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时,铁匠铺的烟囱就冒出了第一缕青烟。吴铁匠佝偻着背往炉膛里添柴,干燥的松木在火星中噼啪作响,很快就燃起熊熊火光,把他满是皱纹的脸映得通红。韩烨推开铺门时,正看见老匠人用铁钳夹着块烧得发白的铁块,往砧子上重重一放,铁锤落下的瞬间,震得屋梁上的灰尘簌簌往下掉。
“吴伯,早。”韩烨把湿漉漉的蓑衣挂在门后,水珠顺着草绳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昨晚那场雨下得急,院角的积水还没退去,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像块摔碎的镜子。
吴铁匠“嗯”了一声,铁锤没停,一下下砸在铁块上,火星溅在他黧黑的胳膊上,他连眼皮都没眨一下。“锤子找着了?”他头也不抬地问,声音裹在铁器撞击的铿锵声里,显得有些模糊。
韩烨从怀里掏出那把半旧的羊角锤,锤头还沾着些暗红色的泥点——那是昨天在乱坟岗打滚时蹭上的。他走过去放在工具架上,指尖不经意触到冰冷的铁柄,昨晚那截断骨带来的灼热感仿佛又从掌心升起,顺着血脉往心口钻。他赶紧收回手,若无其事地拿起旁边的铁刷,蹲下身去清理砧子上的铁屑。
“张大户家的犁头,今早天没亮就派人来取了。”吴铁匠把敲打好的铁块重新扔进炉膛,用风箱柄拨了拨柴火,“那老小子急得跟火烧屁股似的,说再耽误两天,地里的墒情就错过了。”
“春耕是大事。”韩烨应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炉膛。橘红色的火焰在炭块间跳跃,热浪扑面而来,烤得脸颊发烫。他想起谷洪在梦里说的话——“找个好炉,学刻灵文,融器灵”。这铁匠铺用了十几年的炉子,是吴铁匠年轻时亲手砌的,黄泥掺着铁砂糊的炉壁,早就被烟火熏得漆黑,炉膛深处积着厚厚的炉渣,这样的炉子,算得上“好炉”吗?
他正想得入神,吴铁匠突然把一块烧红的铁坯扔在砧子上,“铛”的一声脆响,惊得他浑身一激灵。“发什么呆?”老匠人眯起眼打量他,“昨天摔着脑袋了?”
“没、没有。”韩烨慌忙拿起小锤,按在铁坯边缘,“就是觉得有点累。”这话倒不全是撒谎,昨晚梦里接收那三部功法时,脑子里像被塞进了无数根针,又胀又疼,直到现在太阳穴还隐隐作痛。
吴铁匠哼了一声,大锤落下时特意收了些力道:“年轻人,累了就说。别硬撑着跟我这老头子似的。”他顿了顿,看着韩烨胳膊上还没完全消肿的淤青,语气软了些,“今天活不多,就打几把镰刀,你搭把手就行。”
韩烨“哎”了一声,抡起小锤配合着吴铁匠的节奏敲打。大锤落下的重音像鼓点,小锤的轻响像铃铛,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狭小的铁匠铺里回荡。他试着按照《九转玄功》里说的法子调整呼吸——大锤砸下时吸气,想象着四周的空气顺着毛孔往身体里钻;铁坯翻转时呼气,让气流从丹田绕着肋骨转一圈再吐出来。
一开始总也跟不上节奏,要么是吸气太急呛了嗓子,要么是呼气太早岔了气。吴铁匠看他脸色发白,停下锤问:“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
“没事,吴伯,可能是早上没吃饱。”韩烨抹了把额头的汗,手心的冷汗混着铁屑,在脸上蹭出几道黑印。他不敢说实话,只能咬着牙继续尝试,心里默念着谷洪留下的口诀,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再次举起小锤时,忽然感觉小腹处微微一动,像是有颗米粒大小的东西轻轻跳了一下。那感觉稍纵即逝,快得像错觉,但他清楚地知道,那不是错觉——这是昨晚练《九转玄功》时,做俯卧撑到力竭时出现过的那丝热流!
