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廊,吹得烛火摇曳不定。
苏晏清指尖仍悬在《炊政手札》上方,心窍深处那阵刺痛未散,反而如寒针般扎入神识,久久不退。
她闭目凝神,再度沉入“滋味图谱”。
万千百姓的命宫光点如星河铺展,原本温润的黄光此刻却似被阴云侵蚀。
十三处黑斑赫然浮现,纹理纠缠扭曲,形如蛛网缠梦——与她在萧决身上初见“梦香”症状时一模一样。
可这些人并非权贵,而是城南贫巷中受“万民宴”赈济的平民,皆为孤老病弱、最需温饱之人。
他们不曾接触玄镜司卷宗,更未涉足朝堂纷争,为何会染上这等专为扰乱心智而设的奇毒?
“不是食物。”她倏然睁眼,声音冷得像灶底余烬里淬出的铁,“是容器。”
她提笔疾书,召令直发太医署:“陈梦医,即刻来膳政司,带‘梦诊三仪’与显微焙盘。”
不到半刻,陈梦医匆匆赶来,袖口还沾着药灰。
他神色凝重地接过阿粟送来的三个回收食盒,置于焙灯之下细细查验。
铜镜折射出盒底刻字的墨痕,细微裂纹中竟泛着诡异青光。
“这不是寻常松烟墨。”陈梦医低声道,指尖轻拨机关,显微镜片缓缓移近,“墨中有粉屑结晶,结构似‘九转梦香’提纯后的神经诱导剂……它不入血,却可通过视觉渗透,长期注视者,心神将被潜移默化,诱发幻魇。”
苏晏清眸光一凛:“所以他们不需要人吃下毒——只要看见这行字,就会在梦中‘认定’我下了毒。”
“正是。”陈梦医点头,“一旦十三人同做此梦,谣言便生;百人相传,信者自众。届时你不需动手,天下已视你为鸩祸之源。”
屋内一片死寂。连烛芯爆响都像惊雷。
苏晏清缓缓起身,走到案前,伸手抚过那一排尚未销毁的问题食盒。
她的指尖没有触到温度,只有一种熟悉的腥甜从记忆深处翻涌上来——那是北境大火烧毁祖宅那一夜的味道,焦木混着血气,在风中盘旋不去。
而现在,有人正用她的名字、她的承诺、她亲手立下的“此食无毒,苏晏清亲尝”八字,作为燃料,点燃一场焚毁她声誉的大火。
“阿粟。”她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利,“立刻召回十三名食用补发食盒者,带至偏院静室。备‘五味惊神汤’,以酸启魂,苦涤浊,辛散结,咸镇悸,甘调中——我要他们在清醒中破梦。”
“是!”阿粟转身欲走。
“等等。”苏晏清又道,“封锁消息,任何人不得对外提及‘梦’字。就说他们偶感风寒,需隔离调养。”
待阿粟离去,陈梦医低声问:“梁守义那边……可信吗?”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
梁守义踉跄走入,脸色苍白,双目布满血丝。
他径直走向案台,抓起一支残留墨迹的刻笔,毫不犹豫割破手指,将血涂于手腕内侧,又蘸墨覆其上。
“你做什么!”陈梦医惊呼。
“让我试。”梁守义咬牙,“若我心中有鬼,就该躲;可我躲不了……我只想知道,我经手的东西,有没有变成害人的刀。”
半个时辰后,他手臂浮现出乌黑脉络,呕出一口黑血,气息急促却仍撑着不倒。
“这墨……”他喘息着,“是用‘赤心散’残渣炼的……当年……你祖父案中,烧尽御膳房三百副模具时,流出的废料……他们竟藏了这么多年。”
苏晏清瞳孔骤缩。
赤心散——取自忠臣心头血所制的烈性香引,传说能唤人临终执念。
当年祖父被诬以“以食控君心”,罪证之一便是私藏赤心散。
后来全数焚毁,成为家族污名的最后一把火。
如今,仇家却以此残渣炼墨,刻上她亲笔拟定的誓言,让百姓在梦中“亲眼见证”她背叛初心。
她闭目,任那股痛楚在胸中蔓延。
这一次,她不再抗拒,而是主动迎向它——
痛,成了她的味觉;痛,成了她的洞察。
她“尝”到了阴谋的质地:细腻、耐心、蓄势多年,只为等她重建信誉之时,一把推她坠入万丈深渊。
良久,她睁眼,眸光如刃。
“传萧决。”
不久,玄镜司都督踏月而来。
黑袍猎猎,眉宇间仍有未散的寒意,但看向她时,目光微顿——他察觉到了她周身的气息变化,仿佛一锅文火慢炖的汤,终于熬到了沸腾前那一刻。
“你说反制?”萧决听完,声音低沉,“不换墨,而改识?”
