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祭当日,皇城之外人声鼎沸,香火如河。
百姓手持烛火,肩扛供食,自黎明起便在宫门外跪候。
风里传着低语,一句句如针扎进宫墙:“天子三日未尝五味,御膳入口即吐——龙体有恙,国运将倾。”“百官上朝皆面如死灰,闻饭色变,这是中了邪!”“听说是二十年前那场‘味祸’回来了……”
乾清宫内,皇帝猛地摔下手中青玉杯,碎瓷四溅。
他脸色铁青,指尖颤抖地指着殿外方向:“苏晏清?一个女流之辈,也敢请旨主膳?她若败,朕诛她九族!”
殿角阴影中,萧决单膝跪地,玄铁披风垂落如墨云,声音却沉稳如山:“臣若在,她不死。”
皇帝冷笑:“你信她胜过信太医局、钦天监、满朝文武?”
“臣不信命,”萧决抬头,眸光冷锐,“只信她手中的勺。”
消息穿廊越户,终至炊火阁。
此时晨光初透,铜壶滴漏轻响。
苏晏清立于灶前,手中石碾缓缓碾过最后一粒蜜渍梅核,细粉簌簌落入茶盏。
她抬手,将这碗茶推至案边——那是萧决的早茶,每日必饮,由她亲制。
无人知晓,那微苦回甘的茶汤里,藏着能压制“梦香”余毒的秘方,也藏着她以自身痛感替代味觉的心血。
她望向窗外。
宫墙之外,人群如海,烛火如星,惶恐与期盼交织成一片无声的潮音。
“他们怕的不是没饭吃,”她轻声道,嗓音如雪落寒潭,“是吃了饭,心却丢了。”
话音未落,老锅头掀帘而入,粗布围裙沾满炭灰,眉头拧得能夹住铁钳:“苏正卿,您真要办万民宴?可这食材……禁蜜、禁杏、禁梅、禁香料,连盐都限量三分——这哪是宴?分明是赈灾粥棚!”
苏晏清转身,目光扫过整座炊火阁。
数十名厨役列队而立,阿粟站在最前,瘦小身影挺得笔直,双手粗糙皲裂,却是全阁唯一敢尝第一口的人。
她缓缓开口:“正是赈灾。但救的不是肚腹之饥,是人心之饿。”
她抬手,展开一卷素纸,上书三道菜名,无华无饰:
素心粥。铁骨饼。归真汤。
“此三味,不记谱,不封名,不用奇珍,不炫技法。”她一字一顿,“只为让每个人吃得安心——知道这世上,还有人愿为‘无毒’二字,亲手试火。”
老锅头张了张嘴,终究没再反驳。
他知道眼前这位女子,从不逞虚言。
随即,苏晏清下令:十万食盒,每一只底部,由小刻工亲自镌刻九字——“此食无毒,苏晏清亲尝”。
刀锋入木三分,如同誓约。
更令所有人震惊的是,她召来萧决调派的玄镜司暗卫,尽数换作炊役服饰,隐于各灶之间。
从米仓出库、井水取用,到柴薪转运、食盒封装,每一环皆设监察。
尤其谷物筛洗处,布下三层验毒关卡,严防“引梦粉”混入——那种能诱发幻觉、操控心智的秘药,曾毁她祖父一生清誉,如今竟再度现世。
午时三刻,高台落成。
百灶齐燃,烈火冲天,锅釜如阵,蒸汽如雾。
百姓仰首望去,只见一位素衣女子执长勺立于最大粥锅前,发髻仅一支银簪束起,身姿清瘦却如松立崖。
苏晏清舀起第一碗粥,米色清透,无油无糖,唯余稻谷本香。
她当众仰头饮尽。
第二碗,再尽。
众人屏息。
有人开始低声议论:“真的吗?她真敢喝?万一有毒……”
第三碗刚入口,她舌尖尚未触及,舌底深处那枚嵌入经络的梅核骤然刺痛——一股极淡、几乎难以察觉的腐甜气息,悄然混在米香之后,如蛇潜行。
她眸光一凝。
这不是错觉。
是“引梦粉”的变种,焙炼后近乎无味,唯有她这以痛代味之人,才能在神经剧震中捕捉那一丝异样。
“阿粟。”她声音极轻,几不可闻,“取锅底残渣,角隅刮三层。”
阿粟立刻俯身,用银匙小心刮下锅沿死角的焦垢,递上。
苏晏清捻指一嗅,再以指尖轻触焙火,刹那间,一缕焦杏尾息飘出——那是“梦香”辅料焚烧后的特有气息!
