香台中香脉燃烧的波动完全吻合!
她猛然睁眼,提笔疾书于案卷:“他们在用香气操控人心。每一次呼吸,都是密令的传递;每一道香,都是无形的锁链。那节奏……是命令,是驯化,是精神之控!”
她掷笔于地,声音冷如寒铁:“你们不是在献膳,是在施咒。”
萧决立于侧,黑袍未动,目光却如刀锋扫过九味盟众人。
他自幼厌食,味觉几近全失,唯独能尝到苏晏清所烹之味。
此刻他虽不言,却已悄然下令玄镜司铁卫封锁四门,弓弩手隐于廊下。
香宗神色不变,金鼎令符轻摇:“苏正卿,你破得了香,可破得了史吗?可破得了这太庙铜鼎上,千年来刻下的‘真味’二字?”
苏晏清未答,只转身,望向太庙深处那尊沉默千年的青铜古鼎。
她低声对身旁老鼎师道:“请取‘太庙古鼎谱’来。”
老鼎师抬眼,浑浊目光中闪过一丝惊异。
那谱册乃禁中秘藏,非三公不得查阅。
可此刻,他竟缓缓点头,转身步入庙门。
苏晏清望着香宗的背影,心中寒意渐生。
她忽然明白——这场会审,从来不只是为了争一道菜的输赢。
而是有人,早已在百年间,借“真味”之名,将香气化为权柄,将味觉炼成枷锁。
而那本古鼎谱里,或许正藏着第一道锁的钥匙。
苏晏清立于鼎东,风自太庙深处吹来,带着青铜与香灰的冷意。
她指尖仍抵在耳后铜铃上,三名味奴的心跳透过细线隐隐传来——微弱、紊乱,却未断绝。
她们是活着的证词,是被抹去性名的“味童”残魂,而此刻,她们的感知正与这场会审同频共振。
老鼎师捧着一卷泛黄竹册自庙门缓步而出,封皮以朱砂篆书“太庙古鼎谱”五字,边角磨损,显是久未开启。
苏晏清双手接过,指尖触到那粗粝的竹面时,心口猛地一颤——这不只是膳政史录,更是王朝威权更迭的密档。
她迅速翻至历代“金鼎会审”条目,目光如针,逐行扫过那些被岁月浸染的墨迹。
突地,她停住。
自百年前首场膳争起,每任香宗所献第九膳,皆标注“焚香安神,三息定魂”。
起初仅为祭祀净心之用,后渐成定制,列入“古法九仪”。
而配香名录中,“三息定魂香”的主材赫然写着:赤藤露、冥苔粉、血兰髓——正是“赤心散”的三大毒引!
只是古时用量极微,名为安神,实为控神;今日九味盟所用,则已提纯至可蚀心夺志。
她唇色渐白,指尖微微发紧。
这不是误传,也不是偏执,而是一场延续百年的危控之局。
他们以“复原古膳”为名,实则借香气驯化百官心智,将太庙会审变为精神洗脑的祭坛。
所谓“通天之味”,不过是披着圣典外衣的蛊毒。
她合上竹册,抬眼望向萧决。
他仍立于高台侧翼,黑袍如墨,面容冷峻,唯有那双深不见底的眼,映着百鼎蒸腾的雾气。
她缓步上前,将古鼎谱递出,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钉:“他们不是传承古法,是在复刻控心之术。‘三息定魂香’是根,‘赤心散’是果,百年来,每一次会审,都是一次驯化。”
萧决眸光一凝,接过竹册只扫一眼,便已洞悉其中。
他未语,却抬手轻叩腰间玄铁令——那是玄镜司最高密令。
刹那间,四角城楼弓弦轻响,铁卫无声换防,盲评官身侧的侍从已被悄然替换。
他冷声下令:“玄镜司接管盲评官护卫,凡神志恍惚、呼吸异频者,即刻隔离,不得饮膳,不得发声。”
礼官惊愕,香宗却只是冷笑,手中金鼎令符轻摇,似在嘲弄这螳臂当车之举。
苏晏清不再看他,转身走向自己的灶台。
第九膳将启,香宗亲临监灶,一名味殉甲捧着漆黑药罐缓步上前,罐中“赤心散”如灰烬般飘落汤中。
她远远望着,目光沉静如渊。
她从袖中取出祖父遗留的铜勺——勺身斑驳,底刻一道极细的螺旋纹,唯有在特定光线下,才会显出“红曲粉”三字暗记。
那是苏家祖传的“味印”,用以辨识古方真伪。
当年祖父正是因查验出“玉露蒸豚”中掺毒,才遭构陷下狱。
