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金刚叶归夏-《大梁好声音》

  申怀安回忆起和楚若南相处的那些日子,这位公主清雅从容,英气十足。

  而且还胸怀壮志、视野开阔,可惜了她却出生于帝王家。

  这或许也是她的无奈吧?

  申怀安忘不了当初京城外送别时,楚若南那灿烂的嫣然一笑。

  这一笑宛如清晨的露珠,足可以洗涤每个人心灵的尘埃。

  当晚申怀安根据楚若南描述荆楚的现状,分别给出上、中、下三计。

  同时信中他还写了两首诗,一首古代的,还有一首现代的短诗。

  信中她还提到那些潼州不幸流落到荆楚的女子,让她安排人送往许阳。

  这样国事对国事,也可以撇清申怀安与荆楚的关系。

  次日,申怀安让明镜和笃竹秘密将李建接出,并送往城外的破庙。

  申怀安对他们强调了强调,如果途中出现状况,一定要先把信给毁了。

  而且送于李佑田的那把刀,也一并送还回去。

  可能这把刀也会是以后的信物了,谁都没想到,当初送给李佑田的这把刀,竟然还会有这种作用。

  送走了荆楚李建一行人,申怀安加大了与巴蜀和西域的贸易往来。

  巴蜀的药草、香料、粮食等每天都有货物运往潼州。

  西域的战马、牛羊、皮革也大量的送往潼州。

  申怀安可以说是一本万利,没办法谁让他的酒好喝、香水持久呢!

  而且价格不菲,巴蜀和西域曾派人去京城和荆楚打探过,这个酒确实贵。

  一坛洒甚至能抵上五匹战马了,还不谈香水,这在他们的上层社会很是吃香。

  当初申怀安让叶恨北去京城传信,特意嘱咐让顾倾言的父亲顾永图前来潼州,将布匹和丝绸的生意也做了起来。

  申怀安这次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

  此时大梁京城,这段时间整个京城弥漫着血腥的气味。

  京城与潼州勾结的官员有几十人之多,经大皇子景皓和三皇子景伦牵头。

  朝廷各部抽人协助,在经刑部和大理寺审判后。

  那些官员全家男的被砍头,女的发配,整个京城可谓是血流成河。

  百官都震惊了,皇上一向宽仁,怎么这次一反常态,毫不留情的斩杀。

  比那个刽子手申怀安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看来这大梁的天是要变了。

  右相上官仁远多次进宫,劝陛下不可再造杀戮,对于参与不深的官员发配即可。

  可皇上这次是铁了心的要惩治这些人,不管右相如何劝阻。

  陛下对于右相为叛臣说情很是反感,而左相也顺着落井下石。

  陛下在朝廷之上当众斥责右相,搞得右相也是很郁闷。

  除了官中还有原潼州在京城的暗桩也都一根根拔了出来,全部砍首示众。

  只留下了夏景恒和莫世瑾仍关在大牢中,这让百官很是不解。

  其实皇上对申怀安这么简单拿下潼州很有疑虑,辰王下落不明不说,这么容易就拿下潼州。

  肯定还有人所不知的内幕在里面,皇上这是要等申怀安回京后亲自问过才放心。

  但京城一下子杀了这么多人,陛下的仁君形象将不复存在,同时申怀安也落得个屠夫的外号。

  这些天京城连日几天的大雨,冲刷了弥漫在空气中的血腥。

  但京城的恐惧却并没有因为大雨的冲刷而消散。

  有百姓暗地相传,说陛下和申怀安这是犯了天怒,老天在惩罚大梁。

  不仅如此,由于夏季的到来,大梁其它地方也都暴雨如注。

  特别是封州,连日来暴雨不断,一片汪洋,眼看就要秋收了,百姓欲哭无泪。。

  好不容易天晴,给阴霾的京城带来一丝晴空,一切终于过去了。

  这天早朝,大皇子景皓和三皇子景伦联名上奏。

  整个潼州谋反案告一段落,相关人等都已得到处决。

  另外大梁的其它几个藩王全都带着一家老人进京,他们纷纷请旨上奏。

  这些藩王首先拿出潼州夏景恒给他们的信,说让夏景恒让他们参与谋反。

  这些藩王拒绝不说,还将他们派去的人也一并押往京城。

  这些藩王表示,他们愿意全家迁进京城,不在外地就藩,只求在京城立足。

  看来京城的杀戮让他们胆寒了,皇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皇上在大殿之上表示这些藩王依然是王爷,其子女全都封侯。

  包括潼州辰王的其它几个世子也都一并封侯。

  这些人表示将一生不离开京城,只求在京城做个闲散的王爷或是侯爷。

  自此震惊全国的潼州谋反案告一段落,推恩令也宣告结束。

  从此大梁再无藩王。

  昭历十六年八月初九,大梁皇宫早朝。

  百官跪拜,皇上突然宣旨:

  命原清源知府杨仲贤前往潼州,接任申怀安任潼州知府。

  原朝廷大学士沈清乾前往清源,接任清源知府。

  羽林卫统领龚坚前往潼州,接管宣武军,任宣武军主将。

  御林军副统领荀无常前往羽林卫,接任羽林卫统领一职。

  大皇子夏景皓掌管御林军,负责护卫京城。

  所有人接旨后即日出发,不得有误。

  旨意上还说申怀安等新任知府交接后,前往封州、新州等地,代朝廷巡查百官。

  宣完旨后,皇上并不给百官进言的机会 ,立即退朝。

  丁升高呼:“陛下退朝。”

  “臣等告退……”

  皇上的这一系列的官员及军中调任,让百官也是心头一震。

  自陛下登基以来,所有任命及朝廷要事,都是由六部讨论,然后左、右二相牵头后,再交陛下圣裁。

  而这些,陛下一没有询问百官意见,二没有和左、右二相商讨,而是亲拟旨意,在朝堂下旨。

  这是第一次,而且旨意饱含深意,让左、右二相及百官都不明白陛下的心思。

  按道理说让清源知府杨仲贤接任潼州知府,这个还说的过去,也算是陛下知人善用。

  可是沈清乾早在五年前就因事被迫辞官,突然让其接任清源知府。

  就是因为他辞官一直退隐在清源吗?

  更让百官不解的是左相的独子龚坚,一直在羽林卫任职,守卫京城。

  这突然调到地方,而且是前往潼州,接管大皇子的宣武军,陛下究竟是如何想的。

  一般情况下两军调职,是大军互换地方,其下属也会跟着主将一起前往。

  而这次只换了两军统帅,如果掌控不好,统帅根本不可能让人心服,搞不好还会发生内斗。

  再就是大皇子驻扎京城,还委于要职,这明显是要和三皇子争太子之位了。

  如今四皇子景维不学无术,六皇子景良年幼,这个时候调大皇子回京委于重任。

  其目的可想而知,原朝廷有重要事情或是外交,一般都由三皇子负责。

  现在大皇子回了,以后有些要事就不一定轮上他了。

  ……

  当晚,长公主府,一名黑衣人如期而至。

  荀无常掀开头上的黑帽,跪下道:“金刚叶归夏参见主子。”

  原来原御林军副统领荀无常,是长公主座下的八大金刚之一的叶归夏。

  长公主:“你倒是谨慎,回京这些天了,也不见你的踪影。”

  荀无常:“回主子,属下回京后一直有要事在身,再说京城乌云密布。

  属下恐露了身份,故没有向主子禀报,还请主子责罚。”

  长公主:“你做的对,你的身份最为保密。

  除了本宫,大梁没有人知道你真正的身份。

  你在潼州期间,叶恨北和叶平西,还有秦宛儿没有发现你的身份吧?”

  荀无常:“回主子,属下身为御林军副统领,行事并无露出端倪,他们没有怀疑。”

  长公主:“申怀安呢,他有没有怀疑?”

  荀无常:“属下觉得申大人有些疑虑,只并未得到证实。”

  长公主:“这个申怀安果然聪明绝顶,此次前往潼州你辛苦了。”

  荀无常:“身为朝廷命官,这是属下的职责。”

  长公主:“你是说申怀安在灵山的护卫,个个身手不凡。

  不到一百人,把你二百人的正规军给冲散了?”

  荀无常:“回主子,这次属下真开了眼了。

  申大人亲自训练的卫队,其装备先进、训练有素。

  属下敢断言,如果让他们配上长兵器和战马,整个天下无人能敌。”

  长公主:“果真如此?你是不是太过夸张了?”

  荀无常:“回主子,属下见过他们训练方法,可以说能经过训练而不被淘汰的人,个个都是精英。”

  长公主:“他这么毫无保留的在你面前展现,就不怕你回来告诉陛下?”

  荀无常:“属下也问过,他说临行前主子说我可以绝对信任,报不报陛下让我自行决定。”

  长公主:“你带去的二百人就没有通风报信的?”

  荀无常:“回主子,属下带去潼州的二百人,是经过严格挑选的。

  他们有的是和属下一样,从匈奴回的,有的有属下的亲信,他们可以绝对信任。”

  长公主:“你要知道,一旦陛下知道申怀安有这样一支卫队,而你隐瞒不报,你可知道后果?”

  荀无常:“回主子,属下拿命担保,这些人绝对可以信任。

  再说我两百人的御林军,被一帮散兵游勇给冲垮了,他们也没脸说出去。”

  长公主:“你明天一人去羽林卫上任,一个人都不要带,你可知本宫的意思?”

  荀无常:“属下明白,陛下突然三军易帅,要的就是身为臣子的态度。”

  长公主:“你明白就好,好了,你先去吧,和你原在御林军的亲信交待好,不可出了纰漏。”

  荀无常:“属下遵命,主子保重。”

  深夜一个黑影从长公主府跃墙而出,随后一只信鸽也从长公主府飞向黑暗的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