她不动声色,将原锅封存,密匣加印,交予台下黑衣人:“交给萧都督,查源头,溯流向,我要知道这灰粉何时入库,经谁之手。”
旋即扬声:“老锅头,换新灶,重煮此粥,水用深井第三汲,米过筛七遍。”
老锅头领命而去,心中骇然。
他知道,这一锅粥,早已不只是食物,而是赌上性命的局。
风拂高台,苏晏清立于百灶中央,素衣猎猎。
她望着台下十万双眼睛,那些充满疑惧、期待、绝望与微光的眼睛。
但她更要让他们明白——
有人,愿意为“安心”二字,赴汤蹈火。粥成之时,天光正盛。
炊火阁千灶齐沸,蒸腾的雾气如云海翻涌,笼罩着皇城外那一片沉默而躁动的人海。
苏晏清立于高台中央,手中长勺轻转,将一碗素心粥缓缓倾入青瓷碗中。
米粒软糯分明,汤色澄澈如露,无油、无糖、无香,唯有一缕稻谷初熟时的清气,在风里淡淡浮散。
她抬眸扫过台下十万双眼睛——那是被恐惧啃噬过的目光,是饿极了也不肯伸手的防备,是连吞咽都带着颤抖的绝望。
“今日之味,”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喧嚣,如钟鸣鼓响,“不记于谱,不传于世,只为此刻安心。”
百姓静默,无人上前。
他们不是不信这粥,而是不敢信世间还有“安心”二字。
苏晏清不语,只将三碗清汤依次端起,仰首饮尽。
动作从容,面色如常。
第三碗落腹时,舌底那枚嵌入经络的梅核再度刺痛,像一根细针扎进神识深处——那几乎不可察的腐甜气息仍未散去,余毒仍在某处潜伏。
但她脸上未露分毫异样。
风拂过她的银簪,发丝微扬。
忽有老丈自人群前踉跄而出,白发苍苍,衣衫褴褛,颤抖着跪倒在地:“苏博士……真无毒?我一家五口,昨夜已有三人呕血……若再有毒,我们……真的没了……”
苏晏清望向他,眼中并无波澜,唯有沉静如渊。
她缓缓摘下发间银簪,锋刃在阳光下一闪,随即划破指尖。
一滴血珠坠入刚盛好的粥碗,荡开一圈猩红涟漪。
“若我明日暴毙,”她声音清冷如雪水,“你们再来恨我。”
全场死寂。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滞。
有人低头看着自己枯瘦的手,有人望着身边病弱的幼子,有人想起昨夜屋中传出的最后一声喘息。
然后,第一人跪下了。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片刻之间,黑压压的人群如潮水般俯首在地,哭声骤起,撕裂晨风。
“苏博士给的不是饭,是命啊!”
争食之声渐起。
人们捧着食盒后退,却又频频回望,仿佛怕这一切只是幻梦一场。
孩子抱紧碗,老人含泪啜饮,有人边吃边哭,有人吃完后跪地叩首,额头触土,久久不起。
暗处,梁守义蜷缩在阴影里,手中香囊早已空空如也。
他本欲趁乱投毒,毁掉这场所谓的“清宴”,用全城之乱祭他二十年来不得伸冤的屈辱。
可此刻,他看见的是无数张因一碗清粥而重燃生机的脸。
怒火焚心,他猛地起身,嘶吼着冲向主灶,意图以身殉毒——却在半途被一道瘦小身影死死抱住腿。
是阿粟。
那总低着头、从不开口的试食女童,此刻双臂如铁钳般箍住他,指甲深陷其肉。
她不说话,只是睁大双眼,目光如刀。
铁链破风而至。
玄镜司黑衣人自四面八方现身,将他按跪于地。
镣铐加身刹那,他狂笑出声:“苏晏清!你可知我为何恨你?你祖父弃我如敝履,你却在这里装神弄鬼施舍仁义!”
苏晏清缓步走来,素衣未染尘,眉目平静。
她俯身,从他腰间拾起那只掉落的香粉袋,轻轻捻开一角,嗅了一瞬,又合上。
“你恨我,因你觉得被弃。”她语气淡然,却字字入骨,“可你忘了,当年祖父教你炒米时,曾说‘火候不到,饭就不香’。”她顿了顿,目光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你现在,还不够熟。”
旋即转身,朗声道:“传令——梁守义即日起编入炊火阁,专司试食。每一盒‘无名食’,必由他亲尝第一口。”
梁守义浑身剧震,抬头看她,眼中怒意与惊愕交织,终化作一声沙哑哽咽:“我……竟成了你信义的注脚。”
风起,十万空盒随人潮退去,堆叠如山,静卧宫门之外。
晨光初照,映得那些木盒泛出温润微黄的色泽,宛如旧日炊烟下的饭匣。
无人下令,无人组织,却已悄然聚拢,层层垒高,形似祭坛。
而在最顶端,一方白布不知何时悬起,墨字淋漓:
“苏相赐饭,活我全家。”
风中,一只炭笔滚落盒底。
百姓手持烛火,肩扛供食,自黎明起便在宫门外跪候。
风里传着低语,一句句如针扎进宫墙:“天子三日未尝五味,御膳入口即吐——龙体有恙,国运将倾。”“百官上朝皆面如死灰,闻饭色变,这是中了邪!”“听说是二十年前那场‘味祸’回来了……”
乾清宫内,皇帝猛地摔下手中青玉杯,碎瓷四溅。
他脸色铁青,指尖颤抖地指着殿外方向:“苏晏清?一个女流之辈,也敢请旨主膳?她若败,朕诛她九族!”