“对。”苏晏清摊开一张新制刻板,指着末尾处一处极细的回钩,“我在‘亲尝’二字后,暗加一道钩,形如针芒,肉眼难辨。唯有开启心觉者,方可见其如痛痕般锐利清晰。”
她抬眸看他:“凡真品,皆有此钩;伪墨因模仿原版,不知变通,必无此迹。”
萧决沉默片刻,忽然道:“你打算让谁去查?”
“阿粟每日巡访受益之家,我会教她以心觉扫描刻字,建立‘信义真伪图’。”她说,“这不是防一次毒,是要建一道永不坍塌的信任之墙。”
窗外,东方微白。
风停了,灰烬落地,可那场火,才刚刚开始燃烧。
三日后,晨雾未散,炊火阁前已聚起一圈百姓。
他们交头接耳,神色不安,目光频频扫向那扇紧闭的朱漆门扉。
忽然,人群让开一条道——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农跌跌撞撞冲上石阶,双膝一软,跪在了门槛前。
“苏博士!苏博士啊!”他双手高举一只残旧食盒,声音嘶哑如裂帛,“我昨夜梦见你……梦见你亲手把毒药撒进粥里!满锅都是黑血,那些吃了的人一个个倒地抽搐……你说过‘此食无毒,苏晏清亲尝’,可你在梦里笑得冰冷,说‘我要你们信我,再恨我’……”
话未说完,老农已是泪流满面,额头重重磕在地上。
闻讯而出的苏晏清立于檐下,素衣广袖,眉目沉静。
她并未惊怒,也未辩解,只是缓步上前,接过那只食盒,指尖轻轻抚过盒底刻字。
没有回钩。
她眸光微闪,心中已然明了:这是伪盒,是那一夜之后,仍潜伏在外的毒牙。
“带他去偏院歇息。”她轻声道,“陈梦医会为他诊梦。”
随即,她转身走向庭院中央早已备好的铜炉。
众目睽睽之下,她将那食盒投入烈焰。
火舌翻卷,木料噼啪作响。
片刻后,灰烬中竟析出点点幽光——细碎如砂的黑色结晶,在朝阳下泛着诡谲青芒。
苏晏清拾起一粒,置于掌心,声音不高,却穿透全场:“这不是墨,是毒。以‘赤心散’残渣炼制的‘梦香墨’,不入腹,却入梦。它让人看见虚假,信以为真。有人用我的名字立誓,又用这假誓唤醒你们的恐惧,只为毁我一人,乱民之心。”
她抬眼环视四周,目光澄澈而坚定:“若我真的要控人心、行鸩祸,为何要开万民宴?为何要亲自试吃每一锅粥?为何要在寒夜里挨家送暖?若我真有此等野心,何须等到现在才动手?”
百姓默然,继而骚动起来。
有人低头查看自己手中的食盒,有人急忙回家翻找旧物,更有曾受赈济者自发组织巡查。
一夜之间,三百伪盒被逐户清出,堆于城南空地,尽数焚毁。
火焰映红天际,宛如一场无声的祭礼。
当夜,万籁俱寂。
苏晏清独坐炊火阁内,案上摊开着《炊政手札》,笔尖悬而不落。
舌底忽起剧痛,仿佛一枚梅核生生裂开,酸涩与灼热直冲脑髓。
这不是病。
是“尝”。
她闭目,任痛感牵引神识——北境荒原之上,风沙蔽日,一灶孤火燃于残垣之间。
锅中浓汤翻滚,香气浑浊却执拗,汤底沉淀着焦黑残渣,隐隐浮现出三味异香:苦如悔,辛如怨,甘近乎妄。
那是“无名三味”的配方残迹。
祖父笔记中曾载:“三味归一,可通幽梦;若逆施之,则饲魇成阵。”如今,仇家竟以此为基础,配合梦香墨,制造群体幻觉。
她提笔补录,字字如刻:
“他们烧我的痛,做他们的药。
可痛若不灭,火终将反噬。”
笔锋顿住,她望向北方沉沉夜色,低语如诉:“祖父,你留的灶,不该被腌臜成这样。”
窗外雪落无声。
萧决伫立阶下,黑袍覆霜,手中长剑斜指地面。
他本不该在此,却终究来了。
袖口内侧,一道墨痕正悄然晕染出细微黑斑,似有若无地蔓延。
但他脊背挺直如松,未曾退半步。
风起,一片刻字残盒自檐角飘落,打着旋儿坠入炉火。
火苗猛地一跳,腾起一缕苦香,缭绕不散,如同某种古老而沉重的誓约,在寒夜里缓缓苏醒。
苏晏清指尖仍悬在《炊政手札》上方,心窍深处那阵刺痛未散,反而如寒针般扎入神识,久久不退。
她闭目凝神,再度沉入“滋味图谱”。
万千百姓的命宫光点如星河铺展,原本温润的黄光此刻却似被阴云侵蚀。
十三处黑斑赫然浮现,纹理纠缠扭曲,形如蛛网缠梦——与她在萧决身上初见“梦香”症状时一模一样。
可这些人并非权贵,而是城南贫巷中受“万民宴”赈济的平民,皆为孤老病弱、最需温饱之人。
他们不曾接触玄镜司卷宗,更未涉足朝堂纷争,为何会染上这等专为扰乱心智而设的奇毒?
