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你当年烧了契书,我今天点着火等你-《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

  夜漏将尽,炊火阁内灯火未熄。

  阿豆伏在案前,指尖被墨汁染得发黑,一卷残破的《南疆贡品录》摊在面前,火光映着她通红的眼眶。

  她不敢抬头,只知苏晏清立在窗边,背影如一柄收鞘的刀,静而锋利。

  自昨夜接到那道朱批圣谕,苏晏清便再未合眼。

  她命人封锁档房,调出所有与永昌三年有关的采买记录,又亲自比对御膳房旧档、户部支银簿、内库直拨令三者之间的缝隙。

  “永昌三年腊月十七。”苏晏清低声念出这个日期,仿佛它是一枚埋了十六年的钉子,此刻终于被撬动。

  阿豆颤抖着呈上誊抄完毕的条目:“那日……内库直拨白银三千两,用途标注为‘南疆贡燕急采’,不经户部走账,签批人……是周怀瑾。”

  空气骤然凝滞。

  苏晏清眸光一沉。

  她早知祖父案中疑点重重,却未料到第一个破绽竟如此赤裸——一个小小采办官,竟有权限动用内库直拨银?

  且偏偏是在祖父被控“以味谋逆”前七日,采购的又是早已列为禁物的“血喙燕”!

  她翻开另一册履历簿,指尖停在周怀瑾的名字上:永昌二年至永昌四年,任御膳房采办副使,代理总管月余。

  时间、职权、银流,三者严丝合缝,如一张早已织好的网。

  更令人心悸的是账尾那四字批语——“焚契示洁”。

  她瞳孔微缩。

  这四字,正是当年司礼监结案时,盖在祖父案卷末尾的终判之词。

  意思是“销毁凭据,以示清白”。

  可谁都知道,那场所谓的“清白”,是以苏家满门流放、祖父死于狱中换来的。

  她指尖抚过那行墨字,声音轻得像一片落叶坠入深潭:“你烧的不是契书,是命。”

  风从窗缝钻入,吹得烛火摇曳。

  她忽然转身,步履坚定地走向后院贡燕灶。

  老碾头正蹲在灶前拨弄柴火,听见脚步声抬头,皱眉:“苏姑娘,这灶封了十六年,血喙燕更是宫中禁物,重开它,是要惹祸的。”

  “祸早就来了。”苏晏清站在灶前,目光落在那口锈迹斑斑的铜锅上,“我只是让它,回到它该结束的地方。”

  她下令:“重燃贡燕灶。南疆血喙燕,三蒸三晒,火候差一分都不行。我要这汤,复原当年御前那一碗。”

  老碾头怔住,还想再劝,却见她从怀中取出一支银针,针身细长,泛着冷光。

  那是苏家祖传的“辨毒引”,曾验过百味,从无虚发。

  “你只管监火。”她声音平静,“其余的,我来担。”

  灶火终于燃起,幽蓝的火焰舔舐锅底。

  老碾头按古法蒸燕,第一蒸去腥,第二蒸提香,到了第三蒸,苏晏清悄然取出一小包药粉,极轻地撒入蒸汽口。

  那便是“赤心散”——一种无色无味、遇热则融的慢性毒引,药性不伤身,却能唤醒深藏体内的旧毒反应。

  祖父的手札上曾记:“此药非杀人,乃‘启忆’之钥,唯曾服毒者,方知其苦。”

  她不知周怀瑾是否真的饮下过当年那碗“谋逆之汤”

  三蒸既毕,汤成。

  金丝缠绕的燕丝浮于琥珀色汤面,香气浓郁却不张扬,反倒透着一股陈年旧事般的沉郁。

  苏晏清亲自执勺,盛入青瓷碗中,再将银针缓缓浸入汤底。

  针尖,微泛青黑。

  她垂眸,不动声色地收起银针,抬手写下一道特批令,盖上巡察膳使官印,命人送往玄镜司监所:“奉旨复原失传御膳,需原采办亲临监制,以正源流。”

  半个时辰后,脚步声自院外传来。

  周怀瑾被押至偏院,囚服未换,枷锁未除,可脊背依旧挺得笔直,眉目间不见颓色,只有冷厉。

  他目光扫过灶台,又落于那碗汤上,忽而冷笑:“苏家女,你也想学我,用一碗汤定人生死?”