他心头一震,手下的锤子差点歪了方向。大锤及时落下,正好砸在他要敲打的位置,吴铁匠的声音带着点不耐烦:“专心点!打铁跟绣花似的,得一针一线都在谱上。”
“是!”韩烨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把注意力放回铁坯上。但他的眼角余光,始终没离开那座吞吐火焰的炉子。炉膛深处,火光明明灭灭,映得炉壁上的斑驳裂痕像某种神秘的图案。他忽然觉得,这铁匠铺十几年如一日的日常,好像从今天起,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了。
铁坯在反复锻打下渐渐成型,边缘被敲出锋利的弧度,像一弯新月。韩烨用铁钳夹起它浸入冷水,“滋啦”一声,白雾腾起,带着股铁腥气。他看着水面倒映出的自己,眼眶下泛着淡淡的青黑,眼神却比往日亮了许多。
“吴伯,”他忍不住开口,“这炉子……用了好些年了吧?”
吴铁匠正往炉膛里添炭,闻言回头看了一眼那黑黢黢的炉子,脸上露出些感慨:“十五年了。当年你爹还在的时候,帮我抬的青石底座。”他用粗糙的手掌拍了拍炉身,“别看它不起眼,火旺得很,烧出来的铁水匀净,比村东头王屠户家新砌的那座强多了。”
韩烨点点头,没再追问。他握着刚淬好火的镰刀,冰冷的铁柄在掌心渐渐有了温度。或许谷洪说的“好炉”,未必是指那些雕梁画栋的宝炉。他想起《天工造物录》开篇就说“器无定形,炉无定法,心之所向,即为此处”,心里忽然亮堂起来。
阳光透过铁匠铺的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几道细长的光斑,灰尘在光柱里飞舞。吴铁匠又开始敲打另一块铁坯,铿锵的声响里,韩烨悄悄握紧了手中的镰刀,仿佛握住了一个沉甸甸的秘密。这日复一日的打铁声,从今往后,或许就是他修行路上最寻常的背景音了。
“吴伯,早。”韩烨把湿漉漉的蓑衣挂在门后,水珠顺着草绳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昨晚那场雨下得急,院角的积水还没退去,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像块摔碎的镜子。
吴铁匠“嗯”了一声,铁锤没停,一下下砸在铁块上,火星溅在他黧黑的胳膊上,他连眼皮都没眨一下。“锤子找着了?”他头也不抬地问,声音裹在铁器撞击的铿锵声里,显得有些模糊。
韩烨从怀里掏出那把半旧的羊角锤,锤头还沾着些暗红色的泥点——那是昨天在乱坟岗打滚时蹭上的。他走过去放在工具架上,指尖不经意触到冰冷的铁柄,昨晚那截断骨带来的灼热感仿佛又从掌心升起,顺着血脉往心口钻。他赶紧收回手,若无其事地拿起旁边的铁刷,蹲下身去清理砧子上的铁屑。
“张大户家的犁头,今早天没亮就派人来取了。”吴铁匠把敲打好的铁块重新扔进炉膛,用风箱柄拨了拨柴火,“那老小子急得跟火烧屁股似的,说再耽误两天,地里的墒情就错过了。”
“春耕是大事。”韩烨应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炉膛。橘红色的火焰在炭块间跳跃,热浪扑面而来,烤得脸颊发烫。他想起谷洪在梦里说的话——“找个好炉,学刻灵文,融器灵”。这铁匠铺用了十几年的炉子,是吴铁匠年轻时亲手砌的,黄泥掺着铁砂糊的炉壁,早就被烟火熏得漆黑,炉膛深处积着厚厚的炉渣,这样的炉子,算得上“好炉”吗?
