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晏清在残灶前昏厥三日。
醒来时,喉间如被刀割,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肺腑深处的裂痛。
她睁眼望向帐顶,素白帷幔低垂,烛火微摇,映出一道熟悉的身影——萧决坐在榻边,玄镜司黑袍未换,肩头血迹已凝成暗褐色斑痕,手中握着一卷尚未拆封的密报,指节泛青。
“你醒了。”他的声音很轻,却像铁石相击,震得人心发紧。
苏晏清想开口,只觉喉中腥甜翻涌,强行压下那股逆流,勉强点头。
金锅搁在床畔矮几上,通体幽光流转,嗡鸣不止,仿佛有无数细针扎进她的血脉,在经络中来回穿刺。
那是味脉感知的反噬。
她曾以舌尖尝百味,以心辨人心,如今这天赋成了最锋利的刑具——每触一物,皆如刀剜神魂。
萧决将密报递来,指尖顿了顿:“三州推行‘铁骨饼’已有成效,军民皆称便。可七名主官,接连自尽。遗书仅八字:‘愧对圣恩,无颜苟活。’”
苏晏清接过密报,目光扫过名单,眉头微蹙。
七人皆是实干之臣,非怯懦之辈,怎会齐齐赴死?
且死状诡异——无外伤、无中毒迹象,唯眼神空洞,似魂魄早逝。
她闭目,沉息凝神,正欲调动味脉探查密报纸面残留气息,忽听脚步轻响,陈录心捧着一本泛黄簿册走入。
“大人,这是从各州驿馆调来的《膳录残卷》,记录七人临终前七日饮食。”
苏晏清睁开眼,接过册子,指尖抚过纸页边缘。
她虽不能起身,但味脉尚存一线感应。
闭目轻触,一丝极淡甜香悄然钻入识海——初闻甘润如春泉,细品之下,却裹着腐朽之气,像是蜜糖泡在尸水里酿了三年。
她瞳孔骤缩。
这味道……她认得。
幼年时祖父曾在雪夜煮茶,讲起前朝旧事:帝王忌文臣结党,命御膳房制“悔味汤”,以秘法调蜜入羹,食者初感圣眷如春,继而心神渐溃,终至自认有罪,伏地请死。
那汤无毒,却诛心。
“不是药毒……”她喃喃,“是味刑复辟。”
她立刻命阿剖源取素汤为引,依《膳录》所载“安神羹”方复刻七碗,唯变一味:或换蜜、或去药、或调火候,其余分毫不差。
当第七碗端来,用的是太医院标注“御供”的宁心蜜时,苏晏清强撑坐起,命人抬来金锅。
她双手扶住锅沿,闭目触脉——刹那间,剧痛如万刃穿心!
味脉撕裂般灼烧,仿佛有人将滚油灌入脑髓。
但她咬牙坚持,神识沉入那一缕甜香之中。
六碗无异。
唯第七碗入口虚影——
她看见自己跪于金殿玉阶,龙椅之上空无一人,唯有钟磬自鸣。
她叩首不止,泪流满面,口中高呼:“臣有罪!臣辜负圣恩!请赐死!”
