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这第一名到底要多强?-《顶级名利场!太子爷甘做我裙下臣》

  国际经济论坛的会场灯火通明,沈瑶站在王院士身侧。

  黑色定制西装裙勾勒出她纤细的腰线,耳垂上的珍珠耳钉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她手里拿着一份会议资料,目光扫过会场里来来往往的各国代表。

  “紧张吗?”王院士低声问。

  沈瑶微微摇头:“准备充分就不紧张。”

  王院士满意地点头:“记住,今天你的表现不仅代表你自己,也代表清北大学。”

  沈瑶当然明白这场论坛的重要性。

  自从那篇造谣的小报文章发布后,她一直在等这个机会,用实力让所有流言不攻自破。

  “王教授!”

  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学者走过来,热情地伸出手,“好久不见!”

  “威廉!”

  王院士笑着握手,转头对沈瑶说,“这是我十年前在剑桥带过的访问学者,现在是OECD的经济政策顾问。”

  沈瑶立刻切换成流利的英语:“威廉先生您好,我是王教授的学生沈瑶。”

  威廉惊讶地挑眉:“你的英语很地道,在伦敦留过学?”

  “自学而已。”

  沈瑶谦虚地说,“我主要研究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您去年那篇关于半导体产业补贴的论文给了我很大启发。”

  威廉眼前一亮,立刻和王院士交换了一个赞许的眼神。

  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沈瑶用专业又不失风趣的谈吐,成功让这位国际知名学者记住了自己的名字。

  “沈小姐,”临走前威廉递给她一张名片,“下个月我在巴黎有个研讨会,希望你能来参加。”

  沈瑶双手接过名片:“荣幸之至。”

  等威廉走远,王院士轻哼一声:“这小子,挖墙脚挖到我头上了。”

  沈瑶抿嘴一笑:“老师放心,我哪儿都不去。”

  论坛正式开始前,沈瑶在洗手间补妆。

  镜子里映出两个年轻女孩的身影,她们对着手机窃窃私语,时不时偷瞄沈瑶一眼。

  “就是她吧?”

  一个女孩压低声音,“程氏集团太子爷的女朋友。”

  “看着挺普通的啊,”另一个撇嘴,“听说同时交往好几个富二代呢。”

  声音不大,却扎人。

  沈瑶捏着口红的手指紧了紧,随即松开。

  她对着镜子,慢条斯理地勾勒出完美的唇形。

  涂好口红,她“啪”地一声合上盖子,转身时,肩膀仿佛不经意地,重重撞了一下刚刚说风凉话的女孩。

  “哎呀,对不起。”

  她启唇,一句流利又标准的法语脱口而出,声调不高不低,刚好让周围几个正在整理妆容的女士都听得清清楚楚。

  被撞的女孩踉跄一下,捂着肩膀,又惊又怒地抬头:“你……”

  “哦,抱歉,”

  沈瑶这才像是反应过来,无辜地眨了眨眼,切换回中文,笑容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讥诮,“我以为您是法国代表团的成员呢。”

  她上上下下打量了女孩一番,轻笑一声,“毕竟您这么关注国际八卦,想必外语一定很好。

  是我唐突了。”

  女孩的脸“唰”地一下,涨成了猪肝色。

  她身边的同伴扯了扯她的袖子,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在这样一个国际场合,被当众点出既没礼貌又没见识,简直是公开处刑。

  两人灰头土脸,拉拉扯扯地匆匆离开了。

  沈瑶对着镜子,慢悠悠地整理了一下自己一丝不苟的衣领,眼底的冷光一闪而过。

  这种连做她对手资格都没有的小角色,清理起来,半点成就感都无。

  论坛正式开始,王院士作为中方代表上台发表主旨演讲。

  沈瑶坐在第一排最中心的位置,打开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

  当王院士提到中日韩半导体产业政策比较时,她几乎是同一时间,调出了自己连夜准备的最新数据图表,通过微型耳麦,低声提醒:

  “老师,更新一下数据,华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的专利数量,上周刚刚超过了日本百分之三点二。”

  台上的王院士声音没有一丝停顿,从容地切换了幻灯片:

  “……根据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华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日本……”

  沈瑶的目光如鹰隼,锐利地扫过台下。

  前排几位日本代表正在交头接耳,脸上带着明显的惊诧和怀疑。

  她迅速记下他们的座位号和名牌。

  会后,可以重点接触,消除他们可能的误解,甚至,可以转化为新的合作契机。

  演讲结束,进入提问环节。

  一位法国学者站起来,用带着浓重巴黎口音的英语,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直指华国政府补贴政策可能导致的全球市场扭曲。

  会场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院士身上。

  王院士刚要开口,沈瑶却已经“刷”地一下站了起来。

  她先是对着提问者微微躬身,而后用一口流利得让对方感到亲切的法语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先生,您是想问,我们的产业扶持政策,在边界、透明度以及如何避免对市场机制造成过度干预方面,具体有哪些考量,对吗?”

  那个法国学者明显愣住了,随即惊讶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了“你懂我”的表情。

  沈瑶这才转向王院士,声音清脆而自信:“老师,这位先生的问题,我来回答可以吗?”

  王院士眼中是毫不掩饰的骄傲,他含笑点头。

  得到首肯,沈瑶转向全场。

  她先用英语将问题核心清晰地复述了一遍,确保所有人都明白。

  随后,时而切换成法语,时而使用英语,引经据典。

  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案例,详细阐述了华国产业政策的边界和市场化改革的坚定方向。

  有强大的理论深度,又充满了生动的实际案例。

  最后甚至引用了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的理论来收尾,将一个充满攻击性的问题,变成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探讨。

  话音落下,全场静默了两秒。

  随即,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

  提问的法国学者,第一个站起来鼓掌,脸上满是欣赏。

  沈瑶站在那里,聚光灯打在她身上,她看见台下好几个财经记者正举着相机,对着她疯狂按动快门。

  明天的新闻标题,绝对不会再是什么“心机女上位记”了。

  茶歇时间,沈瑶瞬间成了中心。

  各路代表团的人将她团团围住,有真心请教问题的,有热情交换名片的,更有单纯想来认识一下这位才华与美貌都如此惊人的年轻学者。

  “沈学妹!”

  一个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男士端着果汁挤了过来,“还记得我吗?”

  沈瑶仔细打量对方,脑中迅速搜索,眼睛一亮:“于师兄!王教授去年的博士生!”

  “没错。”于师兄笑着递给她一杯果汁,“我现在商务部工作,今天特意来看老师和你。”

  “看我?”沈瑶接过果汁,很是意外。

  “那篇小报文章出来后,老师气得不行。”

  于师兄压低了声音,凑近了些,“他让我们这些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弟子都留意着,一有机会就帮你正名。

  你争气啊,今天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

  一股暖流涌上沈瑶心头。

  她从不知道,在看不见的地方,白发苍苍的老师竟为她做了这么多。

  “谢谢师兄,”她由衷地说,“也替我谢谢老师。不过,我想今天的表现已经说明一切了。”

  “那当然!”

  于师兄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你没看到刚才那几个财经记者追着老师,就想挖你的料吗?”

  两人正说着,一位穿着剪裁合体、气质优雅干练的中年女士走了过来,直直看向沈瑶:

  “沈小姐,能借一步说话吗?”

  沈瑶认出她,是国内顶尖财经媒体《财经周刊》的主编,华紫涵。

  业内赫赫有名、说一不二的铁娘子。

  “华主编好。”她立刻收敛心神,礼貌地问候。

  华紫涵向来开门见山:“我们下期想做一个华国年轻经济学者的专题报道,想邀请你,做我们的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