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着黄沙,刮过官道两旁枯死的胡杨,苏晏清一行十数人离京已三日。
车马缓缓驶出雁门关外三十里驿,旌旗猎猎,上书“膳政司巡北”四字,金线绣着御赐“金鼎膳令”的徽纹,在残阳下泛出冷光。
她坐在马车中,帘幕半掀,目光扫过沿途驿站——炊烟袅袅,饭香飘散,看似寻常供膳之所,实则早已被她列为第一波排查重地。
“阿麦。”她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
“在。”阿麦快步上前,手中捧着一匣封条完好的陶罐,正是方才驿站呈上的“羊肉烩饼”残羹。
“每站皆取样,三份封存:一份送回太医院备检,一份留案底,一份随行备用。”苏晏清淡淡道,“九味盟虽败,其根未断。军粮中转三成仍在他们手中流转,我不信他们敢让每一口饭都干净。”
阿麦用力点头。
她是灾年活下来的兵户遗孤,最懂饿极时连锅底焦糊都舔干净的滋味。
如今见苏博士以一碗饭为刃,切开层层黑幕,心中敬服更甚。
入夜,云州折腰坡边军大营。
守将亲自迎出辕门,满脸堆笑:“苏正卿远道而来,卑职特备‘香炖驼蹄’一品,乃北境珍馐,非贵客不献。”
大厅内烛火通明,铜炉蒸腾,那驼蹄炖得酥烂金黄,香气浓郁扑鼻,似蜜融雪,又似陈酒煨桂,引得随行小吏无不垂涎。
苏晏清却未动筷。
她只轻轻抬手,看向身旁的小铃铛。
小铃铛会意,从颈间取下那枚旧铜铃,指尖轻拨——
叮铃……叮铃……
铃声细若游丝,却如针尖刺入寂静。
苏晏清闭目,呼吸微凝。
刹那间,舌尖泛起一丝极淡的苦甜香,像是烧尽的檀香混着蜜渣,又夹杂着灰烬的焦涩。
这味道她认得——与她随身佩戴的香灰戒指同源,那是祖父案发那夜,从苏家老宅废墟中拾得的唯一遗物。
而此刻,这味竟顺着铃音反渗而来。
有人在用“第七味童”的味印,追踪她。
她眸子倏然睁开,寒光一闪。
这不是巧合。这是挑衅,也是试探。
她缓缓放下筷子,唇角微扬,却不带笑意:“此膳……不必尝了。”
众人愕然。
她起身,拂袖:“传令,车队即刻改道,绕行黑水沟废弃粮道。马匹换装,轻车简行。”
“可您……”阿麦急问。
“我去伙房。”她说得平静,“想查谁在换粮,就得先知道兵卒吃什么。”
当夜子时,风沙更烈。
苏晏清换上粗布军婢衣裳,混入边军伙房。
老药癫随行,披着破旧斗篷,眼神浑浊,手中银针却稳如磐石。
他将一撮糙米浸入清水,再以银针轻点——针尖瞬时泛出淡淡青灰。
“静心灰。”他喃喃,“无毒,不伤身,却能蚀神志。日久服之,人便如被香火熏过的纸人,闻令而动,不觉其苦。”
苏晏清接过银针,看着那抹灰痕,冷笑出声:“他们不怕我查账,不怕我验粮……怕的是我让这些兵士重新‘尝’到饿的滋味。”
她转身,目光扫过昏暗灶台、锈蚀铁锅、结满油垢的烟囱。
“阿麦,去召集百名老兵。不论职务,不论资历,只要吃过三年以上军粮的,都来。”
一个时辰后,百名老兵立于校场边角的破灶前,人人手持水囊,面带疑惑。
“今夜不练武,不点卯。”苏晏清立于灶台之上,声音清冷如刀,“只煮一碗饭。”
她命每人取随身水囊中的存水,就地支锅,煮一碗无盐无油无料的糙米粥,限时一炷香。
老兵们哄笑:“这算哪门子差事?我们天天吃这个!”