殿角阴影中,萧决单膝跪地,玄铁披风垂落如墨云,声音却沉稳如山:“臣若在,她不死。”
皇帝冷笑:“你信她胜过信太医局、钦天监、满朝文武?”
“臣不信命,”萧决抬头,眸光冷锐,“只信她手中的勺。”
消息穿廊越户,终至炊火阁。
此时晨光初透,铜壶滴漏轻响。
苏晏清立于灶前,手中石碾缓缓碾过最后一粒蜜渍梅核,细粉簌簌落入茶盏。
她抬手,将这碗茶推至案边——那是萧决的早茶,每日必饮,由她亲制。
无人知晓,那微苦回甘的茶汤里,藏着能压制“梦香”余毒的秘方,也藏着她以自身痛感替代味觉的心血。
她望向窗外。
宫墙之外,人群如海,烛火如星,惶恐与期盼交织成一片无声的潮音。
“他们怕的不是没饭吃,”她轻声道,嗓音如雪落寒潭,“是吃了饭,心却丢了。”
话音未落,老锅头掀帘而入,粗布围裙沾满炭灰,眉头拧得能夹住铁钳:“苏正卿,您真要办万民宴?可这食材……禁蜜、禁杏、禁梅、禁香料,连盐都限量三分——这哪是宴?分明是赈灾粥棚!”
苏晏清转身,目光扫过整座炊火阁。
数十名厨役列队而立,阿粟站在最前,瘦小身影挺得笔直,双手粗糙皲裂,却是全阁唯一敢尝第一口的人。
她缓缓开口:“正是赈灾。但救的不是肚腹之饥,是人心之饿。”
她抬手,展开一卷素纸,上书三道菜名,无华无饰:
素心粥。铁骨饼。归真汤。
“此三味,不记谱,不封名,不用奇珍,不炫技法。”她一字一顿,“只为让每个人吃得安心——知道这世上,还有人愿为‘无毒’二字,亲手试火。”
老锅头张了张嘴,终究没再反驳。
他知道眼前这位女子,从不逞虚言。
随即,苏晏清下令:十万食盒,每一只底部,由小刻工亲自镌刻九字——“此食无毒,苏晏清亲尝”。
刀锋入木三分,如同誓约。
更令所有人震惊的是,她召来萧决调派的玄镜司暗卫,尽数换作炊役服饰,隐于各灶之间。
从米仓出库、井水取用,到柴薪转运、食盒封装,每一环皆设监察。
尤其谷物筛洗处,布下三层验毒关卡,严防“引梦粉”混入——那种能诱发幻觉、操控心智的秘药,曾毁她祖父一生清誉,如今竟再度现世。
午时三刻,高台落成。
百灶齐燃,烈火冲天,锅釜如阵,蒸汽如雾。
百姓仰首望去,只见一位素衣女子执长勺立于最大粥锅前,发髻仅一支银簪束起,身姿清瘦却如松立崖。
苏晏清舀起第一碗粥,米色清透,无油无糖,唯余稻谷本香。
她当众仰头饮尽。
第二碗,再尽。
众人屏息。
有人开始低声议论:“真的吗?她真敢喝?万一有毒……”
第三碗刚入口,她舌尖尚未触及,舌底深处那枚嵌入经络的梅核骤然刺痛——一股极淡、几乎难以察觉的腐甜气息,悄然混在米香之后,如蛇潜行。
她眸光一凝。
这不是错觉。
是“引梦粉”的变种,焙炼后近乎无味,唯有她这以痛代味之人,才能在神经剧震中捕捉那一丝异样。
“阿粟。”她声音极轻,几不可闻,“取锅底残渣,角隅刮三层。”
阿粟立刻俯身,用银匙小心刮下锅沿死角的焦垢,递上。
苏晏清捻指一嗅,再以指尖轻触焙火,刹那间,一缕焦杏尾息飘出——那是“梦香”辅料焚烧后的特有气息!