幻象骤断。
苏晏清猛然睁眼,吐出一口黑沫,血丝缠绕其间。
冷汗浸透中衣,指尖颤抖如秋叶。
“不是药……是蜜。”她喘息道,“那蜜里藏着声律,能控人心志。吃下去的人,会觉得自己真的犯了滔天大罪。”
萧决眸色骤寒。
他当即起身,亲率玄镜司封锁太医院“宁心蜜”库房。
半个时辰后回报——所有蜜罐皆空,只剩蜂蜡残渣堆积如山,连一丝蜜香也无。
档册记载:养蜂人为“蜜奴甲”,聋哑之人,居城外静蜂谷,二十年未曾踏出谷门一步,每年由药膳监专人取蜜,不得相见。
“奴?”苏晏清冷笑,”
她推断,有人借太医院之名,以“御赐安神”为由,将这种被特殊声波浸染过的蜜送入清流官员口中。
那些自尽的主官,并非真有罪,而是被一道甜汤洗去了意志,逼他们在幻觉中认罪谢恩。
幕后之人,是要借“味”行刑,重建“膳狱”之威。
而精通此道者,天下唯有一派失传已久的秘术——药膳监令甘苦子的师门绝学:“蜂心律”。
帐内烛火忽闪,映得众人面色森然。
苏晏清靠回软枕,唇色苍白,却眼神清明。
她望着手中金锅,裂纹深处隐隐透出温光,似有古老契约仍在挣扎续燃。
“三十年前,祖父因‘以食谋逆’含冤而死。”她低声说,像是自语,又像是宣誓,“如今他们用同样的手段,让忠臣自我诛心……那就让我用同一口锅,把这笔账,一口一口讨回来。”
窗外夜风骤起,吹动檐铃轻响。
她缓缓抬起手,指向北方——
静蜂谷的方向。夜色如墨,静蜂谷笼罩在一片死寂的幽光之中。
无花,无树,唯有百口漆黑蜂箱悬于陡峭石壁之上,如棺椁般森然排列。
冷风穿谷而过,蜂群振翅之声不绝于耳,嗡鸣如诵经,低回而有序,竟似某种古老咒言,在黑暗中悄然流转。
苏晏清扶着金锅缓步前行,每走一步,喉间便涌上一股腥甜。
她强压下那股逆流,指尖轻抚锅身裂纹——那里仍残留着前日幻象撕裂神识的灼痛。
阿剖源紧随其后,手中提灯微颤,映出他脸上难掩的忧色。
“大人,您已伤及味脉根本,再动金锅,恐有性命之虞。”
她未答,只将一滴血滴入锅心。
金锅轻震,幽光乍现,仿佛回应着主人残损却不肯屈服的意志。
她在蜂箱前跪坐下来,取出太医院带回的宁心蜜残渣,投入锅中蒸煮。
蒸汽渐起,缭绕如雾,锅底裂纹随着热力蔓延,像一道道苏醒的血脉。
就在那一瞬,她的意识骤然被拉入一个奇异之境——
她“看”到了声音。
不是听,是见。
蜂群每一次振翅,都化作一道细微光痕,在空中划出规律轨迹。
七音节循环往复,三十六次为一周期,精准得如同天工雕琢。
那并非自然之律,而是人为编排、代代驯化的《蜂心律》!
更可怕的是,这律动与人脑波暗合,一旦随蜜入体,便如细针潜刺心神,诱使人陷入悔罪幻觉,直至自我诛心。
“原来如此……”她喃喃,眼中燃起寒火,“他们不用毒,不杀人,只用‘甜’来清洗忠魂。”
甜得发苦,恩如刀割。
那些自尽的官员,临终前看到的,或许正是自己一生中最愧疚的片段,在蜜的催化下被无限放大——于是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罪该万死。
阿剖源望着她苍白的脸:“大人,我们烧了这些蜂箱吧?毁其根,断其术。”
她摇头,缓缓起身,从袖中抽出一支银针,在指尖一刺,鲜血滴落石碑。
一笔一画,她以血为墨,写下八字:
“味无罪,执味者有罪。”
字迹蜿蜒如蛇,却透出凛然正气。
她不毁蜂,不杀生,唯立此碑,昭告天地——错不在食,不在蜜,不在味之道统;而在人心之贪嗔,权欲之扭曲。
归途风雨骤至,她咳血不止,金锅几欲崩裂,裂纹深处光芒忽明忽灭,似命灯将熄。
阿剖源几乎要背她前行,却被她轻轻推开。
“我还走得动。”
雨打湿了她的鬓发,也洗不去肩头那一片飘落的焦黑蜂翼。
她凝视良久,终于将它收入怀中。
“明日,我要让全城百姓尝一口‘无味之蜜’。”她将一本摹写的《蜂心律》残卷封入陶罐,交予阿剖源,“这不是为了破案……是为了破局。”
话音未落,远处天际忽被赤红撕裂——
太医院方向烈焰冲天,火舌舔舐夜空,映照出一座偏院在烈火中坍塌的轮廓。
风中传来苍老而癫狂的诵经声,一字一句穿透雨幕:
“清者自浊,浊者自清,何须刀剑?狱狱之下,皆是囚徒!”
