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明月几时有-《大梁好声音》

  三皇子:“可是母后,大哥一直不在京城。

  对于三省六部的事所知甚少,甚至有的连人都不认识。

  大哥带兵之人,性子直爽,此次共同处理潼州谋反案。

  有许多官员称他行事果断,不拖泥带水,对他很有好感。

  他如今掌管御林军,假以时日,他定会得到百官青睐。”

  皇后:“你大哥有你大哥的强项,你也有你的长项。

  听母后的,你正常行事,不可因此疏远了兄弟关系。

  一切你父皇自有定夺,你万不可负了父皇的宠爱。”

  三皇子:“可是母后,以后我和大哥难免共同行事。

  如果产生分歧,儿臣如何是好?”

  皇后:“你记住,内事不懂问右相,外事不懂问左相。

  另外等申怀安回京之后,你与他多走动走动,对你定有益处。”

  三皇子:“谨遵母后教诲。”

  皇后:“好了,夜色已深,你先回去休息去吧。”

  三皇子:“儿臣告退。”

  ……

  此时,皇帝在御书房处理完政事,夜已深沉。

  他来到坤宁宫,皇后在等着他。

  二十多年前,皇上还是皇子,在边关兵败重伤,一直是皇后精心照顾。

  皇上对于皇后很是尊重和感激,以至于刚登上皇位,就立其为皇后,母仪天下。

  两人的感情是经过岁月的洗礼的,这种情怀也不是一般的妃子所能替代的。

  皇后为皇上宽衣,皇上今天要在坤宁宫就寝。

  皇上道:“晚上景伦来了?”

  皇后:“这孩子心实,一点事都沉不住气。”

  皇上:“景伦从小懂事,也懂为朕分忧,只是这性子还是温和了一些。”

  皇后:“这都是陛下从小教导,知道宽厚和仁孝。”

  皇上:“景皓晚上是不是也进宫了?”

  皇后:“景皓在祥妃那里吃了些点心就出宫了,这些年也苦了他们娘俩了。

  好不容易回京了,时常进宫尽孝也是做皇子的本份。”

  皇上:“就你心宽,朕此次将景皓留在京城,你是何看法?”

  皇后:“祥妃性子温和,孩子常年不在身边,景皓自小多磨乱。

  但这孩子不仅孝顺,也很是争气,同时也造就他直爽的性子。

  如今潼州的事已了,是该让他回京了,再说御林军本就应该是皇室掌控。

  陛下让景皓进京,应该是最好的安排了。”

  皇上:“还是皇后懂朕的心事啊,不过朕还有一层意思,你可知道?”

  皇后:“陛下难道还有其它考量?”

  皇上:“景伦虽然聪慧,也一直留在京城,有百官相助,他行事也还可圈可点。

  只是他太顺了,长此下去,他的性子会越来越温和,也会越来越依赖百官。

  我之所以让景皓回京,是因为景皓性子直爽,行事果决。

  这是想让景伦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也让他知道问题也可以换个角度处置。

  也不至于以后遇到大事,乱了分寸。”

  皇后:“可是陛下,这样他们兄弟有了分歧,不是影响了兄弟感情吗?”

  皇上:“凡事都有两面性,朕的这几个孩子啊,真是让人操心。

  景皓行事果决,可性子太过直爽;景伦行事稳重,可性子温和。

  景良虽然好学,但太过年幼。

  特别是景维不学无术,天天钻研那些没用的东西,真让朕头痛。”

  皇后:“陛下,好歹他们兄弟还算和睦,你就不要多想了。”

  皇上:“朕还是在你这里心安啊,上次朕装病,多亏你在背后打掩护,他们没有怀疑吧?”

  皇后:“可是陛下,臣妾身到现在都还不明白,陛下为何闹此一出。”

  皇上:“申怀安在潼州闹得这么大,朕在京城这么一病 ,那些宵小不都跳出来了吗?”

  皇后:“真不想到啊,太后和辰王竟然背后做了这么多动作。

  要不是申怀安这一闹,他们还不知要藏多久?”

  皇上:“申怀安在潼州做的不错,我大梁总算出了个人材。

  只是申怀安太过激进,也不知礼数。

  朕就不明白了,皇姐和右相这么稳重的人,怎么会如此看好他,还处处护着他。”

  皇后:“陛下,申怀安行事偏激,但却很是有效,朝堂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皇上:“皇后怎么知道朕会培养申怀安?”