“不是食物。”她倏然睁眼,声音冷得像灶底余烬里淬出的铁,“是容器。”
她提笔疾书,召令直发太医署:“陈梦医,即刻来膳政司,带‘梦诊三仪’与显微焙盘。”
不到半刻,陈梦医匆匆赶来,袖口还沾着药灰。
他神色凝重地接过阿粟送来的三个回收食盒,置于焙灯之下细细查验。
铜镜折射出盒底刻字的墨痕,细微裂纹中竟泛着诡异青光。
“这不是寻常松烟墨。”陈梦医低声道,指尖轻拨机关,显微镜片缓缓移近,“墨中有粉屑结晶,结构似‘九转梦香’提纯后的神经诱导剂……它不入血,却可通过视觉渗透,长期注视者,心神将被潜移默化,诱发幻魇。”
苏晏清眸光一凛:“所以他们不需要人吃下毒——只要看见这行字,就会在梦中‘认定’我下了毒。”
“正是。”陈梦医点头,“一旦十三人同做此梦,谣言便生;百人相传,信者自众。届时你不需动手,天下已视你为鸩祸之源。”
屋内一片死寂。连烛芯爆响都像惊雷。
苏晏清缓缓起身,走到案前,伸手抚过那一排尚未销毁的问题食盒。
她的指尖没有触到温度,只有一种熟悉的腥甜从记忆深处翻涌上来——那是北境大火烧毁祖宅那一夜的味道,焦木混着血气,在风中盘旋不去。
而现在,有人正用她的名字、她的承诺、她亲手立下的“此食无毒,苏晏清亲尝”八字,作为燃料,点燃一场焚毁她声誉的大火。
“阿粟。”她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利,“立刻召回十三名食用补发食盒者,带至偏院静室。备‘五味惊神汤’,以酸启魂,苦涤浊,辛散结,咸镇悸,甘调中——我要他们在清醒中破梦。”
“是!”阿粟转身欲走。
“等等。”苏晏清又道,“封锁消息,任何人不得对外提及‘梦’字。就说他们偶感风寒,需隔离调养。”
待阿粟离去,陈梦医低声问:“梁守义那边……可信吗?”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
梁守义踉跄走入,脸色苍白,双目布满血丝。
他径直走向案台,抓起一支残留墨迹的刻笔,毫不犹豫割破手指,将血涂于手腕内侧,又蘸墨覆其上。
“你做什么!”陈梦医惊呼。
“让我试。”梁守义咬牙,“若我心中有鬼,就该躲;可我躲不了……我只想知道,我经手的东西,有没有变成害人的刀。”
半个时辰后,他手臂浮现出乌黑脉络,呕出一口黑血,气息急促却仍撑着不倒。
“这墨……”他喘息着,“是用‘赤心散’残渣炼的……当年……你祖父案中,烧尽御膳房三百副模具时,流出的废料……他们竟藏了这么多年。”
苏晏清瞳孔骤缩。
赤心散——取自忠臣心头血所制的烈性香引,传说能唤人临终执念。
当年祖父被诬以“以食控君心”,罪证之一便是私藏赤心散。
后来全数焚毁,成为家族污名的最后一把火。
如今,仇家却以此残渣炼墨,刻上她亲笔拟定的誓言,让百姓在梦中“亲眼见证”她背叛初心。
她闭目,任那股痛楚在胸中蔓延。
这一次,她不再抗拒,而是主动迎向它——
痛,成了她的味觉;痛,成了她的洞察。
她“尝”到了阴谋的质地:细腻、耐心、蓄势多年,只为等她重建信誉之时,一把推她坠入万丈深渊。
良久,她睁眼,眸光如刃。
“传萧决。”
不久,玄镜司都督踏月而来。
黑袍猎猎,眉宇间仍有未散的寒意,但看向她时,目光微顿——他察觉到了她周身的气息变化,仿佛一锅文火慢炖的汤,终于熬到了沸腾前那一刻。
“你说反制?”萧决听完,声音低沉,“不换墨,而改识?”