那是甘苦子的声音。
火焰中,一片烧焦的蜂翼乘风而来,轻轻落在她肩头,与先前那一片并列。
她握紧金锅,低语如誓:
“你烧的是房,我烧的——是规矩。”
雨越下越大,京城沉眠于黑暗,却不知一场无声风暴,已在舌尖悄然酝酿。
醒来时,喉间如被刀割,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肺腑深处的裂痛。
她睁眼望向帐顶,素白帷幔低垂,烛火微摇,映出一道熟悉的身影——萧决坐在榻边,玄镜司黑袍未换,肩头血迹已凝成暗褐色斑痕,手中握着一卷尚未拆封的密报,指节泛青。
“你醒了。”他的声音很轻,却像铁石相击,震得人心发紧。
苏晏清想开口,只觉喉中腥甜翻涌,强行压下那股逆流,勉强点头。
金锅搁在床畔矮几上,通体幽光流转,嗡鸣不止,仿佛有无数细针扎进她的血脉,在经络中来回穿刺。
那是味脉感知的反噬。
她曾以舌尖尝百味,以心辨人心,如今这天赋成了最锋利的刑具——每触一物,皆如刀剜神魂。
萧决将密报递来,指尖顿了顿:“三州推行‘铁骨饼’已有成效,军民皆称便。可七名主官,接连自尽。遗书仅八字:‘愧对圣恩,无颜苟活。’”
苏晏清接过密报,目光扫过名单,眉头微蹙。
七人皆是实干之臣,非怯懦之辈,怎会齐齐赴死?
且死状诡异——无外伤、无中毒迹象,唯眼神空洞,似魂魄早逝。
她闭目,沉息凝神,正欲调动味脉探查密报纸面残留气息,忽听脚步轻响,陈录心捧着一本泛黄簿册走入。
“大人,这是从各州驿馆调来的《膳录残卷》,记录七人临终前七日饮食。”
苏晏清睁开眼,接过册子,指尖抚过纸页边缘。
她虽不能起身,但味脉尚存一线感应。
闭目轻触,一丝极淡甜香悄然钻入识海——初闻甘润如春泉,细品之下,却裹着腐朽之气,像是蜜糖泡在尸水里酿了三年。
她瞳孔骤缩。
这味道……她认得。
幼年时祖父曾在雪夜煮茶,讲起前朝旧事:帝王忌文臣结党,命御膳房制“悔味汤”,以秘法调蜜入羹,食者初感圣眷如春,继而心神渐溃,终至自认有罪,伏地请死。
那汤无毒,却诛心。
“不是药毒……”她喃喃,“是味刑复辟。”
她立刻命阿剖源取素汤为引,依《膳录》所载“安神羹”方复刻七碗,唯变一味:或换蜜、或去药、或调火候,其余分毫不差。
当第七碗端来,用的是太医院标注“御供”的宁心蜜时,苏晏清强撑坐起,命人抬来金锅。
她双手扶住锅沿,闭目触脉——刹那间,剧痛如万刃穿心!
味脉撕裂般灼烧,仿佛有人将滚油灌入脑髓。
但她咬牙坚持,神识沉入那一缕甜香之中。
六碗无异。
唯第七碗入口虚影——
她看见自己跪于金殿玉阶,龙椅之上空无一人,唯有钟磬自鸣。
她叩首不止,泪流满面,口中高呼:“臣有罪!臣辜负圣恩!请赐死!”