她不动声色,将原锅封存,密匣加印,交予台下黑衣人:“交给萧都督,查源头,溯流向,我要知道这灰粉何时入库,经谁之手。”
旋即扬声:“老锅头,换新灶,重煮此粥,水用深井第三汲,米过筛七遍。”
老锅头领命而去,心中骇然。
他知道,这一锅粥,早已不只是食物,而是赌上性命的局。
风拂高台,苏晏清立于百灶中央,素衣猎猎。
她望着台下十万双眼睛,那些充满疑惧、期待、绝望与微光的眼睛。
但她更要让他们明白——
有人,愿意为“安心”二字,赴汤蹈火。粥成之时,天光正盛。
炊火阁千灶齐沸,蒸腾的雾气如云海翻涌,笼罩着皇城外那一片沉默而躁动的人海。
苏晏清立于高台中央,手中长勺轻转,将一碗素心粥缓缓倾入青瓷碗中。
米粒软糯分明,汤色澄澈如露,无油、无糖、无香,唯有一缕稻谷初熟时的清气,在风里淡淡浮散。
她抬眸扫过台下十万双眼睛——那是被恐惧啃噬过的目光,是饿极了也不肯伸手的防备,是连吞咽都带着颤抖的绝望。
“今日之味,”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喧嚣,如钟鸣鼓响,“不记于谱,不传于世,只为此刻安心。”
百姓静默,无人上前。
他们不是不信这粥,而是不敢信世间还有“安心”二字。
苏晏清不语,只将三碗清汤依次端起,仰首饮尽。
动作从容,面色如常。
第三碗落腹时,舌底那枚嵌入经络的梅核再度刺痛,像一根细针扎进神识深处——那几乎不可察的腐甜气息仍未散去,余毒仍在某处潜伏。
但她脸上未露分毫异样。
风拂过她的银簪,发丝微扬。
忽有老丈自人群前踉跄而出,白发苍苍,衣衫褴褛,颤抖着跪倒在地:“苏博士……真无毒?我一家五口,昨夜已有三人呕血……若再有毒,我们……真的没了……”
苏晏清望向他,眼中并无波澜,唯有沉静如渊。
她缓缓摘下发间银簪,锋刃在阳光下一闪,随即划破指尖。
一滴血珠坠入刚盛好的粥碗,荡开一圈猩红涟漪。
“若我明日暴毙,”她声音清冷如雪水,“你们再来恨我。”
全场死寂。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滞。
有人低头看着自己枯瘦的手,有人望着身边病弱的幼子,有人想起昨夜屋中传出的最后一声喘息。
然后,第一人跪下了。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片刻之间,黑压压的人群如潮水般俯首在地,哭声骤起,撕裂晨风。
“苏博士给的不是饭,是命啊!”
争食之声渐起。
人们捧着食盒后退,却又频频回望,仿佛怕这一切只是幻梦一场。
孩子抱紧碗,老人含泪啜饮,有人边吃边哭,有人吃完后跪地叩首,额头触土,久久不起。
暗处,梁守义蜷缩在阴影里,手中香囊早已空空如也。
他本欲趁乱投毒,毁掉这场所谓的“清宴”,用全城之乱祭他二十年来不得伸冤的屈辱。
可此刻,他看见的是无数张因一碗清粥而重燃生机的脸。
怒火焚心,他猛地起身,嘶吼着冲向主灶,意图以身殉毒——却在半途被一道瘦小身影死死抱住腿。
是阿粟。
那总低着头、从不开口的试食女童,此刻双臂如铁钳般箍住他,指甲深陷其肉。
她不说话,只是睁大双眼,目光如刀。
铁链破风而至。
玄镜司黑衣人自四面八方现身,将他按跪于地。
镣铐加身刹那,他狂笑出声:“苏晏清!你可知我为何恨你?你祖父弃我如敝履,你却在这里装神弄鬼施舍仁义!”
苏晏清缓步走来,素衣未染尘,眉目平静。
她俯身,从他腰间拾起那只掉落的香粉袋,轻轻捻开一角,嗅了一瞬,又合上。
“你恨我,因你觉得被弃。”她语气淡然,却字字入骨,“可你忘了,当年祖父教你炒米时,曾说‘火候不到,饭就不香’。”她顿了顿,目光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你现在,还不够熟。”
旋即转身,朗声道:“传令——梁守义即日起编入炊火阁,专司试食。每一盒‘无名食’,必由他亲尝第一口。”
梁守义浑身剧震,抬头看她,眼中怒意与惊愕交织,终化作一声沙哑哽咽:“我……竟成了你信义的注脚。”
风起,十万空盒随人潮退去,堆叠如山,静卧宫门之外。
晨光初照,映得那些木盒泛出温润微黄的色泽,宛如旧日炊烟下的饭匣。
无人下令,无人组织,却已悄然聚拢,层层垒高,形似祭坛。
而在最顶端,一方白布不知何时悬起,墨字淋漓:
“苏相赐饭,活我全家。”
风中,一只炭笔滚落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