  皇后:“自从上次在长公主府,皇上让臣妾将我韩家令牌赐予申怀安,臣妾就明白皇上的心思了。”

  皇上:“还是皇后懂朕的心思啊,就像申怀安说的那样。

  皇后国色天香,温文尔雅,娴舒雅德,仪态万方,德泽天下。

  申怀安说得好啊,还有那首: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个申怀安真是说到朕的心坎上了啊。”

  皇后:“陛下又取笑臣妾了,不理你了。”

  皇上:“哈哈哈,皇后还脸红了……”

  ……

  朝廷的旨意传到潼州已是八月十四了。

  虽然长公主提前飞鸽传书,让叶恨北转交申怀安。

  但申怀安看到朝廷的旨意后,也很是疑惑。

  咱们的这位陛下,这是要亲自掌权了。

  自古皇上多疑,看来说的没错。

  现在就等清源杨大人前来交接了,杨仲贤要等到沈清朝廷到清源交接后,才会来潼州。

  算时间还有半个多月,好在潼州已走向正轨。

  申怀安也能在此期间,和巴蜀及西域再做几笔生意。

  这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申怀安在府衙举办了赏月宴,大宴潼州官员。

  这些天,辛苦童亮和飞鱼卫朱雀等人了。

  现在金刚叶恨北、叶平西和秦宛儿也在潼州。

  玄武也来了,他是和叶恨北护送长公主的钱财来的,就是这些钱财赎回了潼州卖往他国的女子。

  当然灵山和清源也凑了一些,不过现在做生意都赚回来了,所有的账都平了。

  而且还赚了一点,不是赚了一点,是赚了很多很多……

  酒意之后,上官慕晴提出今天中秋佳节,让申怀安现场作诗,以助酒兴。

  申怀安喝了一口酒,抬头望月,口中吟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听着申怀安随口而出的《水调歌头》,上官慕晴和秦宛儿愣住了。

  天啊,这是什么人才能写出如此大气、有情怀的诗啊。

  此诗一出,天下再没有诗可压他一头了。

  从此再也没有谁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中秋相思的诗了。

  皓月当空,银辉遍地,酒兴正酣,借明月表达人生的惆怅,从而理解相思之情。

  是啊,人间虽有不圆满和遗憾,但明月会带走忧伤,带来思念。

  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你们现在是不是也在举着杯,敬着明月,来表达我们的相思呢?

  愿皎洁的明月将我的思念带给远方的亲人,千里之外的亲人一起常相思。

  上官慕晴看着申怀安一脸的痞帅,目光中透露着崇拜和爱意,她都看的有些痴迷了。

  秦宛儿虽然克制着自己,但她也被这首诗深深的打动了。

  申怀安啊申怀安,这首诗足可以留传千古了。

  明月当空,这注定是一个相思之夜,也注定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

  此时远在荆楚的若南公主,也收到申怀安的信。

  李建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中秋这天的傍晚回到了荆楚。

  这是申怀安交待又交待的,一定要在中秋前回到荆楚。

  楚若南看完申怀安的回信,沉思了一会,就立即让李佑田前来议事。

  李佑田看完申怀安的三个计策,也很是惊讶。

  申怀安远在大梁,就凭公主的一点信息,就给出这么多方案。

  而且还有上策、中策、下策,他这是让我们相机行事。

  毕竟申怀安不在荆楚,对有些细节不好把控。

  听说申怀安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潼州,可见其谋略甚高。

  楚若南:“李将军,你先去安排吧,就如申怀安说的那样。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此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另外,传信让人前往许阳,将潼州卖往荆楚的女子一事。

  还有第二批抵债物资及曲辕犁交接的事,向许阳知府说明。”

  李佑田:“可是公主,我们不是派人去往大梁京城了吗?

  为何还要让他们回来,再去找许阳官员传话?”

  楚若南:“申怀安这是在提醒本宫抬高许阳城的作用。

  当初和申怀安商谈,将许阳城开放,第一批物资由许阳官员清点交接。

  以后只要是有物资和信息都通过许阳传递,这样只要两国有往来。

  大梁朝廷官员就会提到许阳,提到许阳就会想到申怀安。

  这样申怀安的功绩就会永远被人提起,这个申怀安自己做的事不提。

  却让别人提出来,而且还不是刻意为之,心机真是深啊!”

  李佑田:“还有这么多弯弯绕,末将这就去安排。”

  李佑田走后,楚若南换了一件衣服。

  此时她不是贵为荆楚的公主,而是换上一普通女子的服饰。

  全身透露着清纯和灵动,像是民间待字闺中的女子。

  她特意在身上洒了一些香水,弥漫着整个房间。

  天上皎洁的月光照在楚若南的闺房,窗外还有飘有淡淡的桂花香。

  楚若南坐在窗前,她小心翼翼的打开申怀安的另一封信。

  这是她要求申怀安写的诗,她心里期盼着申怀安的诗不要让她失望。

  不然就完全对不起本宫的这满满的仪式感,她抽出书信,缓缓展开。

  她只看到开头的几句,就彻底沦陷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楚若南起身走到屋外,桂花依然飘香,月光依然明亮。

  只是现在你是不是也在远方,和我一样独自望月相思呢?

  或许你和你的慕晴小姐正在把酒对饮吧?

  本宫真是羡慕慕晴小姐啊,她可以时常陪伴在你身边……