她轻抚勺底,仿佛听见老人临终低语:“清儿,真味不在香浓,而在人心不惑。”
她闭了闭眼,再睁时,眸中已燃起冷焰。
她取来一壶清水,将“五谷清毒引”缓缓溶入——此方乃苏家秘传,不改汤色,不增异味,却能激活人体残存味觉联感,令中毒者反噬其毒,如镜照妖。
她将药水注入灶下蓄水池,不是为烹膳,而是为“养证”——待汤成时,那曾被香气蒙蔽的味觉,将在瞬间复苏,看清自己吞下的究竟是神谕,还是毒咒。
夜风渐起,吹动她鬓边碎发。
百鼎之中,唯她灶火幽蓝,汤未沸,气未腾,却似有无声惊雷,蓄势待发。
文武百官分列东西,屏息凝神,连呼吸都压得极低。
高台之上,龙旗猎猎,帝王亲自临坛,诏书余音犹在耳畔:“金鼎会审,十膳定权。胜者执天下灶火,败者削籍流放。”
苏晏清立于鼎西,正卿官服广袖垂地,玉带束腰,发髻高挽,簪一支素银膳纹簪——那是苏家祖传的信物,也是她今日唯一佩戴的私物。
她指尖微凉,却稳如磐石。
昨夜火海中的真相仍在心头灼烧:她是“第七位童”,是那场被掩埋二十年的味狱中唯一活着的证人。
祖父临终低语、母亲病中凝望、她自幼便能尝出药汤中三重毒性……一切皆非天赋,而是命运的烙印。
她抬眼,望向对面高台。
香宗白发如雪,古袍猎猎,手持金鼎令符,神情肃穆如祭司。
他身后九名香师面色灰败,舌苔泛黑,气息微弱,皆是服下“赤心散”自毁味觉的“味殉者”。
他们捧锅而立,像即将献祭的祭品。
“首膳——玉露蒸豚!”礼官宣唱。
九味盟香师捧出一锅晶莹剔透的乳白肉羹,脂香中隐有冰麝冷韵,沁入肺腑,令人神魂一荡。
数位盲评官闭目轻嗅,竟有老学士颤声叹道:“此香通神,似可涤荡凡念,入圣之阶!”
苏晏清却不动声色,只向身旁阿麦微微颔首。
阿麦立刻上前,从膳政司密封匣中取出一瓶清水,滴入汤中。
刹那间,水色由清转青,泛起微蓝涟漪。
“诸位请看,”苏晏清声音清越,穿透鼎沸人声,“‘迷神引’遇碱显青,此膳脂中掺入冰麝香油,实为‘迷神引’所化。久食者神志渐涣,思虑迟钝,甚者痴癫不醒。”
她掀开锅盖,指着肉脂纹理:“古法‘玉露蒸豚’以山泉慢煨,取其清甜,何须香料夺味?你们烹的不是古膳,是慢性之毒。”
百官哗然。
香宗却冷笑:“真味本就非常人可受。欲登味道之巅,岂能畏牺牲?”
一名味殉甲缓缓出列,双手捧锅,闭目低语:“我焚舌以证道,何惧一死?此香,乃通天之径。”
苏晏清眸光微闪。
她看着那名香师灰败的舌头,忽然想起沈知微临终所言:“九百味童……试药而亡。”这些人,不过是又一批被献祭的“味奴”。
她不动声色,指尖轻触耳后——那里藏着一枚极小的铜铃,细线隐入衣领,连向宫墙暗巷中的三名幸存味奴。
她们曾是太医署地窟的活体试药童,如今苟活于暗处,耳聋口哑,却仍保有残存的味觉联感。
第五膳“云片烩菇”上场。
九味盟香师揭开锅盖,一股淡粉雾气袅袅升腾,带着甜腻如蜜的幽香。
百官甫一吸入,不少人眼神恍惚,呼吸变缓,甚至有人无意识低语:“香主……万岁……”
苏晏清闭目,接入“味联”。
刹那间,她“听”到了——三名味奴的心跳同步紊乱,呼吸频率与百官一致,而她们指尖颤抖的节奏,竟与昨夜焚香台中香脉燃烧的波动完全吻合!
她猛然睁眼,提笔疾书于案卷:“他们在用香气操控人心。每一次呼吸,都是密令的传递;每一道香,都是无形的锁链。那节奏……是命令,是驯化,是精神之控!”
她掷笔于地,声音冷如寒铁:“你们不是在献膳,是在施咒。”
萧决立于侧,黑袍未动,目光却如刀锋扫过九味盟众人。
他自幼厌食,味觉几近全失,唯独能尝到苏晏清所烹之味。
此刻他虽不言,却已悄然下令玄镜司铁卫封锁四门,弓弩手隐于廊下。
香宗神色不变,金鼎令符轻摇:“苏正卿,你破得了香,可破得了史吗?可破得了这太庙铜鼎上,千年来刻下的‘真味’二字?”