  苏晏清立于灶前,火光映得她面容半明半暗。

  她未答,只亲手执碗,递至他面前。

  “大人当年监采此燕,今日监制此汤,才算圆满。”她声音清冷如初雪落瓦,“请。”

  她眸光不动,仿佛只是呈上一道寻常御膳。

  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碗汤,是十六年隐忍的终章序曲,是冤魂夜哭的回响,是她以味为刃,第一次,真正地,刺向那个曾将她家族推入深渊的人。

  周怀瑾盯着那碗汤,火光在汤面跳跃,映出他瞳孔深处一丝几不可察的波动。

  他迟疑片刻,终于伸手,接过银匙。

  周怀瑾接过银匙,指尖微颤,却仍稳稳地舀起一勺汤。

  他冷笑一声,似要以这从容姿态压下心头翻涌的波澜,将汤送入口中。

  第一口入喉,温润顺滑,燕丝滑如凝脂,香气在舌上缓缓铺开,竟无半分异样。

  他抬眼看向苏晏清,讥讽道:“苏家女,你费尽心机,就为呈一碗虚张声势的汤?”

  苏晏清不语,只静静立着,目光如井水深潭,映着灶火却不带一丝温度。

  她知道,毒不在当下,而在记忆深处——那被岁月掩埋、却深植血脉的旧毒反应,需三口为引,五息为限。

  果然,第二口刚咽下,周怀瑾神色骤变。

  喉间似有万千蚁虫爬行,痒痛难忍,随即蔓延至舌尖,麻木感如潮水般袭来。

  他猛地呛咳,银匙“当啷”坠地,双手死死掐住脖颈,额角冷汗涔涔而下,青筋暴起。

  “这汤——有毒!”他嘶声怒吼,声音却已扭曲变调。

  苏晏清终于开口,声音依旧清冷:“大人何必惊惶?此非杀人之毒,而是‘启忆’之引。‘赤心散’遇旧毒则发,唯饮过当年‘血喙燕汤’者,方有此症。你若清白,怎会如此?”

  她缓步上前,俯视着他因抽搐而扭曲的面容:“十六年前,祖父端汤上殿,饮后喉痹、心悸、呕血,被指‘以味谋逆’。可他一生烹膳,从不沾毒。真正尝过那碗汤的,是你——时任采办副使,奉命试膳。你活了下来,只因体质耐毒,可这耐性,也成了你逃不过的烙印。”

  周怀瑾双目赤红,牙关紧咬,似要挣脱这无形枷锁。

  他猛然抬头,眼中燃起恨意,嘶吼着扑向苏晏清:“你懂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然而未及近身,一道黑影自梁上掠下,黑衣探一指点出,精准封住其要穴。

  周怀瑾重重跌坐于地,四肢僵直,唯有眼珠尚能转动,喘息粗重如困兽。

  苏晏清未退半步,衣袖轻拂,仿佛方才不过拂去一粒尘埃。

  她转身唤道:“阿豆。”

  阿豆早已跪坐案前,手执《食证录》,笔走龙蛇,将周怀瑾反应一一记下:初饮无异,二口喉痒,三口指麻,继而冷汗、心悸、欲扑……每一字皆如刀刻,铁证如山。

  苏晏清亲自将残汤倒入特制陶罐,封入“食证匣”,匣面刻有龙纹,蜡印落下时,火光映出“御察·绝密”四字。

  她最后望向周怀瑾,目光不再有恨,唯有彻骨清明:“我不杀你。这碗汤的滋味,等回京那天,你得当着满朝文武,一口一口,还给我苏家。”

  夜更深了。

  炊火阁外万籁俱寂,唯有风掠过檐角,如低语呜咽。

  苏晏清独坐灯下,取出祖父遗物——那本泛黄的《炊政手札》。

  她翻至“焚契”一页,指尖轻轻抚过那两个墨字,仿佛能触到十六年前那个雪夜,宫门紧闭,火光冲天,契书化为灰烬,家族命运就此焚尽。

  她提笔,在“焚契”旁画下一圈红线,墨迹沉沉,如血凝成。

  低声轻语,几不可闻:

  “火能烧掉字迹,烧不掉味道——你烧的每一张契,我都替你记在了灶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