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红楼:退婚秦可卿?反手截胡贾珍》

  李纨主动递上诗稿。

  凤姐露出讶异神色。

  贾母与王夫人俱感意外。

  这株枯萎的落梅竟重新绽放生机。

  其实李纨本性就带着几分慧黠。

  况且。

  若能刊载于报章。

  岂不比闺阁自娱更有意义?

  她暗想:至少能让数十读书人得见吧?

  并非她眼界狭隘。

  实在未曾亲见报纸模样。

  然读书人传阅已令她欢欣鼓舞。

  女子的诗作能公诸于世。

  确非易事。

  除她之外。

  探春、黛玉皆才情斐然。

  她们立刻会意李纨的激动。

  同样渴望将诗作示人。

  ......

  两人亦趋前相求:请铭哥哥品鉴我的诗稿。

  我需时日默写旧作,皆是扬州时期的笔墨。

  黛玉轻声道。

  即便才情 ** 的迎春。

  这二木头性格怯懦。

  不擅诗词,总在诗谜酒令 ** 错。

  也不过是相较而言。

  林黛玉、探春和李纨虽未必出众,却仍胜过常人。

  元春省亲时,题咏大观园后,命众姊妹各题一匾一诗,许众人自由发挥,只求不负此景。姐妹们略作思索,便纷纷成诗。

  贾妃逐一翻阅,首篇便是迎春之作。她所题匾额“旷性怡情”,恰似其懦弱性情,凡事不计较的写照。此诗内容空洞,直白浅露,毫无新意,正如其为人平庸无奇。

  首句“园成景备特精奇”,近乎套用元春“诸景备”“建来精”之辞;次句“奉命羞题额旷怡”稚拙直白,仅重复匾额之意;“谁信世间有此境”仿元春“天上人间”之句,却更乏文采;末句“游来宁不畅神思”与“旷怡”同义,短短四句重复三次,足见才思贫瘠。

  此诗拙劣,却极符迎春之性,可谓“二木头”活现。

  贾铭评毕,迎春怯声问道:“铭哥哥,我可还行?”她肌肤莹润,相貌温婉,却天性懦弱,才情匮乏,对世事漠然。见她小心翼翼的模样,贾铭笑道:“自然可行。”

  迎春欣喜却仍不敢声张,逆来顺受之态如故。贾铭心生怜意,柔声道:“日后有话直言便可,无须如此拘谨。”

  迎春微怔,轻轻颔首:“嗯。”

  依旧呆然顺从,似已习惯。

  她心底泛起一丝暖意。

  贾铭含笑道:但凡诗词文章皆可呈递,丫鬟们也可参与。入选者可登报领取润笔。

  润笔?原本兴致缺缺的王熙凤眼波微动。这位八面玲珑的管家奶奶竟只对银钱格外留心——因她本就不通文墨。

  说来蹊跷,同是名门闺秀,三春、黛玉、李纨俱是锦心绣口,偏这位王家大 ** 目不识丁。根子便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家训上。王家教女颇有玄机:将王熙凤充作男儿教养,倒给了个正经学名,偏又从不教她识字读书。这可比林如海将黛玉作男儿教养却教她满腹诗书更令人称奇。

  王家女儿多是如此:王夫人未出阁时原是个爽利性子,与杀伐决断的熙凤堪称一脉。如今虽整日礼佛,动辄打骂丫鬟的脾性,哪像读过书的?薛姨妈遇事便失了方寸,总要靠宝钗拿主意。

  熙凤后来认得几个字,全赖当家理事时翻阅账册的磨练。若要她吟诗作赋,却是痴人说梦。贾铭打量着她,反倒觉得正是这几分粗陋,才炼就了这般鲜明性子:精明的、贪财的、无所忌惮的凤辣子,倒比那些满口诗书的更有生气。

  王熙凤操持家务时,完全不受那些繁文缛节的约束,更不会被道德教条和因果报应之说捆住手脚,行事作风也不同于探春治家时那般讲究章法原则。

  说到底。

  凤姐向来不吃这套,她最拿手的就是用雷霆手段管束下人。

  或者说得更直白些。

  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只要见效,任何招数都使得出来。

  这点倒是和贾铭不谋而合!

  贾铭觉得两人骨子里是同一种人。

  唯一的区别在于。

  他生为男儿身。

  而她是个裙钗。

  ......

  ......

  见凤姐出言询问。

  在座姐妹们都竖起耳朵等着听下文。

  贾铭顺势解释道:确实如此。

  凡是能登报的作品,无论是文章诗词,还是小说杂谈,统统都有酬劳。

  不过稿酬分三六九等,具体说来,自然是作品越精妙,越能带动报纸销量,报酬就越丰厚。

  他深谙空谈理想的弊端。

  该给的润笔费绝不能含糊。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

  【20

  听闻贾铭这番办报的章程。

  竟然还设有稿酬。

  李纨、黛玉、迎春、探春几位姑娘顿时兴致更浓!

  应该说——

  热情愈发高涨了!

  世上谁人不爱金银物?