可当粥成,热气升腾,第一口入喉——
有人忽然僵住。
有人眼眶发红。
有人手抖得几乎端不住碗。
终于,一名满脸风霜的老卒跪倒在地,嗓音嘶哑:“这味……这味……像极了三年前断粮那夜。我们啃皮带、嚼草根,就为这口没滋味的糊……”
苏晏清静静看着他们,声音不高,却穿透风沙:“你们吃的不是饭,是被人换过的‘顺民粮’。它让你们忘了饿,忘了痛,忘了为何握刀。”
她抬手,将“金鼎膳令”高悬于灶台之上,火光照耀金篆,字字如刻:
“从今日起,每营设‘照心灶’——百姓捐粮、官采米粮、军需配给,三榜同晒,百姓可查。谁动一口饭,我就动谁的命。”
话音落下,百人肃立,无人再笑。
而就在此时,远处粮仓方向,忽有火光冲天而起,映红半边夜空。
苏晏清猛然回头,目光如电。
火势初燃,却来得蹊跷。
她未动,只低声对身旁人道:“去查,是谁点的第一把火。”
风沙中,她立于灶前,影子被火光拉得极长,仿佛一柄出鞘的刀,横亘在北境荒原之上。
舌尖,那一缕苦甜香,仍未散去。
夜色如墨,北境的风裹着雪粒抽打在营帐上,发出猎猎声响。
粮仓大火已被扑灭,余烬未冷,焦黑的梁木斜斜垮塌,像一具被撕裂的骸骨横陈于寒天之下。
萧决立于废墟前,玄铁重甲未卸,手中长刀滴血未沾,却已令三步之内无人敢近。
那名老炊兵被铁链锁在断柱旁,须发皆白,双手布满烫疤,口中仍不断重复:“香主说……火起,魂归……”声音沙哑如磨刀石刮过铁皮,听得人脊背发凉。
苏晏清缓步而来,斗篷拂地无声。
她蹲下身,执起老人枯瘦的手腕,目光落在其张开的口中——舌尖一道暗红焦痕,形如残瓣梅花,边缘泛着诡异的青紫色,正是“香奴契”的烙印。
此契非火烙,而是以秘药与熏香入体,借七情波动激发神智崩解,使人成傀。
“他不是纵火者。”她低声说,“他是信使。”
话音未落,老药癫已提着药箱踉跄赶到,疯癫之态尽去,眼中精光一闪。
他取出一支乌银细针,刺入老炊兵颈后三寸,又以酒糟裹其双足,随即猛拍其背。
老人剧烈抽搐,喉间涌出一口黑血,夹杂着灰白絮状物,腥臭扑鼻。
“回……魂……引……”老炊兵瞳孔骤缩,似见极远之景,“七灶为脉……味种深埋……只待铃响……活引归来……便能唤醒沉眠之火……”
苏晏清指尖微颤。
他们不是在追杀我,是在等我回来。
九味盟当年覆灭时,并未真正瓦解,而是将残部化作“味奴”,潜伏各地军灶之中,如同种子深埋冻土,只等一个能共鸣的“活味引”现身——而她肩头那道旧伤里渗出的梅香,正是当年“第七味童”独有的气息标记。
她倏然起身,快步回帐。
烛火摇曳,她取下颈间香灰戒指,轻轻摩挲。
这枚戒指由祖父焚毁宅院后的余烬熔铸而成,内藏一丝未曾散尽的旧香。
她闭目凝神,将戒指置于案上铜盘中央,四周摆开七枚小瓷碟——每碟盛着从沿途驿站、边营伙房乃至今夜粮仓灰烬中提取的残味样本。
这是“味联阵”,祖传秘术,以主味为引,感召同频之气。
指尖轻点阵眼,一道微不可察的香气涟漪扩散开来。
七道波动逐一浮现:有膻腥混杂的驼蹄余香,有霉变谷物的浊气,还有静心灰的阴柔甜腻……可当最后一道气息升起时,她的呼吸猛然一滞——
那一缕极淡的梅香,竟与她肩上处隐隐渗出的气息完全共振!
频率一致,韵尾相同,仿佛两股血脉相连的魂魄隔世相认。
她睁开眼,提笔蘸墨,在舆图上狠狠圈出一点:雁门岭下,旧军屯“归味营”。
此地曾是祖父督建的皇家备荒粮驿,后因一场大火废弃多年,如今荒草连天,雾锁山口,连斥候都极少踏足。
“那里不只埋着味奴。”她喃喃自语,“还埋着我的前半生。”
帐帘忽掀,寒风卷雪涌入。
萧决站在门口,黑氅覆霜,眉宇间凝着肃杀之气。
他看着她案前摊开的地图,看着那一点孤悬于险岭之间的红圈,只问一句:“你要去?”