幻象骤断。
苏晏清猛然睁眼,吐出一口黑沫,血丝缠绕其间。
冷汗浸透中衣,指尖颤抖如秋叶。
“不是药……是蜜。”她喘息道,“那蜜里藏着声律,能控人心志。吃下去的人,会觉得自己真的犯了滔天大罪。”
萧决眸色骤寒。
他当即起身,亲率玄镜司封锁太医院“宁心蜜”库房。
半个时辰后回报——所有蜜罐皆空,只剩蜂蜡残渣堆积如山,连一丝蜜香也无。
档册记载:养蜂人为“蜜奴甲”,聋哑之人,居城外静蜂谷,二十年未曾踏出谷门一步,每年由药膳监专人取蜜,不得相见。
“奴?”苏晏清冷笑,”
她推断,有人借太医院之名,以“御赐安神”为由,将这种被特殊声波浸染过的蜜送入清流官员口中。
那些自尽的主官,并非真有罪,而是被一道甜汤洗去了意志,逼他们在幻觉中认罪谢恩。
幕后之人,是要借“味”行刑,重建“膳狱”之威。
而精通此道者,天下唯有一派失传已久的秘术——药膳监令甘苦子的师门绝学:“蜂心律”。
帐内烛火忽闪,映得众人面色森然。
苏晏清靠回软枕,唇色苍白,却眼神清明。
她望着手中金锅,裂纹深处隐隐透出温光,似有古老契约仍在挣扎续燃。
“三十年前,祖父因‘以食谋逆’含冤而死。”她低声说,像是自语,又像是宣誓,“如今他们用同样的手段,让忠臣自我诛心……那就让我用同一口锅,把这笔账,一口一口讨回来。”
窗外夜风骤起,吹动檐铃轻响。
她缓缓抬起手,指向北方——
静蜂谷的方向。夜色如墨,静蜂谷笼罩在一片死寂的幽光之中。
无花,无树,唯有百口漆黑蜂箱悬于陡峭石壁之上,如棺椁般森然排列。
冷风穿谷而过,蜂群振翅之声不绝于耳,嗡鸣如诵经,低回而有序,竟似某种古老咒言,在黑暗中悄然流转。
苏晏清扶着金锅缓步前行,每走一步,喉间便涌上一股腥甜。
她强压下那股逆流,指尖轻抚锅身裂纹——那里仍残留着前日幻象撕裂神识的灼痛。
阿剖源紧随其后,手中提灯微颤,映出他脸上难掩的忧色。
“大人,您已伤及味脉根本,再动金锅,恐有性命之虞。”
她未答,只将一滴血滴入锅心。
金锅轻震,幽光乍现,仿佛回应着主人残损却不肯屈服的意志。
她在蜂箱前跪坐下来,取出太医院带回的宁心蜜残渣,投入锅中蒸煮。
蒸汽渐起,缭绕如雾,锅底裂纹随着热力蔓延,像一道道苏醒的血脉。
就在那一瞬,她的意识骤然被拉入一个奇异之境——
她“看”到了声音。
不是听,是见。
蜂群每一次振翅,都化作一道细微光痕,在空中划出规律轨迹。
七音节循环往复,三十六次为一周期,精准得如同天工雕琢。
那并非自然之律,而是人为编排、代代驯化的《蜂心律》!
更可怕的是,这律动与人脑波暗合,一旦随蜜入体,便如细针潜刺心神,诱使人陷入悔罪幻觉,直至自我诛心。
“原来如此……”她喃喃,眼中燃起寒火,“他们不用毒,不杀人,只用‘甜’来清洗忠魂。”
甜得发苦,恩如刀割。
那些自尽的官员,临终前看到的,或许正是自己一生中最愧疚的片段,在蜜的催化下被无限放大——于是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罪该万死。
阿剖源望着她苍白的脸:“大人,我们烧了这些蜂箱吧?毁其根,断其术。”
她摇头,缓缓起身,从袖中抽出一支银针,在指尖一刺,鲜血滴落石碑。
一笔一画,她以血为墨,写下八字:
“味无罪,执味者有罪。”
字迹蜿蜒如蛇,却透出凛然正气。
她不毁蜂,不杀生,唯立此碑,昭告天地——错不在食,不在蜜,不在味之道统;而在人心之贪嗔,权欲之扭曲。
归途风雨骤至,她咳血不止,金锅几欲崩裂,裂纹深处光芒忽明忽灭,似命灯将熄。
阿剖源几乎要背她前行,却被她轻轻推开。
“我还走得动。”
雨打湿了她的鬓发,也洗不去肩头那一片飘落的焦黑蜂翼。
她凝视良久,终于将它收入怀中。
“明日,我要让全城百姓尝一口‘无味之蜜’。”她将一本摹写的《蜂心律》残卷封入陶罐,交予阿剖源,“这不是为了破案……是为了破局。”
话音未落,远处天际忽被赤红撕裂——
太医院方向烈焰冲天,火舌舔舐夜空,映照出一座偏院在烈火中坍塌的轮廓。
风中传来苍老而癫狂的诵经声,一字一句穿透雨幕:
“清者自浊,浊者自清,何须刀剑?狱狱之下,皆是囚徒!”
那是甘苦子的声音。
火焰中,一片烧焦的蜂翼乘风而来,轻轻落在她肩头,与先前那一片并列。
她握紧金锅,低语如誓:
“你烧的是房,我烧的——是规矩。”
雨越下越大,京城沉眠于黑暗,却不知一场无声风暴,已在舌尖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