  除了宝玉那个不知生计艰难的纨绔。

  就连李纨都想多攒些体己钱留给贾兰。

  以贾母和王夫人的做派。

  将来家产多半都要尽数归了宝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这个儿子。

  虽是王夫人的亲孙子。

  可若能分得些许薄产就算万幸。

  按才取酬最是公道。李纨点头称是。

  探春摩拳擦掌:我定要多写些上乘佳作!

  黛玉先是欣喜,转而忧心:可这般发放稿酬,开支岂不过于庞大?铭哥哥,你这般岂不是要做赔本买卖?

  贾铭笑着说道:“没关系,只要印刷数量足够多,总会有盈利的。”

  他并未详细说明具体情况。

  其实他自己也不太清楚报纸到底能赚多少钱。

  不过在现代社会,销量好的报纸肯定是有利润空间的。

  即便抛开报纸本身的销售收入不谈。

  只要读者群体庞大,自然会有广告商愿意投放商业广告。

  光靠广告收入也能获得可观的收益。

  对此,贾铭显得很有把握。

  作为首创的商业报刊,盈利应该不成问题。

  但赚钱并非他最关心的事情。

  如果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来源,

  那当然是锦上添花。

  即便亏本经营,他也完全不在意。

  因为创办报刊的根本目的是掌握舆论话语权。

  所以盈利与否并不是关键。

  ......

  “好了,既然大家都明白了,有作品的就拿出来吧!”

  “不论身份高低,只要内容质量达标就能刊登。这一期赶不上,还可以安排在下期或下下期!”

  贾铭接着说道。

  听到这话,最积极的李纨、探春和黛玉立刻表示:“无双伯...铭哥哥请稍候!我们马上回来!”

  三人急匆匆起身回房取自己的文稿。

  黛玉甚至准备找出几幅旧作。

  反正即兴赋诗一首也费不了多少工夫。

  “好,我等你们。”

  闲来无事的贾铭微笑着回应。

  注意到丫鬟们正在窃窃私语,他又补充道:“我再说一遍,只要是自认为有才华能创作的,不论身份都可以尝试投稿。”

  那些识文断字、擅长吟诗作对的丫鬟们顿时跃跃欲试。

  不过她们都小心翼翼地望向贾母和王夫人。

  贾母笑着打趣道:“瞧我做什么?连我这个老太婆都想写首诗呢。你们真有本事尽管去试试,还能给咱们荣国府争光呢。”

  全程旁听的贾母暗自思忖:

  要是连丫鬟的作品都能见报,

  不正说明,

  他们荣国府是真正的书香世家吗?

  这可是件光耀门楣的好事。

  况且这还只是好处之一。

  其二,这样做能助贾铭一臂之力,正是拉近关系的好时机。

  她自然没有推辞的理由。

  王夫人呆坐如泥塑。

  沉默不语。

  她对贾铭心怀愤恨!

  贾铭那样对待她的宝玉。

  更别提他在她娘家闹得鸡飞狗跳,痛骂她长兄的事,她全都知道了!

  恨不得将贾铭碎尸万段!

  但——

  她并非愚钝之人。

  清楚在此地与贾铭撕破脸并无益处。

  没见贾母都这般表态吗?

  所以她暂且隐忍。

  只是瞧见李纨、二春、黛玉等人如此积极。

  她心底对她们也生出了不满。

  最令她恼火的是——

  贾宝玉竟也兴冲冲领着丫鬟往院里奔:等等我,我这儿诗词多的是!

  他不在乎稿酬。

  只图个名登报上。

  见姊妹们这般热忱。

  他兴致更浓了。

  尽管厌恶贾铭,此刻却顾不得那些了。

  罢了,横竖不是坏事,随他去吧。

  王夫人暗叹。

  压根没把这报纸当回事。

  只当是消遣玩意儿。

  不值一提。

  反倒讥讽贾铭堂堂伯爵,竟捣鼓什么报纸。

  装模作样罢了!

  满心鄙夷!

  根本不认为这报纸能成气候。

  甚至觉得看报的人屈指可数。

  撑死几十号人吧。

  她暗自揣测。

  ......

  贾铭接着与贾母闲谈。

  话题多涉大乾风物。

  毕竟贾铭到此界才三月有余。

  大半时光又在行军打仗。

  因此——

  对此方天地的了解,着实算不上透彻。

  怕是连深闺中的丫鬟都比不上。

  大家围坐一起,程昱等人也侧耳细听。

  贾母并未多想,便与众人闲谈起来。

  话题多是贾母提起,旁人少有插嘴。

  贾铭不时搭话询问。

  程昱也偶尔接上一两句。

  其中涉及不少权贵圈子的秘闻。

  贾铭等人听得兴致盎然。

  见众人听得专注,贾母愈发欣悦。

  这般交谈持续了大半个时辰。

  外出的人陆续归来。

  李纨抢先一步!

  果然还是她动作最快!

  “好厚的册子,少说也有几十页呢!”

  “不愧是李祭酒家的才女!”

  贾铭瞧见她怀中抱着的诗稿,

  含笑称赞。

  他曾在朝堂见过李守中一面。

  深知这位大人极重子女教养,族中无论男女皆习诗书。即便是女儿李纨,亦通晓《女四书》《列女传》等典籍。

  这般想着,

  忽记起李家还有位李婶娘。

  膝下李纹、李绮皆是佳人。

  名列金陵副册。

  改日得寻机会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