“对。”苏晏清摊开一张新制刻板,指着末尾处一处极细的回钩,“我在‘亲尝’二字后,暗加一道钩,形如针芒,肉眼难辨。唯有开启心觉者,方可见其如痛痕般锐利清晰。”
她抬眸看他:“凡真品,皆有此钩;伪墨因模仿原版,不知变通,必无此迹。”
萧决沉默片刻,忽然道:“你打算让谁去查?”
“阿粟每日巡访受益之家,我会教她以心觉扫描刻字,建立‘信义真伪图’。”她说,“这不是防一次毒,是要建一道永不坍塌的信任之墙。”
窗外,东方微白。
风停了,灰烬落地,可那场火,才刚刚开始燃烧。
三日后,晨雾未散,炊火阁前已聚起一圈百姓。
他们交头接耳,神色不安,目光频频扫向那扇紧闭的朱漆门扉。
忽然,人群让开一条道——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农跌跌撞撞冲上石阶,双膝一软,跪在了门槛前。
“苏博士!苏博士啊!”他双手高举一只残旧食盒,声音嘶哑如裂帛,“我昨夜梦见你……梦见你亲手把毒药撒进粥里!满锅都是黑血,那些吃了的人一个个倒地抽搐……你说过‘此食无毒,苏晏清亲尝’,可你在梦里笑得冰冷,说‘我要你们信我,再恨我’……”
话未说完,老农已是泪流满面,额头重重磕在地上。
闻讯而出的苏晏清立于檐下,素衣广袖,眉目沉静。
她并未惊怒,也未辩解,只是缓步上前,接过那只食盒,指尖轻轻抚过盒底刻字。
没有回钩。
她眸光微闪,心中已然明了:这是伪盒,是那一夜之后,仍潜伏在外的毒牙。
“带他去偏院歇息。”她轻声道,“陈梦医会为他诊梦。”
随即,她转身走向庭院中央早已备好的铜炉。
众目睽睽之下,她将那食盒投入烈焰。
火舌翻卷,木料噼啪作响。
片刻后,灰烬中竟析出点点幽光——细碎如砂的黑色结晶,在朝阳下泛着诡谲青芒。
苏晏清拾起一粒,置于掌心,声音不高,却穿透全场:“这不是墨,是毒。以‘赤心散’残渣炼制的‘梦香墨’,不入腹,却入梦。它让人看见虚假,信以为真。有人用我的名字立誓,又用这假誓唤醒你们的恐惧,只为毁我一人,乱民之心。”
她抬眼环视四周,目光澄澈而坚定:“若我真的要控人心、行鸩祸,为何要开万民宴?为何要亲自试吃每一锅粥?为何要在寒夜里挨家送暖?若我真有此等野心,何须等到现在才动手?”
百姓默然,继而骚动起来。
有人低头查看自己手中的食盒,有人急忙回家翻找旧物,更有曾受赈济者自发组织巡查。
一夜之间,三百伪盒被逐户清出,堆于城南空地,尽数焚毁。
火焰映红天际,宛如一场无声的祭礼。
当夜,万籁俱寂。
苏晏清独坐炊火阁内,案上摊开着《炊政手札》,笔尖悬而不落。
舌底忽起剧痛,仿佛一枚梅核生生裂开,酸涩与灼热直冲脑髓。
这不是病。
是“尝”。
她闭目,任痛感牵引神识——北境荒原之上,风沙蔽日,一灶孤火燃于残垣之间。
锅中浓汤翻滚,香气浑浊却执拗,汤底沉淀着焦黑残渣,隐隐浮现出三味异香:苦如悔,辛如怨,甘近乎妄。
那是“无名三味”的配方残迹。
祖父笔记中曾载:“三味归一,可通幽梦;若逆施之,则饲魇成阵。”如今,仇家竟以此为基础,配合梦香墨,制造群体幻觉。
她提笔补录,字字如刻:
“他们烧我的痛,做他们的药。
可痛若不灭,火终将反噬。”
笔锋顿住,她望向北方沉沉夜色,低语如诉:“祖父,你留的灶,不该被腌臜成这样。”
窗外雪落无声。
萧决伫立阶下,黑袍覆霜,手中长剑斜指地面。
他本不该在此,却终究来了。
袖口内侧,一道墨痕正悄然晕染出细微黑斑,似有若无地蔓延。
但他脊背挺直如松,未曾退半步。
风起,一片刻字残盒自檐角飘落,打着旋儿坠入炉火。
火苗猛地一跳,腾起一缕苦香,缭绕不散,如同某种古老而沉重的誓约,在寒夜里缓缓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