他正想得入神,吴铁匠突然把一块烧红的铁坯扔在砧子上,“铛”的一声脆响,惊得他浑身一激灵。“发什么呆?”老匠人眯起眼打量他,“昨天摔着脑袋了?”
“没、没有。”韩烨慌忙拿起小锤,按在铁坯边缘,“就是觉得有点累。”这话倒不全是撒谎,昨晚梦里接收那三部功法时,脑子里像被塞进了无数根针,又胀又疼,直到现在太阳穴还隐隐作痛。
吴铁匠哼了一声,大锤落下时特意收了些力道:“年轻人,累了就说。别硬撑着跟我这老头子似的。”他顿了顿,看着韩烨胳膊上还没完全消肿的淤青,语气软了些,“今天活不多,就打几把镰刀,你搭把手就行。”
韩烨“哎”了一声,抡起小锤配合着吴铁匠的节奏敲打。大锤落下的重音像鼓点,小锤的轻响像铃铛,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狭小的铁匠铺里回荡。他试着按照《九转玄功》里说的法子调整呼吸——大锤砸下时吸气,想象着四周的空气顺着毛孔往身体里钻;铁坯翻转时呼气,让气流从丹田绕着肋骨转一圈再吐出来。
一开始总也跟不上节奏,要么是吸气太急呛了嗓子,要么是呼气太早岔了气。吴铁匠看他脸色发白,停下锤问:“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
“没事,吴伯,可能是早上没吃饱。”韩烨抹了把额头的汗,手心的冷汗混着铁屑,在脸上蹭出几道黑印。他不敢说实话,只能咬着牙继续尝试,心里默念着谷洪留下的口诀,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再次举起小锤时,忽然感觉小腹处微微一动,像是有颗米粒大小的东西轻轻跳了一下。那感觉稍纵即逝,快得像错觉,但他清楚地知道,那不是错觉——这是昨晚练《九转玄功》时,做俯卧撑到力竭时出现过的那丝热流!
他心头一震,手下的锤子差点歪了方向。大锤及时落下,正好砸在他要敲打的位置,吴铁匠的声音带着点不耐烦:“专心点!打铁跟绣花似的,得一针一线都在谱上。”
“是!”韩烨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把注意力放回铁坯上。但他的眼角余光,始终没离开那座吞吐火焰的炉子。炉膛深处,火光明明灭灭,映得炉壁上的斑驳裂痕像某种神秘的图案。他忽然觉得,这铁匠铺十几年如一日的日常,好像从今天起,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了。
铁坯在反复锻打下渐渐成型,边缘被敲出锋利的弧度,像一弯新月。韩烨用铁钳夹起它浸入冷水,“滋啦”一声,白雾腾起,带着股铁腥气。他看着水面倒映出的自己,眼眶下泛着淡淡的青黑,眼神却比往日亮了许多。
“吴伯,”他忍不住开口,“这炉子……用了好些年了吧?”
吴铁匠正往炉膛里添炭,闻言回头看了一眼那黑黢黢的炉子,脸上露出些感慨:“十五年了。当年你爹还在的时候,帮我抬的青石底座。”他用粗糙的手掌拍了拍炉身,“别看它不起眼,火旺得很,烧出来的铁水匀净,比村东头王屠户家新砌的那座强多了。”
韩烨点点头,没再追问。他握着刚淬好火的镰刀,冰冷的铁柄在掌心渐渐有了温度。或许谷洪说的“好炉”,未必是指那些雕梁画栋的宝炉。他想起《天工造物录》开篇就说“器无定形,炉无定法,心之所向,即为此处”,心里忽然亮堂起来。
阳光透过铁匠铺的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几道细长的光斑,灰尘在光柱里飞舞。吴铁匠又开始敲打另一块铁坯,铿锵的声响里,韩烨悄悄握紧了手中的镰刀,仿佛握住了一个沉甸甸的秘密。这日复一日的打铁声,从今往后,或许就是他修行路上最寻常的背景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