苏晏清未答,只转身,望向太庙深处那尊沉默千年的青铜古鼎。
她低声对身旁老鼎师道:“请取‘太庙古鼎谱’来。”
老鼎师抬眼,浑浊目光中闪过一丝惊异。
那谱册乃禁中秘藏,非三公不得查阅。
可此刻,他竟缓缓点头,转身步入庙门。
苏晏清望着香宗的背影,心中寒意渐生。
她忽然明白——这场会审,从来不只是为了争一道菜的输赢。
而是有人,早已在百年间,借“真味”之名,将香气化为权柄,将味觉炼成枷锁。
而那本古鼎谱里,或许正藏着第一道锁的钥匙。
苏晏清立于鼎东,风自太庙深处吹来,带着青铜与香灰的冷意。
她指尖仍抵在耳后铜铃上,三名味奴的心跳透过细线隐隐传来——微弱、紊乱,却未断绝。
她们是活着的证词,是被抹去性名的“味童”残魂,而此刻,她们的感知正与这场会审同频共振。
老鼎师捧着一卷泛黄竹册自庙门缓步而出,封皮以朱砂篆书“太庙古鼎谱”五字,边角磨损,显是久未开启。
苏晏清双手接过,指尖触到那粗粝的竹面时,心口猛地一颤——这不只是膳政史录,更是王朝威权更迭的密档。
她迅速翻至历代“金鼎会审”条目,目光如针,逐行扫过那些被岁月浸染的墨迹。
突地,她停住。
自百年前首场膳争起,每任香宗所献第九膳,皆标注“焚香安神,三息定魂”。
起初仅为祭祀净心之用,后渐成定制,列入“古法九仪”。
而配香名录中,“三息定魂香”的主材赫然写着:赤藤露、冥苔粉、血兰髓——正是“赤心散”的三大毒引!
只是古时用量极微,名为安神,实为控神;今日九味盟所用,则已提纯至可蚀心夺志。
她唇色渐白,指尖微微发紧。
这不是误传,也不是偏执,而是一场延续百年的危控之局。
他们以“复原古膳”为名,实则借香气驯化百官心智,将太庙会审变为精神洗脑的祭坛。
所谓“通天之味”,不过是披着圣典外衣的蛊毒。
她合上竹册,抬眼望向萧决。
他仍立于高台侧翼,黑袍如墨,面容冷峻,唯有那双深不见底的眼,映着百鼎蒸腾的雾气。
她缓步上前,将古鼎谱递出,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钉:“他们不是传承古法,是在复刻控心之术。‘三息定魂香’是根,‘赤心散’是果,百年来,每一次会审,都是一次驯化。”
萧决眸光一凝,接过竹册只扫一眼,便已洞悉其中。
他未语,却抬手轻叩腰间玄铁令——那是玄镜司最高密令。
刹那间,四角城楼弓弦轻响,铁卫无声换防,盲评官身侧的侍从已被悄然替换。
他冷声下令:“玄镜司接管盲评官护卫,凡神志恍惚、呼吸异频者,即刻隔离,不得饮膳,不得发声。”
礼官惊愕,香宗却只是冷笑,手中金鼎令符轻摇,似在嘲弄这螳臂当车之举。
苏晏清不再看他,转身走向自己的灶台。
第九膳将启,香宗亲临监灶,一名味殉甲捧着漆黑药罐缓步上前,罐中“赤心散”如灰烬般飘落汤中。
她远远望着,目光沉静如渊。
她从袖中取出祖父遗留的铜勺——勺身斑驳,底刻一道极细的螺旋纹,唯有在特定光线下,才会显出“红曲粉”三字暗记。
那是苏家祖传的“味印”,用以辨识古方真伪。
当年祖父正是因查验出“玉露蒸豚”中掺毒,才遭构陷下狱。
她轻抚勺底,仿佛听见老人临终低语:“清儿,真味不在香浓,而在人心不惑。”
她闭了闭眼,再睁时,眸中已燃起冷焰。
她取来一壶清水,将“五谷清毒引”缓缓溶入——此方乃苏家秘传,不改汤色,不增异味,却能激活人体残存味觉联感,令中毒者反噬其毒,如镜照妖。
她将药水注入灶下蓄水池,不是为烹膳,而是为“养证”——待汤成时,那曾被香气蒙蔽的味觉,将在瞬间复苏,看清自己吞下的究竟是神谕,还是毒咒。
夜风渐起,吹动她鬓边碎发。
百鼎之中,唯她灶火幽蓝,汤未沸,气未腾,却似有无声惊雷,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