她抬眼望他,眸光沉静如渊:“我去,不只是为了查灶,是为了让那些以为我早已焚尽的人知道——”
“我还活着,且带着味道回来了。”
风雪更急,小铃铛蜷在角落,怀抱铜铃,睡梦中无意识轻拨——
百里之外,雁门岭深处,一口枯井边,积雪微微震颤,一缕极淡的梅香,悄然浮起,随风飘散,仿佛某种沉睡已久的讯号,终于被唤醒。
车马缓缓驶出雁门关外三十里驿,旌旗猎猎,上书“膳政司巡北”四字,金线绣着御赐“金鼎膳令”的徽纹,在残阳下泛出冷光。
她坐在马车中,帘幕半掀,目光扫过沿途驿站——炊烟袅袅,饭香飘散,看似寻常供膳之所,实则早已被她列为第一波排查重地。
“阿麦。”她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
“在。”阿麦快步上前,手中捧着一匣封条完好的陶罐,正是方才驿站呈上的“羊肉烩饼”残羹。
“每站皆取样,三份封存:一份送回太医院备检,一份留案底,一份随行备用。”苏晏清淡淡道,“九味盟虽败,其根未断。军粮中转三成仍在他们手中流转,我不信他们敢让每一口饭都干净。”
阿麦用力点头。
她是灾年活下来的兵户遗孤,最懂饿极时连锅底焦糊都舔干净的滋味。
如今见苏博士以一碗饭为刃,切开层层黑幕,心中敬服更甚。
入夜,云州折腰坡边军大营。
守将亲自迎出辕门,满脸堆笑:“苏正卿远道而来,卑职特备‘香炖驼蹄’一品,乃北境珍馐,非贵客不献。”
大厅内烛火通明,铜炉蒸腾,那驼蹄炖得酥烂金黄,香气浓郁扑鼻,似蜜融雪,又似陈酒煨桂,引得随行小吏无不垂涎。
苏晏清却未动筷。
她只轻轻抬手,看向身旁的小铃铛。
小铃铛会意,从颈间取下那枚旧铜铃,指尖轻拨——
叮铃……叮铃……
铃声细若游丝,却如针尖刺入寂静。
苏晏清闭目,呼吸微凝。
刹那间,舌尖泛起一丝极淡的苦甜香,像是烧尽的檀香混着蜜渣,又夹杂着灰烬的焦涩。
这味道她认得——与她随身佩戴的香灰戒指同源,那是祖父案发那夜,从苏家老宅废墟中拾得的唯一遗物。
而此刻,这味竟顺着铃音反渗而来。
有人在用“第七味童”的味印,追踪她。
她眸子倏然睁开,寒光一闪。
这不是巧合。这是挑衅,也是试探。
她缓缓放下筷子,唇角微扬,却不带笑意:“此膳……不必尝了。”
众人愕然。
她起身,拂袖:“传令,车队即刻改道,绕行黑水沟废弃粮道。马匹换装,轻车简行。”
“可您……”阿麦急问。
“我去伙房。”她说得平静,“想查谁在换粮,就得先知道兵卒吃什么。”
当夜子时,风沙更烈。
苏晏清换上粗布军婢衣裳,混入边军伙房。
老药癫随行,披着破旧斗篷,眼神浑浊,手中银针却稳如磐石。
他将一撮糙米浸入清水,再以银针轻点——针尖瞬时泛出淡淡青灰。
“静心灰。”他喃喃,“无毒,不伤身,却能蚀神志。日久服之,人便如被香火熏过的纸人,闻令而动,不觉其苦。”
苏晏清接过银针,看着那抹灰痕,冷笑出声:“他们不怕我查账,不怕我验粮……怕的是我让这些兵士重新‘尝’到饿的滋味。”
她转身,目光扫过昏暗灶台、锈蚀铁锅、结满油垢的烟囱。
“阿麦,去召集百名老兵。不论职务,不论资历,只要吃过三年以上军粮的,都来。”
一个时辰后,百名老兵立于校场边角的破灶前,人人手持水囊,面带疑惑。
“今夜不练武,不点卯。”苏晏清立于灶台之上,声音清冷如刀,“只煮一碗饭。”
她命每人取随身水囊中的存水,就地支锅,煮一碗无盐无油无料的糙米粥,限时一炷香。
老兵们哄笑:“这算哪门子差事?我们天天吃这个!”
可当粥成,热气升腾,第一口入喉——
有人忽然僵住。
有人眼眶发红。
有人手抖得几乎端不住碗。
终于,一名满脸风霜的老卒跪倒在地,嗓音嘶哑:“这味……这味……像极了三年前断粮那夜。我们啃皮带、嚼草根,就为这口没滋味的糊……”
苏晏清静静看着他们,声音不高,却穿透风沙:“你们吃的不是饭,是被人换过的‘顺民粮’。它让你们忘了饿,忘了痛,忘了为何握刀。”
她抬手,将“金鼎膳令”高悬于灶台之上,火光照耀金篆,字字如刻:
“从今日起,每营设‘照心灶’——百姓捐粮、官采米粮、军需配给,三榜同晒,百姓可查。谁动一口饭,我就动谁的命。”
话音落下,百人肃立,无人再笑。
而就在此时,远处粮仓方向,忽有火光冲天而起,映红半边夜空。
苏晏清猛然回头,目光如电。
火势初燃,却来得蹊跷。
她未动,只低声对身旁人道:“去查,是谁点的第一把火。”
风沙中,她立于灶前,影子被火光拉得极长,仿佛一柄出鞘的刀,横亘在北境荒原之上。
舌尖,那一缕苦甜香,仍未散去。
夜色如墨,北境的风裹着雪粒抽打在营帐上,发出猎猎声响。
粮仓大火已被扑灭,余烬未冷,焦黑的梁木斜斜垮塌,像一具被撕裂的骸骨横陈于寒天之下。
萧决立于废墟前,玄铁重甲未卸,手中长刀滴血未沾,却已令三步之内无人敢近。
那名老炊兵被铁链锁在断柱旁,须发皆白,双手布满烫疤,口中仍不断重复:“香主说……火起,魂归……”声音沙哑如磨刀石刮过铁皮,听得人脊背发凉。
苏晏清缓步而来,斗篷拂地无声。
她蹲下身,执起老人枯瘦的手腕,目光落在其张开的口中——舌尖一道暗红焦痕,形如残瓣梅花,边缘泛着诡异的青紫色,正是“香奴契”的烙印。
此契非火烙,而是以秘药与熏香入体,借七情波动激发神智崩解,使人成傀。
“他不是纵火者。”她低声说,“他是信使。”
话音未落,老药癫已提着药箱踉跄赶到,疯癫之态尽去,眼中精光一闪。
他取出一支乌银细针,刺入老炊兵颈后三寸,又以酒糟裹其双足,随即猛拍其背。
老人剧烈抽搐,喉间涌出一口黑血,夹杂着灰白絮状物,腥臭扑鼻。
“回……魂……引……”老炊兵瞳孔骤缩,似见极远之景,“七灶为脉……味种深埋……只待铃响……活引归来……便能唤醒沉眠之火……”
苏晏清指尖微颤。
他们不是在追杀我,是在等我回来。
九味盟当年覆灭时,并未真正瓦解,而是将残部化作“味奴”,潜伏各地军灶之中,如同种子深埋冻土,只等一个能共鸣的“活味引”现身——而她肩头那道旧伤里渗出的梅香,正是当年“第七味童”独有的气息标记。
她倏然起身,快步回帐。
烛火摇曳,她取下颈间香灰戒指,轻轻摩挲。
这枚戒指由祖父焚毁宅院后的余烬熔铸而成,内藏一丝未曾散尽的旧香。
她闭目凝神,将戒指置于案上铜盘中央,四周摆开七枚小瓷碟——每碟盛着从沿途驿站、边营伙房乃至今夜粮仓灰烬中提取的残味样本。
这是“味联阵”,祖传秘术,以主味为引,感召同频之气。
指尖轻点阵眼,一道微不可察的香气涟漪扩散开来。
七道波动逐一浮现:有膻腥混杂的驼蹄余香,有霉变谷物的浊气,还有静心灰的阴柔甜腻……可当最后一道气息升起时,她的呼吸猛然一滞——
那一缕极淡的梅香,竟与她肩上处隐隐渗出的气息完全共振!
频率一致,韵尾相同,仿佛两股血脉相连的魂魄隔世相认。
她睁开眼,提笔蘸墨,在舆图上狠狠圈出一点:雁门岭下,旧军屯“归味营”。
此地曾是祖父督建的皇家备荒粮驿,后因一场大火废弃多年,如今荒草连天,雾锁山口,连斥候都极少踏足。
“那里不只埋着味奴。”她喃喃自语,“还埋着我的前半生。”
帐帘忽掀,寒风卷雪涌入。
萧决站在门口,黑氅覆霜,眉宇间凝着肃杀之气。
他看着她案前摊开的地图,看着那一点孤悬于险岭之间的红圈,只问一句:“你要去?”
她抬眼望他,眸光沉静如渊:“我去,不只是为了查灶,是为了让那些以为我早已焚尽的人知道——”
“我还活着,且带着味道回来了。”
风雪更急,小铃铛蜷在角落,怀抱铜铃,睡梦中无意识轻拨——
百里之外,雁门岭深处,一口枯井边,积雪微微震颤,一缕极淡的梅香,悄然浮起,随风飘散,仿佛某种沉睡已久的讯号,终于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